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如何让学生在偶像崇拜中进行榜样学习

  2023-11-16    2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研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偶像选择具有一定的榜样取向,而不仅仅是情感或审美取向。这一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和定义;二是中小学生偶像类型分布;三是中小学生崇拜偶像的要素和品格。学生由偶像崇拜到榜样学习的现实倾向,为学校和区域开展学生价值观培养、创新德育教育形态提供了新契机。立足偶像崇拜开展榜样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以尊重规律下的因势利导为根本原则,以一体化视角下的精准施策实现关键突破,以协同视域下的家校社深度合作为长效机制,以丰富资源供给为依托的活动育人为主要途径。

  • 关键词:
  • 中小学生
  • 价值观
  • 偶像崇拜
  • 榜样取向
  • 榜样教育
  • 加入收藏

作为中小学生成长中担负积极引导性作用的教育形式,榜样教育以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形象,在形塑中小学生价值观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职能。在学校德育场域中,榜样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明确人生价值追求,达到思想层面认同乃至行为层面仿效的有效教育路径,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阵地。

偶像作为广泛流行于中小学生中的独特社会文化符号,对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以学生自发的偶像崇拜为基础,将积极正向的偶像崇拜施以科学引导,使崇拜行为转变为榜样学习的内生动力,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向度。


一、基于偶像崇拜开展榜样教育对于提升德育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从历史发展和区域范围来看,偶像多以超自然力量的形象存在,因此带有神化与盲目崇拜色彩。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自然物为偶像,如石块、河流、太阳等。东亚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人或人造物为偶像,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圣人等。中亚和欧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思想物为偶像,如仙、天使、魔鬼、真主、灵魂等。[1]现代学者倾向于将偶像定义为带有情感色彩的人格符号,认为“偶像是通过传播途径被广为传播,被特定个体(或群体)所认同,受到极度钦佩、喜爱和向往的人格符号”[2]。本研究中所指的偶像是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以学生自发选择为前提的能够引发学生认同、热爱、崇拜、佩服等强烈情感的人格特质符号。

榜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榜样所蕴含的丰富道德示范价值使其成为中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优良载体。榜样教育“是以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3]。当今榜样文化的表现形态丰富多彩,无不以道德楷模的道德实践和学习、弘扬榜样奉献精神的活动为内核,形成了榜样物质文化、榜样精神文化、榜样制度文化。[4]

当前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与榜样都植根于社会生活中,崇拜偶像是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性崇拜行为,学习榜样主要是通过教育组织者由外而内对受教育者施加正向引导的教育行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融合之处。当代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中不乏带有榜样取向的正能量偶像,除了带有娱乐属性的影视明星,还包括带有励志标签的体育明星,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度的科学家、学者、企业家等社会精英,带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医生、教师、劳动模范等职业杰出代表,以及身边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父母、师长、同学等。青少年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成长阶段,主流价值选择标准还未完全形成,往往会从自身的心理需求方面来广泛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并怀有极大的渴望,将这些偶像作为学习的榜样。[5]

传统的榜样教育多将偶像与榜样对立起来,忽略了偶像的榜样功能。偶像—榜样教育旨在提炼偶像的榜样功能,使学生学会对偶像加以批判性接受,这会为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无穷的资源。[6]榜样和偶像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重叠和缓冲区域。[7]这个重叠和缓冲区域为教育工作者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沃土,如能抓住契机将学生的偶像崇拜施以适当正向教育引导,在尊重学生内心价值选择的前提下实施道德教育,促进偶像价值的榜样化转变,对于帮助“拔节孕穗期”的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北京市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实图景



本研究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展开大数据调查,从理解学生的视角挖掘偶像崇拜中的德育要素,力图将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转化成开展榜样教育的有力支撑资源,探索立足现阶段中小学生偶像崇拜开展榜样教育的有效路径。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11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实施的问卷调查,此次调研面向北京市16个区的123所中小学,共发放问卷 16815 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3 份,占总数的64%。其中小学生2905份,初中生3491份,高中生3486份,881份问卷为系统缺失。在有效样本中,城市核心区学生占 50.42%,近郊区学生占39.99%,远郊区学生占 9.59%。

