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安顺地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2021-12-23    10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安顺地戏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作为屯堡人精神文化诉求的外在载体,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屯堡人离开了他们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愿意学跳地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当下难能可贵的是,学校教育逐渐开始担负起地戏传承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传承安顺地戏,必须将做好科学规划、编写校本教材、强化实践活动、提倡多学科融合、参与社会活动等多种途径并举,才能为地戏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关键词:
  • 传承
  • 学校教育
  • 安顺地戏
  • 民间传统艺术
  • 艺术色彩
  • 加入收藏

安顺地戏是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以锣、鼓为伴奏乐器,表演者头戴面具(屯堡人称之为“脸子”),身着明代战袍,手持刀、枪、棍、剑等木质兵器,演绎秦汉以来历史上的忠义之人,如:杨家将、岳飞、薛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等。由于其生存的文化圈“屯堡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安顺地戏的表演形式、程序、音乐、服饰等都保存得比较完好,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上个世纪安顺地戏被学术界发现以后有诸多的专家学者转向地戏的研究,随之而来的国内外演出、学术交流、研究活动日益频繁,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为安顺地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离开村寨到城里定居,离开了他们原有的屯堡文化圈,跳地戏的机会少了,愿意学跳地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地戏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其他民族传统艺术一样的发展困境,能跳的人年事已高,想学的人越来越少,这制约着安顺地戏的良性发展,也影响着其传承的延续性。


一、学校教育传承安顺地戏的必要性


学校是传播文化、继承文化、繁衍文化、创新文化的场所,学校教育作为非遗传承的场所之一尤其应注重对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学生首先应该成为本国民族文化的享用者、继承者和发展者。[1]安顺地戏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演唱中所彰显出的“仁义忠礼”的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最佳的教学内容。而其高亢、慷慨的弋阳之声充满了阳刚之美,再加之大气磅礴的动作步伐,更能体现出青少年的朝气蓬勃。其面部所戴面具不仅彰显着艺术色彩的美感,更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说青少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尤其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越来越狭窄的情况下,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安顺地戏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将其传承放置在学校这一教育阵地之中,安顺地戏的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二、安顺地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安顺地戏作为屯堡人精神文化诉求的外在载体,是安顺地方文化一张特色的“名片”,安顺市及周边的诸多学校,不论是幼儿园还是高等院校,都认识到地戏这一地方文化资源的宝贵,在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建设上有不少学校也将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据调查,当下地戏在学校教育系统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开展。

(一)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下,地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主要通过在校内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安顺市城区的学校就有安顺市实验学校、安顺二中、安顺市民族中学、西秀区高级中学等学校将地戏纳入本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之中,通过兴趣班的形式给学生传播地戏文化。而各县区的学校中将地戏作为校本资源开发的学校就更多了,尤其是地戏文化底蕴较好的地区,如西秀区的旧州小学、旧州中学、天龙小学、天龙中学、九溪小学、凡化中学等。这些学校中最早开展地戏教学的旧州小学已经持续了五年多,编排了不少演出作品,获得了市级各类比赛活动的奖励,更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殊荣,可以说为小学传承地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更难能可贵的是,旧州镇中心幼儿园也从2019年开始了地戏文化的传承教学活动,将地戏文化的传承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

除此之外,安顺周边的一些学校也开始注重对地戏文化的传承教学,如贵阳市花果园三小就属于早期在学校课外活动中开展地戏教学的学校之一,2016年学校就安排地戏传承人每周给他们学校的特长班进行地戏教学,至今学校的地戏队初具规模,参加过各类演出和比赛,在贵阳市及其周边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地戏课外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保障,对一些经费、人才紧缺的学校来说开展难度较大。但是,诸多学校对地方文化的传承都持有积极的态度,因此,无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学校就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地戏文化之乡去了解、体验地戏文化的魅力。如刘官乡周官村秦发忠傩雕艺术工作室就作为安顺市诸多中小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接纳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传播地戏、傩雕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安顺地戏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对策研究


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持续地做下去在未来才会看到非遗项目良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安顺地戏也不例外,只有科学规划、系统教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活动多途径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安顺地戏文化,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将安顺地戏内化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学生才能因此建立起文化自信,进而发展为无意识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

(一)做好科学规划,确保系统化教学

学校教育内的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必须经过科学规划,并加上持之以恒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教育的成效。众所周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学校教育课程的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地戏这类并没有被列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地方文化内容,多以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如果因为当地教育政策导向或领导者的改变而中断其教学,那么对于其传承来说将是巨大的损失。学生只能在短期内了解一些地戏的皮毛,无法通过长期持续的学习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不能因领导的改变等因素而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持续性。

(二)编写校本教材,有序引入课堂教学

当下,各学校系统多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两种途径进行地戏文化传承,受众群体极为有限,不能更多地普及到每个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地戏文化中所蕴含的音乐、美术、武术等元素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各学校来说,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教材或讲义,将地戏文化全面铺开惠及更多的孩子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作为最早开始地戏文化传承的旧州小学已经开始着手此事,他们申报了市级教育改革课题,试图将地戏中的音乐、美术、武术、文化等元素整理成教学素材,在学校全面开展地戏文化传承。如果校本教材成功编撰并加以实践应用,对于当下已经开展或有意开展地戏文化传承的学校来说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强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认知

地戏是一种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武术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化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现在“跳地戏”的成员大多从小学习地戏的一招一式,经过长期训练、表演等实践活动才掌握了“跳地戏”的精髓。因此,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地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真正参与到地戏的实践活动中来,不论是锣鼓轻重缓急的敲击节奏,还是地戏武打动作的铿锵有力,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实践体会,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地戏全方位的认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地戏文化。

(四)提倡多学科融合,全面传承地戏文化

地戏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形式,将唱本的文学性、唱腔的音乐性、面具服饰的美术元素以及演出过程的舞蹈元素、武术元素和其中所蕴含的民族习俗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因此,如果能够将地戏中的诸多元素分布到相对应的学科——音乐、美术、体育、语文等中,进行全面的学习,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形成合力,那么学生对地戏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入。还要通过编写相应的教材,使地戏进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地戏传统文化,扩大地戏传承的群体。

(五)参与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学校教育是地戏传承的重要基地,但地戏的传承绝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参与才是地戏传承的持久之计。学校教育是最能够展示地戏持久生命力的阵地,也是向社会展示地戏时代生命力的最佳窗口,让地戏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戏文化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逐渐形成知地戏、爱地戏、学地戏的良好氛围,为地戏的持久性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当前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努力之下,有关地戏的演出、比赛、展演等活动层出不穷,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将学校的地戏活动推向社会,这样不仅能够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民族文化生存土壤的逐渐消失,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只有让民族文化科学、有规划地走进课堂、融入校园,民族文化才能在新时代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钧,杨双红.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责任[J].安顺学院学报,2013.

[2]牛加明.安顺地戏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周官村地戏为例[J].戏曲艺术,2012.

[3]沈金波.让活态非遗传承浸润校园的策略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


文章来源:王钧.浅析安顺地戏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路径[J].戏剧之家,2021,(36):54-5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人气:10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6390

国内刊号:50-1209/G4

邮发代号:8-109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