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2024-02-20    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章基于学科竞赛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改进措施,包括增加学科竞赛设备及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加强校企、校校交流,提升学科竞赛组织水平;等等,最后说明了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成效。

  • 关键词:
  • 创新创业能力
  • 学科竞赛
  • 教育改革
  • 管理制度
  • 高校
  • 加入收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所需的人才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成为整个社会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1],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这一导向下,高校要支持举办各类以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创新设计为导向的学科竞赛,以发展学科竞赛为途径,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为目的,积极举办各类学科竞赛。

随着文件的公布,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类学科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校相继出现,地方政府也配套出台了各类支持政策和文件,如广东省出台《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福建省出台《福建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及重庆市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十条激励措施(试行)》等,一时间,学科竞赛成为教育界的宠儿,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教赛融合等成为热议的话题,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水平也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的指标,尤其是有一定企业背景的学科竞赛成为连接学生、高校、企业和地方的新桥梁。


一、学科竞赛背景


学科竞赛发展至今,经过了多次改革,也从一开始单一的竞赛慢慢演变到现在涵盖学科广、种类多样的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即通过参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促进了高校学科交叉和教学改革,即通过学科竞赛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各类竞赛,能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互助共赢,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促进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使其在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参赛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水平和理论指导水平。

随着学科竞赛的发展,其已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科竞赛参赛学生专业单一,学科交叉性较弱;部分学科竞赛采取单人参赛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缺少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部分高校对学科竞赛不重视,使得教师将学科竞赛当作临时下发的任务,完成仓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实验设备欠缺和实验室管理不当,学生无法大展拳脚,未有良好的条件进行参赛训练;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缺少竞赛经验和创新意识[2]。


二、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竞赛平台建设不完整

学科竞赛所需的实验设备不全,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练习或练习时间较少。具体表现为缺少实验设备,学生需要到校外进行练习,练习的机会较少,难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上机指导学生的机会有限,导致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外加部分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合理管理和使用实验室,分配好学科竞赛和实验课的时间,是一个关键问题。但由于设备较少,实验课又需要占用实验设备,存在学科竞赛练习和实验课冲突的问题,导致学科竞赛练习不足;多类学科竞赛练习均需要占用实验室,但由于部分学生上课时间与学科竞赛练习时间存在冲突,使得分配到每类竞赛的参赛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以致成效不足,取得好成绩的概率较低。实验设备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实验课程的开展,还会影响学生学科竞赛的练习,如此便会造成恶性循环[3]。

另外,实验经费较少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经费较少,且实验室中的设备维护消耗较大,为保障机器的长时间使用,一般会减少实验室使用次数,这也导致学科竞赛练习时间和次数减少,从而会造成参赛学生练习不到位,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错误,从而影响其竞赛成绩。

(二)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科竞赛管理模糊,以致在学院和学生中产生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即学科竞赛需要多个学院联合举办,但有时会出现各学院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无法落实相关学院的责任以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部分优秀作品没有上报,错失机会;参赛学生的问题无法及时上报学院予以解决,存在报名方式不清晰、通知下发不及时及未能及时缴费无法报名等多种问题,对后续学生参赛产生不利影响。

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不健全也会割裂参赛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阻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即学生之间交流较少,团队意识较弱,合作默契度低,无法高效推动进程;教师之间交流较少,教师队伍建设进程缓慢,故步自封,培养学生能力不足;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研究不便,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及需求,难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具体表现为问题解决得较晚,耽误比赛练习进程。

(三)教师团队固守传统理念,对竞赛不够重视

教师固守传统理念,教学模式单一,依旧停留在“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部分教师对学科竞赛了解得不够深入,对竞赛的目的、要求及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且与学生缺少沟通,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修改和优化参赛作品;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往往沿用老方法指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参赛作品缺少创新性。教学和学科竞赛交叉性较弱,基本没有发挥互补作用,无法做到有效联系,外加教师水平不足,加重了上述问题,最终对学科竞赛与教学融合造成了消极影响。

