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对策

  2021-11-12    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共享会计模式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要求。在现有的职教框架中,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智能时代的需求、师资水平难以适应"共享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以及职业岗位难以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等现实困境。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进需要进行系统构建和机制设计,文章通过总体实践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再设计,确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基于"三项管理"的机制设计和"四共目标"的实施模式等完成会计专业现代学徒的系统构建,形成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运行机制。

  • 关键词:
  • 会计专业
  • 共享会计
  • 现代学徒制
  • 系统构建
  • 职业教育
  • 加入收藏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集中了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注重企业在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了“校企联合、学练并重”的教育模式。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是以服务现代会计发展、提高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框架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企联合、共建共享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问题解析


(一)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智慧时代的需求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共享会计将成为会计职业岗位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这种趋势促使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在掌握扎实财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银行结算、企业报税及会计实务操作等实际工作经验,熟练运用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具有会计信息技术分析处理、成本费用统筹综合分析等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企业人才标准的升级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阶段,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局限于会计基础与实务的基本理论,存在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分离,实训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职业素养教育缺少真实的企业职业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制度化的双赢机制,企业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使得当下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智慧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水平难以适应“共享会计”职业岗位要求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简单机械的会计做账、核算等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替代,大多数基础会计工作都可以在机器化流程中完成,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共享会计”将成为主流趋势,企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基层会计,而管理型会计的需求日益增加。

培养管理型会计首先需要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成为管理型会计,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的会计师资不仅会教学和做账,更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计算机和智能软件操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Word、PPT、Excel等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者的职责分析能力,还要根据经济大环境判断竞争对手的营销、财务状况;不仅具有全统筹成本费用,轻松应对财税的能力,还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合理推算出最佳资产负债比、项目回报率,具备为企业的短期、长期项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企业锻炼,更没有经过多职业岗位的历练,难以适应“共享会计”环境下现代学徒制的要求。

(三)职业岗位难以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

鉴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每家企业或单位一次接收学生实习的名额有限,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同时因为会计信息涉及到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一般企业因岗位、工种等因素,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使接收也较少让实习学生接触会计业务,从而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工作体验。会计职业岗位的特殊性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增添了障碍。

如何突破职业岗位“瓶颈”,促成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多样化落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创办形式上看,职业院校依托会计专业优势,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成立会计工作室或创办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既可以为学生搭建提升业务能力、掌握财务管理技能的平台,又可以为企业发现和吸收合格人才拓宽渠道。从效果分析与评估看,这一形式一方面向本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咨询、代理记账、纳税申报等专业服务,协助企业完善内控管理;另一方面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业务环境,以达到快速熟悉各项财务、税收政策与提升处理会计、税务和审计等综合业务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不断丰富的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校外指导老师(企业师傅)通过合法的劳动获得回报,在校学生通过多途径获得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企业能够全面考察可用之才、及时补充新生力量,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得到提高,学校亦可创造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系统构建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多方参与,多元协同,[1]从培养理念、机制设计、实施模式等方面加强系统构建,更好地发挥政府引领保障、行业指导规范、校企协同主体的作用。

(一)确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就现代学徒制而言,校企协同应确立并坚持“观念决定高度、体系决定广度、素养决定厚度、能力决定深度”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使每一位受教者都能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积累相适应的经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的共建共赢。

(1)观念决定高度。坚持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决定了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人员成长的高度。在日新月异的新经济形势背景下,会计人员良好的观念需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要实现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会计人员必须拥有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观念,进而大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提升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2];第二,全方位的团队协作意识。未来的财务将日益与业务紧密结合,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将形成财务团队的建设主体,团队建设的完备才能有效地提供成本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第三,建立财务价值创造理念。财务通过提供决策支持、风险防范等方式间接创造价值;通过资金管理和税务管理的系统建设,实现资金和税务管理创效;通过管理方式的创新,拓宽企业资金需求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开源节流创造更多的价值。

(2)体系决定广度。完善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了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人员成长的广度。为了应对智慧社会的新要求,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的能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训:一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开放、共享、共赢”的理念,积极与外界沟通,集众人之合力与智慧,打破疆域界限、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分工界限,利用大数据互联的优势,实现互惠共赢;二是提升学生在大数据筛选运用方面的能力,熟练掌握将内部和外部数据、关联和非关联数据、当前与历史数据的筛选、提炼和转化的技能,为最终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三是重视学生跨领域协同知识体系的建设,依托人工智能辅助强化专业知识深度,不断加强系统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完善多领域多方位的知识体系。

(3)素养决定厚度。深厚的职业素养决定了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人员成长的可持续性。一是专业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锤炼和提升各种实操能力,为学生专业发展夯实基础。二是创新精神的养成,即融合新时代会计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三是分析决策能力的提升,即积极探索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工具在业财融合方面的应用,提高依靠大数据与战略地图、滚动预算、平衡记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进行风险管控、预测和资源配置以及经营分析和决策的综合能力。

