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溺窍辨治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2024-05-17    1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从溺窍的角度辨治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提出尿路属“溺窍”范畴,认为排尿的生理过程与溺窍的功能密切相关。从窍体、窍枢、窍神三个维度架构了溺窍与五脏功能的生理联系,即肺热阴伤邪侮则窍体失养、心火灼燔神乱则窍神不利、肾虚肝郁脾滞则窍枢不利。rUTI初期以窍枢不利为主,当标本兼治,虚实兼顾,注重伴随症状的治疗,常根据辨证选用滋水清肝饮、肾着汤加减;中期窍体失养与窍神、窍枢不利同时存在,治当利窍通淋,常以清心莲子饮加减;后期以窍体失养为主,需进一步养窍体以防复,常以五子衍宗丸合二仙汤加减。同时针对窍体、窍枢、窍神选用特色药物,以祛外邪、扶正气以养窍体,畅情志、通气机以利窍枢,通心肾、养心神以安窍神。

  • 关键词:
  • 尿路感染
  • 淋证
  • 溺窍
  • 窍体
  • 窍枢
  • 窍神
  • 加入收藏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由尿路(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异常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6个月内发作2次及以上或1年内发作3次及以上者,称为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r UTI)[1]。r UTI多见于女性,具有复发率高、缠绵难愈的特点[2],现代医学主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但存在抗生素的耐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等问题[3,4]。

r UTI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多责之于肾气不固、湿热下注[5]。《类证治裁·淋浊》言:“肾有两窍,一溺窍,一精窍。淋在溺窍,病在肝脾。”溺窍是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淋证责之于溺窍[6]。我们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和中医藏象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溺窍的内涵,并从窍体、窍枢、窍神三个维度架构了溺窍与五脏功能的生理联系,从溺窍论治r UTI,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溺窍的内涵


《说文解字》云:“窍,空也,穴也”,其本义为“孔、洞”。《管子·君臣》云:“四肢六道,身之体也”,此“六道”即耳、目、口、鼻及前后二阴,此处以“道”释“窍”,将机体之“窍”解释为与外界勾连之通道。《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将九窍作为天气所通之处,言“九窍、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九窍包括双目、双鼻孔、双耳、口及前后二阴,起到沟通机体内外的作用,而外邪亦常从此侵淫,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所言:“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另外,窍还具有排出外邪的功能,诚如《温疫论》所言:“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排尿的生理过程与孔窍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受到明清以来部分医家的关注。戴思恭《证治要诀·白浊》言:“如白浊甚,下淀如泥,或稠黏如胶,频逆,而涩痛异常,此非是热淋,此是精浊窒塞,窍道而结”,将尿液排出的通道称为“窍道”,并与泌尿系统疾病相联系,但并未细谈其生理病理特点。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精窍与溺窍相附,而名不同,溺窍内通于膀胱”[7],则将通于膀胱的排尿通道定义为溺窍,提示尿液排泄失常与溺窍不利关系密切。作为“孔、洞”,窍有着排泄秽浊、吸收精微、沟通表里、畅达内外的重要作用。若仅将现代医学的尿道理解为溺窍,似乎不能完全契合历代医家对于窍的论述,也不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尿路(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作为排出尿液的通道,从结构与功能上均符合窍的定义。基于此,我们认为整个尿路均属于溺窍的范畴。纵观历代医家对溺窍的论述,尚无对溺窍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关联脏腑进行系统且详细的论述。我们根据五脏特性并结合中医藏象与现代研究,进一步从窍体、窍神、窍枢三个维度阐释溺窍与五脏的关系。


2、溺窍与五脏的关联性阐微


2.1 肺热阴伤邪侮则窍体失养

尿路包括肾小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主要由肌肉、血管、淋巴管、神经元等构成[8]。我们认为,这些组织结构连同其中流行的血液、淋巴液等荣养保护通道的物质共同构成了溺窍之体,即窍体,为溺窍行使排泄秽浊、沟通内外功能的物质基础。《素问·经脉别论篇》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之精微由肺肃降而至膀胱,膀胱为腑,不可自养,需依赖肺之通调水道所以养。肾为水脏,《黄帝素问直解》云:“肾络膀胱,主于下焦,为胃府水注之关也。”所谓关,即把控物质进出之要道,肾为之主,是故肾可以调控膀胱之物质进出。因此,肺行精微,肾守精微,窍体方润泽充盛。

