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的效果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025-01-11    4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的效果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联合组(n=34)和常规抗炎组(n=34)。常规抗炎组给予常规抗炎治疗,中药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05%,高于常规抗炎组的82.35%(χ2=3.981,P=0.046)。治疗14 d后,2组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积分、ESR、CRP水平及SAS、SDS评分均降低,且中药联合组低于常规抗炎组(P<0.01)。结论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效果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炎性反应及调节心理状态。

  • 关键词:
  • 中医证候积分
  • 加减治疗
  • 寒湿瘀滞型
  • 少腹逐瘀汤
  • 盆腔炎
  • 加入收藏

盆腔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妇科常见疾病[1-2]。患者主要表现有腰骶酸痛、下腹坠胀、易疲劳等,严重时还会影响女性生育能力[3- 4]。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将盆腔炎分为热毒炽盛、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滞等证型,临床上以寒湿瘀滞较为常见[5]。患者下腹及腰背生冷,遇热时疼痛减轻,带下量多,月经紊乱,且有血块,形寒而四肢冰冷,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纳差。临床常规治疗药效维持时间较短,对顽固性盆腔炎难以完全治愈[6]。中药以其安全、经济、易于接受等优势,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少腹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和温经止痛功效,对围经期疼痛改善效果显著。本研究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的效果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的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联合组(n=34)和常规抗炎组(n=34)。中药联合组年龄23~50(38.25±3.19)岁;发病次数:首次25例,≥2次9例。常规抗炎组年龄21~49(38.17±3.14)岁;发病次数:首次24例,≥2次10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病例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20周岁;(2)经妇科相关检查符合《中医妇科学》[7]中寒湿瘀滞型盆腔炎诊断;(3)精神、智力、心理状况均正常;(4)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依从性。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过同类药物者;(2)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3)近6个月存在妇科手术史,需卧床休息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5)依从性较差者。

1.3治疗方法

常规抗炎组给予头孢呋辛酯片(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5 g口服,每天2次;甲硝唑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4 g口服,每天2次。病情严重者给予青霉素类与四环素类药物联合应用。中药联合组在常规抗炎组基础上服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小茴香10 g,干姜10 g,当归9 g,没药9 g,赤芍9 g,苍术15 g,延胡索15 g,五灵脂6 g,川芎6 g,蒲黄6 g。腹部发凉者加吴茱萸6 g,补骨脂15 g,以温阳止痛;胸胁胀满者加香附、郁金各10 g,以行血调气。将药材加水熬成浓缩液,去除药渣,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4 d。

1.4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证候及疗效评价》评估患者中医证候,包括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按照0、1、2、3计分,分别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ESR和CRP。(3)心理状态: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1.5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疗效评估。显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95%,腹部疼痛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消失,理化检查未见异常;有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75%~95%,腹部疼痛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显著改善,理化检查基本正常;无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75%,腹部疼痛和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理化检查指标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疗效比较

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05%,高于常规抗炎组的82.35%(χ2=3.981,P=0.046),见表1。

表1常规抗炎组与中药联合组疗效比较[例(%)]

2.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积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4d后,2组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积分均降低,且中药联合组低于常规抗炎组(P<0.01),见表2。

2.3 ESR与CRP比较

治疗前,2组ESR与CRP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4d后,2组ESR与CRP水平均降低,且中药联合组低于常规抗炎组(P<0.01),见表3。

2.4心理状态比较

治疗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4d后,2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中药联合组低于常规抗炎组(P<0.01),见表4。

表2常规抗炎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比较

表3常规抗炎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ESR与CRP比较

表4常规抗炎组与中药联合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 比较


3、讨 论


盆腔炎属于中医“带下”范畴,其中以寒湿瘀滞型较为常见,多为经期过后血流未尽,胞宫未闭,故使寒湿邪气乘虚而入,损伤胞宫,同时导致寒、湿、瘀、滞郁结于经脉,造成脉络不通而引起疼痛,该病迁延难愈,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8-10]。受个体差异影响,西医单一治疗效果有限,尤其对于中重度盆腔炎,其反复发作的风险较高[11-12]。临床上,使用中药治疗盆腔炎效果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且可以更全面缓解盆腔炎各种症状。

