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在东西方哲学下略论“无限”之发展

  2021-07-22    25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人类对"无限"的思考始于明白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东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无限"的解读从未停止过,各界各派哲学家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思考,在各个时期里,"无限"范畴跨越了数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例如:"无限"可以代表"时间永无尽头""空间无边际""存在的无止境"等等,因而成为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哲学范畴。本文旨在浅析东方和西方哲学史的"无限"思想发展,探讨不同地理起源所带来的不同哲学发展轨迹,以对"无限"的概念有更透彻的了解,并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 关键词:
  • 东西方哲学
  • 发展轨迹
  • 无限
  • 有限
  • 加入收藏

一、东方之“无限”


东方“无限”思想发展源远流长,若提到中国哲学,不得不说老子,春秋末年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建立了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中心思想体系,老子崇尚自然,主提出道即是“无”,以及宇宙万物最初都“因无而有”“有生于无”,这里所指的“有”与“无”,可视为有限和无限两个范畴的初始提法。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把“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作为哲学概念的,老子当属第一人,如《道德经》第二章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无却又不是真正的无,具体是什么也无法言说,可视为天地之间聚集而成的万物本原,是一种纯粹的高级状态。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是无限精神代表之一,无论是《吉檀迦利》《新月集》,还是《飞鸟集》《游思集》《流萤集》等诗集,无一不蕴藏着指向不明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充满了无限性,可指向实际存在之人,也可指向神秘的与神共存的人或物,且其诗之内核常常流淌着美与善的柔光,启发你我从中响应真善美的感召。

可见,东方的无限思想多强调主客体合一,有生于无,就如佛教的教义常宣扬“万物皆空”“一切皆无”,道教常宣扬“万物之始为无”“无为而治”等等,东方哲学体系中,“无限”具有本源性,因此与“无限”息息相关的“无极”“无穷”等范畴也占据重要地位。若在与自然对话中,了悟天地之间的无限深意,就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兼容并包、活得通透。东方的“无限”内涵中,“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通过“无限”宇宙来认识“有限”万物。相比之下,西方的“无限”思想发展路线与东方大相径庭,西方哲学家对“无限”的探讨和认识大多是通过认识“有限”万物来进行的,即通过“有限”而达“无限”。


二、西方之“无限”


西方哲学家们围绕“无限”范畴的追寻从未间断过:从世界的本原、存在为何物、存在的无限是什么?到无限是否真的存在、它如何存在、因何能证明它存在?因此西方“无限”的发展轨迹也更为清晰、深远。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哲学,历经漫长岁月,每个时代都有哲学家在无限的深渊里寻求出路、前赴后继。西方的“无限”发展历经漫长时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探讨,下文将试图从浩瀚西方哲学史海洋中汲取相关知识,梳理“无限”这一范畴在西方的关键轨迹。

西方第一个提出“无限”的是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物质世界的本原是没有限定的,我们所存在的世界只是很多个世界之一,阿那克西曼德将其称为“阿派朗”:“阿派朗”是无限定的一种实在,没有固定界限、形式和性质,它能产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的老师——泰勒斯(被誉为“哲学史第一人”),在此前探讨世界本原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却无法解释为何水能产生万物,为何是水这一物质承担万物本原的重任?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如若将水定为元质,得证明水能够征服其他的同类元素,但水与金、火等是互相均衡的状态,没有明显对立或统一,因此他用“无定”来取代泰勒斯的“水”,“无定”是一种没有固定性质和形态的东西,能产生无限可能,创造宇宙万物,是体现最初的一切现象的始基。

到了爱利亚学派,芝诺推动了无限的发展,芝诺是本体论奠基人巴门尼德的学生,他的思想沿袭了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一”不是“多”,相比其老师,还进步性地从逻辑角度用无限来论证此观点,其著名论证被命名为“芝诺悖论”。一是说“阿基里斯追龟”,在《荷马史诗》中,阿基里斯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是爬得很慢的,但芝诺却论证说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追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起步的那一点,例如阿基里斯距离乌龟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到100米处时,乌龟向前爬行了1米,以此类推,以至无穷,他们之间永远有无限可分的距离,所以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另外,芝诺还有著名的“二分法”“飞矢不动”等悖论。

