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其机制研究

  2020-08-19    1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探究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选择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及中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神经肌电图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甲基丙二酸(MM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神经系统损伤(步态,对温、痛、振动、关节位置等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评估。收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B12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MA、Hcy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更利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针药并用更利于患者血清VB12、MMA、Hcy恢复正常水平有关。

  • 关键词:
  • 亚急性联合变性
  • 甲基丙二酸
  • 脊髓疾病
  • 针刺疗法
  • 针药并用
  • 加入收藏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维生素B12代谢性疾病[1,2,3],而维生素B12参与骨髓红细胞的合成及维护神经髓鞘的代谢与功能。当机体缺乏或者维生素B12的吸收、转运等代谢过程出现紊乱,则其在体内的水平无法保证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挥正常的神经功能而出现神经障碍、脊髓变性,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症状。儿童时期缺乏维生素B12可导致患者情绪、表情、反应等方面发生障碍,最后导致贫血[4]。SCD患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可累及大脑皮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而出现痉挛性瘫痪、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SCD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常亚急性发病[5,6],目前西医的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2为主要手段[7,8],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再予以对症治疗[9]。早期发病若能得到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获得完全康复,若治疗不及时或疗效欠佳,可能留下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后遗症,增加治疗的难度。目前西医对SCD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治疗尚无可靠方法。中医针灸治疗神经器质性病变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千年被证实疗效确切[10]。中药以中医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改善机体各脏腑功能方面疗效独到[11,12]。临床有中医药及针灸治疗SCD患者的个案报道,但涉及前瞻性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方案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SC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肌电图、维生素B12及其关联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CD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7(伦)审第4号]。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每组43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13]中所列诊断标准,即患者血清VB12水平降低,脊髓后索受累,对VB12治疗反应阳性者诊断为SCD。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药学名词(2013)》[14],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表现为消瘦,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共济失调,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便溏,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

1.3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2)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3)病史资料完整;(4)患者了解参加研究方案利弊,信任并接受针刺、中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周围神经疾病者;(3)脊髓病变者;(4)合并严重心、脑、肺、肾、血液系统、精神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5)其他代谢类疾病;(6)既往有晕针史者;(7)对本方案所用药物过敏者;(8)入组前3个月未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9)经研究者评估,参加此次研究患者获益与风险不确定者。

1.5剔除、脱落标准

(1)因患者原因退出方案者;(2)依从性差,无法判断疗效是否与本次治疗有关者;(3)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出现特殊生理变化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甲钴胺片(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921),每次0.5mg,每日3次;维生素C(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0614),每日50~100mg,每日1次;维生素B(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国食健字G20110550),每次1片,每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0611),每日0.025~0.1mg,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及中药治疗。

2.2.1针刺

取关元、足三里、神门、三阴交、华佗夹脊穴为主穴,印堂、四神聪、风池、翳风、曲池、合谷、阳陵泉、丰隆、上巨虚、太溪、太冲为配穴。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神门直刺0.5寸,关元直刺1寸,足三里直刺1.5寸,采用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进针1.5寸,采用提插补法;印堂平刺0.5寸,四神聪沿皮刺0.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风池、翳风垂直进针1.5寸,合谷、太冲直刺1寸,均行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阳陵泉、丰隆、上巨虚直刺1.5寸,太溪直刺0.3寸,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上述穴位每日针刺1次,起针后患者取俯卧位,华佗夹脊穴常规消毒后,针尖向棘突方向针刺1寸,行捻转泻法,留针5min。

2.2.2中药

续断、地龙、盐杜仲、当归各10g,酒萸肉、赤芍各15g,柴胡12g,槲寄生、生地黄、丹参、钩藤、石斛、制远志、炙甘草各9g,木瓜6g,郁金5g。加水煎汤200mL,每日1剂,早晚温服。

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神经肌电图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B12)、甲基丙二酸(MM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同时对神经系统损伤(步态,对温、痛、振动、关节位置等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评估。收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3.1.1神经肌电图检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同一组神经科医师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诱发电位检查,并判定患者肌电图、神经传导、诱发电位的异常情况。

3.1.2血清VB12、MMA、Hcy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得上层清液,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VB12,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Hcy及MMA。试剂盒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用酶标仪为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SpectraMaxi3x多功能酶标仪,南京德铁HBS-4008生产的自动洗板机和全自动微孔板洗板机。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设备操作说明书操作检测。

3.1.3神经系统损伤测评

由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态、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情况进行测评[15]。步态根据严重程度分为正常、Romberg阳性征、步态不稳、需搀扶行走及卧床或轮椅分别赋分0、1、2、3、4分;感觉障碍评分,对患者痛温觉、震动觉、关节位置觉进行测评,每项根据障碍严重程度分别赋分0、1、2、3分,得分越高感觉障碍越严重;锥体束受累程度分为正常、Babinski阳性征、下肢轻瘫、四肢轻瘫,分别赋分0、1、2、3分。总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6分。分数越高代表神经损伤程度越重。

3.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6]相关疗效标准。

治愈:四肢活动正常,肌肉丰满,实验室各项指标正常,神经系统功能测试正常。

好转:四肢痿弱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神经系统测试基本正常。

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3.3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及Graphpad进行统计分析及作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卡方检验,等级计数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每组43例)