研究对回收的10763 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偶像选择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榜样取向,这从调研中的三个方面得到了验证:一是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和定义,二是中小学生偶像类型分布,三是中小学生崇拜偶像的要素和品格。

(一)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和定义

1.中小学生的偶像观从情感、审美取向转变为榜样取向

从对偶像的定义来看,近半数中小学生首先认为偶像是最崇拜、最佩服的人,其次为最喜欢的人,再次为最羡慕的人,少数为最亲近的人。从对偶像功能的理解来看:首先,偶像能够使中小学生树立榜样,47.9%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是我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其次,偶像具有激励成长的功能,41.8%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能够使我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最后,偶像具有娱乐的功能,32.3%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帮我放松身心,娱乐生活”。

中小学生对于偶像的普遍定义反映出,学生多认为偶像是自己佩服崇拜的对象,希望将偶像作为学习的榜样。这一偶像崇拜的榜样化取向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偶像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情感或审美取向。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对学生偶像选择取向的认知:十年前对学生偶像崇拜情况的调研显示,50.8%的学生认为偶像首先是“喜欢的形象 ”, 只有约1/3的中小学生将偶像视为学习并努力成为的对象。[8]中小学生对偶像的理解由表面化感性化的审美情绪或时尚追求为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从学生个体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偶像由平行视角下的单纯喜欢,变成了将偶像视为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研究结果与教育社会学中对偶像的定义也是一致的,教育社会学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两类“重要他人”:一类是互动性“重要他人”,一类是偶像性“重要他人”。[9]其中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青少年儿童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视为学习榜样的其他人物。

2.青春期学生偶像的榜样取向逐渐走低

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偶像的理解比较一致,均倾向于认为偶像是自己最崇拜的人。但各学段的偶像取向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高中生选择情感和审美取向的占比最高,榜样取向的占比最低,初中生选择榜样取向的占比最高。45.8%的高中生认为偶像是自己最喜欢的人,高于小学(38.9%)和初中(42.8%),19.1%的高中生认为偶像是自己最羡慕的人,高于小学(17.3%)和初中(16.3%)。对于初中生,偶像的榜样取向高于其他两个学龄段,51.6%的初中生认为偶像是最崇拜的人,高于小学(50.3%)和高中(49.7%)。对于小学生,偶像的情感取向高于其他两个学龄段,8.4%的小学生认为偶像是自己最亲近的人,高于初中(6.4%)和高中(7.3%)。

从社会心理发展角度分析,以上数据大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勤勉与自卑”阶段,学生的学习“通过理想典范而深植于借由游戏而学习的儿童想象中,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呈现在成年指导者、传说、历史和小说中的英雄身上”[10]75。由此可见在这个年龄段,榜样取向的学习更容易发生,这也与调研显示的偶像榜样取向占比50.3%相对应。同时,小学生对于父母和身边亲人的情感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小学生的情感取向高于更高年龄段的学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进入“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时期,“自我认同建构过程是一个进化的构成”[10]74,与之相对应的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形式运思和逻辑操控阶段,这也是由初中到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初中学生还处在自我认同发展初步探索时期,由外而内施加的教育影响作用相对有效,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认同,施加教育的影响效果变弱。这也就不难理解,初中生偶像的榜样取向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更倾向于情感和审美取向。

(二)中小学生偶像类型分布

1.科学家成为中小学生的首要偶像

从偶像类型分布上看,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不再是消极负面为主,主流价值观下的榜样人物成为中小学生崇拜的主要群体(见图1)。27.9%的学生将科学家视为自己的偶像,高出排名第二位的“没有偶像”一倍之多。其中,袁隆平(885)、钱学森(517)、爱因斯坦(293)、邓稼先(128)、屠呦呦(126)被提到的次数居于前列。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中小学生的偶像以科学家为主,而到了21世纪以后,中小学生的偶像发生了改变,多个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偶像以娱乐明星为主。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包括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和模特等),其次才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8]此次调研结果反映出,中小学生的偶像价值观在发生转变,科学家偶像的影响逐渐回归。这一结果与国家实施的科技创新战略密不可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1]中小学生以科学家作为自身偶像,是国家在中小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成果,彰显了国家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前景。

