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伤寒杂病论》谈COVID-19的中医护理

  2024-03-29    1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虽然《伤寒杂病论》是一部2000年前的著作,但其客观反映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并科学系统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理法方药),因此适用于一切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虽然在典籍中未被记载,但因其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故研究《伤寒杂病论》外感病的护理方法对其临床护理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关于外感病护理的理论来源,结合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提出相应的具体护理措施。

  • 关键词:
  • COVID-19
  • 《伤寒杂病论》
  • 中医护理
  • 外感病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加入收藏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准确地论述了疾病的发生规律,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而独特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开创了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的先河,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1,2,3,4]。在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指导思想下,如何实现“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一道难题。作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伤寒杂病论》能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指导,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恳请同道斧正。


1、理论来源


虽然在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中没有COVID-19相关记载,但从其发病时的症状(头痛、头晕、鼻塞、咳嗽、恶寒、发热、肌肉酸痛)来看,非常符合太阳病的论述。如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因此,把COVID-19归纳为伤寒太阳病,当属无疑(后期变证也不离伤寒六经的范畴)[5,6,7,8],目前从国内其他专家推荐使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方剂治疗COVID-19也佐证了这一点[9,10,11,12,13]。

那么针对伤寒太阳病,仲景先师是如何做好相关护理措施的呢?《伤寒论》在第12条桂枝汤的条文下指出:“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之后,仲景又在第35条麻黄汤的条文下指出:“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第74条五苓散的条文下提出“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可以看出,桂枝汤后的护理方法是伤寒太阳病的普遍护理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4,15,16],因此同样适用于COVID-19的护理。


2、护理措施


2.1 药物煎煮方法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提示治疗COVID-19等外感疾病时,熬制汤药有特殊要求。

首先,药物有先煎和后下之别,如麻黄必须先煎并去除出现的白色泡沫,如果省去这道程序,有些患者服药后容易出现心慌、心悸的不良反应;清热的石膏、化痰的海浮石等矿物类药材也当先煎30 min,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析出。而另外一些解表药,因含有挥发油成分,需要后下,如薄荷,如果久煎则药性减弱。一些容易刺激咽喉的药物,如辛夷等,则需包煎。

其次,一些药物有特殊煎法。COVID-19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从太阳内传太阴,出现腹泻等症状,如使用桃花汤,方中赤石脂一部分入汤剂同煎,另一部分以粉末掺入汤药直接内服。又或病传少阴,患者出现嗜睡、脉微细等阳虚症状,则需要用到附片等药,附片用量30 g以下,可以让患者待水烧开后煎煮1 h;如果附片用量大于30 g,则让患者直接用开水先煎煮2 h,再加入其他药材(无需冷水浸泡)继续煎煮30 min,中途不可以停火,若水不够只能加开水不可加冷水,以确保乌头碱和乌头次碱等有毒成分被破坏。

最后,如无特殊,煎药时先将药物倒入药罐,用手按压住药材,然后加入自来水,使水没过手背2~3 cm为宜,浸泡15~30 min。武火将水烧开后调成文火,如是以解表为主,则煎煮至闻及药香即可停止;如不是解表药,则文火继续煎煮20 min左右。第二煎时加冷水超过药面即可,其余操作同第一煎。总之,每次煎煮药液以200 mL左右为宜。

药物煎煮虽然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是治疗成败中的关键一环。《本草纲目》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好不同药材和不同功效方剂的煎煮要求,为患者做好科普和指导。

