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应对工业机器人影响就业的政策措施

  2021-08-07    10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是衡量各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工业机器人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人口红利不断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在自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恰逢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弱化其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效应,强化其对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应,并优化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力的地区间、产业间流动,我们应该有预见性地采取鼓励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投资并增加政府的人力资本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项措施,引导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并确保就业稳定。

  • 关键词:
  • 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资源
  • 就业创造效应
  • 就业替代效应
  • 工业机器人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用工荒”问题逐日凸显。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应用之一,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在制造业领域投入使用。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产销国。IFR主席MiltonGuerry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异军突起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从长远角度看,工业机器人正向着造价更低、效率更高、成本回收更快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工业机器人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失业的隐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伴随着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许多国家承受着失业率高企的压力,又值制造业机器人的不断引入和广泛应用,导致劳动力市场对“机器换人”的恐慌与焦虑,不少人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

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就业总量、工人工资以及就业结构三个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以减轻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在制造业领域的成本节约、效率提升、价值创造、发展扩散等方面的优势。


二、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


制造业是容纳大量务工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会对制造业劳动力就业总量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通过替代效应来减少劳动力需求和通过创造效应来增加劳动力需求,而就业规模的最终大小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

1. 通过替代效应减少劳动力需求

(1)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替代性影响,这种替代效应一方面是正向影响,既增加了劳动供给,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没人干”的劳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口红利”难以为继,某些行业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3)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劳动者“不愿干”的工作。如高空作业、高温作业、爆破作业、矿山安全检查作业等安全系数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或低技能重复性高的劳动。

(4)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许多劳动者“干不好”的工作。在一些高精度、高硬度、低成本要求的工作上,工业机器人相较于人力在技术上拥有比较优势,工业机器人从事这些劳动会更加精细化及效率化。

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能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等趋势,对就业总量产生负向影响,以下为具体路径。

(1)相对于常规的制造业操作性员工,工业机器人具有精度、强度、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则会下降。

(2)机器人日渐广泛的投入生产意味着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会造成劳动力失业,劳动力所持有的资金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需求下降,企业的利润率下滑,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意愿,阻止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3)机器人技术进步速度过快并引发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旧产品消亡,相应的其生产工人也会退出就业市场,甚至旧产业部门整体都会被新产业部门所替代。且技术进步过快导致投资的回收期缩短,资产的折旧时间缩短,企业运营管理成本增加,也会导致利润下滑,抑制投资,减少就业需求。

2. 通过创造效应增加劳动力需求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于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正向的创造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技术进步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带来工人工资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会导致居民收入提高,有效需求则会上升,致使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

(2)投资成本下降带来的就业拉动作用。居民的实际收入上升,其储蓄意愿也会上升,储蓄资金的丰裕度提升,有助于降低投资成本,提升投资意愿,扩大就业规模。

(3)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对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的创新若不损害现有产品产量,则不仅会刺激新产品的社会需求也会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工艺的创新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下降,商品需求与劳动力需求均会增加。

(4)深化产业分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工业机器人属于新兴产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阶段,机器人产业自身的发展存在人才缺口,如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技术型岗位需要大量的知识型员工,也为其下游领域,如销售、配送、售后等服务型岗位开辟出新的用工需求。

3.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

机器人应用不仅会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的总量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带来相应的结构调整。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模式下,就业结构偏向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型,而机器密集型和高技术型就业较少,就业质量不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从总体上看会使得传统的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劳动力岗位更多地转向管理、监督和协调等岗位,从而使得劳动力素质上升、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条件改善、劳动报酬增加。但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短期、中期与长期的不同。

4. 中短期影响

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制造业领域的探索初期,还没有形成对人力的广泛替代,对就业的影响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不会立刻就产生技能结构、岗位结构和地区结构方面就业极化的现象。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探索成长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一方面会加大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这些人才善于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利用新技术创造更多劳动价值,从而成为机器人的管理者、调控者。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对于低技能劳动力会产生直接的替代作用,就业市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会下降。同时,被替代的这部分低技能劳动者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培训自身知识技能,及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加上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在中等技能就业岗位的运用程度并不高,中等技能职业需求仍有缺口,因此,中等技能劳动力数量将会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而上升。

5. 长期影响

工业机器人发展进入成熟期后,制造业机器人的应用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应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结构的长期影响会在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和地区结构三个方面显现。