部分教师将学科竞赛当作临时下发的任务,完成仓促,没有提前准备,具体表现为未将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有机融合,过多地投入竞赛训练当中,导致课上教学时间和竞赛训练时间分配不均;部分教师对竞赛不重视,缺少负责的态度。教师这种对学科竞赛不重视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而且对正常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缺乏对学科竞赛的宣传

对于学生而言,参加学科竞赛不仅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还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在学期奖学金评定及以后本专业的就业等方面能占有一定的优势[4]。但是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的进行过程中,缺乏对学科竞赛的宣传,导致多数学生对学科竞赛认识不足,难以全面了解学科竞赛的相关情况,具体表现为未能及时了解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信息不对称,以致与学科竞赛的要求不符[5]。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对学科竞赛宣传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宣传资金有限,未能全方位、长周期地开展宣传活动;第二,宣传缺少系统性的规划,过于零散、浅显。


三、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改进措施


(一)增加学科竞赛设备及资金投入

建设学科竞赛平台,统一调配实验室相关资源,规范化管理学生和教师,以确保实验课和学科竞赛有序进行。

第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合理添置实验设备;调整实验室整体布局,架起连接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桥梁,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实践,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或学科竞赛实验室,确保实验和实践全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及其他实验干预。第二,增加实验经费投入,加大学科竞赛和实验课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对学科竞赛的支持政策,积极与企业对接,引入企业资金,分享竞赛成果,实现双赢局面,同时对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减少维修费用。

(二)建立健全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学生方面:统一调配学科竞赛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和学科竞赛组织,及时下发通知和相关材料,统一组织学生练习、参赛。统计学生空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实验练习;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下发相关通知,让参赛学生做好准备;及时反馈学生问题,并统一与教师沟通,以便进行答疑解惑,并且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课和实验指导;统一安排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6]。对不同的学科竞赛实现分类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学科竞赛练习,鼓励学生间进行交流,相互吸取经验,开创新思路。

教师方面,统一管理指导教师,实行教师轮班制,让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同时记录并整理学生的问题,以便之后进行答疑解惑[7],并且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改进;教师之间也要积极交流,相互沟通,以寻求更好的指导方式,同时交流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问题较多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且在沟通过程中分享指导经验,从而提升竞赛指导水平;合理制定学科竞赛方案,合理调配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多加练习、多加沟通,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融合,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将课本学习和学科竞赛融合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加强校企、校校交流,提升学科竞赛组织水平

为了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竞赛,可通过联合其他学院,或者联合其他学校举办学科竞赛经验分享会,促进学生之间、高校之间的交流,如邀请往届获奖选手分享经验,邀请优秀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宣讲,展示往届优秀比赛作品及获奖成果,让学生了解学科竞赛,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一方面,要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展示相关作品及优秀指导教师的讲解,从而获得经验和灵感,更好地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与承办企业进行交流,像“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学校在合理安排人员与企业进行线上线下交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西门子杯”联合实验室的方式,增加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会,了解竞赛的精髓,更好地从实际需求出发,使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交流会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加强了解和沟通,使其共同探讨竞赛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普及性较强的问题,相互交流心得,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8]。

(四)设立激励师生积极参赛的奖励制度

在学生方面,大力宣传学科竞赛,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吸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使学生在获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练习及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学生也能与指导教师共同探讨出新的思路,开创新方向,培养创新意识[9]。此外,也可以将学科竞赛获奖折算成一定的绩效和课时,吸引更多的教师指导学生,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

(五)推进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变革

推进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变革,即实施以教赛融合为方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以学科竞赛为背景的话题,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介绍学科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取得的成果或成绩等,以延伸和拓展课堂。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以学科竞赛为背景的创新实验课程,落实在具体举措上,需要仔细剖析竞赛的标准、流程及内容,将其分解转化为实验(实训)项目,再以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掌握学科竞赛所需的理论与实验知识。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竞赛机制,将历年的竞赛试题作为考核内容,实现学科知识和学科竞赛的统一,完成教学成果转化,推进教学改革。

学科竞赛的目的之一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早期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且需要与现在的人才培养相契合,加之社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学科竞赛需同教学改革一起促进教学模式变革,通过将教学与学科竞赛融为一体,促进并产生新的教赛融合式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为理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10]。


