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短视频生态下非遗短视频传播与活化策略

  2021-11-11    24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泛视频化"时代的到来,短视频越来越成为新型、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随着短视频生态的形成,短视频在内容生产、场景互动、商业变现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呈现平台和可能。针对短视频平台上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活化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 5G技术
  • 传播与活化
  • 短视频
  • 视觉传播
  • 非遗文化
  • 加入收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五千年文明长河中的精华,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生生不息的文化集合,也是历史上我国劳动群众的生活创造、情感表达的浓缩。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2]

随着我国5G技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智能终端用户的大规模增长,以短视频传播为主的新媒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用日益凸显。


一、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分析


(一)“泛视频化”的视觉化呈现

信息技术的飞速提升带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觉传播的更新升级,以动态视觉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短视频开始成为新的主流信息载体,互联网信息传播开始进入视频时代。相比文字的线性传播方式,短视频因其碎片化的传播和生动的视觉内容呈现,快速吸引海量用户关注。碎片化、多元化和便捷化的传播使短视频井喷式增长,短短几年内迅速占据互联网传播头部位置。

(二)短时频传播的场景建构

短视频有强大的场景搭建功能,满足了众多用户的需求与偏好。随着短视频媒介场景再现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虚拟技术的成熟应用,即使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短视频用户依然可以获得更大的临场感、趣味感和信息流,短视频提供的相对独立、多元的场景空间为用户转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可能。多元的潮流时尚文化汇集其中,极大丰富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临场感。“短视频+”为各类用户搭建起文化消费和视觉观赏的场景,使得非遗传播呈现出时尚、轻快的流行文化风格,更好地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三)商业平台的快速搭建

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不断催生短视频生态文化发展。据抖音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项目中,抖音中传播的数量已经达到1318项,涵盖率达96%,抖音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始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新型渠道,并积极促成非遗文化“需求—供给”的产业化转型,成功实现了非遗由单纯文化传播面向复合消费层面的转化。各类非遗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拓宽了传播渠道,效果明显:实体化非遗产品及项目开始通过抖音短视频或抖音直播展开产品宣传及销售;表演戏曲类非遗文化通过各类短视频平台展示自身绝活及特色,提升线下知名度和曝光度,联接预定线下各类表演;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展示,一方面吸引了优质资本,一方面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非遗文化的持续生长蓄积了能量。


二、非遗短视频传播现状与问题


经过几年的尝试,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已经初见成效,以故宫文化IP为代表的国内一些大型非遗文化IP开始掀起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的流行风潮,但是纵观短视频传播的整个生态环境,非遗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遗的传播和活化仍然需要持续努力。

(一)非遗类短视频整体传播效果一般

依托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传播,一度冷落于博物馆和小众艺术舞台的非遗文化重获生机。在“油纸伞传承人”系列短视频中,油纸伞传承人通过砍伐、磨制、作画等精湛的技艺展示,让人大开眼界;面塑非遗传承者萧占行的抖音号将面塑制作的复杂工艺浓缩在短短15秒视频中,让人为之惊叹。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效果一般,大多数非遗文化短视频仍然存在介绍形式单一、内容呈现局限的现实问题,少数优质非遗短视频的影响力很难代表非遗文化传播的整体实力,非遗文化类短视频从内容生产到创意呈现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非遗文化的可参与度有限

融入日常生活,使非遗文化更为亲和、可分享,正是非遗活化的精髓所在。如何在当下流行文化蓬勃的“泛娱乐时代”凸显非遗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青年的参与和互动,就是未来非遗文化发展的关键点。由于非遗文化本身技法的难度和生存环境的残缺,青年参与、传播非遗文化具有较大难度,从目前的参与情况来看,青年用户主要是在服饰、妆容、礼仪等表层内容进行模仿和传播,真正参与到非遗文化核心层面的十分有限。更多非遗文化靠的是个别传承人的坚持,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三、非遗短视频传播与活化策略分析


(一)拓宽传播视角,实现跨文化传播

艺术无国界,羌秀非遗传承人杨华珍传播羌秀的成功案例较好地诠释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深刻内涵,极具民族特色的羌秀登上国际舞台。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点赞的“羌秀”在非遗传承人杨华珍的创作之下,曾与日本化妆品牌植村秀合作。杨华珍凭借两幅极具羌秀特色的作品赚到了120万元。随后星巴克、爱马仕等国际品牌纷纷和这位羌秀大妈合作,这位优秀的羌秀传承人凭借自己的非凡技艺,一根绣针,吸金800万。可以说,挖掘独特的传播视角,呈现非遗文化真正的文化精髓,进而实现跨文化传播,是中国非遗传播的一条成功之路。站在国际舞台,中国非遗文化的价值得以更好地传播,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携手,真正实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长效增值。作为非遗文化的主体传播者而言,要将自身的文化优势和专业团队的运营结合起来,实现双赢。通过短视频行业的PGC转化,以及专注于非遗内容的MCN,实现非遗文化的团队专业模式,将创作与内容传播、内容变现等工作独立深耕,最终实现整个非遗团队产业链的高效运作。又如短视频达人李子柒,凭借优质的创意和丰富的内涵、坚持内容高品质原创的一贯作风,使得非遗文化等内容得以在全球传播,一度成为短视频中的现象级网红,进而成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形象大使。李子柒也同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使得文化得以变现,进入市场,使非遗文化的市场化生存成为可能。

(二)突出文化内涵,强化教育功能

2021年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旅部在京启动“云游非遗·影像展”线上活动,通过短视频、音频、文字联合的方式,举办了主题为“听见非遗红色巡礼”的“国风新语”直播活动。这一活动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全国各地共举办4100多项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3]非遗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文化精髓,更是优秀的历史事实。人民日报也在2021年6月16日专门刊发了题为“‘云端’共享非遗”的专题报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以党史百年重大事件为线索,涵盖上海、江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各地的特色非遗展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红色历史与非遗文化的交织辉映,用事实印证了中国非遗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成长的重要历史事实。

(三)实现全面赋能,打造“非遗江湖”

作为短视频的重要用户群,青年对非遗文化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日益受到重视。2019年4月16日,抖音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了解,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4]7月30日-8月2日,“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第十九届展会在上海举办,快手短视频以“次元江湖”为主题,实现非遗文化和潮玩盛宴的互嵌和跨界,通过“非遗江湖”大型IP的宣传,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布景、线上线下的互动;精美的非遗产品和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能的展示,带来一个个充满沉浸感的非遗场景,使非遗文化得以快速影响年轻群体。通过快手短视频这种积极大胆的尝试,短视频非遗文化的传播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可能,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重构,也将成为未来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又一突破口。


四、结语


总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保护一脉相承。按照哈布瓦赫的“现在中心论”观点,历史是依赖于后人生活现实的需要和兴趣而存在的。大众通过短视频这一传播方式,在不断地重复和传播、分享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当下及未来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下,如何发挥短视频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作用,将是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

[3]艾瑞网.快手"非遗江湖"亮相2021ChinaJoy,多元创新玩法让老手艺也拥有新次元.

[4]鲍扬,王文.“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J].电影评介,2019(14):110.


文章来源:汪雪.短视频生态下的非遗传播与活化研究[J].新闻世界,2021(11):80-8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传媒评论

期刊名称:传媒评论

期刊人气:54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传媒研究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2095-7823

国内刊号:33-1387/G2

邮发代号:32-22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