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经验整理

  2024-04-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总结1911年前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探究其特色。[方法]对浙派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痛经的论述、病案等进行摘录整理,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结果]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以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从月经有无先后失期、经血色量如何、痛在经行前后三方面进行辨证。文献所记载的痛经证型共8种,分别为血气虚证、血虚有滞证、血虚有寒证、血虚有热证、冲任不足证、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以“温通清化、调和血气”为治则。浙派中医发扬命门学说,擅用温药,记载痛经要药10味,分别为凌霄花、白芍、马鞭草、玄胡、京三棱、鹿角、阳起石、白头翁根、莲房、荷叶。[结论]浙派中医治疗痛经从“气血”立论“,温补“”清化”以治本“,调畅气血”为根本,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为宗。

  • 关键词:
  • 中医学术挖掘
  • 名医经验
  • 学术流派
  • 浙派中医
  • 痛经
  • 经验整理
  • 加入收藏

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学术流派众多,统称为浙派中医。浙派中医作为一个地域流派,在诊治同类疾病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势,值得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本研究从“痛经”[1]这一中医优势病种入手,检索了1911年以前的浙派中医古籍代表作,摘录研读文献中以痛经为主症的论述及医案,总结浙派中医诊治痛经的病机特征及用药特点,以期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经验传承与建设。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与筛选

检索文献如下:(1)丹溪学派: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明·戴思恭《推求师意》《证治要诀》,明·王履《医经溯洄集》;(2)钱塘医派: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辩》,清·张锡驹《胃气论》,清·仲学辂《本草崇原集说》;(3)温补学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明·赵献可《邯郸遗稿》;(4)永嘉学派:宋·陈无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宋·王硕《易简方》,宋·孙志宁《增修易简方》,宋·施发《续易简方论》,宋·卢祖常《易简方纠谬》,宋·王暐《续易简方脉论》;(5)温病学派:清·章楠《医门棒喝》,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清·雷丰《时病论》,清·娄杰《温病指南》;(6)各专科流派:宋·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宋·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明·宋林皋《宋氏女科撮要》;(7)其他医案著作:明·吴天泰《冰壑老人医案》,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清·何书田《簳山草堂医案》。除上述外,浙派中医主要学术流派还包括医经学派、伤寒学派、绍派伤寒,因其代表作多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注解及外感病诊治,故未收入;本次文献研究基于方药,针灸学派相关著作未检索。

1.2方法

通过人工翻阅摘录的方法对上述文献中以“痛经”为主症的论述及医案进行摘录研读,总结痛经病机及治疗特色。


2、结果


2.1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2]843,将病机概括为气血的寒热虚瘀四端;《格致余论》云“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3],提出病机以气为本,以血为标;《证治要诀·经事不调》曰“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然又恐感外邪,伤饮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详审”[4],强调痛经皆属气血失调,但需鉴别伤食、感寒等引起的其他类型腹痛。

2.2提倡寒热虚实为纲的气血辨证法

治疗当从气血辨证,首辨虚实,次辨寒热。痛经的气血辨证需要关注三方面,一者月经有无先后失期,二者经血色量如何,三者痛在经行前后。《邯郸遗稿》云:“参前者气热而速也,迟后者气滞而涩也。一月两至者,血热,故多也;两月一至者,血冷,故少也。”[5]2《宋氏女科撮要》载:“室女妇人经事先期而来……血热者,腹多不痛,乃火也,身必热;经水过期不来作痛者,血虚有寒也。”[6]15-16均提出从经期先后来判断寒热,大因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邯郸遗稿》曰“凡紫与黑色者多属火旺之甚,亦有虚寒而紫黑者,不可不察脉审证,若淡白则无火明也”[5]17,提出从经血色泽辨别寒热。《格致余论》言“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3];《妇人规》云“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2]843,均提出从痛经发作的时间初步辨别虚实。痛经在经前或经期发作者,属气血不通之实证;痛经在经后发作者,属气血两虚之虚证。《竹林寺女科》则细化了实证痛经,详述了经水将来痛经、经来痛经、经来一半痛经、经后痛经的证治,“经水将来,而脐腹绞痛,此血涩不行以作痛也,宜服通经汤”“经来腰腹痛而气滞血实者,宜桃仁汤”“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作痛,或发热或不发热,乃气血俱实也,宜服红花当归汤”“经后腹痛,此虚中有滞也,宜服加味八物汤”[7]29-31。

