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培养中外语言基础扎实、人文知识广博、具有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能够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胜任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工作。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强国背景下当前吉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从师资建设、课程资源分配、实践环节、地方政府的扶持等几个层面提出改进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措施。
1、吉林区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文化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在发展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手段,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国家与民族活的灵魂,精神上的纽带,文化建设向来是综合国力提升建设的重中之重[2]。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由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所构成。拥有鲜明特色与内涵的吉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省份,省内居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从文化视角来看,其文化极具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吉林区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强国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大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话语权。中华大地绵延万里,历史悠久、文明深远,区域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区域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的文化基因,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区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吉林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实现文化强国要从着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始,这需要吉林区域文化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外译以此促进吉林区域文化的外宣和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翻译人才是传统文化外宣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国际形象,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且有利于我国文化强国的实现。
2、区域翻译人才在文化外宣中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在区域文化外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对文化外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第一,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旨在弥合语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鸿沟,为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理解架起桥梁,实现百音同讲,美美与共的盛景,从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和学术合作。文化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在不断地进化和交流中逐渐形成、升华的。然而,文化交流说起来简单,实则需要不断地磨合、理解、沟通,才能一步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尤其是要去领悟风俗习俗、语言环境、思维方式迥异的异国文化,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单单是语言就成了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阻碍。那么这时候,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
第二,传递文化精髓。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深入理解彼此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经过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年的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产物。对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中跨越的不仅是语言的藩篱,还有历史、文化、风俗、心理上的距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宣翻译时,译者在翻译外宣的时候必定是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独具特色的基础国情、源远流长的文化风俗等具有深入了解与深刻认知。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中国的思想、文化、风俗[4]。
第三,保护本土文化。
翻译有助于本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保护其多样性和独特性。翻译活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区域翻译人才在区域文化外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地方国际会议、博览会等国际活动中翻译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区域文化的宣传,所以合格的翻译人才能够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外界,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吉林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在区域文化外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我国翻译人才规模呈现持续增长。当前,吉林省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面临形势利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容忽略的问题。
3.1 吉林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有利因素
第一,吉林地区文化包容性强,很少出现异文化排斥现象,这有利于各种文化的接纳和互鉴。
历史上吉林地区是人口迁移大省,在吉林省随时可以看到“原住民”以外的人口。再加上吉林省地处边境,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这些地理特征也让吉林省区域文化中携带着边境特色。同时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因此有着多民族融合文化。这些因素下,吉林省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为吉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广的空间。
第二,吉林省是中国有名的高校大省。
根据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吉林省共计有66所高校,其中本科学校38所,专科学校28所。这些院校大部分都设外语专业,不仅设英语,日语等通用语种,很多高校还设立了韩国语、俄语、蒙古语等吉林省临界国家的语言。这些高校进行活跃的学术实践交流,促进了翻译实践、翻译成果和翻译教学全链条发展,这为吉林地区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第三,随着东北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的翻译人才成为迫切刚需。
吉林省地处东北亚腹地,每年积极开展农博会、滑雪节、东北亚博览会等以东北亚为中心的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这些国际舞台上需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吉林地域文化独有魅力,这是历史与现实共同赋予使命担当,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
第四,吉林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吉林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地域资源。吉林地区不仅有伪满皇宫等人文历史文化,还有长白山等秀丽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东北冰雪文化等亚文化。
3.2 吉林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吉林省身为高校大省,拥有很多知名高校。但因每个高校的情况和层次不一样,导致部分高校的教学、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匀。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尤其明显。吉林省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享受得到的政府政策也有限,因此人才引进、教学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不如公立大学,这直接导致民办高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匮乏,难以为高质量的翻译教育提供优越、持续的保障。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设置有外语专业的民办高校有意识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翻译经验,难以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随着应用外语专业的兴起,很多高校都在来不及更新师资的情况下急速进行应对专业转变,盲目“进场”。目前在高校担任应用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绝大部分老师都出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他们原本任教外国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但因专业转变又不得不去教学翻译课程,因此缺少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第三,教学资源陈旧,脱离区域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翻译教材往往理论书较多,实践性书籍较少,而且很难反映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缺少反映区域发展和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难及时跟得上国家需求,无法为国家和区域经济文化服务。教学资源的陈旧让翻译教学脱离实际区域社会需求,难以为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形势提供高效能服务。