(4)能力决定深度。专业扎实的职业能力决定了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人员创业执业的深度。专业技能培养和特有技能训练组成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共享会计”时代,尤其要高度重视特有技能的训练。一是大数据挖掘和运用能力。智能时代财务核算已经发展到云计算,会有大量的业务数据、记录凭证、发票等传统的协作化信息,因此,要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运用能力的培训,为学生将来参与企业经营提供的条件。二是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是经营活动的主体,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是团队合作的润滑剂,工作效率必然事半功倍,加强沟通协作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尽快地融入团体发挥作用。

(二)基于“三项管理”的机制设计

基于企业需求的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机制主要包括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三个方面。校企双方结合实际资源和需要共同制定《校企联合专才培养实施方案》,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教学培训的过程管理”以及“教学实效的评价管理”等内容,校企双方秉持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和良性沟通理念,参与方案实施的全过程。

(1)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管理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校企双方制定的《校企联合专才培养实施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与企业的“需”相结合,老师的“传”与师傅的“带”相结合,理论的“学”与技能的“练”相结合,从编纂职业特色鲜明的教材着手,采取工学交替的授课方式,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创新目标管理机制。

(2)教学培训的过程管理。教学培训的过程管理是现代学徒制专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过程管理需贯穿专才培养的全过程,内容涵盖教育教学、培训实操、综合评价等多方面,围绕专才培养主线设置多岗位目标任务,坚持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一体化授课模式,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纽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3)教学实效的评价管理。教学实效的评价管理是检验专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考核标准。评价管理主要涵盖“职业素质养成考评”“会计基本技能考评”“会计岗位技能考评”和“学徒职业发展考评”四个维度,如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表(表1)所示,可以设置社会调查、认知实践、兴趣培养、基础实训、单项实践、岗位实训、项目实践、顶岗实习以及综合实践等九大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四共目标”的实施模式

基于企业需求的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造的人才成长载体,校企共商的一体办学模式,校企共建的双导师团队。

(1)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院校所在区域,结合会计行业和企业的岗位标准,以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拓展学生就业空间为基本任务,建立以政府引领、行业规范、校企共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引领。政府引领是现代学徒制得以实施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加以引领,并在实施过程中在法律、财税、政策、舆论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顺利进行。

行业规范。行业规范是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前提。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系统研究会计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形成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类教学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行业内职业教育的行为。成立会计规范委员会与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整理编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教材与教学资源,通过定期培训或专项培训等方式,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

校企共育。以“按需设计、规范培养”为原则,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互通与联合,建立和完善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的“双导师”教学师资团队建设,以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专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材的编纂与开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目标。

(2)校企共造的人才成长载体。共建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的载体。以共建会计工作室为例,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室建立的原点,会促使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目的。同时引入教师加师傅的“双导师制”,坚持“业财融合,知行合一”的职教理念,逐步健全“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应致力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室制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分为四大模块:一是职业素质养成模块,通过企业经营环境与会计流程认知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等职业素养;二是专业技能基础模块,通过核心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培训学生业务知识、操作技巧等单项基本技能;三是会计岗位技术技能模块,通过企业云平台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培养学生在出纳、核算、库存、税务等单个岗位和项目的实践能力;四是个人职业发展需求模块,即通过顶岗实战培养学生的多岗位综合发展能力。通过以上四大模块,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

(3)校企共商的一体办学模式。校企双主体、一体化办学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通过设立机构、健全机制,校企双方互相选择,形成利益与生命共同体。一是在招生与招工方面,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招生招工一体化”,招生时,学生、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生的学员和学徒身份。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实现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3]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校企双方逐步实现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向人才共育发展,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心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三是校企学习一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企业真实的实践场所、真实的企业项目和学校企业化的实训基地互为补充,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4]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一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使校企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实现全方位、无缝隙对接融合,有“利”于课程与岗位、专业与产业、供给与需求融合;有“益”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的创新。[5]通过校企合作单位的“共同”培养、教师和师傅“共同”管理、行业和企业“共同”评价,体现“学生→学徒→实习生→员工”的培养路径、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实现了学生顶岗、实训、成长、就业的良性循环。

(4)校企共建的双导师团队。建设双导师团队是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基础性工程。从学校层面讲,教师除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掌握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会计项目开展,学校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在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学习的同时,派遣的专业教师也在企业体验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办理手续等,教师也成为“学徒”,学习企业一线的专业业务,尽快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专家型教师。同时,教师还能够随时掌握企业所需人才技能的第一手信息,及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充实课堂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企业层面来讲,双导师制有助于企业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促进“准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参与实习实训教学,能与学校的老师广泛沟通,掌握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管理方式,能促进企业的管理,改善企业的经营方式。在现代学徒制中创新双导师制,给教师带来了接触行业第一手信息的机会,为“反哺”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6]

双导师团队为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行注入了润滑剂。学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实操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学校也因此而培养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教育人才;企业从最初的用人为主变成了育人为主,这种量身定做的育人方式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在这个体系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结合今后工作的实际需求边学边做,更能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合作共赢体验,一方面促成教师、师傅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7]