当“无限”接力棒传到近代哲学时期的莱布尼茨手里,由于莱布尼茨对古希腊、古罗马哲学非常熟悉,且处于一个充满哲学气息的时代,还精通他所处时代的哲学思想和科技成果,并和牛顿共同被视为微积分的发明者,种种因素综合之下,莱布尼茨的无限观显得更具特殊意义,并对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关于宇宙本原,莱布尼茨更倾向于原子论,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论他都认同,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他持反对意见,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最后的不可再分的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宇宙中只有原子和虚空。

因此,莱布尼茨在参考前人思想对无限范畴进行整理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提出“单子论”,在他看来,单子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能动的“精神上的原子”,是无形体、非物质、单纯不可分的,数量有限且有知觉,因此,莱布尼茨称单子为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单子论”可以说是莱布尼茨在无限可分领域一次贯彻清晰的成果,从这样的哲学成果,莱布尼茨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是对当时实体观的一种调整和进步,虽然由于历史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桎梏,但其哲学中透露出的主体性、辩证性、能动性等原则不仅为他的认识论提供了本体论依据,还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西方大部分哲学家对于无限有一定的共性认识,例如斯宾诺莎、谢林等,也常常论及无限性;美国哲学家保罗蒂利希对人的定义就是有限的自由,自由便代表人的存在对神性的追求有通往无限的可能性;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有限的东西,从而提出人之有限性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当今现代世界的发展也说明,当人们不断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极力想要认识、研究世界时,其实已经对世界造成了某些不利影响,所以,绝对客观的认识的境界是不存在的,人是达不到的。


三、结语


由此可知,无论是处在东方的中国、印度,还是西方各国,从古至今,对于“无限”的研究、批判等从未停止过,大体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沿袭前人,如:老子“道”的智慧,经过庄子、道教教义等的承袭,其内涵在中国上下悠悠历史长河中根基不断稳固,终将“道”之无限哲学阐释清晰且影响深远;再如:芝诺在其师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不是‘多’”的启发下,又创造性地提出“芝诺悖论”,从逻辑学、数学等领域阐述无限;接着,亚里士多德继芝诺之后,对无限的思考更加深远,进一步提出了将无限分为“实无限”和“潜无限”;莱布尼茨和康德都基本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对于无限的看法,都认为无限不是实在的存在,是没法实现的,而又各自在此基础上思考出新的成就,莱布尼茨提出了“形而上学的点”,康德提出了人类认识有限性,与后来出现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紧密相关,许多著名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等都受到康德思想的启发。

第二类是批判继承,如:阿那克西曼德否定其老师泰勒斯提出的“万物本原是水”,并提出万物本原是“无限定”;莱布尼茨则勇于打破枷锁,既否定德谟克利特具体的“物理学上的点”,也批判笛卡尔抽象的“数学上不可分的点”,从而发现了精神上的“形而上学的点”,单子论由此问世,后来的哲学大家黑格尔又批判了康德的无限思想,并将无限分为“真无限”和“假无限”,表明无限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放到了不可到达的彼岸。

时至今日,关于无限的探讨仍然热烈,“无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就像黑洞一样深奥而不可捉摸,但它又存在着,无边无界无尽头。对于无限的空间而言,我们只是其中微小一粒,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我们也只是其中有限的一段存在,当我们存在在这无限的时空中,我们就当珍惜自己所占据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于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必须承认自己的有限,个人十分赞同海德格尔“真实性”追求的观点,真正明白我是谁,并将有限的生命用于实现更好的当下,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感受宇宙中的磁场与神秘,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实际意义,让无限也保持其应有存在。


参考文献:

[1]杨凡.浅谈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J.大众文艺,2020,(10):189-190.

[2]韦金玲,林开武.对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的几点澄清[J].学理论,2018,(10);106-108.

[3]彭洋.作为方向与无限的时间--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M空间"概念的现象学解构[J].哲学分析,2019,10(02):56-67+197.

[4]姜勇君.否定性︰从有限主体到绝对主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自我意识"篇研究[D]J.南京大学,2015.


文章来源:俞美玲.从东西方哲学浅谈“无限”之发展[J].今古文创,2021(29):62-6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哲学研究

期刊名称:哲学研究

期刊人气:13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哲学

国际刊号:1000-0216

国内刊号:11-1140/B

邮发代号:2-201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