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媒介学视角下对中国近代报业更迭的深刻认识

  2021-05-26    15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从媒介与社会二者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报业的更迭。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变迁经历了三个时期:外国人办报时期、政论—政党报刊时期、大众—分众报刊时期。麦克卢汉的这个论断从媒介本体论视角出发揭示了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他将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不免有些极端,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对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认知层面,人在改变了对社会的认知以后进行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变革。

  • 关键词:
  • 传统媒体
  • 媒介本体论
  • 媒介讯息
  • 报业变迁
  • 近代报业更迭
  • 加入收藏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他认为相较于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传播者通过不同性质的报纸来传播他们的思想,以此来为他们各自的目的服务,目的虽有所不同,但都影响了大众对社会的认知。正如麦氏所言:“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社会正是随着报纸的更迭和大众思想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更迭”具有“更新”与“迭代”双重含义:一是后出现的报纸继承着先出现报纸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二是先出现的报纸在后出现的报纸出现以后不会马上退出历史舞台。本文结合近代报刊史料认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变迁大致分成三个时期:外国人办报时期、“政论—政党”报刊时期、“大众—分众”报刊时期。


一、外国人办报时期


在中国,近代化的报刊是外国传教士首先创立起来的。马礼逊,英国人,是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他终其一生都在华进行着出版发行活动,1813年,伦敦方面派另一位传教士米怜协同马礼逊工作。1815年,米怜于马六甲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自此,开启了外国人办报的先河。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它所刊载的虽有一些教义内容,但是比例并不大。郭士立曾说:“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的观念。”比如它从全球的视角来对《大清一统天下全图》进行解释,以及从宇宙的视角来解释日心说、天体运动、恒星图,这些都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

鸦片战争前的报纸本质上都是宗教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比如1864年,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该报就刊登各种行情、船期、广告等信息以及报道各种经济新闻和商务机关的文告,传达世界政治经济动态。

这一时期的外国人所办报刊拓展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宗教内容起码让当时能够结识它的中国人知道,在儒释道之外,还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基督教,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就受到了基督教很深的影响;科技内容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视野;经济内容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创造了舆论条件,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内容则为当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制造了正当化理由,当时的中国人在阅读这些外国人所办报刊之后深感中西方之间政治模式的巨大差距。


二、“政论—政党”报刊时期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提出了“刺激—反应”论,这个观点适合中国近代报刊的更迭,中国早期国人办报明显受到了外国人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各路的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自19世纪70年代起到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上的报纸大多都是“政论—政党”性质的,所刊载的内容也多偏向政治。国人正是通过报刊来传播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言论,以启蒙大众,追求民主自由。

王韬,中国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早年曾参加过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的《遐迩贯珍》的编辑工作,而后,又两度游法,对西方社会进行了直接考察。这一切使王韬深感中国落后,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奋起直追,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途。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作为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他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也。”他主张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使“民情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作为早期的维新派思想家,他启蒙了后来的康梁等人。

受王韬思想启发,康梁提出了许多维新思想。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1册《论报馆有益国事》一文中提出了“耳目喉舌”论,强调报馆对于国家整合的意义。“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梁启超认为,报馆有助于上下、内外的交流沟通,对统一全国心智,提高国家凝聚力有重大意义。具体到事件,可以通过报纸上的公开讨论,形成舆论,统一全国心智。

此外,梁启超要求报馆就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国民进行指导,他所谓的“向导国民”是指:报馆应该客观地报道本国、外国新近发生的事件,并对此做“抽绎”“发明”工作,从主观上引导国民,“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可以说,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启迪了当时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有了这种政治参与意识作为思想基础,后来民众才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社会变革。

民国初年,在建设民主政治的浪潮下,各路政客纷纷组建政党,最多时竟有各类政党300多个。资产阶级的各个大小政党为了争夺更多的革命果实和为了分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都纷纷建立起代表自己党派的机关报,这无疑造成了政党报纸的泛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有国民党的《长沙日报》和进步党的《湖南公报》。

从政论报刊到政党报刊,这一时期的报纸所刊载的内容大多是偏向政治的:宣传变法维新、倡导社会革命、维护民主共和。报纸上的内容反映着社会现实,透过报纸,读者深感社会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民众的政治觉悟也在提升。


三、“大众—分众化”报刊时期


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民国成立前的报纸内容主要以政治为主,不同的政治派别在自己所办报刊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形势渐趋稳定、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促成了新闻业的繁荣,但这种繁荣并未持续多久便被后来袁世凯发动的“癸丑报灾”给打破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中央政权软弱,无法对新闻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加之当时西方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以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中国近代报业也迎来了复苏时期。

这一时期的报纸的显著特点就是偏向市场化,内容也多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比如这一时期的副刊有了很大的发展,鸳鸯蝴蝶派小说在报纸上大行其道。民初以后,有更多的报纸开辟副刊,刊登文学作品和茶余饭后的消闲性文字来吸引读者,其中代表性的有《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时报》的“余兴”“小时报”和《民权报》的副刊等。

这一时期报人办报主要是为了盈利,这与前一个阶段注重宣传政治思想的“政论—政党”报纸有很大不同。以《申报》为例,史量才在1912年买下《申报》,短短几年,他就使《申报》的事业蒸蒸日上。据统计,史量才接办初期,《申报》日销7000多份,到“九·一八”事变前夕,《申报》的日销量达150000份左右。

新文化运动提高了民众的知识水平,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润,这一时期的报刊也走向分众化、专业化、针对化。比如有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新青年》《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公报》;针对工人的《劳动者》《劳动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前锋》也在这一时间段纷纷创立;针对农民的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持出版的《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面向军人的《中国军人》《军人日报》等。

这一时期的报纸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广大受众,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为了获取不同群体的受众,报纸的种类也趋于细化。报纸种类虽然多但是并没有分化民族主义意识,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尤为突出。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报纸能够营造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民族主义的扩散有很大助益。抗日战争期间,报纸对抗战的宣传动员和战事报道必然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有了这种统一体的民族主义的认知,民众才能投身于战事,共同协作击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结语


综上,中国近代报业的变迁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外国人办报阶段。这一时期报纸主要促进了民众对西方和世界的认知,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使早期国人得以“睁眼看世界”;第二阶段,“政论—政党”报刊时期。民族危亡的加剧,迫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通过办报来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或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民众在阅读大量的报刊后提升了政治参与的意识;第三阶段,“大众—分众”报刊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相对趋于稳定,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报刊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盈利的需要,报纸开始向分众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性质的报纸。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宁树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评述[J].新闻大学,1982(05):58-63.

[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李嵩生.《申报》之沿革,《申报》年鉴(1935)[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5]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张华,徐桢虎.封面新闻智媒云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记者,2020(21).

[9]方埜.媒体融合迈向纵深:视频化与智媒化[J].传媒,2019(15).

[10]付红安,齐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闻学期刊经营困境及解决之道[J].编辑之友,2020(12).

[11]朱清河,王青.“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话语生产与时代形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6).

[12]路鹏程.从照相馆到新闻馆: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形成与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10).


文章来源:刘天照,任珂.媒介学视角下中国近代报业的更迭[J].传媒论坛,2021,4(10):11-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采写编

期刊名称:采写编

期刊人气:64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1007-8177

国内刊号:13-1168/G2

邮发代号:18-291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