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和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两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DBP、24 h SBP水平和颈动脉内膜I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更低(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颈动脉内膜IMT水平和血压控制,且不良反应较少。
高血压与冠心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两种疾病的共病现象在临床上较为突出。临床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该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进而增加心肌缺血、缺氧乃至坏死的发生风险[1]。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脂升高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血压与冠心病的治疗中要积极关注血压的控制,综合考虑血脂等方面的管理[2]。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是两种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阿托伐他汀是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从而改善血脂谱,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氨氯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以实现对血压的改善[3]。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②病程在1年以上,且病情稳定;③能够按照医嘱完成治疗;④对本次所用的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等治疗药物无治疗禁忌、不耐受者;⑤年龄>40岁;⑥入组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中途调整为其他药物治疗者;②存在脏器功能不全者;③存在老年痴呆等合并症;④意识障碍者;⑤伴发有肝肾功能障碍;⑥因自身原因或因病情加重退出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2~80(62.08±14.15)岁,高血压病程1~10(4.86±0.81)年,冠心病病程1~7(4.15±0.57)年,心功能等级:Ⅱ级11例,Ⅲ级24例,Ⅳ级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1.97±14.48)岁,高血压病程2~9(4.88±0.79)年,冠心病病程1~8(4.23±0.64)年,心功能等级:Ⅱ级13例,Ⅲ级22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氨氯地平(南京海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3727,规格:5 mg/片),用药方式为口服,每次剂量5 mg,在调整药物剂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适量增减剂量。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61,规格:20 mg/片)与氨氯地平(同对照组)联合治疗,每次口服剂量为20 mg,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5]。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疗效,显效:患者在完成治疗头痛等高血压症状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消失,DBP下降10 mmHg以上和(或)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80%以上;有效:患者在完成治疗头痛头痛等高血压症状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明显减轻,但并未完全消失,DBP下降10 mmHg以下和(或)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50%~80%;无效:无以上改善[6]。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改善情况,指标包括:舒张压(24 h DBP,正常范围为60~89 mmHg)、收缩压(24 h SBP,正常范围为90~139 mmHg),结果数据通过动态血压监护仪测得。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改善状况,血脂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为2.8~55.6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范围为3.4 mmol/L以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理想水平≥1.56 mmol/L以上、三酰甘油(TG)正常范围为1.7 mmol/L以内,患者清晨空腹时,选择肘正中静脉,采集5 ml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型号:XC2000)采用酶比色法,按照仪器说明书和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指南进行操作。颈动脉内膜IMT水平,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头频率10 MHz。④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心悸、失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48,χ2=3.914)。
2.2 两组血脂水平改善对比
治疗前,两组TC、TG、LDL-C、HDL-C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DBP、24 h SBP水平、颈动脉内膜IMT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24 h DBP、24 h SBP及IMT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DBP、24 h SBP及IMT水平均更低(P<0.05)。见表2。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心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0%;对照组头痛2例,失眠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χ2=1.053,P=0.305)。
3、讨论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而冠心病则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氨氯地平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这一过程有效降低了心脏的收缩力度和血管的紧张度。因此,它能够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的负荷。该药物具有长效、平稳的特点,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8]。同时,氨氯地平还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单纯采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则不够理想。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以有效降低LDL-C和TC水平,促进HDL-C上升,以实现全面改善血脂谱,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且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速度,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通过调节血脂代谢,阿托伐他汀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联合使用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可以同时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以双重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9]。
表1 两组血脂水平改善对比(mmol/L)
表2 两组患者的24 h DBP、24 h SBP水平、IMT水平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HDL-C均更高,TC、LDL-C、24 h DBP、24 h SBP和颈动脉内膜IMT水平、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者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的联合使用能够更全面地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状况并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更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此外,它们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阿托伐他汀作为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特别是LDL-C,从而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氨氯地平则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减少血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发挥降压作用。二者联合使用,不仅能够协同降低血压,还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提高治疗效果。在血脂改善方面,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与氨氯地平的血管舒张效应相结合,有助于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颈动脉内膜IMT水平的降低则直接反映了这种联合治疗对血管结构的保护作用。此外,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与两种药物在代谢途径上的互补性以及合理的剂量选择有关。
综上所述,针对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的联合治疗策略,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还能改善颈动脉内膜IMT及血压状况,从而全面促进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并且,该联合治疗方案并未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祥娜,金莉雅,梁平平,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联合循证-情志干预模式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师,2024,27(6):1048-1054.
[2]孙楠楠,李方,王晋予.氨氯地平结合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4,35(3):316-319.
[3]余清贵.氨氯地平结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压、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22,19(11):57-60.
[4]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0):717-728.
[5]郭伟伟,潘胜琼,薛丽,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4,22(4):76-78.
[6]赵振丽,曹昶,张东辉,等.麝香保心丸联合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4,51(10):115-117.
[7]祝娜,郑飞,朱蕊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24,32(5):90-93.
[8]武荣霞.左旋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9):97-99,103.
[9]王丹阳.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8):39-41.
文章来源:林霖,高国鹏,张雅娟.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4):73-75.
分享:
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体系中,药物干预占据核心地位,经典药物类别涵盖硝酸酯类血管扩张剂及抑制心肌耗氧为主的β受体阻滞剂等。然而,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如硝酸甘油易产生耐药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率减慢等[2]。
2025-05-06冠心病(CHD)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而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致死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目前,CHD主要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术后仍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需要常规药物维持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是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
2025-05-04目前,对症西药治疗仍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干预的核心策略,通过血管舒张、血压调控及血脂代谢调节等药物干预,可延缓冠心病病理进程并缓解心绞痛症状[1-2]。然而,单纯西药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仍存在心绞痛反复发作的临床问题,进而加剧左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损伤的病理进程[3-4]。
2025-04-28冠心病为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狭窄、阻塞或痉挛所致的一类心肌缺血、供血不足疾病,好发群体为中老年[1]。冠心病呈进行性发展,若未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造成心肌缺氧或坏死,心脏整体功能下降,出现肺淤血或体循环淤血,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
2025-04-17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胸部不适、压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绞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状态进一步加重心绞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025-04-02心血管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019年全球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5.23亿,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多达1860万[1]。2019年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年度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2]。介入治疗挽救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但并非使所有冠心病患者获益。
2025-03-27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死亡率居全球首位,且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罹患冠心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等外界因素影响,多数冠心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
2025-03-22当CHD患者合并DM时,往往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糖代谢紊乱通过多种机制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斑块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溃疡,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升高[3]。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将威胁其生命安全。
2025-03-21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CHD的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1]。CHD患者以心绞痛、呼吸短促、胸部压迫等为典型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甚至可导致死亡,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2025-03-21在炎症反应当中的多种炎性指标,比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WBC)通常会出现异常水平表达,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机体红细胞体积异质性进行反映的一种指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RDW与包括冠心病在内的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被关注、重视。
2025-03-14人气:22532
人气:18587
人气:16722
人气:16079
人气:1562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期刊人气:4091
主管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单位: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7629
国内刊号:22-1407/R
邮发代号:12-314
创刊时间:201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