2.2 服药方法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目前临床普遍的服药方法是“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饭后温服”。但从《伤寒论》以上条文中可以看出,治疗外感病的服药方法绝不可以如此机械死板。服药的频次总体以是否汗出为标准,如果服药后不出汗,可以再次服药;如果仍不出汗,可以缩短用药时间继续再服。一剂药服完汗未出,可以继续再服一剂,直到出汗为止。期间为了促进发汗,可以通过服用热粥、盖被子来帮助发汗。汗出的标准是遍身微微出汗,以有点潮湿为度,切不可大汗淋漓。当然,如果是服用麻黄剂,则又当“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其中的原理在于,桂枝汤用于治疗人体津液不足,补虚发汗;而麻黄汤类方则用于治疗寒邪闭表,津液不得外出,因此桂枝汤需要喝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类方则不需要。如果发汗太过,不仅达不到祛邪的目的,反而容易伤及津液和阳气。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时,临床常使用到大青龙等发汗之峻剂,因此要提醒患者,汗出则停药,不可再服。“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假如服后汗出淋漓,可将米磨成粉炒熟,然后扑在身上,达到止汗的效果;严重者要及时送医。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医生处方,告诫患者服药方法,包括一日服几剂,每剂服几次;什么情况下需要继续服用,什么情况下需要停药;服药后是否需要服粥或者温开水等。另外,不论是桂枝类方还是麻黄类方,服后都需要盖被休息。之所以这样做,第一,盖被能够促进发汗;第二,盖被能够预防汗出时毛孔开张而受寒;第三,休息能够减少正气消耗,为机体发汗积蓄能量。所以医护人员还当告诫患者,服用发汗解表药后要添衣加被以促进发汗;适当休息,勿过度劳累及运动;出汗后要避风寒。

2.3 饮食禁忌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外感后,饮食有禁忌,不能吃生冷、黏腻、肉食、辛辣刺激、酒以及气味厚浊之品。原因在于:首先,进食生冷之品会消耗中焦脾胃阳气,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宜养不宜耗,一旦中焦阳气虚馁,则太阳卫气不足,因此不利于抗邪外出。其次,黏腻之品和肉食比较难消化,进食这类食物也会消耗中焦之阳气而不利于人体抗邪外出。再次,《黄帝内经》指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外感寒邪当以辛散之品发散为主,但过分辛辣刺激反而容易耗散正气,不利于祛邪外出。最后,营卫之气来源于脾胃水谷之气,而脾喜燥恶湿。酒酪属于湿热之品,进食这类食物会造成湿困脾胃,不利于脾气升发。香味入脾,芳香之物可以醒脾悦脾,故臭恶之物同样不利于脾气升发。脾气不运,营卫之气不足,则抗邪无力。

《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保胃气[17,18,19],因此总的来说,对于外感病饮食,一方面要以清淡为宜,不可加重胃肠负担;另一方面不可过于刺激,以免戕伐胃气。


3、对COVID-19的护理启示


3.1 共性问题

COVID-19初期表现为寒邪侵犯卫表,中邪之后,因人的体质不同,有的患者内传阳明,出现高热、咽痛;有的患者内传少阳,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有的患者内传太阴,出现腹泻腹痛、泻下如水;有的患者内传少阴,出现心慌心悸、嗜睡欲眠。虽然COVID-19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病,但总的来说仍属于外感病,因此有些共性问题(煎药方法、服药方法、饮食禁忌)可遵照桂枝汤的护理方法进行,但其中有些需要特别强调。

首先,避免受寒。避免服用中药发汗时受寒,尤其避免喝药后骑电动车、外出活动等;避免病程中受寒,尽量避免洗澡,洗后一定及时吹干头发,汗出后及时更衣;避免因错误的治疗手段而受寒,比如病在太阳仍以寒邪为主兼见热证,不可盲目使用冰帽等物理降温或者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容易使寒邪冰伏,不利于正气鼓邪外出)。

其次,避免进食生冷。有些患者以为水果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能够促进疾病恢复,殊不知水果属于生冷之品,而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寒湿,进食水果无疑是雪上加霜;有些患者误以为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能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因此妄服寒凉之药,这也背离中医寒者热之的治则。当病在太阳,出现咽喉疼痛,这是寒郁化热,治疗仍当以散寒为主、清热为辅,但有些患者却食用雪糕等进行治疗,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寒邪,使病邪深入。

再次,注意休息。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寒湿之邪,寒邪易伤阳气,湿邪容易困阻阳气,因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人体阳气遽虚,切不可再伤阳气。其一,不可过度运动。有些患者为了发汗或者以为运动能增强体质,因此剧烈运动,岂不知此时阳气正和邪气抗争,而运动会大量耗散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其二。不可熬夜。白天阳气在外,夜间阳气入内。阳气入营是为了蓄长阳气,而熬夜则迫使阳气外出,继续工作。阳气不能在夜间得到积蓄,则不利于身体持续抗邪。一旦阳气溃败,病入少阴,则容易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甚则阳气大虚而猝死。

