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关于选言命题的辨析

  2020-06-23    33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选言命题是指一种断定它的支命题至少一个为真并且它们在部分情况下虽然可以同真但又非必须同真的复合命题。在逻辑史上,选言命题最初仅指不相容选言命题,直至十三世纪后期才被广泛的用作既包括不相容选言命题又包括相容选言命题。有趣的是,由于相容选言命题现在通常被简称为选言命题,所以选言命题又反过来通常仅指相容选言命题。如果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包含的选言支多于两个,那么按照真值表的通常做法,该不相容选言命题在真值表中的赋值就会出现不符合其逻辑特征的情况。如果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视为一个二元联结词,那么就会出现这种问题。相反,如果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被视为一个多元联结词,那么这种问题就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 关键词:
  • 不相容选言命题
  • 多元联结词
  • 真值表
  • 联结词
  • 逻辑学
  • 逻辑特征
  • 加入收藏

一、什么是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复合命题。然而,遗憾的是,在迄今所有逻辑教材中并没有对选言命题作出一个清晰的阐释,尤其没有给出它的准确定义。本文选取它的以往的三种典型定义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种,“选言命题是用‘或者’、‘要么’等命题联结词联结若干命题而形成的复合命题”[1]。这种定义可以追溯至古希腊。“麦加拉-斯多阿学派把析取命题定义为由‘或者’组成的命题。”[2]425关于麦加拉-斯多阿学派所谓的“或者”的意义,后文再做阐述。

这两个定义的定义方式是相同的,即都是以自然语词的提及(mention)为关键术语而进行的定义。现代所谓的提及,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经院逻辑学家提出的实质指代。“如果一个词项指称自身或者指称一种声音,那么这个词项就具有实质指代。例如,‘人’是一个名词。这里,‘人’指称人这个词自身,即指称人的名称,这是‘自名用法’。”[3]此外,相对于提及,现代所谓的使用(use),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经院逻辑学家所谓的形式指代,即一个词项在命题中指称它的外延对象。例如,“人是动物”的语词“人”。

这里以自然语词的提及为关键术语的定义方式显然不是一种好的定义方式,因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往往是有歧义的。尽管为了适应于交流需要,一个自然语言表达式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惯常意义,但从原则上讲,一个自然语言表达式可以被一个人用于表达任何意思。例如,虽然“扫帚”一词可以被很多人用于表达一把扫帚,这是它的惯常用法,但它也可以也可以被有些人用于表达一个名叫“扫帚”的人,还可以被一位侦探专家用于表达此处危险,如此,等等。的确,后文可见,在上述两个定义中,“或者”一词在现代的意义就不同于它在古希腊的意义。

第二种,选言命题“是断定支命题至少有一真的复合命题”[4]。众所周知,不同于选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断定支命题同时为真的复合命题。由于支命题均真的复合命题属于支命题至少一真的复合命题,即按照这两个关于选言命题与联言命题的定义,选言命题就会真包含联言命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的选言命题的定义犯有“定义过宽”错误。

