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李士懋从湿热论治中风经验

  2021-11-03    9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总结李士懋教授从湿热论治中风的临证经验。认为中风多与各种因素导致的脾胃湿热内蕴有关,提出从脾胃湿热内蕴论治中风的观点。脾胃湿热内蕴为中风的常见始动因素,湿热内蕴、脉络阻滞、肝风内动为湿热中风的主要病机,并且脾胃湿热常贯穿于中风病程的始终。在辨证诊治中强调化痰、解表、补虚,临证选用"薛氏4号方"化裁治疗湿热中风效果显著。

  • 关键词:
  • 中风病
  • 名医经验
  • 李士懋教授
  • 湿热论
  • 辨证诊治
  • 加入收藏

李士懋(1936—2015),男,国医大师,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临床倡导“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擅长治疗各种心脑疑难疾病,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属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范畴[1]。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尤其是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目前,中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瘀、气、虚”六端,对中风病湿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李士懋教授在经典论述和现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中风多与脾胃湿热内蕴有关,提出从脾胃湿热内蕴入手论治中风。现将李老师从湿热论治中风的经验总结如下。


1、从湿热论治中风的理论基础


1.1 古代经典论述

《黄帝内经》最早论述湿热可以引发中风,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其中“仆击、偏枯”为中风的临床表现,即由于过食肥甘,酿生湿热所致。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其中“大筋软短、软短为拘”为中风症状,言湿热之邪致病,阻滞脉络,软短而四肢拘挛,该条文更加明确了湿热可引发中风。明代秦景明在《黄帝内经》论述肥甘太过,酿生湿热,引发中风这一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湿热引发中风与脾胃密切相关,同时指出湿热中风易伴痰邪为患的特点。如《症因脉治·中风总论》曰:“膏粱酒湿,湿热不攘,则脾火不运,筋脉软短,肌肉不仁,口眼斜之症作矣”“膏粱积热,土困中央,手足本于阳明胃经,土太过则隧道壅塞所致”“膏粱积久,湿热之气,上熏成痰,迷其心窍所致”。张山雷继承了《黄帝内经》《症因脉治》的学术思想,指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使之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3],强调嗜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引发中风。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湿热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

1.2 现代研究

现代医家也认识到了湿热可引发中风。如温雅等[4]在“脑-脾胃-肠”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认为中风湿热证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再如,潘雪等[5]遵循清热利湿的基本治疗原则,采用三仁汤联合《湿热论》第四条方干预湿热质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可辅助增强降血脂疗效,对降低中风的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其他清热利湿剂用于治疗湿热中风也取得显著的疗效,如温胆汤治疗湿热质脑梗死[6],葛根芩连汤合五苓散治疗急性脑梗死湿热型[7],龙胆泻肝汤治疗中风湿热证[8]等。以上研究都体现了现代医家从湿热论治中风的学术思想。


2、湿热中风的病因病机


李老师认为,现代很多人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加之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导致机体容易产生脾胃湿热。另外,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容易出现焦虑,焦虑亦可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脾胃湿热。

李老师认为,脾胃湿热一旦产生,则易发生中风。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中焦湿热留恋不解,脾胃之气不能正常升降转输,则导致全身气机升降息、出入废,进而导致全身血脉和经络阻滞。全身血脉和经络阻滞势必影响肝胆生理之相火的正常流通。肝胆郁结则成病理之火。肝主筋脉、肝胆病理之火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进而引发肝风内动,标志着中风的发生,若风助火势,风火相煽,扰乱神明,则可出现神识迷乱、昏厥等中风危症。正如薛雪对《湿热病篇》第四条自注道:“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甚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身中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成尸厥。”

湿热不仅可以作为引发中风的始动因素发生在中风急性期,还因湿性黏滞,与热相搏,胶着难解,不易清除,故又常常存留于中风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使中风迁延日久,缠绵难愈,且易于复发,故湿热之邪常常贯穿中风病程的始终。


