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2例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与HCV感染的可能性行为因素,检测患者抗-HCV、HCVRNA水平,对MHD患者HCV感染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2例MHD患者HCV感染率为16.48%(30/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输血史、肾移植病史以及持续透析时间≥3年与HCV感染密切相关;既往输血史与肾移植病史存在相加交互、相乘交互作用。结论:MHD患者发生HCV感染与既往输血史、肾移植史等因素有关,且既往输血史与肾移植病史具有交互作用,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手段,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主要是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血液透析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过多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最后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体内到过程[1]。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MHD会降低患者免疫功能,与此同时血液暴露机会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HCV感染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报道,我国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为8.5%~25.5%[2],HCV感染一方面降低MHD患者生存质量,另一方面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必须明确MHD患者HCV感染高危因素,予以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策略,降低HCV感染。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MHD患者182例,旨在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MHD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1例,女61例;年龄22~87岁,平均年龄(53.22±3.57)岁;透析时间3个月~19年,平均(4.22±1.30)年;疾病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92例,糖尿病肾病35例,高血压肾病28例,其他27例。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MHD治疗[3];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MHD≥1个月。排除标准:经诊断合并心肝功能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存在语言交流沟通障碍、听力障碍以及无法配合研究者。
1.3方法
1.3.1问卷调查
查阅以往文献及相关资料,总结与MHD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自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询问,首先统计患者年龄、性别、MHD治疗时间等,并记录患者原发性疾病、透析治疗方案、流行病学因素(手术外伤史、献血行为、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等)等相关信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结核以及丙型肝炎等既往传染病史。询问患者家族史,做好相应的记录。
1.3.2实验室检测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5mL,选择上海罗氏机器(上海腾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血清抗-HCV、HBV血清学标志物予以检测,采用实时PCR法对HCVRNA进行检测,试剂盒由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本院为上海罗氏机器)。
1.4评价标准
(1)抗-HCV或HCVRNA任意一项为阳性表示为HCV感染;(2)免疫抑制剂持续应用时间≥6个月或间断性应用时间总和≥12个月表示为长期使用;(3)激素类药物持续应用时间≥6个月或间断性应用≥12个月表示长期使用[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分析检验水准α=0.1,所筛选的指标及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MHD患者HCV感染单因素分析
182例MHD患者中有30例发生HCV感染,占16.48%(30/182),HCV阳性、阴性组患者在是否存在肾移植、既往输血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MHD患者HC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2MHD患者HCV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输血史、肾移植病史与HCV感染密切相关,见表2。
2.3既往输血史与肾移植病史交互关系分析
既往输血史与肾移植病史存在相加交互关系(RERI=10.73,AP=0.61,S=2.75),两者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6.28,95%CI:2.27~17.25)。
表2MHD患者HCV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研究报道,MHD患者多伴随细胞免疫缺陷,患者接受长时间透析治疗,机体处于严重抑制状态,再加上免疫抑制类药物的治疗,不仅会降低免疫应答能力,而且会增加细菌、病毒等感染风险[5]。若患者MHD过程中接触HCV,单纯依赖自身细胞免疫功能很难将其有效清除,导致HCV感染。以往学者在研究中发现HCV在血液中滴度较低,在室温环境下HCV会退化,然而当处于血液透析环境中,将会存在较高的血液污染风险[6],存活的HCV会诱发感染,临床针对HCV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必须明确MHD患者HCV高危因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控制降低HCV发生率。透析中心预防HCV传播,除定期筛查外,还需遵循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包括HCV在内的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注射药物准备和管理,血管通路护理、清洁和消毒等。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高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定期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HCV筛查,新发HCV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应及时上报。有新发HCV感染的透析中心,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HCV感染检测,并增加HCV检测频率。
本研究182例MHD患者中HCV感染率为16.48%(30/1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输血史、肾移植病史以及持续透析时间≥3年与HCV感染密切相关。在对献血者进行强制性抗HCV筛查之前,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是HCV传播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管理检查相关要求,即使是不发达地区,也不可能收集有问题血液。由于HCV感染有一个窗口期,因此,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会增加HCV感染的机会,可能与此有关[7]。近10%的器官移植受者并发慢性肝炎,其中HCV感染是主要原因。随着肾移植手术成功率的提高,肝病成为肾移植受者主要的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肾移植受者感染HCV的途径大多是在移植前因MHD所致。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越长,患者感染HCV风险越高[8]。本研究中既往输血史与肾移植病史存在相加交互、相乘交互作用,提示当患者合并肾移植病史且具有输血史将会显著增加HCV发生风险(本中心无患者因透析时间>3年而出现丙肝感染)。肾移植后由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的排异反应,HCV复制显著增加,但大部分指南均未推荐肾移植后患者使用IFN治疗HCV感染。因此,对于肾移植患者推荐使用DAA治疗,同时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研究结果表明,MHD患者发生HCV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卫生部出台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2010版)明确规定,对于HCV感染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分区、分机接受隔离透析,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护理人员要求相对固定,照顾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人员不能同时照顾非HCV感染者。该操作规程还指出,对于抗-HCV阳性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得复用透析器和透析器管路。因此,临床在实施MHD治疗时应做好隔离、消毒措施,加强对既往输血史、肾移植及透析时间长患者的定期随访及血清检查,以便及时予以防治。
综上所述,MHD患者发生HCV感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加强临床筛查,定期随访存在既往输血史肾移植患者,锁定高危人群,及时采取措施,降低HCV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谢泉琨,刘书真,陈慧娜,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721-1724.