2.3以“温通清化,调和血气”为治疗原则

浙派中医依据气血辨证将痛经归纳为血气虚证、血虚有滞证、血虚有寒证、血虚有热证、冲任不足证、肝气郁滞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八大类,提出“调畅气血为要”的治疗原则,“温通、温补、清泻、清补、平补、平泻”的治疗大法以及诸多临床验方。浙派中医认为,不论虚实证均需重视调和气血,减少攻伐损伤,当首从肝论治。肝为女子先天,主血藏血又主气疏血,气血之和在于舒肝,在妇人病中尤为重要,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言:“妇人经水不调,多因气郁所致……血随气行,自不致阻塞作痛。”[8]5肝郁气滞证与气滞血瘀证是历代医家记载最多的证型,笔者认为二者有别,大体气滞为先,血瘀为后,未到血分,为肝郁气滞;已入血分,为气滞血瘀,均可以行气活血法治疗。浙派医家多喜用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香附一药,被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其性辛温燥烈伤血,故八大证型中除血气虚证、血虚有热证以外均有使用。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专治痛经,单药亦可用,如《宋氏女科撮要》所载香附丸:“香附子不拘多少,先捣去毛皮,好醋煮半日,取出焙干”,述其治“妇人室女一切气血经候不调,脐腹疼痛”[6]18。《景岳全书》中有醋附丸“香附米半斤,醋煮,焙干为末,上以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主治“元脏虚冷,月候不调,腹中急痛,赤白带下,浑身寒热,胎气壅滞不固”[2]1663。此外,川楝子、玄胡索亦是浙派常用疏肝理气止痛药,专主于气滞气逆,如《陈素庵妇科补解》大玄胡索散[8]1663、《竹林寺女科》通经汤[7]29、《王氏医案》金铃子散[9]等方剂中均有配伍。在虚证痛经的治疗中,浙派也注重调补气机,常在四物汤补血基础上,佐以益气药、行气药,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三才大补丸,原文作“妇人经行后腹痛者,是气血两虚也,法当大补气血,以固脾胃为主,或余血未尽,加行滞药一、二味”[8]12,方中在四物补血的基础上,佐以参术黄芪、山药益气,配合香附行气;或《竹林寺女科》加味八物汤,原文作“经后腹痛,此虚中有滞也”[7]31,也以四物汤为基础,佐以参术、炙甘草补气,配合木香、香附行气。

2.4发扬命门学说,擅用温药

赵献可[5]17在《邯郸遗稿》中提出“冲任起于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间又恃一点命门之火为之主宰。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其认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命门之火主宰冲任”,在后世多有影响。因此,浙派中医擅用辛温类药治疗痛经。如治疗寒证痛经多用四物汤配合桂枝、肉桂、乌药、小茴香、附子等温经药,同时强调中病即止,以辛温药多耗气伤血。治疗虚寒型痛经代表方剂有五物煎(当归、熟地黄、芍药、川芎、肉桂),原文作“治妇人血虚凝滞,蓄积不行,小腹痛急”[2]1317-1318;大营煎(当归、熟地黄、枸杞、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原文作“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证”[2]1287,均载于《景岳全书》。实寒型痛经代表方有牡丹圆(川乌头、牡丹皮,桂心,桃仁),载于《三因方》,原文作“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无时。及治妇人月病,血刺疼痛”[10],该方亦收录于《续易简方论》中,名“牡丹丸”[11];当归须散(当归须、桃仁、香附、赤芍、乌药、红花、苏木、官桂、甘草酒),载于《邯郸遗稿》,原文作“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血气阻遏,脐腹刺痛”[5]8;桂枝桃仁汤(桂枝、白芍、生地黄、桃仁、甘草、生姜),载于《续名医类案》,原文作“每遇经行时,则脐与小腹下痛不可忍,服药无效”[12]。

浙派历代本草著作中,收录的痛经要药也多属辛温或苦温。《本草衍义补遗》中记录了5味治疗痛经的要药,分别为“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药也,且补阴捷甚,盖有守而独行”[13]12;“白芍,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13]24;“马鞭草,治金疮,行血活血,通妇人月经,及血气吐痛”[13]29;“玄胡,辛温,手足太阴经药,破血治气,妇人月水不调,小腹痛”[13]38;“京三棱,辛苦,主治老癖,癥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13]41。《本草崇原》记载了3味痛经的药物,分别为“鹿角,气味咸温……除少腹血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14]1123;“阳起石,气味咸,微温,无毒。主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14]1147;“白头翁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14]1159。《本草崇原集说》记载2味痛经的药物,分别为“莲房,气味苦、涩,温,无毒。主破血。治血胀腹痛,及产后胎衣不下”;以及“荷叶,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血胀,腹痛”[15]。


3、结语


浙派中医治疗痛经始终以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为宗。永嘉学派继承张仲景“三因说”,强调分析疾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温补学派主张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命门之火,仍以辨证为先,不拘于温补,如张介宾曾运用保阴煎治疗血热血燥、滞涩不行的痛经[2]843。中医证型形成很大程度受环境因素的调节[16],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使某一地域的人群在体质、证型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温病学派结合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降水充沛的地域特色,提出感受湿邪引起痛经,治疗上主张健脾化湿理气,代表方有二陈汤、涤痰汤、导痰丸等[9]。丹溪学派创立“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主张滋阴降火,指出治疗月经诸病不可以“风冷”一概而论,并提出“气血痰同治”的思想。丹溪学派的王纶[17]在《明医杂著·医论》中论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尽管该理论未明确指向痛经的治疗,但在浙派中医流派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尤适宜本地域人群的诊治。浙派中医学派众多,求同存异,百家争鸣,对其诊治特色的研究有利于提炼地域特色,推广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9.

[2]张介宾.景岳全书:下册[M].李继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朱震亨.格致余论[M].毛俊同,点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8.

[4]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113.

[5]赵献可.邯郸遗稿[M].余凯,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

[6]宋林皋.宋氏女科撮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7]竹林寺僧.竹林寺女科[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陈素庵.陈素庵妇科补解[M].上海中医学会妇科学会文献组,整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9]王孟英.王孟英医案[M].焦振廉,武文筠,胡玲,等,注释.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102.

[10]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王象礼,张玲,赵怀舟,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1.

[11]刘时觉.永嘉医派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85.

[12]江瓘.名医类案正续编[M].魏之琇,撰.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17.


基金资助: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Y24H040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04909);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22ZB128、2019ZB044)~~;


文章来源:杨华娣,俞鉴玲,李慧,等.浙派中医治疗痛经经验整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8(04):456-458+46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妇产科进展

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

期刊人气:430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7379

国内刊号:37-1211/R

邮发代号:24-104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