三、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机制设计


(一)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总体实践机制设计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总体实践机制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位导师、三方评价、四大角色。

(1)一个中心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教师的岗前培训、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等内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最终实现财务共享、财务服务、财务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依据职业素质养成模块,第一学期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初期,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了解企业的生成工艺流程,了解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职责,熟悉会计的行业发展现状,对会计职业有所认识。通过参与探讨会计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情,培养对会计专业的兴趣,从而树立对本专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依据专业技能基础模块,结合《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中的数字书写、票据填写,《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课程中的初始设置、票据录入、财税审核、纳税申报等内容重构,开发随堂分散的基础实训和单项实践。按照“情景导入+理论学习+启发引导+分组讨论+实训操作+归纳分析+拓展训练”的流程,教师教授理论、师傅指导实操,边教、边学、边做,使会计理论与实践实现“零距离”接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财税服务业务的智能识别、智能记账和智能审核,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学徒的服务办理能力。同时通过双导师的启发、引导、分析等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提炼爱国情怀、法治、诚信、自律意识等要素,拓展理实一体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

第三,依据会计岗位技术技能模块,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内容的整合而重构岗位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资金结算、费用核算、税务管理、总账报表、系统维护等岗位实训。按照岗位分组采用“角色模拟+明确任务+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实战训练+点评总结+任务升级”的流程。教师通过国内外企业核算和管理的真实案例,多角度动态地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企业核算和内控管理问题;在启发、引导、点评等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重难点的讲授分散于实际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问题中,通过分层次案例研讨来覆盖从易到难的理论知识点。师傅(校外指导老师)通过财务云共享平台演示并教给徒弟(学生):采购、销售、薪酬核算及资金结算等业务的处理实操以及Python财务数据的挖掘与在企业管理分析中的技巧,指导学徒同步练习,边演示、边训练、边指导,提高其业务与财务融合管理的能力;通过评析业务流程设计、流程实施与流程再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徒提升流程管控的能力。

“中心”的岗位设置采取“轮岗制”的模式,不同岗位间的学徒相互调岗,共同感受不同岗位之间的业务核算处理与经营决策分析的联系和区别,使学徒既能全面地熟悉不同岗位的业务内容、工作职责及操作技巧,又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判断经济业务,帮助企业解决复杂经营管理问题,提升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双导师制的仿真岗位实训和项目实践,促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形成,同时促进两位导师即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整体专业素质不断提高。解决从“智育为主”向创新型“德智兼备”的教育模式转变,在扎实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深植家国情怀,传承工匠精神,促进道德情操和专业能力平衡发展。

(2)“两位导师”即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两位导师共同参与,共建资源,共育人才,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有效衔接。

(3)“三方评价”即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学校评价是针对校企共建课程中基本理论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做出评定,评价结果优良即可进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培养。企业评价是针对校企共建课程中基本技能的考核,主要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培养结果做出评定,评价结果合格的学生才能接触真实岗位进行实战操作。行业评价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评定,成绩优秀技能突出的学生颁发行业资格等级认证证书。

(4)“四大角色”即学生→学徒→实习生→员工。“学生”阶段主要是前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学徒”阶段是第三年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的综合素养的培训。“实习生”阶段是在真实岗位上定岗实战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员工”阶段是成功任职企业中某一岗位,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实现“学生→学徒→实习生→员工”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设计

产、学、研合作机制由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场所,企业提供真实岗位和技能培训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实操经验”均衡提升,有效调动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是职业认同,实习生身份即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职业认同,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包括产品、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可促进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经验的提升;同时,作为一名企业实习生,企业对其培养自然会提供相应的训练岗位和工作环境。二是学识贯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就是企业相应的岗位任务,在此岗位上有利于强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互通互融,有利于实习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三是结构优化,实习生实习过程为更新和优化教学大纲、授课内容以及教授方式提供了及时可靠的现实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实践”的教学结构。四是责任养成,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合格学生,必然得到校企双方的共同认可,“双导师制”提供的创新型教学体系亦可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潜能,学徒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培训企业的文化认同和职业情感,激发其在企业长期工作的意愿,因而具备强烈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

进入新时代,我国跨入了全面发展的新征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实施,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划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新经济形势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的机制设计亦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努力践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使命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成洁.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11):72-75.

[2]邓茗丹.大数据时代在职会计人员转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5):12-14.

[3]师承瑞.校企—体化创新高职办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53-55.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06-09].

[5]孙静,李辉."苏北财税共享中心"实习实训平台[J].江苏教育,2017(92).43-44.

[6]谢军,杨小梅.现代学徒制下的教师团队建设---以广州某校金融事务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5(19);40-42.

[7]李博,马海燕.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重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3):56-59.


文章来源:韩建清,李秀丽,陆玉梅.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21(21):168-17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期刊名称: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34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5327

国内刊号:32-1528/G4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