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探究

  2020-10-20    33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针对当前阅读推广工作评价缺失的问题,引入可及性评价研究框架,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4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可及性”进行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指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深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可及性
  • 图书馆
  • 评价
  • 阅读推广
  • 高校图书馆
  • 加入收藏

1、引言


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样,活动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涵盖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APP,尤其是社交、短视频平台。然而,在阅读推广服务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高校阅读推广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基于技术和社会背景的高校阅读推广方式、阅读推广策略、阅读推广案例分析和阅读推广经验总结,对高校阅读推广评价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者纷纷建议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助力高校阅读推广[1]。本文尝试引入“可及性”评价体系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进行评价研究。


2、可及性评价研究框架与阅读推广服务的契合性


可及性最早由西方卫生政策与卫生服务研究者提出。1968年美国卫生专家安德森(Andersen)[2]提出家庭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981年,洛伊·潘查斯基(RoyPenchansky)和威廉·托马斯(WilliamThomas)[3]将可及性界定为卫生服务体系与服务对象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和契合程度。199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特别报告员卡塔琳娜·托马斯瑟夫斯基(KatarinaTomasevski)[4]为阐述政府有义务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将可及性引入受教育权评价中,提出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可适应性(Adaptability)的“4A”评价框架。国内学者对于可及性评价的应用研究较多,涉及公共服务的多个领域。如王前等[5]借鉴卡塔琳娜·托马斯瑟夫斯基(KatarinaTomasevski)的“4A”评价框架,将可及性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认为可及性可用于评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适合度”

可及性评价在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阅读推广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之一,完全符合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如读者甲享受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荐书、讲座、沙龙等)的同时,并不会排斥读者乙享受同样的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非排他性,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个读者,高校图书馆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超出服务能力范围(如超出讲座、沙龙最大容纳范围),则会产生增加人数的边际成本,此时,读者享受阅读推广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体现出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此外,作为一项服务,阅读推广在高校范围内与其他公共服务一样,也存在服务体系与服务对象之间“适合度”的问题。因此,引入可及性评价研究体系,将阅读推广服务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进行评价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阅读推广可及性可以定义为读者能否及时、便捷、高效地获取切实所需的阅读推广服务,主要衡量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适合度”,两者间“适合度”越高,则可及性越高。借鉴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研究的“4A”框架,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4个维度评价高校图书馆推广服务体系与读者需求和满意度间的“适合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基本框架图


3、4A框架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1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的指标及意义

目前,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评价主要从主体视角和客体视角展开。主体视角主要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投入、活动方式、参与读者人数、活动的多样性、活动规模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对阅读推广活动本身的评价和评判。客体视角则是从读者认可度、满意度、活动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对阅读推广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检验[6]。主观视角评价和客观视角评价均对阅读推广的客观、全面评价起到决定性作用,缺一不可。可及性则是一种综合主、客体视角的评估方法。因此,可以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4个相互联系的维度评价高校图书馆现有阅读推广服务的类型、数量、内容、形式等能否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也即阅读推广服务和读者之间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合度”,换言之,就是阅读推广服务是否具有较高的可及性。

可获得性主要是指阅读推广服务的资源设施、人员配备、信息传播等能否有效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尤其是服务设施、活动频次等与读者数量、结构是否匹配,主要考量基本保障。

可接近性主要是指阅读推广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服务能否覆盖绝大多数读者。读者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是否具备必要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能力;是否存在空间距离、时间成本等阻碍阅读推广服务利用的因素。主要考量公平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

可接受性主要是指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服务过程,以及阅读推广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尤其是服务过程中需要读者付出的各项成本能否被读者接受。主要考量读者的感受和满意度。

可适应性是指服务主体能否根据读者需求、偏好、互动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方式、程序、人员等。可适应性主要衡量阅读推广服务主体与读者间的动态“适合度”,即在读者需求反馈与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自我调整的双向互动中所呈现的“适合度”。主要考量动态适应情况。

由此,笔者借鉴“4A”分析框架,基于主客体两方面要素建构阅读推广服务可及性评价体系。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指标为一级指标,以上述4个维度为二级指标,下设15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3.2可及性评价研究指标量化分析

