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

  2021-02-26    68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方法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80例均分为试验(A)组和对照(B)组,取创面分泌物培养,根据细菌学药敏结果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或多黏菌素B软膏,培养结果阴性者不予外用抗菌药膏。A组予微动力负压材料覆盖创面,每3~4天更换1次;B组覆盖凡士林纱布包扎,每1~2天更换1次。治疗后对创面大体进行观察,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比较两组创面治愈率等相关指标。结果A组创面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均减少,治疗1~3周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换药次数少,VAS疼痛评分低(P<0.01)。两组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微动力负压技术可加速创面愈合,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较好的方法。

  • 关键词:
  • 创面愈合
  • 创面治疗
  • 微动力负压
  • 慢性难愈合创面
  • 烧伤
  • 加入收藏

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1个月以上治疗未愈合,且无愈合倾向的创面[1]。此类创面由于残留坏死组织多、局部血供差等特点,使得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传统的换药方法所用敷料由于材料特性和缺乏对创面组织的主动干预,只能起到保护作用[2,3];慢性难愈合创面由于肉芽组织水肿、血运差,阻碍创面上皮的生长,常规手术植皮成活率低。微动力负压材料(一次性使用聚乙烯醇泡沫护创材料)是目前创面治疗的新技术,通过材料本身的吸附作用产生负压,达到良好引流的效果,促进创面愈合[4]。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8年5月—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中医院烧伤外科门诊收治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18~77岁;热液烧伤53例,碱烧伤8例,酸烧伤8例,火焰烧伤11例。纳入标准:(1)创面形成时间超过1个月,无明显愈合倾向;(2)患者年龄大于18周岁,性别不限,生命体征平稳;(3)烧伤创面总面积小于5%总体表面积,单个创面最宽处小于5cm;(4)由于各种原因暂不适合手术干预者。排除标准:(1)一般情况差,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影响创面愈合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创面存在侵袭性感染或过敏等情况,影响创面愈合者;(3)经济条件差和/或依从性差,无法完成全程治疗者。剔除标准:(1)各种原因无法按研究计划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者;(2)治疗过程中出现创面侵袭性感染或过敏等,影响指标观察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A)组和对照(B)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本研究经嘉兴学院附属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2018-JXLK-110),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两组一般资料(n=40)

二、方法

两组患者留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用生理盐水浸润内层敷料后揭除,轻轻擦洗创面,彻底去除脓液、腐皮、坏死组织等,0.1%洗必泰溶液冲洗创面。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创面分泌物结果回报后根据细菌学药敏结果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或多黏菌素B软膏,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阴性者不予外用抗菌药膏。经上述处理后A组取微动力负压材料(广东美捷威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100mm×100mm×2.3mm及20mm×30mm×2.3mm),修剪大小超过创面边缘0.5cm,将其覆盖于创面后包扎,每3~4天更换1次材料;B组覆盖凡士林纱布、无菌纱布包扎,根据敷料渗出情况,每1~2天换药1次。治疗期间每7天复查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治疗时间不超过6周,若治疗时间超过6周而创面未愈者终止本试验,同时给予手术干预。此外对两组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嘱患者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抬高患肢,避免创面受压。

三、观察指标

于治疗开始后每周去除敷料观察创面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分泌物及愈合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3周打开敷料取适量创面渗液,采用ELISA法(上海联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治疗后每周观察患者创面完全愈合例数,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例数/总例数×100%。创面愈合时间为从入组至创面完全愈合所需时间。治疗费用为入组后治疗所产生的费用。换药次数为A组更换微动力负压材料或B组更换敷料次数。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估患者换药时及换药后的疼痛,将患者每次换药时及换药后30min的疼痛评分各自累积后分别取平均值,记为VAS疼痛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入组后创面侵袭性感染、患者对材料或药物过敏等情况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创面大体观察

A组创面坏死组织、分泌物均减少,且肉芽组织生长更为良好,创面愈合趋势较为理想。

二、两组治疗前后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

两组治疗后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呈时间依赖性(P<0.05),且A组治疗1~3周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均高于B组(P<0.05)(表2)。