第三种,“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5]。首先,该定义犯有“定义过窄”错误。在做出定义后,该逻辑教材又列举两个范例,“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老李或是演员,或是导演”。显然,无论是从该教材的定义来看,还是从该教材的范例来看,该定义所谓的事物,作为被反映的对象,是指一个事物。但是,虽然选言命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用于断定一个事物的一些可能情况,但它也可以用于断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一些可能情况。例如,要么张先生去上海,要么李先生去北京。再如,或者天下雨,或者我去上班。其次,如果该定义被修正为“选言命题是断定一个或一些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的命题,”那么相反,该修正定义就犯有“定义过宽”错误。因为几种情况同时为真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正像前述第二种定义的情况那样,该修正定义所谓的选言命题真包含联言命题,但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定义和第三种定义的修正都用有“断定”一词,这是需要认真分析的(这里且不说第三种定义,因为它显然次于它的修正,尽管它的修正也是不完善的)。首先,如前所述,第二种定义和第三种定义都犯有“定义过宽”错误,因为这样定义的选言命题真包含联言命题。那么,能否在这两个定义中删除“断定”一词呢?不能!如果这两种定义删除“断定”一词,那么它们就会犯有更为严重的“定义过宽”错误。因为这样定义的选言命题不但真包含联言命题,而且包含某些情况的广义条件命题,包括充分条件命题,必要条件命题和充要条件命题,例如包含前后件均真和前件假后件真这两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命题,它们都属于支命题至少一真的复合命题。即使一个充分或必要条件命题为真,它对它的前件和后件的真假也没有断定的意味。罗素(B.Russell)指出,表示由前提得出结论的“因此”概念不同于表示充分条件关系的“蕴涵(imply)”概念,因为“一个命题在前者那里被实际断定,而在后者那里则仅仅被考虑”[6]。根本相同于罗素的看法,赖尔(GilbertRyle)进一步指出,“‘如果p那么q’既没有被断定的前提,也没有得出结论。一个人可以说‘如果p那么q’而接受‘非p’和‘非q,’这无需收回他说过的这句话”[7]。相反,一个选言命题对它的选言支则具有断定的意味。例如,给定一个选言命题“老李是演员或导演”为真,那么它就具有如下断定作用:要么“老李是演员”为真,要么“老李是导演”为真,要么“老李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为真。

其次,我将更直接地证明,选言命题的定义应当强调“断定”一词。选言命题和联言命题的支命题之间具有完全并列关系,广义条件命题的支命题之间具有条件关系,但充要条件命题的支命题也具有部分并列关系。1一方面,支命题并列的一个复合命题可以相互调换它的支命题的位置而不影响该复合命题的真假2,而充分条件命题和必要条件命题则不能这样。另一方面,由支命题完全并列的一个复合命题为实真,可以断定它的某个或某些支命题是否实真,但由一个广义条件命题为实真,不能断定它的支命题是否实真。例如,给定一个联言命题“天下雨并且地上湿”为实真,那么它就断定“天下雨”和“地上湿”均为实真。但是,给定一个充分条件命题“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为实真,它则不能断定“天下雨”为实真或者“地下湿”为实真。可见,在定义中必须强调“断定”一词,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定义选言命题,因为如果在定义中没有“断定”一词,那么如若仅从实真上讲,则广义条件命题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充分条件命题在前后件均真和前件假而后件真这两种事实情况下,尽管它们不是选言命题,却可以错误地满足选言命题的定义。

再次,有人可能认为,选言命题的定义不应当出现“断定”一词,因为这里的选言命题属于经典命题,不涉及认知主体,而“断定”一词则必定涉及断定主体。但是,应当知道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用来充当主体。这里,“断定”不是指一个人对于一个选言命题的断定,而是指该选言命题对于它自身的断定,即这里的断定主体不是指某个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主要指自然人),而是指该选言命题本身。这就保证选言命题是一种不涉及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的经典命题。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定义选言命题呢?通过前述分析,显然可见,选言命题的定义既要表明选言命题的支命题至少一个为真,又要防止该定义错误涵盖联言命题和某些情况的广义条件命题。防止错误涵盖某些情况的广义条件命题的方法是,在定义中需要突出强调选言命题对它的支命题具有断定作用。防止错误涵盖联言命题的方法是,既要在定义中指明选言命题的支命题可以同真,又要指明选言命题不像联言命题那样要求它的支命题必须同真。因此,简言之,准确地讲,选言命题可以定义为如下:选言命题,又叫析取命题,是指一种断定它的支命题至少一个为真并且这些支命题虽然在部分情况下可以同真但又非必须同真的复合命题注意,这里必须强调“在部分情况下”,否则就无法涵盖后文所谓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导致“定义过窄”错误。


二、选言命题的历史发展


选言命题,作为一种复合命题,是由联结词和选言支构成的,其中选言支(即析取支)是选言命题(即析取命题)的支命题的简称。按照选言命题及其联结词的逻辑特征,选言命题可以被二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所谓相容选言命题,又叫相容析取命题,弱析取命题,是指它的选言支可以同真的选言命题。所谓不相容选言命题,又叫不相容析取命题,相斥析取命题,强析取命题,是指至多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命题,或者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命题。对于这两个定义,无需再强调“断定”二字,因为它们的定义项已经指明它们都是在选言命题基础上的定义。

