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的体表温度特征

  2024-02-24    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施灸时体表温度特征。方法 将80例阳虚体质受试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督脉组和膀胱经组各40例。督脉组取背部督脉为施灸部位,膀胱经组取膀胱经[据后正中线10 cm(3寸)处]为施灸部位,进行长蛇灸治疗,1次/w,每次3壮(约45 min),共治疗12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阳虚体质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运用温度测试探头采集施灸时体表温度,对比不同经脉施灸、不同疗效程度受试者的体表温度特征。结果 治疗后督脉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膀胱经组(P<0.05)。治疗后,督脉组和膀胱经组阳虚体质转化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督脉组阳虚体质转化分明显低于膀胱经组(P<0.05)。督脉组总平均体表温度明显高于膀胱经组(P<0.05);不同测量时间对经脉体表温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测量时间对体表温度的影响存在经脉之间的显著差异(P<0.05);第3、5、7、12次治疗的督脉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膀胱经组(P<0.05)。膀胱经组中治疗有效者的体表温度明显高于治疗无效者(P<0.05);所有受试者中治疗有效者的体表温度显著高于治疗无效者(P<0.05)。结论 长蛇灸可有效调节阳虚体质,督脉是优选治疗部位;长蛇灸疗效与体表温度呈现出督脉温度高于膀胱经温度、灸效越好温度更高的特征。

  • 关键词:
  • 体表温度
  • 畏寒怕冷
  • 督脉
  • 长蛇灸
  • 阳虚体质
  • 加入收藏

“调体防病”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思路[1]。阳虚体质是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医偏颇体质类型,长蛇灸疗法可有效改善阳虚体质人群畏寒症状,调节阳虚体质[2]。艾灸温度是影响灸法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3,4],研究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过程中施灸部位体表温度特征,对指导临床选取适宜体表温度提升临床灸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接触式温度采集探头监测阳虚体质受试者在长蛇灸施灸过程中的体表温度,分析不同经脉施灸及不同疗效程度受试者的体表温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10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招募的阳虚体质受试者8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周岁;②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_2009)》中阳虚体质判定标准者;③经患者知情同意后,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②背部皮肤破溃或有感染性皮肤疾病;③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精神病患者;⑤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者;⑥1个月内接受过长蛇灸治疗或调节阳虚体质中药者;⑦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剔除和脱落标准:①无法接受长蛇灸治疗或因惧怕治疗不能配合者;②中途自行使用其他疗法或更换疗法者;③其他原因中途自行退出者;④受试期间,出现其他并发症或急症,需要采取其他治疗者;⑤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随机分为督脉组和膀胱经组各40例。采用评估者盲法,在完成统计分析之前,评估者和统计分析人员对分组情况不知情。本研究经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KY-2020-001)。膀胱经组脱落病例1例,其余病例按要求完成试验过程。督脉组男2例,女38例,年龄30~70岁,平均(47±12)岁,病程1.5~10年,平均(4.6±2.6)年;膀胱经组男7例,女32例,年龄26~66岁,平均(46±11)岁,病程0.7~10.0年,平均(4.5±2.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阳虚体质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_2009)》[5]中阳虚体质判定标准。受试者填写问题后,所有分数的相加算出其原始分数,转化分数=[(原始分数-条目数)/(条目数×4)]×100然后计算转化分数,转化分≥40分为阳虚体质。

1.3治疗方法

督脉长蛇灸组:材料制备:长蛇灸用的艾绒由中药艾叶加工而成,用模具固定形状,3 cm宽、2 cm高。生姜末在治疗前准备,不宜久放,用模具固定5 cm宽、2.5 cm高的形状。艾绒及生姜长度根据受试者体型确定。研究人员:长蛇灸治疗由2位拥有3年以上长蛇灸操作经验的针灸医师进行。治疗医师均为针灸推拿硕士研究生学历,并均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研究人员在试验治疗前均经过统一培训,规范量表评定、长蛇灸操作和沟通方式。施灸部位:背部督脉,“大椎”至“腰俞”穴。取穴标准:参考中国《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GB 12346-2006)执行。操作过程:受试者俯卧位,暴露背部脊柱区部位。使用自制灸架(专利号:ZL201721222656.3.),铺以4~5 cm宽、2.5 cm高的姜泥1条,姜泥条上铺2~3 cm宽、2 cm高的艾绒(约200 g,使用统一模具塑形),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燃烧。待艾炷燃尽后,此为1壮,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治疗灸3壮(约45 min)。灸毕,移去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姜汁。1 w治疗1次,共12次。膀胱经长蛇灸组材料制备、操作过程及针灸医师与督脉长蛇灸组一致,施灸部位平行移至背部左侧膀胱经第二侧线[督脉旁开10 cm(3寸)]。膀胱经第二侧线上端起始于附分穴,根据经脉循行,附分穴上方督脉旁开10 cm(3寸)的背部区域已不属于膀胱经第二侧线。为临床试验需要,本研究仍以“大椎”至“腰俞”穴段相平行的督脉旁开10 cm(3寸)的背部区域作为膀胱经长蛇灸组的施灸部位。1 w治疗1次,共12次。