四、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成效


(一)学科竞赛成果众多,作品质量逐年上升

高校开展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组建并培养了一支高质量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师生团队。学生从刚开始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不熟练、参赛准备不充分、参赛水平不足,到现在熟练掌握参赛技巧,实现了质的提升。由于每年举办交流会邀请优秀获奖选手和优秀指导教师讲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加学科竞赛,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发现问题且及时改正。

学校为扩大参赛规模,鼓励更多学生参赛,在评奖评优方面对学科竞赛加大了奖励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参赛。从2017年开始,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承办辽宁大学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智能制造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参赛人数逐年递增,至今参赛队伍已突破50支,且每支队伍最少2人,创造了参赛学生人数的新高。从2017年至今,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参赛学生共获得17项辽宁省省级一等奖、23项省级二等奖、23项省级三等奖,并获多项省级优秀奖。随着参赛人数的递增,参赛学生的热情高涨,加上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取得了更为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的水平也稳步提升。

不仅是辽宁省智能制造挑战赛,在2021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离散行业自动化(逻辑算法)一项斩获国家级特等奖,取得了辽宁大学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证实了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18年开始,辽宁大学参赛学生积极使用联合实验室,同教师一起深入研究各个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取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若干。同时,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也承办了辽宁大学一年一度的食品创新大赛和食品安全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两项赛事参赛人数逐年递增,其中参加辽宁省食品创新大赛的学生,自2020年以来斩获省级一等奖9项,省级二等奖20项,省级三等奖25项,省级优秀奖若干。食品安全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已达到88支参赛队伍,较前一年相比提升了近乎一倍,此类大赛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青睐。此外,辽宁大学轻型产业学院也承办了辽宁大学一年一度的金相技能大赛,在校赛开展过程中,参赛学生同指导教师一起不断努力,开创佳绩,从2021年以来,参赛学生人数不断递增,2022年参赛人数已达到154人,在2022年辽宁省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0项,省级优秀奖若干,并且在2022年国赛中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教师锻炼了指导能力,使学生的参赛水平不断提升。

(二)建立校企联合式创新实验室平台

辽宁大学“西门子杯”联合实验室在校内成立,方便师生更好地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通过与西门子企业合作,设立了相关实验设备,并且组织了人员培训等。每年,实验室作为学科竞赛的练习场地,对全校理工科学生开放,且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使用方案,参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预先进行实验室使用申请和上机实验,合理安排自己的使用计划。自2018年起,在实验室举办的各类校级比赛得到了师生的共同支持,参赛学生逐年递增。

(三)教赛融合,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各类学科竞赛的交相辉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对于较难的专业课也可以更快地接受,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更加频繁。同时,教师探索学科知识,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有了新的灵感,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师团队专业水平的提升,成为创新创业改革的新案例。


五、结语


以教赛融合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是一种高效的举措,通过学科竞赛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进而推动教学改革,是新型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对于高校而言,只有立足于教学和学科竞赛的结合,制定符合校情的新型理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人才培养寻找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3-05-11].

[2]黄欲立,李明,张利利,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4(2):111-112.

[3]闫晓婷,李德光.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22(11):175-178.

[4]彭春华,漆华妹,林立新.以学科竞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3):5-8,13.

[5]李忠玉,孙睿,郭阳勇.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1):199-203,214.

[6]张甜,李辉,王旭.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9):85-88.

[7]范晖,王善奎,范希营,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机械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82-184,216.

[8]杨硕,刘勇.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2(21):44-47.

[9]李春阳,郑艺,付铁,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08-210.

[10]曾凤,崔州平,郑骊,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赛教融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9(5):104-106.


基金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以教赛融合为途径的轻工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研究”(编号:202012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食品专业仪器分析实验产学合作教学改革探索”(编号:202002115014)和“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工艺学题库建设及应用”(编号:202102654021); 2022年度辽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教赛融合为途径的‘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JG2022CXCY014)和“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食品类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编号:JG2022KCSZ013);


文章来源:刘源,高哲,王昕宇等.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3):162-16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期刊人气:59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科院高教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