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影响

  2019-12-31    23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研究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0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均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别在其出生后1-7d、纠正胎龄为40周时进行CT检查,观察早产儿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时间早产儿的CT表现,分析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的加重,早产儿合并出血、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几率大大增加,且基底节、脑白质、脑灰质的CT值不断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85例CT表现异常患儿的预后,可见36例恢复正常,15例合并外部脑积水,9例脑萎缩,5例脑穿通畸形,19例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2例死亡,且有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正常恢复率越低的情况,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均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通过CT检查,可以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做出早期诊断和客观分级,通过CT判断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能对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CT表现
  • 早产儿
  • 缺氧缺血性脑病
  • 预后评估
  • 加入收藏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属于新生儿常见病,其发生可诱发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1],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其生长发育。特别是早产儿,其本身出生质量低,发育不成熟,一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则后遗症发生风险和死亡率均大大提高,通过CT检查旨在明确患儿的病变位置、范围,判断其是否合并颅内出血情况,分析其出血类型,并给予积极的治疗[2]。本文就我院2013年0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07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均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且表现出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异常、意识障碍、惊厥或者中枢性呼吸衰竭等症状。其中,男63例,女40例,早产儿分娩时的胎龄在28周到35周之间,平均(31.2±0.9)周,其出生体重在1689-2341g之间,平均(2067.0±234.1)g。

1.2 方法

分别在其出生后1-7d、纠正胎龄为40周时进行CT检查,检查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是从听眦上线到头颅顶部,设定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分别观察患儿的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室管膜、等不同位置是否存在出血情况,了解有无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得情况,并分别对基底节、脑白质、脑灰质等部位的CT值进行测定,每个部位测两点,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和分级标准

观察早产儿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检查时间早产儿的CT表现,分析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年制定的标准[3、4],以颅脑病灶的大小、范围、损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以新生儿的脑白质和脑灰质界限清晰,在1-2个脑叶中存在有散在的、局灶性低密度斑片状影,但无占位效应,脑池大小形态正常的情况为轻度;以新生儿的脑白质和脑灰质对比模糊,在2个以上的脑叶中存在有不规则斑片状或多发性小片状低密度影,有轻度占位效应,侧脑室有变窄表现的情况为中度;以新生儿的脑白质和脑灰质界限基本消失,在两侧大脑半球以及脑实质中存在有弥散性低密度影,占位效应明显,脑室、脑池、脑沟等有明显变窄甚至消失表现,部分患者累及小脑,并有明显的颅内出血情况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表现

本文103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产儿,出生后1-7d经多层螺旋CT扫描,共检出85例CT表现异常的患儿,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中存在明显的低密度区。其中,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1例,占24.71%;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1例,占48.24%;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3例,占27.06%。

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合并脑室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各有3例、1例,分别占14.29%、4.76%。其基底节CT值为(23.0±3.4)Hu,脑白质CT值为(29.2±3.6)Hu,脑灰质CT值为(29.0±3.5)Hu。

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合并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分别有9例、9例、7例、4例,分别占21.95%、21.95%、17.07%、9.76%。其基底节CT值为(20.1±3.0)Hu,脑白质CT值为(20.0±3.1)Hu,脑灰质CT值为(25.2±3.3)Hu。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合并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分别有2例、14例、1例、6例、15例,分别占8.70%、60.87%、4.35%、26.09%、65.22%。其基底节CT值为(17.0±2.6)Hu,脑白质CT值为(11.0±2.4)Hu,脑灰质CT值为(20.9±2.0)Hu。

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的加重,早产儿合并出血、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几率大大增加,且基底节、脑白质、脑灰质的CT值不断降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分级与预后分析

观察85例CT表现异常患儿的预后,可见36例恢复正常,占42.35%;15例合并外部脑积水,占17.65%;脑萎缩9例,占10.59%;脑穿通畸形5例,占5.88%;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19例,占22.35%;死亡2例,占2.35%,且有随着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正常恢复率越低的情况,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均发生不可逆损伤。具体见表1。

表1不同分级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分析


3、讨论


造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因素很多,早产儿就是其中一种,缺氧可造成引起脑水肿的发生,继而引起神经元损伤坏死;而缺血则会导致脑血管梗塞、脑白质软化的发生[5]。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差异,预后也各有不同。

本文分别在10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出生后1-7d、纠正胎龄为40周时进行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预后情况进行了追踪,可见,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多合并颅脑出血的几率较低,且基底节、脑白质、脑灰质等部位的CT值均在22Hu以上,刘祥等[6]的研究认为其与无围产期窒息缺氧史患儿的CT值接近,无明显差异,提示患儿的脑损伤程度较轻,而观察其预后,可见其恢复正常率可以达到76.19%,恢复效果最好,且未见不可逆后遗症的发生;而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则多合并不同部位颅脑出血情况,其基底节、脑白质的CT值均在18Hu以下,并有65.22%的患儿合并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现象,纠正胎龄为40周的CT复查结果显示,无一例恢复正常,且均为脑萎缩、脑穿通畸形、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死亡等不可逆损伤,预后很差。而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中,虽无死亡病例出现,但恢复正常的患儿仅有53.66%,其脑萎缩、脑穿通畸形、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的比例分别为7.32%、2.44%、9.76%,高于轻度患儿,而低于重度患儿,提示其预后评估需要结合患儿颅内出血情况、CT值测定结果、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7]。朱裕等[8]的研究还将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值测定结果与足月儿进行比较,并将其测定灵敏度与Apgar评分进行了对照,发现CT扫描的检测灵敏度优于Apgar评分。

综上,通过对早产儿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做出早期诊断和客观分级,CT是判断患儿脑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能对预后进行有效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文明,时正义,陈红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CT及临床诊断分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 29(14):2297-2299.

[2]施卫军,丁标.值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1-13.

[3]高传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6): 65-67. 

[4]吕怀志.螺旋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5):350-352.

[5]任裕谦.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3): 103-104.

[6]刘祥,赵慧艳.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4):574-576.  

[7]余霖,陈均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头颅CT检查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2):348-350.

[8]朱裕,陈任政,李旭军,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实质CT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5,22(6):584-586.


倪良军.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对预后早期评估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8):71-73,142. DOI:10.16458/j.cnki.1007-0893.2016.08.03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期刊人气:329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0893

国内刊号:44-1419/R

邮发代号:46-16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