虽然选言命题包括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但由于相容选言命题现在通常被简称为选言命题,相容析取命题被相应地简称为析取命题,所以现在所谓的选言命题,即析取命题,通常仅指相容选言命题,即相容析取命题。然而,有趣的是,在逻辑史上,具体地说,在中世纪逻辑学家阿伯拉尔(PeterAbelard,1078-1142)之前,析取命题曾经不是指相容析取命题,而是仅指强析取命题,即不相容析取命题。

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辩篇》中,存在诸如“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析取谓词。但是,在古希腊关于析取等命题联结词的逻辑研究中,虽然亚里士多德和他的门徒们可能做出一些工作,但其主要工作被认为是由斯多阿学派做出的。

克吕西波(Chrysippus,前280-前207)是斯多阿学派的第3位领袖,他的浩瀚著作奠定了这个学派的理论,“要确实区分他的观点和他的门徒的观点是不容易的”[8]151。在斯多阿学派那里,析取命题被定义为由“或者”来表达的那些命题(如前所述,这种以自然语词为关键术语的定义方式不是一种好的定义方式)。斯多阿学派所谓的析取命题是指不相容析取命题,因为该学派认为,由“或者”联结起来的两个析取支是“完全对立的”,例如,克吕西波是哲学家或者克吕西波不是哲学家。虽然“完全对立”对于析取支限制得太严格了,但这可以表明斯多阿学派所谓的析取命题是指不相容析取命题。

然而,“克吕西波认为‘并非既……又……’是复杂命题的特殊形式,这倒是相当奇怪的。……或许他可能是以一种迂回间接的方式用它来补充他体系里没有‘或者’这个词的弱的或不排斥意义的用法。因为‘庄稼曾被雹子或大雨所打’等值于‘并非既是庄稼没有为雹子所打又是庄稼没有为大雨所打。’”[8]209-210

虽然后来的斯多阿学派认识到相容析取,但他们所谓的析取仍然是特指不相容析取,而相容析取则仅被他们称作准析取(quasi-disjunction)。“不相容析取被斯多阿学派用得最多,是斯多亚学派命题逻辑的五个基本推理模式中出现的一种类型。……斯多阿学派的学者认为,一个析取命题并不一定只有两个支命题,可以多于两支,只要是不相容就行了。”[2]425

盖伦(ClaudiusGalen,129-约199)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著名医生、动物解剖学家和哲学家。像斯多阿学派那样,盖伦认为基本的析取是析取支完全对立的析取。但是,不同于斯多阿学派的是,他在此基础上明确地区分出来三种“析取”。第一种是最强意义的不相容析取,即析取支完全对立的析取。第二种是析取支部分对立的析取,被称作准析取。第三种是至少一个析取支为真的析取,即现在所谓的相容析取,被盖伦称作伪析取(pseudo-disjunctions)。[9]显然,像斯多阿学派那样,盖伦仅把第一种析取视为基本的析取。

鲍依修斯(Boethius,470-524)是古罗马最后一位哲学家,他仍然像斯多阿学派那样认为,“析取命题的两个析取项必然是不相容的”[8]288。阿伯拉尔反对鲍依修斯的这种观点。“当他放弃析取支应当是不相容的这个要求时,阿伯拉尔就开始拒绝对析取联结词(正如我们相信,这是克吕西波引进来的)作很强意义的解释。”[10]222-223

虽然阿拉伯尔承认,按照强的意义的析取,两项的析取可以被理解为等值于其中一项的否定推出另一项3,但他发现这种解释不能被扩大到多于两个析取支的析取命题。例如,真命题“或者是热的,或者是冷的,或者是温的”,既不等值于命题“或者‘是热或冷’为真,或者是温的,”也不等值于命题“或者是热的,或者‘是冷或温的’为真”。他指出,“解决这个困难的唯一办法是对析取作弱的解释。按照阿伯拉尔的新解释,前述含有三个析取支的析取命题等值于‘如果不是热的,那么就是冷的或者是温的。’”[8]288-289

