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葡萄糖氧化酶(GOD)为模板,制备了GOD功能化的锰掺杂硫化锌(GOD-Mn-ZnS)量子点(QDs),并通过正交实验对QDs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构建了一种检测胰蛋白酶的磷光传感体系,实现了对人体尿液中胰蛋白酶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QDs的磷光猝灭程度与胰蛋白酶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100 mg/L,R2=0.998,检出限为2.21 mg/L。采用标准加入法对健康志愿者的尿液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45%~103.00%。该方法可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尿液中胰蛋白酶的快速检测,具有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碱性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它的异常激活会导致许多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胃癌、卵巢癌、胆道癌等[1,2]。目前,人体尿液中的胰蛋白酶水平已作为诊断胰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3],已报道的胰蛋白酶检测方法包括质谱仪[4]、凝胶电泳[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6]、电化学分析[7]、比色测定[8]等,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等缺点。因此,急需开发出一种方便、快速、灵敏检测胰蛋白酶的方法。
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具有宽吸收和对称光致发光光谱、耐光漂白等优点,成为了制备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9]。目前,QDs主要是通过有机相的方式合成,需要进行配体交换使其具有亲水性。对于生物应用,还需对其进行生物偶联,这是一个费力复杂的过程[10]。近年来,有人基于生物矿化合成了蛋白质功能化QDs,但需要在较高的pH环境下制备,这导致了蛋白质的活性降低甚至丧失[10,11]。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在物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将生物酶与QDs结合用来构建生物传感器。
本文制备了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 GOD)功能化锰掺杂硫化锌(Mn-ZnS)量子点(QDs)。并且,基于胰蛋白酶对GOD的水解作用,Mn-ZnS QDs发生聚集,导致QDs磷光猝灭。通过磷光猝灭程度对胰蛋白酶进行检测,并将该探针用于人体尿液中胰蛋白酶的直接定量检测。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试剂:GOD、硫化钠(Na2S)、无水醋酸锌(Zn(CH3COO)2)、四水醋酸锰(Mn(CH3COO)2·4H2O)、胰蛋白酶等购自上海阿拉丁有限公司。
仪器:台式70全温振荡培养箱ZQTY—70S(上海知楚仪器有限公司),荧光分光光度计LS—55(Perkin Elmer公司),高分辨型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10(德国Hitachi公司),圆二色谱仪(英国应用光学物理公司)。
1.2实验原理
首先,利用生物矿化作用制备GOD功能化的Mn-ZnS QDs;接着,在胰蛋白酶存在时,QDs表面的GOD被分解成蛋白质小片段或氨基酸,使QDs发生聚集,导致其磷光猝灭(图1)。
图1实验原理
1.3实验步骤
1.3.1 GOD功能化Mn-ZnS QDs的制备
将75μL GOD(10 g/L)、20μL Mn(CH3COO)2·4H2O(1 mmol/L)、40μL Zn(CH3COO)2(20 mmol/L)、50μL Tris-HCl溶液(pH=6.5,0.1 mol/L)加入到325μL超纯水中。在37℃摇床下缓慢搅拌10 min。然后将40μL Na2S(20 mmol/L)快速注入上述前体溶液中,之后轻轻搅拌90 min。从而获得GOD封端的Mn-ZnS QDs。
1.3.2胰蛋白酶的检测
向500μL Mn-ZnS QDs溶液中添加200μL不同浓度(0~100 mg/L)的胰蛋白酶溶液,再用Tris-HCl溶液(pH=6.5)定容至2 mL。将混合物在37℃下孵育45 min,最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记录其磷光强度,激发波长为450 nm,发射波长扫描范围为480~650 nm。
2、结果与讨论
2.1 QDs合成条件的优化
2.1.1单因素实验
本文对制备时间、pH值、温度、酶投料、n(S2-)︰n(Zn2+,Mn2+)、n(Zn2+)︰n(Mn2+)进行了优化。从图2(a)中可以看出,反应90 min时QDs磷光达到最强。如图2(b)所示,不同n(S2-)︰n(Zn2+,Mn2+)会影响QDs的磷光强度,这可能是因为过低或过量的S2-会增加QDs表面缺陷导致磷光减弱[12,13]。如图2(c)所示,QDs磷光强度先增后减,在n(Zn2+)︰n(Mn2+)为40︰1时达到最强。这是由于开始时的磷光由ZnS自发光和Mn2+的中心发光组成,随着Mn2+浓度的增加,Mn2+会在QDs表面捕获电子,从而导致磷光衰减[14]。从图2(d)中可以看出,37℃时磷光最强。如图2(e)所示,pH值会影响S2-、H+及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平衡,增加QDs表面的缺陷,导致磷光减弱[14]。如图2(f)所示,酶投料为0.75 mg时磷光最强。这是因为GOD浓度过低或过高时,QDs的产量会相对减少。
图2 QDs合成条件的优化
2.1.2正交实验
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取了如表1所列的温度、pH值、n(S2-)︰n(Zn2+,Mn2+)和GOD投料4个因素进行研究,且根据因素的可变性范围对实验水平进行了分类。根据条件选择了L16正交阵列如表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制备Mn-ZnS QDs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7℃,pH值为6.5,n(S2-)︰n(Zn2+,Mn2+)为1,GOD投料0.75 mg,n(Zn2+)︰n(Mn2+)为40︰1。