1.4观察指标

(1)阳虚体质评分:主要结局指标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中阳虚体质评分(转化分)为主。阳虚体质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阳虚体质倾向性越高。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阳虚体质转化分。(2)体表温度:体表温度数据采集使用8通路温度测试仪(JK-8U,中国常州市金艾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使用8个温度测试探头,分别固定于施灸部位8个点,督脉组取相对分散的8个穴位: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膀胱经组选取与督脉组选取穴位同一水平,间隔10 cm(3寸)的部位[为避开长蛇灸对膀胱经距后正中线5 cm(1.5寸)穴位温度的干扰,选取距后正中线10 cm(3寸)的部位施灸并采集温度,部分温度采集点不属于膀胱经循行范围。]定位参考中国《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GB 12346-2006)。从治疗时开始,每30 s记录1次。治疗时控制环境温度23~26℃。

1.5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方法[6],以治疗后阳虚体质评分改善程度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阳虚评分改善≥70%;有效:阳虚评分改善<70%,且≥30%;无效:阳虚评分改善<30%。

1.6安全性评估

记录两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长蛇灸治疗时的相关性不良反应(烫伤、皮肤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


2、结 果


2.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督脉组总有效率(72.5%,其中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明显高于膀胱经组(38.5%,其中有效15例、无效24例;χ2=9.272,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阳虚体质转化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阳虚体质转化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督脉组和膀胱经组阳虚体质转化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督脉组阳虚体质转化分明显低于膀胱经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阳虚体质转化分比较(分,

2.3不同经脉体表温度特征

督脉组平均体表温度[(42.55±0.12)℃]明显高于膀胱经组[(42.16±0.12)℃;t=5.004,P=0.028];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变量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测量时间对经脉体表温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84,P<0.001);不同经脉和不同测量时间对经脉体表温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2.787,P=0.005);进一步分析不同治疗时间两组的平均体表温度差异,结果表明在第3、5、7、12次治疗的督脉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膀胱经组(P<0.05),其余治疗时间两组平均体表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不同疗效受试者体表温度特征

受试者按照疗效程度分为有效(治疗后阳虚评分改善≥30%)和无效(治疗后阳虚评分改善<30%)。结果表明,督脉组中治疗有效者和治疗无效者的平均体表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膀胱经组中治疗有效者的平均体表温度明显高于治疗无效者(P<0.05);总样本中治疗有效者的平均体表温度显著高于治疗无效者(P<0.05)。见表3。

2.5安全性结果

两组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2不同测量时间督脉组和膀胱经灸组平均体表温度比较

表3不同疗效受试者平均体表温度比较


3、讨 论


中国阳虚体质人群占比16.75%(108 015例样本),是最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7]。有学者认为体质是某些相关联疾病的发病基础,体质差异将影响其易感疾病类型[8]。阳虚体质与不孕症、骨质疏松、肠易激综合征、关节病、痛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相关[9,10]。通过调节体质状态来预防其相关疾病是中医体质学说“治未病”的重要环节[1]。

艾灸具有温补阳气以治疗虚寒症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生姜作为长蛇灸介质,取其辛温散寒之性,相较于传统隔物灸法,长蛇灸施灸面积广、灸量大,可有效降低受试者阳虚体质评分,改善阳虚体质。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临床常用于调节阳虚、寒湿体质状态[11]。现代研究表明,阳虚体质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功能降低、能量代谢水平下降及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等客观机制[12,13,14]。以督脉为治疗部位的传统外治法可有效调节机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素[2,15,16],调节免疫炎症相关指标[17,18,19],提高能量代谢水平[20],调整肠道菌群结构[21],以上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说明督脉调节阳虚体质具备一定科学性。本研究结果初步证实督脉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的优势,体现出督脉调节阳气的主治特异性。