在产业结构上,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成熟期,机器人的应用以及自动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及资本有机构成,劳动力将不断地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将大规模实现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呈现大规模定制化柔性生产的趋势,这将使得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吸纳就业的能力就会减弱。同时智能化生产对劳动力技能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产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壁垒。因此,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成熟发展会促进第二产业劳动力转出与就业稳定。

在岗位结构上,可能会产生高、中、低技能就业极化现象。部分人类劳动可以被机器人所替代,包括重复性高的简单劳动以及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的技术等。而有些人类劳动是不能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如具有较强的创新要求的研发性工作和最简单的程序启动等工作,这种劳动力在劳动过程最高端和最低端的两极分布,可以被称为极化现象。劳动者的技能结构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均产生较强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地区结构上,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制造业起步较早,根基牢固、资本雄厚,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有很大优势,许多企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而中西部地区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较为滞后。以往制造业部门劳动力缺口较大,大量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地区城市从事制造业。如今,“机器换人”的趋势又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工厂中淘汰的大批制造业劳动力将迁移至中西部地区,形成地区结构的偏移。


三、应对工业机器人影响就业的政策措施


工业机器人对于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就技术因素而言,目前工业机器人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主要作用是助力于劳动生产过程,为劳动力和产业赋能。就经济因素而言,工业机器人想要替代劳动力,必须具备比较经济效益。就制度因素而言,制度可以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实施规范管理,调节其对劳动力替代的程度、深度和广度。以下我们将从技术创新、经济支持与制度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应对工业机器人影响就业的政策措施。

1. 技术创新

合理把握机器人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增大对机器人行业的投资规模和强度。首先,有侧重地筛选落户企业,紧紧围绕既定产业发展方向引进企业;其次,重点挑选少量潜力深厚、前景广阔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将其打造成智能化制造的龙头企业,以其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整个产业体系发展;最后,完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全面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不同创新力量的深度合作和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加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机器人行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填补人才缺口。目前我国机器人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以中低端机器人为主,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三大关键部件基本依赖进口。相关政策在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推进机器人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要重视重点院校相关学科的建立与相关研究的展开,并搭建劳动力知识更新和交流平台,鼓励劳动力进行再学习。

有条件、分步骤地对被替代的劳动力进行转岗培训,消除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观念鸿沟、信息鸿沟、技术鸿沟,使得大量劳动力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开发大量的人机交融的工作岗位,使人与机器间的关系由操作者与被操作者向合作伙伴进行转变,以降低失业风险和提高生产绩效。

2. 经济支持

制造业产出水平的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对于技术进步短期内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有一定的补偿作用。鼓励企业投资和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企业投资于机器和生产线的更新升级,会导致“机器换人”的失业危机;而投资于新产品、新行业的,则能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创造新行业,增加就业岗位。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鼓励企业投资,以增加资本积累。可以采取如下手段:对积极投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向投资企业提供低价土地、为投资企业提供绿色通道,减少审批手续等。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确保资本投入均衡。面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能造成的就业替代和就业极化现象,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于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入,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参与针对技术变化的劳动力培训。工业机器人属于技术与知识的复杂综合体,短期培训收效甚微,专业人员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学习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因此企业需要有长期可持续的新技能、新技术培训体系和战略安排,定期组织员工再学习,不断地满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 制度调控

及时修改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补助机制。一方面,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特点,未来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生产领域的大规模使用必然会导致高技能劳动力与中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保障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政府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低技能劳动力出台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为受到“机器换人”政策而短期失业的劳动人口提供失业津贴,对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扶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帮助其渡过困难时期。

促进劳动力的地区间流动与行业间流动。我国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缓慢,主要受到技能限制、信息不对称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打破技能限制,应积极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构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动就业”的一体化培训模式,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就业转移和优质就业。为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政府应完善技能岗位信息库和人力资源信息库,在人才供需上实现政企对接,促进劳动力灵活优质就业,规避就业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后果。最后,设立更为灵活的户籍制度,使我国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增多,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提供条件,并防止劳动力转移后由于相关制度因素难以融入最终向第一产业回流。


参考文献:

[1]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2]李欣燕.智能机器人与未来劳动力就业---基于政治经济学角度[J].现代管理科学,2020(01);24-26.

[3]杜传文,李晴,芮明杰,等.大规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异质性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8(08):174-182.

[4]赵敏,王金秋.新技术革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1(03):149-169.

[5]宋旭光,左马华青.工业机器人投入、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J].改革,2019(09):45-54.


文章来源:刘琛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河北企业,2021(08):14-1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就业

期刊名称:中国就业

期刊人气:199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中国就业促进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6-8120

国内刊号:11-3709/D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