3、湿热中风的辨治思路


湿热中风临床不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遍身麻木等中风主症,还常常兼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昏沉不清,胸闷,脘痞,身体沉重,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症状。李老师尤其重视脉诊在湿热中风中的诊断价值。湿热中风的脉象常见濡数脉,濡代表湿邪,数代表热邪。濡脉即软脉,脉管按之柔软,正如《脉学新悟》[9]57所云:“濡即软。《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软脉,即是濡脉。亦同软。软脉的特点,就是脉来柔软,仿佛水中之棉”。濡脉主湿邪,李老师阐释其机制为“湿为阴邪,其性濡。湿盛者,大筋软短,血脉亦软,按之软。再者,湿阻气机,气机不畅,气血不能鼓荡血脉,亦是湿盛致脉软的一个因素”[9]57。数脉即脉象来去疾速急迫,李老师把脉来去疾速急迫这种形象作为数脉的诊断标准,反对以至数定数脉。李老师在《脉学新悟》中指出:“一息六至为数脉,此以至数论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在至数。至于脉的至数,可一息六至,亦可一息五至、七至”[9]28。数脉主热邪,阐释其机制为“阳热亢盛而脉数者,可见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以及痰饮、湿浊、瘀血、食积等蕴而化火,致阳热亢盛。热盛则搏击气血,气血行速而脉来疾迫致脉数。由于引起阳热亢盛的原因不同,所以数的兼脉也不同。气郁化火者,脉多沉数,或沉弦而躁数。外感六淫化热者,脉多洪数,或沉实而数。痰、食蕴久化热,脉多滑数。湿邪蕴而化热,脉多濡数”[9]28。


4、治疗湿热中风的“薛氏4号方”


针对湿热中风湿热内蕴、脉络阻滞、肝风内动的病机,李老师提出“清热除湿、通络熄风”的基本治则,临床常用“薛氏4号方”治疗。“薛氏4号方”为李老师据其出处给予命名的,出自薛雪《湿热病篇》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此条文本为针对湿热致痉而设,但该条文的病机和治法与湿热中风的病机和治法相合,故李老师将“薛氏4号方”移用治疗湿热中风。

本方以酒炒黄连为君药。黄连苦寒,善清脾胃湿热,酒炒黄连不仅可以增强其宣通脉络之力,同时可以防其苦寒冰伏气机。地龙、威灵仙、秦艽三药兼具疏通脉络、清热熄风之功效,共为臣药。其中,地龙咸寒,善行走窜,既可通经活络,又可清热熄风。另外,地龙尚有清热利尿之功,可加强黄连清热利湿之功。威灵仙辛咸,具有通经活络之功效,《药品化义》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可作为诸药之先导,畅行周身。秦艽为风中润药,具有通经活络、养血舒筋之功效。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久必灼伤其阴,然秦艽质偏润而不燥,燥湿之时兼能养血舒筋,故用之尤宜。滑石具有清热利湿作用,海风藤、丝瓜藤、苍耳子具有疏通和宣通脉络作用,共为佐药。诸药共奏清热利湿、通络熄风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秦艽性味苦寒,不可用量过大,否则不仅其苦寒之性容易伤胃,同时易诱发呕吐、腹泻,临床以5~10g为宜,或去掉不用。苍耳子辛散性温有毒,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用,可用苍术替代。


5、辨治要点


5.1 化痰

湿热困脾,易生痰浊,痰热互结,使中风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如《丹溪心法·中风》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若夹痰者,则多见喉中痰鸣、口角流涎、言语謇涩、脉象沉滑等症。李老师强调化痰,用远志、石菖蒲、郁金、浙贝母等化痰开窍,以提高疗效。

5.2 解表

湿热中风发病后,脉络闭阻,营卫不得敷布,易招致风寒袭表,风寒邪气困遏肌表,湿热内邪无畅达外出之机,从而加重中风病情。若兼有表证者,则可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脉紧等症。李老师强调解表,用麻黄、防风、羌活、独活等药散寒解表,有仿小续命汤之意。

5.3 补虚

中风患者病程较长,后遗症期容易出现气血、津液、阴阳亏虚。若偏于气虚者,李老师强调要注意补气,喜用黄芪、党参等补养元气;若偏于血虚者,强调要注意养血,喜用当归、白芍等补养阴血;湿热日久最易耗伤津液,若偏于津亏者,强调要注意生津,用葛根、天花粉等药滋补津液;湿热下注易耗伤真阴,若偏于阴虚者,强调要注意固阴,用桑寄生、怀牛膝等补养真阴;若偏于阳虚者,强调要注意温阳,用附子、桂枝、补骨脂等温补肾阳。