图1 中小学生的偶像排名  

2.明星偶像具有性别选择差异

明星人物包括影视和体育名人。12.7%的学生将影视名人视为偶像,10%的学生将体育名人视为偶像。其中,影视名人中,易烊千玺(109)、鹿晗(82)、王俊凯(55)、蔡徐坤(43)、肖战(40)、王一博(33)等被提到的较多。体育名人中,科比(168)、梅西(117)、库里(57)、姚明(47)、詹姆斯(46)、C罗(32)、张继科(26)等被提到的较多。中小学生崇拜的影视明星和体育影星呈现男性占主导的特征。此外,中小学生崇拜的体育明星呈现国际化的特征。

从性别方面看,明星偶像的受众群体具有性别差异。女生更倾向于将影视界人士视为偶像,而男生更倾向于将体育界人士视为偶像。15.7%的女生将影视界人士视为偶像,高于男生(9.7%);12.2%的男生将体育界人士视为偶像,高于女生(8.0%)。以往研究认为,性别因素在偶像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加拿大青少年列举的崇拜名单中,85%是男性。其中,较多的女孩选择有吸引力的异性作为偶像,男孩则倾向于将同性中的佼佼者视为心中的英雄。[12]本研究也发现,女生倾向于将男性的影视界人士作为偶像,这体现了女性的偶像具有理想化、浪漫化、情感依赖性的特点。而男性则倾向于将同性别的体育明星视为偶像,体现了男性的偶像具有独立性和理想自我的特点。

3.偶像崇拜影响呈弱化趋势

本研究发现,12.9%的中小学生没有偶像,说明他们不再把外界特定的人物作为崇拜的对象。这个比例高于科学家之外的任何一类偶像。同时,3.4%的中学生将自己视为偶像。说明这部分学生不是从外界获得力量,而是相信自己,从内在获得驱动力。可见,偶像崇拜作为一类文化现象,其对中小学生的作用可能正在弱化。

从学龄段方面看,15.7%的高中生没有偶像,高于初中生(11.8%)和小学生(11.5%)。从性别方面看,13.3%的男生没有偶像,高于女生(12.4%)。可见,由于高中生的思想成熟度更高,他们对偶像的依赖性较低,对偶像的选择也较少;此外,男生不偏好树立偶像,对偶像的依赖较少。

(三)中小学生崇拜偶像的要素和品格

1. 中小学生最看重偶像的社会贡献

本研究发现,当前北京市中小学生最看重的偶像要素是社会贡献(46.2%),其次是美德(39.7%)和专业能力(36.6%),然后依次是学识(34.8%)、容貌(16.4%)、知识度(14.1%)、社会地位(6.2%),年龄(4.1%)和资产(1.5%)。可见,社会贡献、美德、专业能力以及学识等是当下北京市中小学生选择偶像参考的重要内容。

2.男生和女生的偶像选择取向呈现差异性

男生看重的偶像要素依次是社会贡献(49.6%)、学识(34.8%)、专业能力(34.3%)、美德(33.8%)、知识度(16.4%)、容貌(8.5%)、社会地位(8.2%)、年龄(3.3%)以及资产(2.0%)。而女生看重的偶像要素依次是美德(45.4%)、社会贡献(43.1%)、专业能力(38.8%)、学识(34.9%)、容貌(24%)、知识度(12.2%)、年龄(4.9%)、社会地位(4.4%)及资产(1.0%)。男女生相比,男生比女生更看重社会贡献、知识度、社会地位及资产。女生比男生更看重美德、专业能力、学识、容貌和年龄。这一结果反映出,女生选择偶像的审美取向,以及男生选择偶像的成就取向。

