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兴媒体在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应用路径研究

  2022-04-30    6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协同育人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全新育人观念,这种追求是让各大教育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并借助在载体完成沟通和互动,形成育人工作上的合力,促进学生学习潜能和优势特长的发展,达到更加优质的育人效果。而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便利。而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各类教育资源、教育主体的融合,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需要对新媒体优势进行探索。为此,本文提出高校借助新媒体实施协同育人工作的对策,为落实育人实践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协同育人
  • 教育环境
  • 新兴媒体
  • 综合素养
  • 高等教育
  • 加入收藏

新兴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为契合教育环境和要求的变化,需要高校发挥各大育人主体的优势,构建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在专业学科中渗透思政理念,形成同向而行的教育合力,促进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目标。


一、新兴媒体在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作用解析


(一) 新媒体信息快速传递,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桥梁

教育改革深化阶段,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国家和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新要求,并提出协同育人的理念。将思政理论和育人内容有效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是打破原本育人工作格局的关键一步,也是促进课程融合,形成协同效应的关键。协同育人要求各大育人主体承担起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的职责,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传授国家意志和道德标准,完成学生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价值的引领,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在此过程中,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可将这些思想和理念渗透到育人全过程,促成各类思政要素的融合。新兴媒体平台中,各类信息和数据类型众多,且信息的传递有着实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以新兴媒体技术为依托,将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到育人工作中,不但能够丰富思政理论内容,便于各类思想观念的快速传播,还可借助线上活动的功能,促进师生更加直接的沟通,使协同育人工作有着新兴媒体的辅助,知识的呈现更具有亲和力,以此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保障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效果[1]。

(二) 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高校思政育人的主体,不局限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形成多主体合作育人的新格局。思政教师、专任教师、团组织成员、学工队伍是协同育人的四大主体,只有他们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更加优质的育人成效。在传统育人模式中,各方育人力量相对独立,且之间的沟通不畅,对于育人计划和方案的制订,缺少主动意识,使校内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形态,降低了各部门育人的水平。而新时代下,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可改变以往结构松散,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的局面。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利于四大主体的实时沟通,针对新的发展要求,以及育人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公共讨论新的对策。通过集思广益来构建育人新机制,发挥各大主体各自优势,保障协同育人内在动能的提升。同时,新媒体平台中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可丰富思政育人的理论内容,使育人工作开展效率不断提高,更早完成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


二、利用新兴媒体实施协同工作存在的主要阻碍


(一) 宣传渠道众多,使新媒体育人资源相对分散

新兴媒体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从最初的微博和QQ,到现在的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强势来袭,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但也分散了大众对传统渠道的关注度,为新媒体平台中的教育宣传工作带来难度。大多数院校面对新媒体的构建,盲目地追求育人方式上的创新,急于在工作中开辟新兴媒体平台,以全新的姿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校缺少具体的规划,会使新媒体宣传的内容存在重复性严重的问题,学校在发布相关推送内容时,大多选择多个平台的统一部署,而缺少侧重的宣传渠道,会使学生反复接收相同的信息。在大量信息的骚扰下,学生会选择屏蔽官方账号,使学校宣传渠道被堵塞,文化育人的效果降低。与此同时,在宣传内容上,由于与思政育人工作相关的资源,有着类型众多内容繁杂的特点,部分含金量较高的学术性刊物,更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下载,造成学校媒体宣传内容质量不高,且脱离学生的实际,无法引领正确的舆论。具有教育特色的思政内容,需要贴合学生现实生活,才能保障宣传内容的生命活力。但是学校鉴于对官方渠道的考量,大多选择严谨的新闻类稿件,缺少对当下热点的关注,使信息过于刻板,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降低,难以发挥媒体宣传的作用[2]。

(二) 媒体环境的复杂性,降低协同育人工作对新兴媒体的使用效率

新兴媒体平台的建设,为人们传递信息带来便利。在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大众可发表言论和看法,完成交流与互动。这种信息传播形态的出现,虽然为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思路,但是复杂的媒体环境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压力。特别是面对成长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学生,他们普遍有着更为活跃的思想,对新兴的事物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在媒体平台进行理论教学和宣传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容易出现无法辨别的问题,受到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出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怀疑。这种问题的出现,使部分教师降低了使用新媒体的欲望,媒体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就难以发挥其优势,不能为协同育人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三) 对新兴媒体的应用重视不足,应用实效性不强

由于大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常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应试能力与知识储备能力上,忽略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而阻碍新兴媒体的顺利运用。还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明确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了解到应用新兴媒体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实效性,实现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但因其自身缺乏完备的知识体系、信息素养与技术支撑,而导致其在应用新兴媒体落实协同育人工作时,通常会出现过于依赖新兴媒体技术,忽略课堂教学主体作用,或是应用能力不足,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新兴媒体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另外,因部分高校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并不重视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忽略资金、设备设施、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也并未运用多种途径加强新兴媒体应用价值、作用及优势的宣传普及。久而久之,便导致高校不重视新兴媒体、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的产生,从而成为新兴媒体应用于高校协同人工作中的重要阻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给予此方面的重视,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对策[3]。