本研究基于中医辨证应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抗炎组,且中药联合组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评分低于常规抗炎组。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中,中药方剂以小茴香、干姜、当归等为主,具有温阳活血、行气逐瘀效果,有助于疏通腹部气血,促进局部循环,促使瘀滞物质排出体外,从而减轻下腹部疼痛症状。其次,川芎、蒲黄等成分可行气逐瘀,减缓或消除盆腔炎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相较于仅使用抗生素的常规抗炎组,中药联合组治疗方案更注重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针对不同患者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中,对腹部发凉者增加温阳止痛的吴茱萸、补骨脂等;对胸胁胀满者增加具有行血调气作用的香附、郁金等,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差异化处理,以更好地改善病情,进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中药治疗更直接地作用于病因病机,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另外,中药联合组ESR及CRP水平低于常规抗炎组。分析原因,单纯西药治疗对于因盆腔瘀血导致的疼痛、白带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消除能力较弱,极易引起疾病的反复发作,延长治疗周期。中医认为,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患者多因寒湿进入体内,致使脉络运行受阻,血气不畅,而使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可将寒湿排出体外,改善经络与血气运行不畅的状况,从而实现治疗目的。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具有多重功效,其中,小茴香具有温中止痛、行气散寒的功效,有助于调和体内气血循环,减轻全身炎性反应;干姜可回阳通络,温肺化饮;川芎、没药、延胡索可活血化瘀,散瘀定痛,行气开郁,祛除寒湿;当归具有活血补血、调和营卫、祛邪止痛且不伤正之功效;赤芍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苍术可祛风散寒;五灵脂、延胡索等可通过抑制炎性递质的释放,对炎性反应进行调控。蒲黄可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促进炎性反应消退,改善机体内环境,有助于缓解病情,使ESR、CRP等指标趋向正常。诸药联用可增强其散寒化瘀的温经作用,益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调动全身精气,促进寒湿消散,改善患者预后。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组接受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常规抗炎组,表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在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方剂中的小茴香、干姜、当归等成分被认为有助于调和气血、温阳理气,有助于减缓焦虑、抑郁情绪。其次,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的中药配方中包含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这些成分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理念,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分析,提高了治疗精准性,更有利于患者心理状况的稳定。对于病情严重者,加用温阳止痛和行血调气的药物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信心。这种个性化治疗策略更全面地调整了患者整体健康状态,从而更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总之,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在中医治疗盆腔炎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能有效地行气化瘀、除湿散寒,缓解盆腔炎症状,改善机体微循环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盆腔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而综合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效果显著,可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炎性反应及调节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展,刘朝晖.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4):473- 477.

[2]于燕,刘芳媛,邹红,等.小建中汤化裁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验案2则[J].江苏中医药,2019,51(7):52-53.

[3]李盼盼,谢雁鸣,师伟,等.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22):4962- 4974.

[4]李杨,刘丽.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10):1858-1864.

[5]朱翠萍,赵艳.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红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4):1538-1541.

[6]王鲜明.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后遗症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8):1316-1317.

[7]罗颂平,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8]杨玉玲,杨新鸣,吴效科.少腹逐瘀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2):194-197.

[9]任妮,翟凤霞,郭淼,等.中成药辅助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4):532-539,545.

[10]范艳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1]郝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33-135.

[12]袁英.中西医三联药物方案治疗盆腔炎的效果较好[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38(8):3755-3759

.

文章来源:曾艳.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盆腔炎的效果及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2):102-10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期刊名称: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期刊人气:260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药师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3327

国内刊号:10-1462/R

邮发代号:80-740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