6、典型病例


患者,男,65岁,2010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左侧半身不遂,腰膝酸痛3个月余。患者于2009年12月突发眩晕、呕吐,随即转入昏迷,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经抢救后,眩晕、呕吐、昏迷症状均有改善,但神志仍然不清,左侧肢体不利、口眼斜。病情好转后出院进行康复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患者形体肥胖,神识不清楚,痰涎较多,舌体强硬,语言难出,有时能说话,但含糊不清,左侧半身不遂,腰膝酸痛。寐可,饮食少,每天仅能进一二两饮食。大便不爽,小便黄少。口唇紫暗,舌红、尖少苔,舌根黄厚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濡细滑数无力。查体:左侧肢体肿胀,左手手指屈伸不利,对指不能,根据临床偏瘫肌力5级分级标准[10],测定左下肢肌力为2级,肢体能活动,只能在床面平移,不能克服重力,行走迟缓。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期)。证属湿热内蕴、痰瘀阻络、肝肾阴虚,法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方宗“薛氏4号方”加减。处方:黄连10g,地龙10g,威灵仙10g,丝瓜藤10g,海风藤15g,远志10g,石菖蒲10g,怀牛膝10g,桑寄生15g,水蛭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0年3月21日二诊:服上方后,患者精神好转,语言较前清楚,吐痰减少。多梦,饮食仍少。大便较前顺畅,小便转为淡黄。舌脉同前。查体:左侧肢体肿胀减轻,左手能轻微活动,左下肢肌力增至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克服阻力,可拄拐行走。效不更方,方药同前,继服14剂。

2010年4月4日三诊:服上方后,患者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喉中偶有痰。寐尚可,饮食仍差,一日仅进二两食物。二便调。舌红、尖少苔,黄腻苔减少,脉濡滑数。查体:左侧肢体稍微肿胀,左手指关节活动较前灵活,左下肢肌力三级,拄拐行走,能拄拐行走120米。初诊方加佩兰10g、炒莱菔子10g,水煎继服14剂。

2010年4月28日四诊:服上方后,语言表达清晰,痰涎消失。寐可,进食增多,二便调。舌淡红、舌尖苔恢复,苔薄黄,脉濡数。查体:左下肢肌力增至4级,肢体能抬举,并能克服一定的阻力,有轻微颤抖,可拄拐行走达200米,双手可完成握拳。嘱其仍然参照三诊方服用1个月。

2010年6月随访,患者仅见左侧足趾活动不灵敏,可拄拐杖行走达300米,生活可以自理,其他尚可。

按语:本案为脑梗死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减退,个人生活难以自理。患者素体肥胖,嗜食油腻,此次发病前,因家中琐事情绪激动,诱发中风,病机为“湿热内蕴、痰瘀阻络、肝肾阴虚”。病程日久,耗伤肝肾之阴。李老师根据患者饮食不佳、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红、舌根黄厚腻、脉濡数等表现,诊断为湿热内蕴。根据患者口唇紫暗、舌下静脉迂曲的表现,诊断为瘀血阻络。根据患者形体肥胖、喉中痰多、脉滑的表现,诊断为痰浊内生。根据患者腰膝酸痛、舌尖无苔、脉细无力的表现,诊断为肝肾阴虚。综合辨证分析,证属“湿热内蕴、痰瘀阻络、肝肾阴虚”。方选“薛氏4号方”化裁治疗,其中黄连清利湿热,地龙、水蛭、威灵仙、丝瓜藤、海风藤活血通络,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怀牛膝、桑寄生滋补肝肾。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之功。二诊见病情好转,效不更方,方药同前。三诊见食欲仍差,加佩兰、炒莱菔子,以开胃进食。四诊见食欲好转,进食增多,效不更方,嘱其长期用药,密切观察病情。由于辨证准确,方药贴切,取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李进,史载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风病范畴探析[J].中医杂志,2020,61(12):1033-1036.

[2]焦永光,李燕梅,张燕平.中医对中风后遗症的研究现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5):69-70.

[3]张山雷.中风斟诠[M].吴文清,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

[4]温雅,许永楷,张思超.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的中风湿热证证治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30-32,64.

[5]潘雪,王冬梅,刘伟等.三仁汤台湿热论第四条方在中风—级预防中对证候疗效及血脂影响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39(5):527-528.

[6]焦久存,王彩娟,魏晓珊.温胆汤对湿热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2,34(11):1645-1647.

[7]徐进友,伍德明.葛根芩连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脑梗死湿热型58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9,40(1):17,31.

[8]陈建芳.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肝胆湿热型中风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1):4678-4679.

[9]李士懋,田淑霄.脉学新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10]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3.


文章来源:张雅雯,冯瑞雪,张紫微,赵蕊,张再康.李士懋从湿热论治中风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21):1846-184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环球中医药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期刊人气:179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1749

国内刊号:11-5652/R

邮发代号:80-726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