法国逻辑学家希雷斯伍德的威廉在他的《逻辑导论》或《逻辑大全》中说,“析取命题要真,只要其中一部分是真就行”[8]300。显然,威廉是在弱的意义上来理解析取的。

简言之,从克吕西波到鲍依修斯,都对析取做强的意义的理解。尽管他们有时也承认存在弱的意义的析取,但这种弱的意义的析取不被视为基本的析取,而仅被视为准析取,甚至伪析取。从阿尔伯特开始,弱的意义的析取开始被视为一种基本的析取。“这在十三世纪后期和十四世纪以后相容析取广为逻辑学家所采用。”[2]425

那么,为何析取在逻辑史上最初被理解为不相容析取呢?首先,在实际生活运用析取命题时,相对于相容析取,人们更多更早接触的应当是不相容析取,因为人们总是首先专注于一个事物,根据这个事物考察它的不同性质。例如,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的确,“斯多阿学派的逻辑学家,首先研究的就是条件论证和析取论证”[10]178。如前所述,斯多阿学派所谓的析取是指不相容析取。其次,正是因为如此,古希腊逻辑学家就非常关注条件命题与(不相容)析取命题之间的转换关系。例如,下雨或者天晴,通常被理解为,如果不下雨那么天晴。反过来,这种理解则更加强化人们把析取理解为不相容析取,因为既然“如果不下雨”排除下雨,那么在这种语境中,就只有天晴了。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因为不相容析取命题pq等值于联言命题(¬p→q)∧(p→¬q),所以,既不要像盖伦那样误以为不相容析取命题pq等值于条件命题¬p→q[8]236,(众所周知,相容析取命题p∨q等值于条件命题¬p→q),也不要像鲍依修斯那样误以为它等值于条件命题p→¬q[8]288。


三、关于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问题及其解决


在逻辑学教材中,例如在本文提及的文献[1,4]、[5]和[12]中,相容析取命题通常被表示为p∨q,不相容析取命题则被表示为pq。这两个联结词符号∨和源于拉丁语。“拉丁语词vel指谓弱的或相容的析取,aut对应强的或不相容意义上的‘或’。习惯上用vel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弱的、相容意义上的‘或’”[11],而相应稍加变通地用表示强的、不相容意义上的“或”。按照相容选言命题的定义,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为真,当且仅当该相容选言命题至少一个选言支为真。同样,按照不相容选言的定义,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为真,当且仅当该不相容选言命题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12]因此,在逻辑学教材中,例如在刚才提及的几种文献中,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被用真值表刻画为表1,其中表中的1表示真,0表示假。

表1p∨q与pq的真值表

但是,虽然这里的相容选言命题与其真值表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样理解的不相容选言命题与其真值表却会出现问题。如果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超过2个,那么按照真值表的通常做法,该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就无法准确地反映该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例如,对于含有3个选言支的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pqr,按照真值表的通常做法,该不相容选言命题在真值表中的真值情况如表2第5列所示。但是,按照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该不相容选言命题在真值表中的真值情况应当如表2第6列所示。

表2不相容选言析取联结词在被理解为二元联结词和多元联结词基础上而形成的真值

一个命题的真值表应当反映出来它的逻辑特征,否则就是错误的。在这里,表2第5列,主要是指它的第1行,显然违背不相容选言命题pqr的逻辑特征,因而是错误的。这对于含有更多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按照真值表的通常做法,它们在真值表中的赋值错误不一定出现于第1行。

