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青少年劳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下的指导研究

  2021-07-21    88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社会的、具体的、实践的方法把握人的本质属性、需求特征、发展价值取向,对于认识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本质属性和情感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构建提高个体精神生活质量、能力素质水平和社会生活态度并促使个体追求和实现符合人的本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对此,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要坚持科学的劳动价值导向,在劳动中强化青少年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探索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 关键词:
  • 人学思想
  • 人的本质
  • 劳动教育
  • 马克思主义
  • 加入收藏

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本质“何以是”和“何以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人应当如何追求一个“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1]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精辟深入地对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价值、需求特征和何以全面发展等命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中充满着大量的“劳动成人”“劳动育人”的思想观点,对新时代建设符合人的本质与需要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论述,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系统的人学思想体系,但是字里行间闪耀着“人”的思想光芒,贯彻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人是什么”“人应当如何”“人现在怎么样”等问题在学理、现实与未来发展等层面进行了深度考察。

1.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为社会属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指出何为人的本质,更多地是就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等问题展开阐述。马克思将社会性作为规定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9。由此可知,马克思所说的“人”之概念不是抽象悬浮的,而是现实具象的,是通过生产实践与社会发生持续性互动的人,是客观实在的人。马克思将人类建立在社会劳动基础之上的“自由自觉”认定为人的本质属性。人和动物的区别分化于劳动,体现于人的社会生活,具化于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如果失去了社会性联系,就失去了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比如,由野兽抚养长大的孩子,即便最终能长大,但因其脱离了社会关系而难以融合人类生活,具备的也只有原始的自然属性。要把握住人的本质属性,就必须始终围绕社会属性而展开。

2.人的自由解放是自我实现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获得解放和自由之后,才能突破旧的枷锁从而奔向自我实现的理想图景。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实现解放与自由呢?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8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极大地压抑了人的个性,人们生活在家庭、工作、学习各种压力之下,得不到个性的解放和人生的自由。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社会财富增多,人们摆脱掉物质的束缚,有时间寻求自我的发展,走上个人自由解放的道路。只有解放了人自身,才能走上最终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换言之,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解,不是停留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而是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

3.人的价值体现在自觉的生产实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价值应该从社会性向度出发进行观视,衡量尺度为人对人类社会所做贡献的多少,对自我价值的现实化本质上唯有通过对社会价值的现实化才可呈现。而社会生活具体体现为生产劳动的实践,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但人类的生产劳动遵循着内在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57也就是说,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而人的需要不仅是为了保证其生命存在的物质需要,更是为了达到自己理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价值尺度深深蕴藏于服务奉献社会的生产实践之中。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人学思想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关于人类发展的最高命题、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不同于过去某些打着代表全人类、一切人的旗号,鼓吹“一切人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的虚假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每一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具体和现实的前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和共同的发展。可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所有学说都在围绕此终极的价值目标进行阐述并探索实现的途径。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3]。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具体的、社会的、实践的方法把握人的本质、需要、发展和价值,具有强烈的理论深刻性和现实观照性。新时代劳动教育旨在提高个体的精神生活质量、能力素质水平和社会生活态度,促使个体追求和实现符合人的本来旨趣的生存样态。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认识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本质属性和情感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劳动的主体现实性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揭示了“何为人”以及“人何为”两大基本向度。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属性的揭示对于深刻理解劳动的主体现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关于人的本质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中被失落以及如何实现回归等问题中,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提出了劳动必须回归主体属性等观点。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从物质的维度详细分析了劳动的异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视资本主义为劳动异化的罪源,受剥削的劳动者参与劳动仅仅只是以维持生活作为劳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生存效能以外劳动再无其他意义。换言之,劳动者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呈现着非自由化、去发展化和被奴役化的状态。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不能够感受到快乐,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属性被扭曲和破坏。为此,新时代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必须遵循劳动者自由发展的内在逻辑,关注劳动者的主体现实性,促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和独立思维方式的人,劳动者必须将能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要重视青少年自身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学习科学的理论以指导和应用于自己的劳动生产活动中,这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让人回归社会生活本质的要求,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命题与最高理想的重要实践。

2.人的需要理论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切入口

如前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动物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命特征的物质需要,而人的需要则是为实现自身理性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将青少年作为主体,关注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困惑,事实上就是他们的内在诉求,也成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青少年的内在诉求具有多样性和多重性,其中既有长远性的人生发展需要,又有短暂性的日常生活需要,既有物质性的现实需要,又有精神性的引领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具有永恒性,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始终,铸就了人生价值的终极基础。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关注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不同情境下的需要,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青少年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机制和形式上要进行精细化区分,针对这些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例如,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精神性的劳动等不同劳动形式所折射的思想内涵和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就具有差异性。青少年劳动教育要恰如其分和有的放矢地将其对接不同类型的青少年,更好地实现在劳动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