肺气不行,肺热壅滞于上,导致肺失宣肃,下焦水液输布障碍,热循经下扰膀胱,气水皆壅塞于溺窍,营卫不能滋养,导致窍体失养,淋证由生。《灵枢·百病始生》言:“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肺主皮毛,溺窍亦开口于皮毛而与外界相通。若肺所主之卫气不能布散皮毛腠理以抵御外邪,邪凑于溺窍则为病。若以肺热为主而不伴阴伤,偏于实者,投以清热解毒之品则有速效;而当病体本有肾阴不足,或肺热炽盛灼津导致阴伤,则病邪内陷而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肺气阴渐虚不能濡润下焦,或肾阴不能荣养溺窍之体,则溺窍渐至枯涸,此时若有外感邪气客于溺窍,则极易发展为迁延难愈的r UTI。因此,窍体失养则邪气易凑,治窍体当不远肺金。

2.2 心火灼燔神乱则窍神不利

尿路受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调控,许多病理状态下的不适症状由躯体神经传导,中枢神经对尿道内的感觉作用、肌肉舒缩等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储尿与排尿亦有赖于神经系统对尿道括约肌收缩与松弛的调节[9]。我们认为,这些神经对排尿的调控作用即体现了窍神的内涵,窍神发挥着调控溺窍的“中枢”功能,尿液从溺窍的启动排出与终止收涩,依赖于窍神的调控与传达。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提示心神具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神正常则窍神通利,心神受扰则溺窍失调,诸症由生。我们认为,心与溺窍的关系体现在水火相连、经脉相通、神机相关三个方面。其一,生理状态下心肾上下相交、水火相济。若心火亢盛于上,下应于肾,肾水不能制约心火,心肾气机升降失调,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溺窍功能紊乱。其二,《灵枢·经脉》言“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膪中……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提示膀胱经的经别循行直接与心相连,《灵枢·经脉》言“心手少阴之脉……络小肠”,说明若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则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紊乱,火热随水液下输入膀胱,溺窍作为通路的功能受影响,则可以见尿频、尿急甚至尿痛的症状。其三,《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这些压力与精神刺激可直接影响心神,而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的持续存在又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10]。因此,治窍神当不远心君。若心中君火妄动、心神不能安定,或肺热迁及心君,终致心火灼燔,下移小肠则清浊不分,日久还可煎灼肾阴,进而影响下焦水液代谢,进一步推动r UTI的发展迁延。

2.3 肾虚肝郁脾滞则窍枢不利

输尿管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其中黏膜由变移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膀胱组成与输尿管相似,然其黏膜固有层弹性纤维更多,中层环形肌在尿道口处增厚为括约肌[11]。我们认为,这些肌群发挥的排尿、储尿、防止反流及控制尿液出入的作用,即为窍枢之体现。肝主疏泄,象春之升发,行开溺窍之功;肾主闭藏、主骨生髓,象冬之降敛,行闭溺窍之功;中焦脾胃斡旋,象土之稼穑,肝肾之气经脾胃回环交替,又依赖于脾胃化生之五谷五味之津液的补充。因此,窍枢之通利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言:“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黄帝素问直解》曰:“肾络膀胱,主于下焦,为胃府水注之关也。”肝肾居于下焦,肾精滋养肝血,使其疏泄调达;肝之疏泄正常,肝血充盈,亦可推动肾精化生与贮藏。乙癸同源,肾水亏则肝木不达,郁而不舒,肝之疏泄不畅则肾气开阖亦失于正常,溺窍之枢机因而闭阻,尿液不能正常排泄。同时肾气的亏虚、肝气的怫郁都会影响中焦脾土的斡旋功能,脾胃作为气机与水液代谢之枢纽,若脾虚气滞,一身之气机不畅,则进一步影响尿液的排泄。肾气是一身元气之肇始,肝气是一身气化之总司,脾气是气机升降之枢纽,三者共为窍枢之本,与溺窍之运动息息相关。