对于这种问题,即含有3个及以上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不能准确反映其逻辑特征的问题,张传新承认存在不相容选言命题,但他却又认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不具有基本性和独立性,可以用其他命题来定义不相容命题,例如,pqr可以被定义为(p∨q∨r)∧¬(q∧r)∧¬(p∧r)∧¬(p∧q),其中∧是合取联结词,¬是否定联结词。他说:“在一般的逻辑体系中,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规律可以由其他几个联结词推导出来,因此,在这些逻辑体系中,不相容选言命题虽然存在,但可以考虑不引入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不相容选言命题也就不具有基本性和独立性。”[13]但是,不相容选言命题可以由其他命题来定义,不能表明不相容选言命题不具有基本性和独立性。例如,p∨q可以被定义为¬(p∧q),但这不能表明∧比∨更基本或者更独立。相反,不相容选言命题是人们常用一种命题形式。它在逻辑史上比相容选言命题得到更早的讨论,至少表明在当时的逻辑学家看来不相容选言命题比相容选言命题更具有基本性和独立性。简言之,由其他联结词来定义不相容选言联结词仅仅是消极地回避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红峰认为,不相容选言命题pqr应当被理解为只有两个选言肢的(pq)和r。在这种情况下,由于p,q和r不被视为3个并列的选言支,而是pq被视为一个选言支而并列于r,所以他认为表2第5列能够反映pqr的逻辑特征。相反,对于表2第6列所示的情况,他则声称,“在一个具体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当中,它是不会出现,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定义将其排除在不相容选言命题之外,因此它是一个空的情况”[14]。实际上,文红峰的观点隐含着对选言支进行分层,从而把所有不相容选言命题都划归为只含有2个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这根本相同于王静通过分层把(pq)r视为合式公式,而不把pqr视为合式公式。[1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都是并列的,而他们的这种分层则必然破坏这种并列关系。例如,在仅有一张电影票的情况下,要么甲去看电影,要么乙去看电影,要么丙去看电影。在甲乙丙3人都去看电影的情况下,按照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假,但按照他们的分层方法,该命题却被误指为真。

按照王静的观点,甲乙丙3人既可以通过一次抽签来确定谁去看电影,也可以通过两次抽签来确定谁去看电影,前者没有分层,后者则有分层,但这两种抽签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仅有一个人去看电影。然而,这不表明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被分层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抽签方法都预设了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真,即有且只有1人去看电影,而不涉及在他们3人都去看电影的情况下该不相容选言命题应当为真还是为假的问题。

李敬认为,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我们曲解了不相容选言命题。他提出,(pq)r不等值于pqr,因为在pqr中,p、q与r是同一个层次的地位平等的三个选言肢,而在(pq)r中,pq是同一层次的地位平等的两个选言肢,(pq)与r则是同一层次的地位平等的两个选言肢,因此(pq)r与pqr的真值情况只能部分相同而不是全部相同。[16]

不同于文红峰隐含地对选言支进行分层,李敬明确指出pqr不能被视为(pq)r,因为(pq)r的选言支被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是李敬的观点显然优于文红峰和王静的观点的地方。但是,李敬的解决是不彻底的,因为虽然他明确指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选言支不应当被分层,但由于人们总是需要由前向后和由简单到复杂地一步一步地做出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例如对于pqr,需要首先算出pq的真值,然后再算出(pq)r的真值,这样,虽然他反对对不相容析取命题进行分层,但在做真值表时仍会出现对不相容析取进行分层的情况,所以在具体做真值表时通常仍然会一不小心就出现表2第5列的问题,因为表2第5列的pqr实际上就是(pq)r。

对于表2第5列出现的问题,余俊伟提出两种解决途径。第一种,“利用已有的负命题,联言命题与相容选言命题这三种命题的联结词,来表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而不引入一个新的命题联结词。”[17]第二种,如果引入新的联结词,那么新的联结词可以记作(p1,p2,p3,…,pn)。当唯一的pm=1时,(p1,p2,p3,…,pn)=1,否则(p1,p2,p3,…,pn)=0。第一种途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如前所述,不相容选言命题具有基础性和独立性,如果不引入不相容选言命题,而由其他命题来定义它,就无法体现不相容选言命题的基本性和独立性。相反,第二种则是一种良好的途径。因为它对于任何不相容选言命题都是成立的,无论它包含多少选言支。正是因为利用其他命题来定义不相容选言命题不能够体现不相容选言命题的基本性和独立性,以及余俊伟不是仅仅希望定义含有2个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而是希望定义含有任意多个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例如,包含3个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p1,p2,p3),可以被定义为(p1∨p2∨p3)∧¬(p2∧p3)∧¬(p1∧p3)∧¬(p1∧p2),所以他的第一种途径实际上就是针对于他的第二种途径而言的。换言之,第一种途径可以被视为第二种途径的一种解释,前者可以被并入后者。