表1实验使用的因素及水平(n=3)
表2 L16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QDs的表征
2.2.1形态与结构表征
图3(a)显示,制备的Mn-ZnS QDs保留着GOD在265 nm左右的特征吸收,表明了Mn-ZnS QDs表面包裹着GOD。最大磷光发射波长位于533 nm处。从图3(b)中可以看到近球形和单分散的Mn-ZnS QDs,平均直径约为(3.0±0.2)nm。
图3 Mn-ZnS QDs的表征
2.2.2量子产率的测定
选取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为参比溶液,采用相对法测定Mn-ZnS QDs的量子产率。记录5个不同浓度QDs的磷光光谱如图4(a),并对其积分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处理如图4(b)。之后根据式(1)计算QDs的相对量子产率
式中ΦQDs为QDs的量子产率,ΦFITC为FITC在0.1 mol/L NaOH中的量子产率(96 %),ηH2O为超纯水的折光指数(1.333 3),ηNaOH为0.1 mol/L NaOH的折光指数(1.475)。计算得到Mn-ZnS QDs的量子产率高达43 %。
图4量子产率的测定
2.2.3稳定性考察
图5为QDs在不同温度、盐浓度及存放天数下的磷光强度,可以看出QDs的磷光强度基本不变,表明所合成的Mn-ZnS QDs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图5 Mn-ZnS QDs的稳定性考察
2.3酶活性检测
为考察合成Mn-ZnS QDs后酶活性是否受到影响,本文比较了合成QDs后GOD和游离GOD的米氏常数Km。通过Lineweaver-Burke曲线及酶—底物反应的斜率可以计算出GOD的米氏常数
式中V为酶促反应速度;Km为酶和底物的亲和程度;Vmax为酶活性位点被底物饱和时的最大反应速率;[S]为底物浓度,mmol/L。
据Wu P等人报道[15],游离GOD的Km值为1.3 mmol/L。通过计算,合成Mn-ZnS QDs后GOD的Km值为0.158 mmol/L,说明了GOD与底物的亲和能力有所加强。通常,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其二级结构相关,由图6(c)可知,游离的GOD在波长208 nm和220 nm处具有2个明显的蛋白质本征构象特征带,合成Mn-ZnS QDs后GOD原有的特征带基本不变,表明了合成QDs之后GOD的构象并没有发生变化[16]。说明合成Mn-ZnS QDs不会影响GOD的活性。
图6葡萄糖浓度对Mn-ZnS QDs的磷光强度的影响
2.4 Mn-ZnS QDs生物传感器检测胰蛋白酶的性能测试
2.4.1线性范围、灵敏度和检出限
本文考察了Mn-ZnS QDs磷光传感器检测胰蛋白酶的能力,如图7(a)所示,随着胰蛋白酶的浓度的增加,QDs的磷光逐渐降低,胰蛋白酶浓度为100 mg/L时,由公
式计算得到磷光猝灭效率达到了78.26 %。式中的P0和P分别为加入胰蛋白酶溶液前后的磷光强度。图7(b)为磷光猝灭效率与胰蛋白酶浓度在5~1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38x+0.959(R2=0.997)。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检出限为2.21 mg/L。其中,SD为标准方差,K为标准曲线的斜率。
图7 Mn-ZnS QDs对胰蛋白酶的分析性能
2.4.2特异性考察
向QDs溶液中加入100倍的胰蛋白酶类似物及尿液中的一些干扰物如牛血清蛋白(BSA)、卵清蛋白(OVA)、K+、Ca2+、Na+、Mg2+等。图8表明干扰物质对Mn-ZnS QDs的磷光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本文所构建的GOD功能化Mn-ZnS QDs传感器对胰蛋白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图8干扰物质对Mn-ZnS QDs磷光的影响
2.5实际样品分析
在健康志愿者的尿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胰蛋白酶,用图7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的回收率在97.45 %~103.00 %范围内。表明了本文的Mn-ZnS QDs传感器对尿液中胰蛋白酶的检测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表3健康志愿者尿样中胰蛋白酶的测定(n=3)
3、结 论
本文制备了GOD功能化的Mn-ZnS QDs。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合成的QDs具有优异磷光特性和稳定性。基于胰蛋白酶的水解特性,构建了一种室温检测人体尿液胰蛋白酶的磷光传感器。该传感体系在胰蛋白酶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尿液中胰蛋白酶快速检测的方法。
参考文献:
[14]吕金枝,张鑫浩.胆碱氧化酶功能化室温磷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氯化胆碱的定量检测[J].应用化学,2022,39(5):828-836.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804146,2200413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3AFB79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PT22022);横向项目(HZY22110);
文章来源:雷少辉,郑冬云,刘超,等.基于酶功能化量子点的人尿液胰蛋白酶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24,43(12):100-104.
分享:
上消化道出血指自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消化道的出血,临床针对中危以下程度的出血常可采取保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有生长抑素、艾司奥美拉唑及血凝酶[1]。血凝酶是临床常见止血药物,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内外科及妇产科的出血性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针对性较差,且长期使用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2]。
