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建构研究

  2020-11-02    13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担,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时代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管理
  • 文化自信
  • 文化认同
  • 路径构建
  • 加入收藏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之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社会面貌的一张名片。文化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生活、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文化在于创新,也在于交流,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可以依靠文化来辨识出“我者”和“他者”,区分出不同的文化阵营和文化归属,这就涉及到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对文化倾向性的共识”[1]。文化认同本质上是认识主体对一种文化客体的认可和赞许,是对一种文化客体内在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肯定。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主体对文化的比较和选择的过程,由比较、类化和认同三个主要的基本环节构成。其中,比较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群体文化同其他文化进行的对比性评价;类化是指社会成员主动将自己划归到某一文化群体之中;认同则是指社会成员对所在群体的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可和赞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可和肯定。“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2]。文化自信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为何习总书记如此重视文化自信,这是因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广泛、更基础的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更基本的力量。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价值认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的独有价值和特征,也铸就了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自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在新时代发展文化事业,必然要求强化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逻辑统一


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价值统一性,二者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一方面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信必须植根于文化认同。因为有了文化认同,主体对于文化有所认可,才会树立对于文化的自信心,才会在其遭受非难之时捍卫它。如果将文化自信比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参天大树,那么文化认同就是滋润这棵精神之树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在充分了解并认同本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传播和繁荣民族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同时为实现文化价值提供方向引领;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价值结果和必然。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自信则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有了文化自信,必然会更加警醒、更具力量,自觉自愿深化对于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于文化的认同,拓展文化认同的发展空间。因此,有了积极的文化认同,便能不断积累与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激发对自身文化认识和共识,实现积极的文化认同。

具体来说,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是对文化认同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成员都是从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形成对文化概念的接受,当他们的价值信念和利益追求同其所面对的文化形成对立排斥关系时,即不能形成认同时,对这个文化的否认、拒斥甚至阻隔也就随之而生,于是文化自信也就更加难以生成。因此,文化自信的生成与扩展一定要以文化认同为前提,没有文化认同的文化自信是不可能发生和培育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相生相伴,文化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文化认同危机。在当代中国,尤其自十八大以来,文化与思想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认同与自信,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7后”及“00后”青年群体,这些青年群体自身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极致追求,成为非主流文化的拥趸,而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可度不高,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出现文化冲突现象。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给文化自信的培育带了困境与挑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从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视角思考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念与方法。


三、文化认同教育催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可能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明确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即通过类化、比较和认同三个主要的环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和交流中,逐渐养成文化思辨力和辨别能力,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接纳,确立了文化认同,就能在认知中产生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赞同,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文化选择和行为方式。“实际上,一旦形成了文化认同,人们也就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体系,支配、创造、左右人的行为、观念。”[3]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价值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文化认同催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二者相辅相成,中国文化的伟大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供给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功则更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在各种文化的横向对比中中国文化将占据优势。

其次,国家层面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及由此采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文化认同催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前提和重要契机。国家注重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当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等一系列的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心剂”的注入,为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增强了信心,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民的生活,增强了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心。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是催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支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虽然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以及对自我意识的极致追求,但是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是一味地抗拒。如红色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受到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欢迎,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青年群体的新引力,只不过需要以更贴近青年群体的方式获得认同。


四、文化认同教育催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建构


文化认同能够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养成,文化一经群众所接纳和掌握,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是价值观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网络上诸多掺杂的文化信息,青年大学生如何辨别和选择、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同样,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认真辨别和选择,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以国家认同催生文化认同,增进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认同即公民对其所在国家的认可,是一种身份的确认。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体察和确认。以经济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出现了各种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碰撞的现象,也对传统的国家认同提出了挑战。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就要对自己的国家有正确的认识,以国家认同来增进对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的认可,催生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具有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基因。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就要使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有所了解,增进国家认同,将自己划归到我国文化群体之中,强化“我们是一家人”的理念,即完成文化认同过程的“类比”环节,增强文化自信。这就要求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国家认同,借此来催生文化认同,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6]。这表明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更要具有公民意识,这也契合了增进国家认同以催生文化认同的教育途径。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改变传统爱国主义课堂教育缺乏有效沟通的弊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发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程教育内容,深入课堂,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成为滋润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肥沃土壤,引导主流价值观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传统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的学习内容,提升大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增进本民族文化认同。