第四,文化外宣实践平台的缺乏与实际教学课程中实践课程的缺位。
很多翻译课程仍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支撑教学,更谈不上在翻译过程中融入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实践。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翻译能力与国家和区域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翻译项目对接的机会,难以获得直接的翻译实践经验。导致目前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面对翻译实践时只能“纸上谈兵”的尴尬现状。
第五,行业总体认可度较低。
上述种种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就是业内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普遍持怀疑态度,进而高校翻译人才实践机会大量流失,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恶性循环。高校与翻译行业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4、吉林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建议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高校应将吉林区域文化相关课程纳入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如“吉林地方文化导论”“吉林历史与文化遗产”等,为区域社会和国家文化外宣服务。通过系统学习地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同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针对性比较强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项目合作等,激发学生们对翻译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定期更新教材,引入最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成果。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投入。
高校应积极面对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翻译经验的问题,尽快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翻译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完善图书、语料库等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翻译教师或邀请当地文化专家参与教学。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地域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第三,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口译实践等。与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对外翻译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搭建外宣翻译平台。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对口培养国家认可的、企业需要的、了解地域文化特色的翻译人员。加强校企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增强翻译能力。并且,强化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与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应用型翻译人才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加大地方政府关于激励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共同制定翻译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积极鼓励创新翻译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视野和专业素养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予以政策性支持,为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国际交流搭建更优秀的教科研平台。
5、结语
各个区域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做好传播区域优秀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地区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就是最好的文化对外“搬运工”,因此培养好地区高校翻译人才是加快实现“文化强国”的支撑。首先,地区高校要积极将外语专业教育和吉林地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相结合,用外语讲好“吉林故事”,培养具有较高的区域文化特质、良好的区域文化积淀、熟练的外语译介能力的高素质涉外应用型翻译人才。其次,在翻译教学中增加内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环节,带领学生们开展各种文化相关翻译工作,更好地对外传递和交流信息,树立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为区域文化的对外传播营造一个可靠实用的实践教学平台。最后,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为广大师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科研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曦.“地方文化走出去”视阈下的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
[2]陆卫明,刘艺娃.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径[J].中州学刊,2021.
[3]张文龙,张天铸.翻译工作坊在医科院校翻译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23.
[4]徐婧宇,姚永晨,孙晓蓉.“走出去”背景下安徽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
基金资助: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地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翻译教学研究”(JGJX2023D736);
文章来源:尹燕.文化强国视域下吉林地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5,(02):55-57.
分享:
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过程存在学校与市场之间的需求不对称现象,难以实时把握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的变化,导致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跨境电商市场发展对于专业化、高素质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1]。
2025-02-10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药学专业作为医药领域的关键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2025-02-10在碳中和背景下,高端制造业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探索出一条符合碳中和背景的高端制造业服务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同时推动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2025-02-09智能制造是当前产业转 型和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也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力 量[5-6]。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急需应用型人才[7-8]。 因此,顺 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探索是助力我国产业升级、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 研究方向。
2025-01-22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高校为培养设计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与艺术设计类课程相比,园林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注重对其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园林设计能力和基本的设计表达技巧。
2025-01-17新农科教育是以现代农业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不仅需要传承中药学的精髓,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解决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025-01-15科研思维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心理活动的呈现过程。提升科研思维及核心创新能力,对于医学水平的提升及未来疾病的探索和攻克具有深远意义,能够保证医学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等做出贡献,并实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2025-01-13作为医改政策的前沿传达者、执行者,医院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医院未来改革发展的态势,建设一支符合医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是推动医疗卫生政策落地、促进医院可持续运营发展的重要推手[1]。
2025-01-1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在于培养既重视基础又技能精湛的“三农”专业人才[2]。
2025-01-10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当前农文旅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校企政合作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农文旅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2025-01-09人气:9095
人气:7005
人气:6646
人气:6142
人气:599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
期刊人气:2919
主管单位:武汉出版社(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672-3198
国内刊号:42-1687/T
邮发代号:38-450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3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