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加入此研究中,按照其疾病类型划分为急性组(n=53)以及稳定组(n=50),同时选择同期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比对其检测结果。结果:三组受检人员经过检测后,其急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指标均显著升高,数据间经过对比后,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经过检测可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均为上升趋势,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肺气肿为引发的一种疾病,临床患病率近年来有所提升[1]。而此病在临床中划分为稳定期以及急性期,而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对病情的恢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大了患者的死亡率。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能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此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检测,现将检测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加入此研究中,按照其疾病类型划分为急性组(n=53)以及稳定组(n=50),同时选择同期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将其设为对照组。急性组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患者比例为31:22,年龄最大者为77岁,最小者为45岁,平均年龄经计算后为(62.8±12.7)岁;稳定组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患者比例为30:20,年龄最大者为79岁,最小者为43岁,平均年龄经计算后为(63.5±13.4)岁;对照组中男性以及女性患者比例为32:18,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为44岁,平均年龄经计算后为(60.4±11.5)岁。三组受检人员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对可知,差异性并未加强,统计学意义未产生,临床研究性逐渐加大。
1.2 方法
抽取三组受检人员的5ml静脉血,随后将其放置在真空无菌试管内,当受检人员的血液呈现凝固状态后的5分钟,对其进行离心,离心速度每分钟为3000r,随后抽取受检人员2ml血清,并在-20℃的环境下进行保存,随后对其进行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则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其检测范围大致为0-0.5ng/ml,而细菌感染的阳性诊断标准则是血清降钙元素在2.5ng/ml以上。超敏C反应蛋白的急性细菌阳性诊断标准则为其在8mg/L以上。中性粒细胞的参考范围大致为0.5%-0.7%之间[3]。
1.3 统计学处理
此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以及整理,数据间经过分析后通过计量资料或者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三组数据间则通过F值进行检验,两组数据间则选择T值或者卡方进行检验,如P<0.05,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
2、结果
2.1 分析三组受检人员的相关指标
三组受检人员经过检测后,比对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其急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稳定组以及对照组,三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差异性有所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相关数据详见表1。
表1对三组受检人员的相关指标予以检测
2.2 分析急性期患者不同预后的指标
急性期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死亡的例数为15例,38例患者生存,而对比两组患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指标,差异性均显著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相关数据详见表2。
表2对急性患者不同预后指标进行对比
3、讨论
临床中经过研究后证实,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引发因素为肺内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出现异常现象、氧化应激现象出现异常以及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之间出现慢性炎症现象[4]。而伴随病情的不断加深,会出现急性加重期,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死亡现象。而通过临床探究可知,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因素为感染以及气道炎症。
降钙素原为内源性非类固醇抗炎物质,通常情况下在细菌出现感染时产生,并通过甲状腺进行合成,对细胞因子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有效的对细菌感染予以检查,同时能够作为炎症类型以及活动的评估指标[5]。临床中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引发因素为感染,因此此指标能够对其细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充分呈现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而中性粒细胞能够对微生物病原体进行抵御,同时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到显著的效果[6]。而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通常为老年患者,因为其机体免疫能力的逐渐降低,致使无良好的感染反应性,其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则会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患者经检查后其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指标有所上升,上述三种指标可以对患者疾病发展程度予以检查以及评估,并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宣萱,李艳.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3):202-204.
[2]张霓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及与肺功能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7):139-140.
[3]都勇,揭志军,何炜等.痰热清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6):1233-1235.
[4]黄键,吴俊红,程达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6):123-124,125.
[5]叶斌,刘洪,李群英等.血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42-43.
[6]朱秋蕾.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5(8):151-152,158.
邓军.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0):1159-1160.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10.030.
分享: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其复杂性与严峻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该病症深刻标志着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重大变化,并伴随一系列显著的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 慢性心衰的核心问题在于心脏泵血能力的持续性减退,这通常是长期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病等)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
2025-04-0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指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两种疾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025-03-14冠心病为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致死率较高的特点,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1],可有效降低血栓对患者的影响,提高心脏血液的供应效果,从而实现最终的治疗目的。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中,因受到病症不适感等方面的影响,应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2025-02-18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病将呈井喷式暴发 ,截 至 2022 年 底 ,我 国 60 岁 及 以 上 人 口 达 2.8 亿人,其中 78% 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 1 种慢性,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其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5-02-07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因为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血流流动负荷严重等因素造成心肌损伤,使其心肌功能出现异常变化,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发生疾病[1]。该疾病作为临床心血管科中常见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致残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应当尽早诊断、治疗。
2025-01-15肝硬化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治疗存在较大的难度,疾病早期阶段无特异性表现,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肝细胞受损,形成非典型增生性结节,最终发展为肝癌[2]。同时,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诊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专科住院治疗能够缓解肝硬化患者的危急重症情况[4]。
2025-01-13近年来由于吸烟、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慢阻肺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2]。慢阻肺患者常常伴有低氧血症,高流量湿化氧疗可以提供稳定且较高浓度的氧气,从而提高血液中的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3]。高流量湿化氧疗是一种通过特殊设备提供高流量、精确氧浓度、恒温和湿化的氧气治疗方法。
2025-01-0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高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破坏性的肺部疾病,其病理学改变主要是气道和(或)肺泡异常[1]。患者通常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病因,而且其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期间患者无法从事过度劳累的工作,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2024-12-09腰椎骨折椎体成型术后压力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长期卧床和受限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压力性损伤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和不便,严重的压力性损伤可能导致感染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康复。压力性损伤对腰椎骨折椎体成型术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4-11-18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临床综合征,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治疗方案较为复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在身体、认知和情绪方面出现各种症状,给患者和卫生保健系统均带来巨大的负担。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最佳管理,包括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2024-10-30人气:16540
人气:15880
人气:15465
人气:15195
人气:1458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期刊人气:364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6194
国内刊号:12-1196/R
邮发代号:6-71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