为保证实证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中的一级指标作为目标层,二级指标作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作为指标层进行研究。

表1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

3.2.1构建判断矩阵

以可及性评价研究框架下构建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为前提,通过比较影响同一准则的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假定A层因素Ak与下一层次中B1,B2,……,Bn有联系,构建如表2所示的判断矩阵,并利用托马斯·塞蒂的“1-9标度法”(如表3所示)[7]表示,分别构建不同层次的比较判断矩阵。其中,Bij的含义是对于Ak来说,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8]。

表2比较判断矩阵模型

表3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3.2.2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对每层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是通过咨询专家对每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打分。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邀请了5位专家(正高级职称)打分,并将分数进行加权平均,以便获得科学合理的判断数值。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其中随机一致性指标标准值如表4所示,各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向量如表5-表9所示。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分别计算出特征向量ω、最大特征值λmax,并根据CI与RI的值算出CR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定义为:CI=(λmax-n)/(n-1)。CI的值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CR为矩阵的检验系数,是CI与RI的比率,当CR<0.1时,认为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矩阵的各项取值进行重新判断,直到矩阵的检验系数CR<0.1,其他判断矩阵以此类推。最终得出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对应的权重。

表4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标准值

3.3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首先,构建准则层判断矩阵,如表5所示,计算特征向量等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以此类推。

表5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模式指标矩阵

其中,λmax=4.16987,CI=0.05662,CR=0.05055723<0.1,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3.3.2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指标层可获得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如表6所示,其中,λmax=4.24928;CI=0.08309;CR=0.07419<0.1,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6阅读推广可获得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指标层可接受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如表7所示,其中,λmax=4.10451;CI=0.03484;CR=0.0311<0.1,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7阅读推广可接受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指标层可接近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如表8所示,其中,λmax=4.18642;CI=0.06214;CR=0.05548<0.1,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8阅读推广可接近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指标层可适应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如表9所示,其中,λmax=3.0859;CI=0.0429;CR=0.0740<0.1,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9阅读推广可适应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3.3.3指标体系合成权重的确定

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后,将各指标的判断矩阵权重乘以其上一层的权重,计算出合成权重,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各项指标合成权重如表10所示:

表10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各项指标合成权重


4、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实证研究


4.1问卷设计、发放及统计分析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用户对该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评价。

问卷设计以15项评价指标为依据,分别设计15道对应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标准形式,每个问题设有5个选项,满意程度依次递减,对应得分也由5到1依次递减。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从事阅读推广相关工作的教师及学生骨干20份,普通读者180份,最终回收问卷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问卷通过Excel软件进行处理,将问卷选项直接转化为得分(1-5分),并将原始数据每一项得分的平均值作为此项最终用户评分Si。

将用户评分Si与准则层(二级指标)合成权重Wi乘积作为该准则层最终得分。基于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模型,结合调查问卷所得用户评价得分,计算得出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综合评价表

在求得指标层各项得分的基础上,根据公式RPA=ΣWi×Si求得准则层各项得分。Wi为第i项评价指标权重,Si为第i项评价指标的值。通过计算得到的RPA值越大,说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可及性越高。

RPA(可获得性)=ΣWi×Si=1.5482756

RPA(可接受性)=ΣWi×Si=1.282608

RPA(可接近性)=ΣWi×Si=0.48181

RPA(可适应性)=ΣWi×Si=0.29485

4.2评价结果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目前阅读推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领阅读风尚;二是资源推广,提升资源和服务效益;三是文化传播,发挥图书馆文化阵地、文化育人的作用。

根据评估体系的设计,各项用户评分总分为5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总得分为57.5分加权后总得分为3.6075424。总体上看,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各项评价结果均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在可获得性方面,综合得分约为1.548,分数较高。尤其是在活动频次、服务设施两方面,用户评分接近或超过4分,可见该校阅读推广工作在这两方面较为突出。但信息传播方面,用户评分仅为2.8,评价一般,很多用户获取不到图书馆阅读推广相关信息,说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壁垒。