通过前文分析,尤其是关于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的分析,以及关于李敬的观点优势的分析和关于从余俊伟的第二种解决方法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不相容选言命题不满足结合律,这是因为它的联结词不应当仅被视为一个二元联结词,而应当被视为一个多元联结词,虽然它可以包括二元的情况。

在逻辑史上,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长期被视为一个二元联结词,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除了否定联结词¬是一个一元联结词,其他几个常见联结词,包括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合取命题联结词∧,充分条件命题联结词→,必要条件命题联结词←和充要条件命题联结词↔,尤其是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都是二元联结词,这致使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被顺势误视为一个二元联结词。这从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记法pq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错误地满足于考察仅含有两个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而有意无意地忽视考察含有更多选言支的不相容选言命题,这就难以发现问题。

在前文的前三位学者那里,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都被预设为或直接视为二元联结词,因此他们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第四位学者那里,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仅仅被隐含地视为一个多元联结词,因此仍然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虽然第五位学者的第二种途径不错,但他还是仍然没有明确提出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不是一个二元联结词,而是一个可以包含二元情况的多元联结词,虽然他是这样从形式上来处理它的。这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这不利于人们普遍清晰完整地把握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

既然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是一个多元联结词,那么不相容选言命题就不应当像相容选言命题等二元联结词命题那样被记作二元模式pq,而应当被记作多元模式(p1,p2,…,pn),其中n是≥2的整数。按照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特征,当且仅当有唯一的选言支pm=1时,(p1,p2,p3,…,pn)=1,否则(p1,p2,p3,…,pn)=0。这种记法可以明显地提醒人们不相容选言命题联结词是一个多元联结词,从而在做真值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像含有二元联结词的复合命题那样需要由前向后和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来做真值表的做法。例如,对于(p,q,r)的真值表,请见表2第7列。


参考文献:

[1]何向东.逻辑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6.

[2]张家龙.逻辑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3]江天骥.西方逻辑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9.

[4]楚明锟.逻辑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105.

[5]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形式逻辑(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9.

[8][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M].张家龙,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美]欧文·柯匹,卡尔·科恩.逻辑学导论(第11版)[M].张建军,潘天群,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0.

[12]彭漪涟.逻辑学基础教程(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1.

[13]张传新.正确认识不相容选言命题——对于德礼、倪荫林二先生争论的介入[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6.

[14]文红峰.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及逻辑特征[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3.

[15]王静.关于选言命题及其推理规则的几点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9.

[16]李敬.浅谈选言命题的真值表[J].新乡师范高等学校学报,1999(3):142.

[17]余俊伟.谈谈选言命题的真值表及推理规则[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56.


注释:

1.充要条件命题的支命题,在下述第一方面意义上是并列的,但在第二方面意义上则不是并列的。

2.有人认为,有些联言命题的支命题不可以相互调换位置,否则这些联言命题就会变成其他命题。例如,如果“情有可原,理无可恕”作为一个联言命题而被调换它的两个支命题的位置,那么它就会变成另一个不同的联言命题“理无可恕,情有可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语境同一原则。按照语境唯一确定原则,如果语境不同,那么任何表达式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就会发生变化。相反,只要坚持语境同一,那么一个命题是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不同命题的。例如,如果坚持语境同一,那么由于“情有可原,理无可恕”作为一个联言命题实际上是指“(虽然)情有可原,(但)理无可恕”,所以它在调换它的两个支命题的位置后就应当表述为“理无可恕,(虽然)情有可原。”显然,这样调换支命题的前后位置的两个命题实际上是同一命题。

3.请参见后文关于不相容析取命题与其他命题的等值的阐述。


王永涛.选言命题辨析[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01):24-31.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19BZX0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逻辑学研究

期刊名称:逻辑学研究

期刊人气:126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主办单位:中国逻辑学会,中山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674-3202

国内刊号:44-1649/C

邮发代号:46-376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