3、从溺窍论治r UTI


3.1 分期调窍治疗r UTI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言:“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我们在临证中发现,r UTI初期患者除了明显的尿频、尿急等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状,常见腰膝酸软、小腹冷痛,或眠差易醒、情绪焦虑等伴随症状。此期尿路刺激症状明显,以溺窍不利为主,同时由于r UTI病情复杂难愈,疗程持久,久病必虚,因此我们认为此时当标本兼治,虚实兼顾,注重伴随症状的治疗。以眠差易醒、情绪焦虑等为主要伴随表现者多考虑为肝郁肾虚所致,治以疏肝滋肾养阴,方用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加减:北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5 g,炒酸枣仁30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牡丹皮10 g,茯神15 g,炒栀子10 g。诸药合用以达滋阴疏肝之效。以腰膝酸软、小腹冷痛等为主要伴随表现者,考虑为寒湿邪气留于下焦,治以温运脾阳、散寒祛湿,多以肾着汤(《金匮要略》)加减:干姜10 g,茯苓30 g,麸炒白术10 g,炙甘草6 g。其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缓急止痛以健运中气。若患者胸胁微满、潮热、情志不畅,则在以上辨证选方基础上加贯叶金丝桃30 g、刺五加20 g以加强疏肝解郁、益肾安神之功;若小腹胀满、膀胱虚冷,则加槟榔12 g、乌药10 g以行气利水、温肾散寒;若大便不畅,则加酒大黄3~9 g以通腑泄浊;遗尿尿频、腰膝冷软,则加用巴戟天30 g、菟丝子15 g、肉桂3 g以补肾填精、引火归元;若患者诉周身莫名不适,常经验性加用葛根15~30 g、桑枝15~30 g、桂枝15 g通行经脉。

r UTI中期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往往诸症著减,而尿路刺激征相关症状虽减但难以根除。此期窍体失养、窍神及窍枢不利同时存在,病机以心肾不交、肝郁脾滞为主,治当利窍通淋,常取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黄芪30 g,太子参30 g,麦门冬30 g,地骨皮30 g,莲子心5~10 g,黄芩15~30 g,茯苓30 g,车前草15~30 g,金银花30 g,肉桂3 g,白芍10 g,乌药10 g,干姜6 g。其中黄芪、太子参益气,既能入中焦而助斡旋升降与出入之气机而利窍枢,又可益气以顾久病成虚之体,又能固表而防复;金银花、莲子心、黄芩重剂祛邪,配合茯苓、白芍、地骨皮、麦门冬共养窍体;乌药、干姜、肉桂行气利水又兼温阳以调窍枢。

r UTI后期,一般患者的尿路刺激症状经前期治疗可基本消失,患者往往无明显不适,但鉴于r UTI病原菌往往难以根除,需进一步养窍体以防复。《诸病源候论》曰:“夫病新瘥者,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即劳动,更成病焉。”此时当重视补益,使气血充盈、五脏安和,则邪安能有乘侮之机。此期以窍体失养为基本病机,治以益肾填精为主。常以五子衍宗丸合二仙汤加减,常用药为菟丝子20 g、枸杞子20 g、覆盆子10 g、仙茅20 g、淫羊藿15 g、北柴胡12 g、枳壳10 g。肾气亏虚、肝气郁滞,周身虚气流滞而致窍枢不利,常加巴戟天30 g、菟丝子30 g平补肾精而不敛邪,当归15~20 g补血柔肝;若患者乏力、舌体大、脉弱或脉大,常再加黄芪30~50 g以益气补血;若眠差伴阴虚盗汗者,常加酸枣仁15~30 g、刺五加20 g、龙骨30 g养阴柔肝、潜镇安神。