[2]黎秋如,肖亮.联合检测血清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与丙型肝炎抗体(HCV-Ab)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31):151-152.
[3]陈艳,吴雄飞.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8):2292-2295.
[4]王福诩,吴芳,苏小芳,等.桂平市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现状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7,17(4):234-239.
[5]成建钊,余美春,郭自炎,等.湘潭地区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现况调查[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12):701-704.
[6]彭芹,谈佳,刘大双,等.维持性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调查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5):334-337.
[7]赵小英.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抗-HCVELISA检测灰区标本确认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0):1392-1393.
[8]陈立侠.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与载脂蛋白B的关系研究[J].当代医学,2016,21(32):58-59.
杨威,陆慧琴,马萍梅,粱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31):24-26.
分享: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各类肾脏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发展至终末期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高磷血症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两者合并,将加重患者的肾功能障碍程度,并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等。因此,对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2025-04-16肌肉衰减综合征(musclewastingsyndrome,MWS)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展性、广泛性的全身骨骼肌质量与功能丧失、合并体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MWS可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逐渐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身体虚弱、跌倒风险增加及长期卧床风险升高,甚至与较高的住院率、并发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2]。
2025-04-10目前,传统血液透析治疗需通过2支穿刺针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2针穿刺方法)建立体外循环而完成透析治疗,而单针血液透析治疗是通过一支穿刺针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单针穿刺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完成透析治疗,这项技术最初是由WillemKolff在1972年引入的,是减少AVF多针穿刺直至能够进行传统双针穿刺血液透析治疗[5]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2025-04-09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的一种常规治疗方式,旨在规律性的时间内,通过人工方法将血液引出体外,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然后将清洁后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替代疗法。这种治疗方式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5-04-07坚持日常液体的摄入限制对于预防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慢性容量超负荷和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但患者存在的口渴感导致液体摄入限制的依从性不佳,这可能导致透析间期体重的大幅增加。口渴感觉受大脑中央渗透压感受器调节,其影响因素包括日常钠摄入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液渗透压水平。
2025-04-02血液透析(HD)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以此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实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的目的,HD 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治疗手段。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主要治疗的血管通路,以便建立体外循环,确保每分钟为体外循环提供 200~300 ml 血液进行血液净化。
2025-04-0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起到清除毒素、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进而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然而血液透析并不能完全代替正常肾脏的所有生理功能,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患者的预后仍不是十分理想[2]。维持性血液透析实施的关键在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持。
2025-03-26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可代替部分肾脏功能,帮助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有效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是长期透析治疗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如贫血、倦怠、乏力、肌肉萎缩、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会影响到患者的自我效能及依从性,不利于治疗的长期进行[1]。
2025-03-1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龄人群占血液透析的比例越来越大,为12%~70%[2,3]。此类患者由于存在生理及认知功能下降,长期营养不良等问题,同时常合并基础疾病,自身机体素质较差,加之受消极情绪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龄ESRD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死亡率居高不下[4,5]。
2025-03-05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venousstenosis,CV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终极并发症,如合并动静脉瘘可导致静脉高压甚至淋巴高压、颅内高压,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及寿命[1,2]。在临床上,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心静脉腔内器械如血液透析导管、起搏器导丝等引起的CVS,还有一部分解剖压迫引起的CVS,包括左无名静脉受压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
2025-03-05人气:18577
人气:16699
人气:15605
人气:15111
人气:148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净化
期刊人气:290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院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4091
国内刊号:11-4750/R
邮发代号: 82-365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