三、治疗后两组创面治愈率

A组治疗2~6周创面治愈率均高于B组(P<0.05)(表3)。

四、其余治疗相关指标

与B组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换药次数少、VAS疼痛评分低(P<0.01),两组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仿(P>0.05)(表4)。

表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3周创面VEGF水平

表3两组治疗后创面治愈率

表4两组治疗相关指标


讨论


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由于此类创面不仅疗效差,而且工作量大、疗程长、费用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目前主要措施有外科换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及手术干预等。传统换药所用敷料缺乏对创面的主动干预,临床疗效不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引流,防止体液积聚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同时可使局部小动脉扩张,有丝分裂增加形成新的血管床,显著增加创面血流量,加速创面愈合,是目前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5,6,7]。虽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着诸多优点,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需要专门的吸引设备、负压过大易引起局部新生上皮溃烂等,尤其是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较为零散,操作较为不便,介于上述原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8]。

微动力负压技术是目前创面治疗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特种聚乙烯醇医用生物材料的三层复合结构压缩产生“虹吸效应”,形成微负压,快速吸收创面渗液,达到创面全方位引流效果[4],促进创面愈合。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及住院治疗,给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马承华等[9]通过对微动力负压技术真空压差形成过程及应用研究,得出的结果显示微动力负压技术最大负压范围为-200~-110Pa,该研究为微动力负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物理学原理。

VEGF是诱导血管生成的促进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创面渗液中VEGF水平均有升高,A组治疗后VEGF水平高于B组。这可能是微动力负压治疗后形成微负压,全方位吸收创面渗液,同时带走了多种炎症因子,并使局部保持相对湿润的微环境,促进创面水肿消退的同时改善了局部微循环[11,12],促进组织VEGF合成、分泌,加速创面愈合。本研究显示,A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B组,与郑小鹏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微动力负压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时在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存在优势。本研究显示,A组换药次数少于B组,提示A组在就医过程总成本方面存在一定优势。本研究观察A组换药过程疼痛相对轻微,患者易于接受,这与微动力负压敷料本身的微孔结构、材料与创面固定好、应用过程中肉芽不易嵌入、换药时粘连轻、易与创面分离、操作简便等因素有关[5]。

由于微动力负压敷料本身吸收水分存在一定限度,饱和后渗液积聚易引起感染,影响创面愈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更换时机应为应用后3~5d或材料明显膨胀或指压材料完全渗湿时。此外,更换微动力负压敷料时应给予生理盐水浸泡2~3min,使材料充分吸水膨胀后再行揭除,此时材料与创面无粘连,患者疼痛轻,创面出血少。本研究A组患者创面最宽者为5cm,经治疗创面最终得到愈合,但对创面宽度>5cm者能否得到满意效果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微动力负压技术具有不需要专门的吸引设备、材料裁剪方便、治疗过程中患者活动无明显受限、相对廉价等优点,应用在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治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频次,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较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江碧川,高优,张新合,等.慢性溃疡创面植皮术后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灌洗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4):321-324.

[2]蔡景英,周曼,代贵凤,等.慢性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11,27(2):135-138.

[4]刘晓彬,潘博涵,李海航,等.微动力负压技术在婴幼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6,11(5):346-349.

[8]张美光,李志清,王汉甲.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修复糖尿病患者慢性创面的效果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4,30(2):116-123.

[9]马承华,胡昕,程广斌,等.微动力负压技术的真空压差形成过程及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7,38(3):25-27.

[10]尤程程,黄利鸣.VEGF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性杂志,2011,27(12):1344-1346.

[11]周波,陈旭林,程浩,等.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对兔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2):103-106.

[13]郑小鹏,陈珏,陈甜胜,等.微动力负压用于小面积深Ⅱ度烧伤患儿的初步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9,35(10):720-725.


方高丰,潘孙峰,王振君,朱敏达,郭志丽.微动力负压技术治疗烧伤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J].江苏医药,2021,47(02):139-142.

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AD3214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人气:11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7147

国内刊号:33-1253/R

邮发代号:32-12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