在可接受性方面,综合得分约为1.283,分数较高。指标层各项得分均较高,尤其是参与难易一项得分高达4.3,说明活动在学生中的认可度较高,可接受性较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也基本得到读者认可。

在可接近性方面,综合得分约为0.482,分数较低,但用户评价较高,尤其是在参与容纳和参与限制方面,用户评分均超过4分,说明阅读推广工作在这两方面能够满足读者需要。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两项得分略低,与馆舍与学生密集区较远、活动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等有关。

在可适应性方面,综合得分约为0.295,分数最低。动态调整和自我评估两项指标用户评分较高,分别为3.8、3.7,说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活动内容和时间,且能够对每项工作作出较好的自我评估。但读者调研一项得分为3.1,明显低于其他指标分数,表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虽然会在一些工作(如读书会等)开展后主动收集读者反馈,但从总体上看,在开展读者调研和接受读者反馈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5、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思考


5.1打破信息壁垒,让阅读推广“可获得”

信息传播是阅读推广工作的基本前提,信息传播不出去,阅读推广工作的相关信息不能被读者知晓,其他一切工作都是空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壁垒,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畅通信息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式是变读者被动获取信息为图书馆主动推送信息,将“点对面”的信息推送方式转化为“点对点”的推送方式。与一线教学部门(各院系)取得联系,在各院系分布“点”,设立阅读推广学生团队,与图书馆直接对接,配合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从社会学中强弱关系理论的角度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弱关系,虽然信息传播对象范围较广,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均较低。而分布在各院系读者中的阅读推广团队与本院系读者之间距离近、交集多,属于强关系,强关系之间信息传播可信度高,影响力大。此种方式既畅通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也畅通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彻底打破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信息传播的壁垒,让阅读推广“可获得”。

5.2“转客为主”,让阅读推广“可接近”

图书馆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主体,但图书馆馆舍绝不是阅读推广工作的唯一“战场”。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逐渐深化,在教学楼、宿舍区、各综合功能性楼宇内,学生活动中心比比皆是,阅读推广工作要想深入读者,深入学生,就要“转客为主”。一方面,在角色上“转客为主”,发挥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从阅读推广的客体转化为主体,参与阅读推广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转客为主”,利用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将阅读推广工作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凡学生集中的地方均可作为阅读推广工作的“主战场”,让阅读推广的内容、方式、空间等更贴近学生,更加“可接近”。

5.3“借力打力”,让阅读推广“可接受”

阅读推广工作的外延较广,不仅涉及馆内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还涉及文、史、哲等多学科服务,单凭图书馆一己之力很难将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得专业、深入。所谓“借力打力”,一方面,可以与博物馆、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等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让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走进”校园,丰富阅读推广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与校内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合作,发挥其深入和贴近青年学生的优势,以更贴近青年学生的方式开展阅读推广,让阅读推广工作更加“可接受”。

5.4守正创新,让阅读推广“可适应”

推动阅读推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凭借两个“力”:不断的自我革新是内生动力,用户需求是外驱动力。守正创新是二者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一方面,要坚持阅读推广引导读者变革阅读行为。加强阅读数据分析,为阅读推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对每项活动进行全面剖析,总结活动经验;加强馆际交流,学习业界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保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定期开展读者调研,随时接受反馈。当然,听取读者意见并不是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要认清读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阅读推广要守正创新,最终实现阅读推广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使阅读推广工作更加“可适应”。


参考文献:

[1]姚显霞.阅读推广活动评价评述及其总体框架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89-93.

[5]王前,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经验借鉴与框架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5):53-59.

[6]章小童,柯佳秀,阮建海.国内高校阅读推广评价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6):52-57.

[7]李金花.大学图书馆阅读促进活动效果评估[D].杭州:浙江大学.

[8]储敏.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构造问题[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9]王云娣.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综合评价[J].情报科学,2008(1):82-86.


马文飞,丁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0):61-67.

基金:2019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及性评价研究”(项目编号:LTB201903)研究成果之一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图书馆学刊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刊

期刊人气:7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图书

国际刊号:1002-1884

国内刊号:21-1033/G2

邮发代号:8-250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