(二)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理性思辨,催生文化价值认同

当前各种文化思想激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空间,各种文化之间良莠不齐,对人们如何进行识别和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接触文化的空间和机会,极大程度上开阔了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文化传播隐患和问题。例如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相对较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整体性的认知,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化盲目认同,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好的,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等等,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理性的思辨能力,在各种文化的激荡中提高辨别力,认清各种文化的优劣,在交流比较中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此,高校都积极展开国际化教育,与国外高校展开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仅2019年学校就派出400余名出国学习,在校留学生数达到近600人。国际化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契机,使得广大学生能更加理性分析、比较、判断不同文化的优劣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清晰的类化认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的支撑。高校可结合哲学课程,将文化教育贯穿其间,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外文化,一分为二地理解问题,不仅看到外来文化的长处,也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短处,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文本阅读也是提高理性思辨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发挥他们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将当地的优秀历史文化写进课本,拉近文化教育同学生间的距离,此外还可以将蕴含理性思辨的文章编写进校本教材,如蕴含哲理性的诗词文章等等;再者,利用写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想思辨能力。以中外文化的某一方面为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不仅训练了写作议论文的方法,也在无形之中达到了进行文化比较的目的。让学生在文化的对比交流中增进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认识到各国文化的优劣之处,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认识,正确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随着文化认同的第二个环节“比较”的进行,学生逐渐在对比交流中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增进对本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三)利用好形式政策教育,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主要环境。当前传统的课堂课程教学已经受到来自多种信息媒体的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颇为引人注意的一大现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课堂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和接纳文化的重要方式,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借助高速发展的网络环境,远距离网络教学、大学生慕课等优秀的网络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接触和了解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同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培养,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课实践活动的重要积极作用,加强引导和鼓励,动员学生广泛参与思政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活动,结合时事热点和国家发展大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如结合“雷锋月”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结合抗战纪念日来弘扬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等等。将学生从课堂的狭小空间释放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自觉和主动,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应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提高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坚实定力,结合我国优秀文化成果,适时对学生的认知加以引导和帮助,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接触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新型媒介和方式。

(四)依托新媒体建设,搭建新型文化学习平台

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好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方式和平台。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主要活跃群体之一,微信、微博等软件成为大学生日益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事物,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信息和文化方面具有的及时、快速和影响广泛的积极作用,拉近同大学生的距离,将传统课程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搭建新型学习教育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等平台,开拓学习的新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讲解的方式,将课堂上一贯严肃的文化教育和宣传转变为形式多样的动画和视频,及时传播和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一些时代楷模和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予以大力宣传,及时讲解有关的大政方针,激发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文化知识,增进文化认同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其间,为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信提供重要契机,丰富校园线上文化活动,开展线上学习活动,改进学习形式和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弘扬正能量,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逐梦人”,更是“筑梦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要积极从不同角度探索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昂扬的姿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3]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6]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01).


侯超,石南.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建构[J].高教学刊,2020(33):71-74.

基金:2019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校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DYJG19076);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统筹管理机制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研究”(编号:SDYZ-1604);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机制研究”(编号:SKDXGTD-201601);2020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驻青高校研究生专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编号:QDSKL2001127);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引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研究生‘初心使命’理论学习小组为例”(编号:SZJYY-2012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山东高等教育

期刊名称:山东高等教育

期刊人气:52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主办单位:青岛大学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6800

国内刊号:37-1495/G4

创刊时间:201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