3.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看重美德和专业能力

除了社会贡献,小学生更看重学识(39%),高于美德(36.7%)和专业能力(32.2%),初中生和高中生更看重美德、专业能力,高于学识。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更加看重美德、专业能力等要素。然而,对于学识、知识度等要素的关注度在下降。


三、立足偶像崇拜开展榜样教育的实践路径


基于偶像崇拜的榜样学习为学校和区域创新德育形态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可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策略。

(一)以尊重规律下的因势利导为根本原则

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儿童的行为,能说明该阶段儿童的主要行为模式,教育则要适合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13]上述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已呈现出明显的榜样取向,这是学生认知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在尊重学生自我价值选择的前提下实施榜样教育的绝佳契机。学校德育实践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将具有典型榜样取向、深受学生欢迎的偶像作为德育活动的对象,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等,将其承载着精神力量和可贵品质的行为加以强化,引导学生将偶像崇拜转化为向榜样学习的动力。

传统榜样教育中,教育者单一视角下的内容灌输,往往重目标轻过程,易忽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榜样学习也流于形式。因此,榜样教育的实施应关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发挥青少年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杜绝机械式教育对批判意识的扼杀,警惕规训化教育对自主精神的压抑以及模式化教育对个性张扬的阻碍。[5]学校在面对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时,应引导教师如何在“扼杀阻碍”与“支持转化”上作出权衡选择,以接纳理解的专业态度,因势利导地发挥偶像的榜样力量。教师在实施榜样教育时,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和心理认知阶段,摒弃以灌输为主的僵化教学手段,通过对话互动、群体讨论、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等方式,使学生由感性崇拜发展为理性辨别和自觉选择。

(二)以一体化视角下的精准施策实现关键突破

调研分析发现,尽管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偶像的理解都具有一致性的榜样取向,但各学段的偶像取向差异性不容忽视。青春期学生偶像的榜样取向逐渐走低,高中生选择情感和审美取向的占比最高,榜样取向的占比最低,初中生选择榜样取向的占比最高。基于对这一差异性现象的追溯反思,初高中阶段榜样教育应站在学生发展一体化视角谋划,从初中开始加以教育引导,力图将榜样取向的偶像延伸到高中,通过确认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榜样角色的认同,形成对不同取向偶像行为的道德判断力。

《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同样指出,在德育方法设计上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运用榜样示范、环境熏陶、表扬惩戒、说服教育等方法,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综合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构建德育活动课程,全面渗透课程核心素养。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整合构建思想政治课程为主体、各学科课程相渗透、实践课程为补充的高中广域德育课程体系。

从大中小一体化视角来看,小学生偶像选择的情感取向高于其他两个学龄段,小学生对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等偶像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小学阶段的榜样教育宜注重情感认同,从发现和学习身边榜样入手,用生动形象、生活化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如赞扬最美爸爸妈妈、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寻找身边小雷锋等活动;初中阶段是衔接小学与高中,开展榜样教育的腰部环节,这一阶段的榜样教育宜注重坚定信念,可以选取伟人、英雄模范的光荣事迹,应用体验性学习等方式,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或接触社会名人、切身感知榜样力量,将榜样的事迹与自我身份认同产生情感上的强链接,强化榜样教育;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榜样教育宜强化精神品质认同,可以采取更为理性的引导方法,加强运用学科知识和辩证思维解释偶像行为,提炼其中的榜样因素,探索榜样资源的内在精神品质,形成理性认知。

学校实施榜样教育时还要兼顾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本研究发现,除了科学家之外,男生的偶像更多的是体育明星、军事家、政治人物等,而女生的偶像更多的是文学作家、艺术家等。男生更看重偶像的社会贡献,而女生更看重偶像的美德。因此,在中小学生偶像观的培养上可以在分析性别差异基础上,施以分类引导。同时,还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帮助每名学生找到适合成为自己榜样的偶像,激励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实现自我成长。