最后,注意饮食。有些患者认为患病是因为体虚,尤其是罹患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乏力等症状时,更容易强行进补。而新型冠状病毒多属表证,中焦并未虚损,乏力乃是湿气困阻阳气所致,此时进补属于治病先后次序有误;而且奶肉之品容易生湿,反而容易助长湿气。如果患者平素体虚,患病后或者病愈后出现气短懒言、面色不泽、脉细无力等虚损征象,也不可过食滋腻之品。譬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所说:“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此外,现代人喜欢饮酒、进食烧烤,这些在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也当禁食。凡一切饮用,当以强中焦、保阳气为重。

3.2 其他问题

3.2.1 预防方法

COVID-19属于寒湿,首先侵犯肺卫,因此预防时一方面要加强卫气,另一方面要除湿。加强卫气可以仿照桂枝汤,用生姜3片(一元硬币大小)、葱白两根(连须根)、大枣1枚,煮水代茶饮。其中生姜辛散解表、散寒除湿,配合葱白可以加强散寒的力量;大枣可以补中焦,使卫气化生有源;且三者都为食物,辛散而不燥烈、补中而不滋腻,用于预防,甚为合拍。如果平素即有皮肤油腻、腹胀便溏、身重乏力、舌胖大苔白腻等湿气困脾表现,可以酌加薏苡仁30 g,苍术9 g,藿香6 g,茯苓15 g。如果平素体内湿气不重,但为了预防,可以用艾叶15 g,苍术10 g打粉,在居住及办公场所点燃熏香。

3.2.2 食疗方法

患病期间,饮食总以清淡为要,但病在不同阶段又有特别要求。比如病在太阳阶段,可以用葱姜枣汤熬粥,滋其中焦化源、促进发汗;病在阳明阶段,可以用石膏炖梨,清热泻火、滋补阴液;阳明后期出现阴液不足,可用西洋参、麦冬、生地黄各5 g泡水代茶,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病在太阴出现腹痛腹泻、泻下清稀,用肉桂油1~2滴随米粥进食,可温阳散寒、温中止泄;病在少阴,出现心慌心悸,可用桂枝10 g,甘草5 g煮水,去渣后煮粥服用,滋心阴、养心阳。

3.2.3 适宜技术

病在太阳,可以艾灸大椎;病在阳明,可以针刺十宣穴泄热;病在太阴,可以艾灸神阙等。另外,核酸检测结果转阴后之后,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康复。


4、小结


虽然《伤寒杂病论》是一部2000年前的著作,但其客观反映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并科学、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理法方药),因此适用于一切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COVID-19虽然在典籍中未被记载,但因其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故研究《伤寒杂病论》外感病的护理方法对COVID-19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成祥.仲景学术的文化精神[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1-7.

[2]段岩.《伤寒论》辨证施护的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61-63.

[3]刘静,唐玲,李山,等.从《伤寒论》看中医特色临证护理思维[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20):151-155.

[4]周登威,顾漫.经方概念的形成与演变[J].中医药文化,2022,17(1):10-18.

[5]濮文渊,李念,张周雯,等.COVID-19与《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相关性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82-86.

[6]王立石,石鹏,黄黎明.六经辨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21,42(6):767-769.

[7]何镇宇,卢玮,杜少辉,等.杜少辉从太阳寒水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3则[J].江西中医药,2021,52(3):19-22.

[8]王凤霞,张云,刘可春.基于《伤寒论》理法方药理论浅谈新冠肺炎防控策略[J].山东科学,2020,33(2):12-16.

[9]费雨潇,吴凡伟,李佳凤,等.基于六经辨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数据挖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1):123-127.

[10]龙慎豪,胡卫,张炜.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麻黄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在机制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6):141-146.

[11]唐秀松,方刚,罗俊,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发热的分子机制[J].广西医学,2020,42(22):2968-2973.

[12]刘亚峰,陈超武,李晓良,等.透解郁热治疗Omicron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的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11):2042-2043.

[13]尹相乾,姚博,马文辉.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J].世界中医药,2020,15(2):177-180.


基金资助: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GJJ213315】;


文章来源:汪丽玲,洪建勋,刘丽萍.从《伤寒杂病论》谈COVID-19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8):156-15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护理与康复

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

期刊人气:519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护理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9875

国内刊号:33-1298/R

邮发代号:32-127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