3.4.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B12及其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VB12及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B12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MA、Hcy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4.3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步态、感觉障碍、锥体束受累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B12及其相关指标比较

表4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

3.4.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5)

表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4.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


4、讨论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其病因复杂,目前均认为,生活工作方式、饮食结构、环境改变等与SCD发病有关[17,18,19]。SCD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而特异性较差,该病早期诊断难度大,患者往往延误治疗,而致不可逆神经损伤,增加治疗难度[20]。血清中维生素B12的缺乏或吸收或转运障碍是SCD患者最主要的生理改变。SCD为含咕啉环的类咕啉的一类化合物。其在血细胞、DNA、RNA及神经髓鞘的新陈代谢及合成中扮演辅酶角色,一旦其代谢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影响到上述生理过程而导致机体发生病理改变[21]。甲基丙二酸(MM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参与了VB12的合成及分解过程,可早期反应VB12的缺乏。体内VB12水平下降则血液中的MMA及Hcy会升高[22,23]。VB12代谢异常导致患者的神经髓鞘合成障碍,继而伤及患者神经系统,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反应SCD患者神经损伤的部位、类型及程度。神经电生理监测项目常包括肌电图、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等内容。临床众多研究显示,脊髓传导速度能敏感反应早期电生理变化,是诊断观察脊髓类病变的重要指标。SCD患者会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运动诱发电位有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降低等电生理特点[24,25]。本方案将神经电生理、血清VB12及其密切相关的MMA、Hcy作为临床观察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SCD的治疗研究日渐深入,西医在治疗SCD神经损伤方面疗效稳定性欠佳[26]。中医作为治疗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临床很多医师采用中医中药的手段对治疗SCD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6,27]。中医将SCD辨证为痿证,在证型方面以脾胃虚弱型为主。其病机为脾胃虚弱[28]。脾胃为“仓廪之官”,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五脏、筋脉濡养之根本,脾胃虚弱则气血精液化生无力,五脏经脉失养而致肢体关节痿软无力、肌肉消瘦、腹泻、纳差等一系列虚证表象。临床治以补法为宜。中医针灸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29,30]。本方案选择关元、足三里以达补气健脾的功效,选择神门安神,三阴交以健脾补血养筋,华佗夹脊穴促进肢体强健,再配以印堂、四神聪强化安神定志之功,风池、翳风、合谷、曲池达到止风定眩和通经止痛的功效,阳陵泉强筋通络,丰隆、上巨虚、足三里通经理气。在中药组方上也从上述治则入手,选择健脾要药白术、通络要药地龙及强劲壮骨之续断、盐杜仲、槲寄生等,再配以活血化瘀止痛之赤芍、丹参、酒萸肉,生地滋阴防活血太过,理气解郁之郁金、柴胡,安神益智之远志,和胃益胃生津之石斛、木瓜,炙甘草调和诸药。通过针药并用调理脾胃、疏通筋脉,达强健脾胃、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31]。

本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于西药治疗的患者,针药并用在促进患者神经损伤修复、改善神经电生理指标,提升血清VB12及降低MMA、Hcy方面更具优势,提升了SCD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效果,且并未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说明针药并用治疗SCD患者更利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针药并用更利于患者血清VB12、MMA、Hcy及脑脊液MBP恢复正常水平有关。


参考文献:

[1]吴美珍,张广.从中医脾胃论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20,7(2):197-198.

[2]段佩养,杜敢琴,王冰洁.5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征[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0,27(1):107-110.

[3]臧卫周,杨红,张杰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40-44.

[5]张永锋,刘玉娇,干方舟,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研究进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41(2):206-210.

[6]崔红卫,张博爱,王继先.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60-862.

[7]赵斌,李鹏鹏,赵轶波,等.颈椎椎板成形术结合维生素B12治疗合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脊髓型颈椎病[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5):305-310.

[8]崔海峰,张文华.甲钴胺与维生素B12治疗早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疗效差异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1):121-123.

[11]张国玺.4大中国传统养生法之药物养生法[J].家庭医药,2004,(5):58-60.

[12]程树元.中药敷脐疗效神奇[J].医药与保健,2001,(8):13.

[13]董景五.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105.

[1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13.

[1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3-94.

[17]李莉,朱红灿,祝清勇,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新特点[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5):465-472.

[18]孙明周,张济永.不同病因所致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3):200-201.

[19]马广斌.中西医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的浅识[J].光明中医,2013,28(2):364-365.

[20]梁宝毅,杨坚炜,陈海,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7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4):277-280.

[21]孙妍,高丽华,张飞飞,等.2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1):86-87.

[25]刘晓团,吴威.针药结合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7,37(3):531-533.

[26]张欣,刘西玲,刘玥.血清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4):43-46.

[27]周艳玲,李清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诊疗进展[J].华夏医学,2018,31(1):208-212.

[28]杜娜,毛西京,于挺敏,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联合诊断(附18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4(4):806-809.

[29]李旺俊.3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肌电图特点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48-49.

[30]李恒宇,陈浩,徐凯,等.107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9):456-459,466.

[31]熊文华,徐秀梅.从脾胃论治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0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0):7801.


于博,刘悦,许洁,佟阳.针药并用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观察及其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08):998-100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上海针灸杂志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期刊人气:321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针灸学会,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957

国内刊号:31-1317/R

邮发代号:4-360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