(三)以协同视域下的家校社深度合作为长效机制

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偶像选择中的作用,推动家校社深度合作,形成学生道德培养的共同体,是有效开展榜样教育的重要途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起于主体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14]许多品格教育方案都强调在学校范围内(甚至整个共同体内)达成共识与一致,这很重要。[15]

父母和身边亲人作为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偶像选择的对象之一,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取向。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教授美德时,学生“更有可能听从那些建立起了关怀和信任关系的成年人”[15]。因此,以学校为主导开展协同榜样育人行动,可以引导家长在青少年偶像观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家长与学校在学生榜样教育方面的交流沟通,共同推进榜样育人行动落地。协同育人行动,重在引导家长关注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和社交情感需求,强化榜样教育的实践意识。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养育指导,优化亲子教养方式,使家长能够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子女理性分析辨别偶像的行为,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榜样学习观。

同时,要重视社会环境建设,尤其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环境建设。一般而言,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老师是第二责任人,社会是第三责任人。而本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偶像崇拜的首要因素,大部分中小学生也是通过“新媒体”来认识偶像的。这说明,新媒体已经在这方面替代了父母、朋友和老师,成为中小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第一手段。因此,除了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之外,还要营造对于青少年偶像观具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环境。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环境的建设与治理,加强对科学家以及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物的宣传,弱化对泛娱乐化明星的宣传。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及时关注网络动态,积极了解青少年网络关注点,加强基于网络现象讨论的道德引导。

(四)以丰富资源供给为依托的活动育人为主要途径

活动育人是实现榜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提出“理解即发明”的论断,意指对任何现象或事物的理解,都要通过充分的活动对它进行重新建构或发明。基于此,他大力提倡活动教学法,“活动”一词一方面从功能的意义上讲,是指建立在兴趣上的行为,另一方面从执行的意义上讲,是指某种外在的运动性质的操作。[13]科尔伯格也强调,儿童道德成长或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单纯的外部环境,也不在于单纯的主体内部,而在于主体与其接触到的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在于这种活动或实践引起的矛盾与思考。[16]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能够通过有计划的活动使学生浸润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于社会现象和道德行为的思考与理解。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强调了活动育人这一主要德育途径,“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小学生的榜样教育可结合积极正向的偶像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由于中小学生偶像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各级教育部门需与时俱进,打造榜样资源平台,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榜样教育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将课本资源、网络资源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产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榜样教育优质课例;充分发挥各方社会机构的专业优势,征集榜样教育资源;建立网络育人资源筛选标准,筛选出一批能够应用于榜样教育的优质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供给。

总之,偶像是个体对自我理想化的追求,更是群体社会价值观、时尚审美观、道德品行取向的体现。偶像的选择隐藏着选择者的价值观发展取向,同时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又因其成长阶段的差异性,选择取向带有时代性、发展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因此分阶段对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引导干预,势必能够对其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研究中显示,中小学生的偶像选择取向发生了显著变化,由过去的情感或审美取向转变为榜样取向,这一发现为教育者立足偶像崇拜开展榜样教育,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活动提供了宝贵契机。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偶像选择现实的基础上,主动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丰富榜样教育资源,以注重学生体验感和参与感的活动育人为主要方式开展榜样教育。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1.

[2]彭怀祖.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34.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232.

[4]张耀灿.榜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7-8+24.

[5]郭青,李奋生.“泛偶像”时代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1):81-87.

[6]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21-24+62.

[7]李蕊.当前的榜样认同提升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7.

[8]赵霞.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205(3):74-79.

[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35.

[10]埃里克森爱利克.生命周期完成式[M].广梅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13]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5-46.

[14]檀传宝,王啸.中外德育思想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82.

[15]诺丁斯内尔.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27.

[16]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8.


文章来源:殷蕾.如何让学生在偶像崇拜中进行榜样学习——基于对北京市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大数据调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97-10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人气:196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4808

国内刊号:11-2606/G4

邮发代号:82-410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