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子宫腺肌病的影像学分型诊断及临床应用

  2024-12-23    2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方法除了组织学检查外还可通过影像学技术诊断,并且可按病变部位分类诊断,按病变程度分期诊断,但分型方法目前报道多样,没有统一标准。已有学者在分型诊断的基础上开展了临床研究。本文就目前基于影像学诊断的子宫腺肌病的分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 关键词:
  • TVUS
  • 分型诊断
  • 子宫腺肌病
  • 影像学
  • 磁共振成像
  • 加入收藏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子宫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但是只有小部分女性接受子宫切除术,限制了在体组织 研究的可能性。 随着经阴道超声 (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US)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成 像技术对子宫腺肌病非侵入性诊断准确性的提高,使得在体 研究子宫腺肌病成为可能[1-5] 。 不同于临床已有分型研究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仍没有公认的分型 方法[2-3,6-8] 。 而疾病分型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 方案、判断预后及基础研究都是必要的。 本文就目前报道的 子宫腺肌病的影像学分型诊断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情况做 一综述。


1、影像学分型诊断的依据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肌层而导致的病变,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MRI 和 TVUS [8] 。 MRI 一般测量骨盆 T2⁃WI 矢状、轴向和冠 状平面以及 T1 3D 脂肪抑制轴向和矢状平面。 T2 加权序列 可以突出子宫的带状解剖结构,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关键。 T1 加权成像(T1⁃WI)通过描绘代表出血的高信号强度病灶 也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的直接特征是在 MRI 可见子宫肌层中存在 2 ~ 7mm 大小的高信号病灶[9] ,其 外观和信号强度与子宫内膜相同,反映子宫肌层中存在异位 腺体。 腺肌病病灶随着卵巢的周期性活动发生周期性出血, 导致 T1 高信号病灶[10-11] 。 异位腺体还可表现为从子宫内 膜放射到邻近肌层的线状条纹、结合带( junctional zone,JZ) 边界不清[12-13] 。 有时还可见小的微囊肿,代表子宫内膜异 位引起的囊性变化或子宫肌层内异位子宫内膜腔内的液 体[12] 。

正常的JZ 位于子宫内膜的正下方,是子宫肌层的内部 致密层。 在 T2W 上,JZ 显示为明显的低信号强度层,与邻近 子宫内膜的高信号和子宫外肌层的中等信号分开[2] 。 子宫 腺肌病的间接 MRI 征象继发于子宫肌层对异位子宫内膜组 织的反应,因此主要的间接 MRI 特征是 JZ 的局部或弥漫性 增厚[14-15] ,厚度超过 12mm 高度预测诊断,JZ 厚度小于 8mm 通常可排除诊断,JZ 厚度在 8 ~ 12mm 之间需辅助标准才可 诊断为子宫腺肌病,辅助标准包括最大 JZ 厚度与子宫肌层 厚度之比超过 40%,或者最大 JZ 和最小 JZ 厚度之差超过 5mm [2,10,14-15] 。

3D⁃TVS 上子宫腺肌病的直接特征是子宫内膜下出现线 状或点状高回声[16] ,JZ 不规则或中断[17] ;或 2D⁃TVS 上出现 子宫肌层囊肿[17] ,反映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 2015 年 MUSA 组织总结出子宫腺肌病的八个超声特征[18] ,这些 特征在 2018 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异常子宫出血分类系统中 得到认可[19] 。 在此基础上,该组织进一步提出统一的诊断 子宫腺肌病的超声分类报告系统[20] 。 该系统对疾病位置、 大小、程度做了详细的描述,被提倡用作统一的超声报告系 统。 根据 2 篇大型综述,TVUS 和 MRI 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 感性分别为 72% ~ 78%和 77% ~ 78%,而特异性分别为 78% ~ 81%和 88% ~ 89% [21-22] 。 大多数研究中,MRI 的诊断准确性 与 TVUS 相当或略好于 TVUS。 当存在盆腔合并症,如子宫 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时,MRI 是首选的成像方式。 当存在 3 个以上平滑肌瘤或子宫体积较大时,TVUS 对子宫腺肌病的 诊断效能降低[23-24] ,TVUS 对操作者的依赖性高于 MRI [25] 。 在多项研究之间进行比较时,MRI 成像更易实施,因此在需 随时间变化进行特征评估或跟踪治疗反应的临床实验中, MRI 成像会更精确。


2、分类诊断


子宫内肌层和子宫内膜一样起源于副中肾管(米勒管), 而子宫外肌层起源于非副中肾管(间充质)。 子宫内肌层的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周期性变化与子宫内膜的周期 性变化相似,相比之下,子宫外肌层在类固醇激素受体表达方面没有表现出周期依赖性变化[8] 。 子宫内肌层在精子运 输、胚胎着床和胎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子宫外肌层参与 分娩过程[26] 。 子宫内肌层的结构和功能缺陷在植入失败、 子宫腺肌病等多种病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7] ,区分研 究子宫内肌层和外肌层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必然的。 文献报 道的影像学分型方法多种[19,28-36] ,虽然目前尚无公认的分型 方法,但是多数分型方法尝试按病变部位分类诊断子宫腺肌 病(表 1、2),并在此基础上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影像学在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中的附加 价值。