3.人的发展理论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综合地囊括了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社会关系发展以及自由个性的发展等命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由解放的实现向度都深刻蕴藏于生产实践之中,因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首要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在劳动中,人的潜能能够有效地得以激发和深化。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制于应试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观念等因素,劳动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遮蔽。在实践中,学校忽视劳动,家庭轻视劳动,青少年缺乏劳动实践等现象普遍存在。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要求下,紧紧依靠劳动和教育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将二者深度结合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此,青少年劳动教育必须把握住劳动教育过程中“劳”与“教”之间的深度关联,不能以“劳”代“教”或者以“教”替“劳”,而必须“劳教结合”。青少年“劳教结合”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劳动提升生活技能和生产技术;二是通过劳动实现思想价值层面的升华。

4.人的价值理论指明劳动教育的旨归

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认为人的价值形成和体现在社会生活之中。个体只有通过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才有可能表现个人价值。而基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人的价值最终必须依靠劳动实践。换言之,人类只有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而言,开展劳动教育就必须在一开始就明确“为何”和“何为”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劳动对实现人的价值的观点,要求青少年劳动教育必须紧扣“为社会做贡献”这一落脚点。青少年劳动教育从目标来说,具有过程性和终结性两种特点。从过程性目标来看,劳动教育通过促使青少年认知劳动和体悟劳动,在劳动中不仅掌握生活技能和生产技术,而且为社会做贡献;而从终结性目标来看,劳动教育要铸造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促使他们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践思路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结合点。探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指导,既有利于明确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又有利于明确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实践策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适应新时代发展中,尤其在建构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应发挥其独特的引领功能。

1.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始终强调人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社会属性,人始终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人们必须承担好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这就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设定价值取向的重要启示。然而,在当前劳动教育中,不仅家长、学生将劳动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正常课业以外的负担,部分学校以及管理部门也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异化。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将劳动等同于“惩罚”,偏离了劳动教育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真价值。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在源头上明确“为何劳动教育”的问题。劳动教育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即指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认清“为何参加劳动教育”的问题,更要强化学校对“为何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价值目标的源头上明确劳动教育亦是社会主义办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要通过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评价体系、落实劳动教育开展的指导等方式,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此外,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即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因此,要利用社会合力,通过树立和宣传劳动模范,大力打击社会不良炫富风气,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促进劳动教育实现青少年价值引领的作用。

2.培育青少年服务奉献的劳动价值观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会形成关于劳动的一系列看法和观点,尤其是关于“劳动何谓”和“劳动何为”的认识,即劳动价值观。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决定着青少年科学的劳动实践。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有所为”,还需要让青少年在实践后“有所思”“有所悟”,最终“有所得”。近年来频繁涌现的青少年不珍爱劳动成果、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前部分劳动教育的扭曲和异化,脱离了“育”的功能。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4]培育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既要从人的本质出发,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由动物走向人类、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源性动力;又从人的价值出发,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要依靠劳动实现自身服务奉献的使命。为此,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善于发挥群团组织、网络媒介、群众思想宣传活动等载体,培养青少年关于劳动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懂得要在劳动中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创新精准化的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

人不是抽象悬浮的,而是现实具象的,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与社会发生持续性互动的人,是作为客观实在而存在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当前很多青少年,对劳动教育实践缺乏参与感与尊崇感,这与劳动教育的模糊性和笼统性有很大的关系。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重要指引,关注人的发展性。对此,要积极结合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点进行科学布局: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劳动教育要着重引导他们参与生活劳动,既要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要促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重点引导他们参与服务性劳动,引导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互助合作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要结合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相适应的生产劳动,引导他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与个人智慧力量,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对于社会上的青少年群体,要引导他们结合本职工作创新性地开展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专业化发展。在不同阶段为学生创造具有强烈针对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能够很好地破除青少年对劳动实践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真正实现在劳动教育中长才干和做贡献。

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在青少年步入社会之前,劳动教育是替代实际劳动实践的最好工具。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要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将劳动教育与青少年的成才发展深刻关联起来,避免劳动教育实践流于形式、脱离时代生产劳动实践、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等现象。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俞可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


文章来源:徐喜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指导[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1,41(04):44-48.

基金资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广西师范大学)专项课题(2020YB0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469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