影响灸法疗效的因素包括灸材、灸法、灸时、环境及患者体质等,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的温度、光效应、艾烟效应与灸疗均存在一定量效关系[22],其中灸温被认为是影响灸效最重要的因素[23]。目前中医临床研究中,体表温度采集主要依靠红外热成像技术,该技术敏感性高,能较好地呈现出人体体表温度及辐射轨迹[24]。但对于本试验而言,受到长蛇灸燃烧时热辐射干扰,红外热成像技术无法准确采集长蛇灸施灸时作用于人体体表的温度。由于长蛇灸施灸过程中的体表温度受人体自身体表温度及艾灸热辐射的共同影响,因此推测,长蛇灸治疗后机体发生了某种生理变化,引起体表温度的改变。生理状态下,人体体表温度保持相对恒定,但不同中医体质间体表温度存在一定差异[25]。如在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的体表温度中,阳虚体质受试者上臂、肩部、足跟等部位的温度低于平和体质[26],而阳虚体质受试者督脉各穴位的平均体表温度要低于平和体质阴虚体质[27]。不同体表部位也存在体表温度差异,例如阳虚体质受试者三焦温度呈上焦>中焦>下焦分布的特点[28]、胃脘部多出现低温特点等[29]。当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等功能状态变化时,相应区域的温度也会随之变化[30],这可能是本试验中两组受试者体表温度差异的原因。但是发现在治疗后期,并非每次治疗的体表温度都存在差异,即两组的温度差异状态不稳定,这可能需要进一步大样本试验来验证。

灸温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不同施灸温度,其临床疗效也有差异。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督灸疗效与体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31]。动物实验中,46℃艾灸对大鼠心功能的调节作用强于38℃艾灸[4]。本研究结果也表现出类似的温度趋势,在治疗有效的受试者中其体表温度更高。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TRP)蛋白家族成员TRPV1在温度超过43℃时被激活,其激活的程度被认为是艾灸效应强弱的关键[23]。本研究中长蛇灸施灸时平均体表温度接近TRPV1的激活温度,此外长蛇灸所用的介质为生姜,其重要成分如姜酚等是TRPV1的有效激动剂[32],这可能有利于艾热对TRPV1的激活,并影响长蛇灸的有效施灸温度。

综上,督脉长蛇灸的临床疗效和体表温度均高于膀胱经长蛇灸,治疗有效者的体表温度高于治疗无效者。但是仍需进行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以期通过一系列研究筛选出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的最优效温度,促进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旖旎,王琦,张国辉,等.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20;61(7):581-5.

[2]胡秀武,邓陈英,唐丽梅,等.长蛇灸对阳虚体质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12):773-6.

[3]纵姣艳.不同灸温对高脂血症小鼠穴区皮肤的影响及其调脂控炎的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4.

[6]康明,田红燕.扶阳十三法对阳虚体质患者调养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5):119-22.

[7]白明华,王济,郑燕飞,等.基于108015例样本数据的中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6):498-507.

[8]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

[10]罗辉,李英帅,李竹青,等.阳虚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基于214项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医杂志,2020;61(8):716-20.

[11]黄帅立,靖瓛,吴少燕.督脉扶阳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9;39(3):332-5.

[12]孙淑娴.基于质谱技术的阴虚阳虚体质蛋白表达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3]乔卫龙.基于线粒体母系遗传研究肾阳虚体质能量代谢低下的分子机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14]王均衡.阳虚质粪便代谢组学特征及其与肠道菌群结构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5]邓聪,刘航,李子勇,等.扶正强督灸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质代谢及其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7):801-3.

[16]陈鹏典,黎杰运,陈德宁,等.加味聚精食疗方联合电针督脉对少弱精子症大鼠内分泌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6):197-8.

[17]侯堃,张秦,邵培培,等.益肾通督合剂结合督脉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腰椎功能、免疫功能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1):146-9.

[18]金圣博,李明珠,王晓彤,等.揿针“督脉穴”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轻中度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6):814-7,858.

[19]王海军,李忠正,李青敏,等.捏脊疗法对脾虚大鼠外观行为学表现及部分免疫指标影响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154-6.

[20]曹瑾.“通督启神”法电针对APPswe/PS1dE9小鼠脑葡萄糖代谢及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60932); 江西省科技厅应用研究培育计划(20212BAG70039);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211679);


文章来源:黄辉,耿乐乐,胡秀武等.长蛇灸调节阳虚体质的体表温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4):832-83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1150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1719

国内刊号:21-1128/R

邮发代号:8-8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