3.2 针对窍体、窍枢、窍神的特色用药

3.2.1 祛外邪、扶正气以养窍体

养窍体,一在祛邪,清肃留恋窍体之外邪,邪去则窍体及相关脏腑气机升降有序;二在扶正,润养窍体之气血,窍体得养则外邪再难侵犯。祛邪常重用黄芩15~30 g、金银花30 g。黄芩能除“湿聚热结病症”(《本草正义》),《本草问答》中指出“黄芩中多空虚,有孔道,人身为三焦,行水气之孔道”,其既能清下焦壅遏之湿热病邪,又能通调水道、恢复肺脏之功能,远近同治,使溺窍通利,湿热之邪随水液排出。金银花入手太阴肺经,甘寒清热能治“一切风湿气”(《本草纲目》),增黄芩祛湿热邪之功。扶正常用黄芪30 g、当归10 g、白芍10~15 g、地骨皮10~15 g。其中黄芪、当归取当归补血汤之意以益气养血。白芍味苦、酸,在敛阴养血的同时还可柔肝止痛,如《药性论》言白芍“治肺邪气,腹中疞痛”。现代研究[12]表明,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抑制尿路刺激导致的疼痛。下焦湿热之邪碍阳灼阴则生虚热,地骨皮入肺甘寒清润凉血,配白芍滋养肝肾,共奏祛邪扶正之功。

3.2.2畅情志、通气机以利窍枢

调窍枢,治在肝、脾、肾三脏,肝疏泄有度、脾升降有常、肾气化有源是一身枢机通利的关键。调肝常用北柴胡、贯叶金丝桃,北柴胡疏肝理气,贯叶金丝桃味辛性寒入肝经,理气安神、开郁达窍,两药相伍,疏理肝气、条畅周身气机。心肾相交必经中焦脾胃,肝胆出入亦在中焦,升降出入均有赖中焦斡旋,故还需在调肝的基础上兼健脾益气以调脾。调脾常用黄芪30 g、太子参15~20 g、麸炒白术10~15 g、佛手10 g、香橼10 g。其中黄芪、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且白术还可燥湿利水以应脾喜燥恶润之性。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本草再新》言其“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本草拾遗》言其“去气,除心头痰水”,两药合用可调畅肝气、和胃气、除水气,助脾之运转。肾主闭藏,有源方可出纳,故常用刺五加15~20 g、菟丝子10~15 g、肉桂3~6 g、槟榔10 g、乌药10 g以补肾。刺五加甘温补肾安神,菟丝子固精补肾,两药相配以填肾精。《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肉桂皆辛甘助肾,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其性峻烈,破气下行开郁滞之枢机;乌药功在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两者相伍,既能温肾,又能调中焦升降。

3.2.3 通心肾、养心神以安窍神

安窍神,治在心君,常以交通心肾、补养心神为法。通心肾常用莲子心5~10 g,《温病条辨》言:“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莲子心功擅交通心肾,为调窍神之要药,清心肾之火、交心肾之水,则心神、窍神得安。养心神常用茯神3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茯神甘平,有补养心神、安神定志之效;石菖蒲归心经,醒神益智;远志归心、肾、肺经,可安神益智,交通心肾,且石菖蒲、远志二味均能祛痰开窍。三药与莲子心相伍,攻补兼施。莲子心清心火以祛邪,通心肾而安窍神;茯神扶正气以补益,养心神以补窍神,石菖蒲、远志可直接安心窍之神,亦助心肾之交而安窍神,还可祛痰开窍,更助窍神之安。


4、小结


r UTI是临床常见疾病,我们将现代医学认识和中医藏象理论相结合,认为排尿的生理过程与中医学溺窍的生理功能相符,从窍体、窍枢、窍神阐明了溺窍的现代生理内涵及其与五脏功能的生理联系,并从临床治疗中总结了针对r UTI患者不同阶段的治疗策略以及针对窍体、窍枢、窍神的特色用药,灵活进退、分期调窍以治疗r UTI,为临床中医药治疗r UTI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4):245-248.

[3]张熙,郭强,陈家辉,等.免疫疫苗预防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43(10):793-796.

[5]李仕仪,林燕.名老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1):80-83.

[6]赵进喜,李海松,王耀光,等.尿窍疾病,治当多脏同调;通利小便,可医脏腑诸疾[J].环球中医药,2022,15(10):1845-1849.

[7]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M]//唐容川医学全书.王咪咪,李林,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3.

[10]王伟明,高宁,施嘉祥,等.彭建中教授辨治复发性尿路感染经验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11):2775-2776.

[11]李新华,韩永明.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64.

[12]杨山景,封安杰,孙越,等.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3):1627-1633.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9304019);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12号);


文章来源:胡聿昕,陈晔欣,高子衡,等.从溺窍辨治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J].中医杂志,2024,65(10):1009-1012+102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名称: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人气:423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416

国内刊号:43-1460/R

邮发代号:42-80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