三、新兴媒体在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应用路径研究


(一) 利用新兴媒体与技术手段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在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应用新兴媒体,还可通过利用新兴媒体与技术手段,积极整合社会协同育人资源,搭建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为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搭建专业实验室与平台建设基地,针对思政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等,科学化制订协同育人方案与计划。大力开展基于新兴媒体环境下全真媒体项目与各项环境训练,形成实际产业链条培训,进一步实现新兴媒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目标。

第二,在该平台中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整合学校原有相关实习基地与社会资源,搭建多样化新兴媒体协同育人平台,丰富与补充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中存在的漏洞,推动实践平台内涵建设。

此外,还应当利用新兴媒体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实习实训育人模式中,实现思政教育全面渗透,保证协同育人成效。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学校加强与合作期间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彼此人才培养需求,重新制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方案与内容,将思政教育内涵融入其中。促使双方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除了要实现对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岗位胜任力的培育,还要注重培育学生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与职业素养,以此来真正提高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二) 利用新兴媒体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三大课堂协同育人,提升协同育人工作亲和力

为了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解决高校存在的“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教与学分离、两张皮的现象,相关高校管理者应大力实施导师计划、思政课教师担任专兼职班主任计划、专业导师计划以及学生住校等做法。学校领导者应作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联系人,思政课教师担任专兼职班主任或导师、助教,协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勤奋好学习惯。教师要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利用各种机会走近学生,拉近自身与学生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人生导师,利用线上咨询交谈与线下面对面心理疏导等方法,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应主动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如微信、QQ等,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及时反馈教学情况,便于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然后,再通过加强思政课与各部门的协同,即思政部与学工部、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以及二级学院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共识,以此来打造学校内部协同育人合力。

首先,加深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工作领域内的第二课堂、网络社区课堂的认同,了解第二课堂对培育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与集体荣誉感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十佳大学生评选、主题书画设计展以及十佳特色寝室评比等活动,达成人才培育目标。其次,在推动思政教育三大课堂协同育人时利用新型媒体技术,还需要鼓励思政课教师由传统的思政课堂,拓展至课外乃至社会,利用新媒体技术,专门打造网络课堂App,打破传统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关注该平台后,便可随时随地、分享、查阅与学习教师上传的教育资源,也可随时发布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新闻时事的看法进行留言,便于思政课教师随时随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构建平等、互动的教学课堂,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作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采取案例导入、翻转课堂、情景创设及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之能够与学生一同探讨当今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素质,促进双方共同进步[4]。

(三) 利用新兴媒体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联动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工作的目标

在高素质、高文化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中,学校、家庭与社会承担着同样的育人责任,是推进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些学生会通过网络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或西方不良思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具有一定不良影响。所以,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起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手段,搭建协同育人的信息平台,分别开设家庭、社会与学校等三大模块,开通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模块。其中,学校模块可包括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互动情况、学生校内实际情况、学校开展的各项思政教育工作等有关学校的教育信息;家庭模块应包含家长对学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意见与看法、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学生在家庭方面的成长情况等信息;社会模块包含社会新闻热点话题、思政教育图书、新思政理论等有关社会思政教育的信息。通过建立该平台达到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目的,实现三方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 利用新兴媒体实现思政教育与多部门的协同育人,提高协同育人实效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认识到“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若想真正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不仅要发挥思政教师的育人功能,还需要带动全校各部门一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努力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做出努力。因此,相关高校除了要将学生思政教育责任交由思政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团支部、党支部、辅导员、管理层等一同承担起思政教育责任。首先,可通过发挥各部门自身所独具的育人作用,如后勤部门服务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学生团支部发挥朋辈作用,树立良好形象带动学生思想健康成长;辅导员发挥育人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思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为保证各部门能够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可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与平台,积极搭建彼此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协同育人实效性,减轻工作压力与负担。比如,可利用现有的微信、QQ等及时聊天软件,组建协同育人思政工作群,将各部门负责人拉入该群体中,通过平台及时沟通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中的发展情况、教育进度、思想问题、心理状况等,做好反馈工作。便于各部门实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动态,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思政教育方案,配合思政教师开展相应教育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改变着思政育人的方式和格局,也对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不但要加强产教研的融合,还应凸显思政在育人工作中的优势,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合作育人的新局面。因此,我们要发挥四大主体不同的优势,并借助新兴媒体技术,扩展育人的渠道,改变以往单一的育人方法,使更多资源和思政理论参与其中,并利用创新的展示方式,增强思政育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纪鹏,刘旭映.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4):79-82.

[2]李伟,王秦,王彦芳.新商科背景下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2):33-39.

[3]廖锌超,钟雅,崔苦.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索[A].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七)[EB/OL](2020-09-09)[202-03-08].

[4]刘伟斌,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A].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EB/OL].(2019-10-11)[2022-01-03].


文章来源:何莹.新兴媒体在高校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应用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5):1-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人气:13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4107

国内刊号:23-1064/G4

邮发代号:14-337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