表1 按病变部位诊断的子宫腺肌病影像学分类方法(MRI)

表2 按病变部位诊断的子宫腺肌病影像学分类方法(TVUS)

图1 MRI 图片


3、分期诊断


Exacoustos 等[36]利用 TVS 对子宫腺肌病在按病变部位 分类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病变范围分期诊断,根据病灶 累及肌层的厚度(≤20,>20 和≤30,或>30mm)以及病灶数 量(1、2、≥3)判断受累程度,分为轻度(1 ~ 3 分)、中度(4 ~ 6 分)和严重(≥7 分),最高分为 24 分,是目前报道的详细的 分期诊断方法。 MRI 成像技术对子宫腺肌病分期诊断的方 法报道不一,太田郁子根据子宫肌层内 5mm 以上腺体高信 号区的数量区分,Kobayashi 和 Gordts 等[28-29] 对弥漫性子宫 腺肌病按病灶累及肌层范围区分疾病严重程度。


4、子宫腺肌病分型诊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Kishi 等[37]发现子宫腺肌病病灶位置不同,该疾病的纤 维化相关蛋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模式。 因此,作者认为 子宫正位内膜侵袭肌层发展为内源性子宫腺肌病,而外源性 病变是由来自邻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的子宫内膜异位细 胞侵犯肌层所致。 Khan 等[38] 观察了外部型子宫腺肌病、内 部型子宫腺肌病及并存的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腺 体和间质细胞的组织形态,作者在外部型子宫腺肌病与深部 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组织中发现了类似的腺体和 间质细胞,而内部型子宫腺肌病的腺体和间质细胞形态与子 宫内膜相似。 这一假设也得到了 Chapron 等[34] 的支持,他们 发现子宫外肌层病变与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存 在相关性。 这些研究结果均支持内部型、外部型子宫腺肌病 有着的不同发病机制。

与子宫腺肌病分型诊断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人们对影像学分型诊断与患者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痛经、盆腔亚型与临床症状之间有相关性。 Kobayashi 等[28] 根据年龄对 影像学亚型进行分层,与内部子宫腺肌病相比,外部子宫腺 肌病在年轻女性中更常见,可能与不孕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关。 罕见类型的囊性子宫腺肌病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表 现为痛经和月经出血。 而且还发现,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的子宫腺肌病的女性产科结局更差。 2020 年 Exacoustos 等[36]通过基于 TVUS 特征的新系统评分,将子宫腺肌病的类 型和程度与患者的症状和生育能力相关联。 作者观察了病 变部位和不同病变程度的子宫腺肌病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 孕症、流产和年龄的相关性,发现与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相比,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的女性年龄更大,月经量更多,但两者在 有无性交困难和痛经的严重程度上无差异。 在与不孕症的 关系中,发现局灶性腺肌病更易发生不孕。 与轻度子宫腺肌 病女性相比,重度子宫腺肌病女性年龄更高,流产率有增高 的趋势,但是其他症状没有区别。 2021 年 Bourdon 等[39] 比 较了 MRI 诊断的 109 例仅外部型子宫腺肌病的妇女和 78 例 仅内部型子宫腺肌病妇女的临床特征,发现外部型子宫腺肌 病更多见于年轻和未分娩的妇女,并与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 异位症有关,而内部型子宫腺肌病更常与月经大出血相关, 但在疼痛症状方面二者没有差异。 2023 年王涵等[40] 探讨了 子宫腺肌病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发现内部型和外 部型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差异,内部型组年龄更 大,妊娠次数、宫腔操作次数更多,月经量更多,不规则阴道 流血发生率更高,外部型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比率、痛经 比率、非经期疼痛比率更高。 因此,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特征 和临床症状可能与不同类型的病变有关,而影像学技术是有 效的诊断工具[41] 。

Kobayashi 等[28]试图将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和相关治 疗方案相结合,发现内部子宫腺肌病多发生出血症状,对孕 酮治疗反应差,而外部子宫腺肌病更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和痛经有关,对孕酮治疗有反应。 MRI 表现为不对称 JZ 增 厚和 T2W 高信号病灶的患者可能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 动剂治疗更敏感。 在选择子宫动脉栓塞和高强度聚焦超声 消融治疗的子宫腺肌病人群中,已经用子宫体积、子宫肌层 中高强度病灶数量和 JZ 厚度等指标随访/ 评估治疗效果。


5、结语


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的与组织病理学一致的影像学分型诊断系统[7,42-43] 。 但是使用复杂的成像技术可揭示子宫腺 肌病的不同类型,从简单的 JZ 增生到涉及大部分子宫肌层 的局部或更严重的弥漫性病变都能分型诊断。 统一影像学 分型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可将研究 数据和临床结果同质化比较,为临床上研究子宫腺肌病对生 殖功能的影响、药物适应证与疗效、手术适应证与疗效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专业委 员会.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J].中华妇产科 杂志,2020,55(6):376⁃383

[40]王涵,袁博,王武亮.子宫腺肌病磁共振成像分型与其 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 志,2023,24(4):371⁃374


文章来源:王美仙,邵小光.子宫腺肌病的影像学分型诊断及临床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4,33(12):934-93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华妇产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妇产科杂志

期刊人气:755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29-567X

国内刊号:11-2141/R

邮发代号:2-63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