2025-04-14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人体十二指肠、食管、胰胆及胃等部位发生病变而产生出血,发病率高,患者病情复杂、起病急骤,且病情进展较快,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以头晕、便血及呕血等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血容量不足引发的周微循环衰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1]。
2025-04-08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提升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利用内镜技术,通过圈套器工具切除病灶,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在早期小型病灶治疗中表现出色。然而,面对大型或深层病灶,EMR难以确保完整切除,术后易复发[1]。
2025-03-26果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死。基于此,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紧急救治和护理,维持患者的生命,改善出血症状。常规护理内容较单一,只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病情监测,不能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致使恢复速度缓慢,严重者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所以探寻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2025-03-20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是指胃、食管、部分小肠三个部位产生的出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征[1]。该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黑粪、呕血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随着疾病的发展,则会造成身体多器官损伤,甚至引起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
2025-02-17对于消化型溃疡出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胃热血瘀,肝郁脾虚,气血逆乱,血不循经,属“血证”范畴,但也有学者将其归属“胃痛”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胃中积热,食滞肠胃,脾虚肝滞,胃经瘀阻,不过临床治疗均认同补气、固脱、止血[3]。黄芪是一种具有补气固表、敛疮生肌、行滞通痹的补气药。
2025-01-06目前抑酸药物和止血药物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常用方法。西咪替丁是常用抑酸药物,能提高患者胃内p H值,修复胃黏膜屏障,有理想的止血和预防再出血效果[3]。裸花紫珠颗粒以裸花紫珠为主要组分,可收敛止血、消炎解毒,且在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效果较好[4]。
2024-12-3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消化系统急症,病因多为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等,治疗不及时则病死率较高[1-2]。药物止血是本病治疗的常用手段,生长抑素为常用药物。该药物可对体内垂体激素的分泌与释放发挥抑制和调节作用[3]。然而单纯予生长抑素治疗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升疗效,多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2024-12-09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碱性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它的异常激活会导致许多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胃癌、卵巢癌、胆道癌等。目前,人体尿液中的胰蛋白酶水平已作为诊断胰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报道的胰蛋白酶检测方法包括质谱仪、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电化学分析、比色测定等。
2024-12-0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PCI术后病人发生支架内血栓、复发性血管栓塞事件、复发性缺血事件的风险依然较大[1]。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病人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同时,也增加了局部和全身出血风险[2]。
2024-11-25人气:5743
人气:4735
人气:3365
人气:2810
人气:279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
期刊人气:3982
主管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2096-2436
国内刊号:23-1537/TN
邮发代号:14-203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3.316
影响因子:0.281
影响因子:0.62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