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2021-10-19    8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现阶段我国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可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于是,大部分医学院校着力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意识以及做科学研究的能力,尤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如此。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促进社会前进,不断改革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培养研究生要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发现问题。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本人、医院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式,强调应重视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知识的考核,严把录取关,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强化对导师的监督与考核,以此达到培养优秀的临床-科研复合型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 关键词: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培养
  • 现状
  • 研究生
  • 加入收藏

目前,全国各地都存在儿科医生荒的问题,粗略估计,儿科医生短缺将近20万。为了解决此种局面,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再次开设了儿科学本科教育课程,但国家急需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儿科医师(如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短时间内无法培养足量的上述医生。探究原因,主要是对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不健全造成的,目前没有较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儿科专业医师培养机制[1,2,3],最主要的是我国仍然在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方法对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所以,无论是各大医学院校的领导还是职工,都在努力寻找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方法,既能保证学生在每个临床科室的实践学习,又能有条件提升有学生的科研水平,从而保证学生既会看病,又能搞科研。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临床医学生培养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即必须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5,6]。从2015年起,儿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四证合一的模式,即研究生教育联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方式。现阶段研究表明,研究生教育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育模式培养研究生能高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提升规培生及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7,8,9,10]。然而,在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以下笔者就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1.1儿科学专业知识薄弱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综合性临床医学科学。儿科俗称“哑科”,由于病种繁多、病情繁杂、与很多专业存在交叉等原因,医学从业者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再次,由于儿科患儿很难具体描述病情,因此儿科医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足够的临床经验。但是,一部分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他们本科实习阶段,没有机会到三甲医院实习,或者他们所在的实习医院没有儿科,导致在本科阶段缺少相应的临床经验。目前的“四证合一”政策也吸引了大批医学本科生、甚至部分本科毕业工作数年的基层医生也争相报考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由此直接造成了生源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医学院校,采取扩招政策,出现了导师数量多而学生数量少的现象,一些导师怕出现没有学生可带的尴尬局面,只能把一些非儿科专业的学生,通过调剂的方式招录下来,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相应的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临床实践经验[11,12,13,14]。主要包括:临床病史采集的能力差,问病史的时候不会抓住问诊要点;查体时缺乏动手能力,不知道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写病历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缺乏对儿科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对检验及检查指标分析不透彻等。基于儿科学的基本特点,作为儿科临床医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当的临床技能水平。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达到上述的要求,因此,在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带来了很多困难。

1.2科研时间不充分,科研能力薄弱

目前,在培养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还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原因为:学生们大多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缺乏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不知道怎样创新,更不知道如何想出科学研究的思路;不善于利用儿科学现有的临床资源,对儿科疾病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还有一些研究生为了图省事,把在成人中开展的科学研究运用到小儿中,重复进行研究;更有一些研究生心态不正确,单纯为了应付毕业,为了顺利就业,没有主动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导致毕业论文不合格;同时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临床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临床工作,书写病历,交流病情等,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严重不足。一项研究表明:部分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每天花费在做研究的时长明显多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近八分之一的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花费在阅读英文文献的时长,每日大约为2.5 h,整体做科研实践均长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15,16,17,1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完成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更加重视临床实战经验的培养,分配给做科研的时间明显不足[19,20,21,22]。综上所述,儿科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无充足的时间搞科学研究,导致做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1.3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及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不完善

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培养要求需要完成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2~3个月就要轮换一个科室,多数时间在不同的科室从事临床工作,这就导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存在困难,导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部分高校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双导师”制的办法,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导师在培养学生时都尽心竭力,但有时受到时间和专业的限制,受到培养经验不足的制约,以及存在培养评价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存在被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达不到理想状态[6]。有些学生甚至一年不能见一次自己的亲导师。有一些医学院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对于研究生导师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经常根据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为依据,并未重视研究生过程培养的重要性,导致一些研究生导师仅重视科研成果,而忽视研究生过程培养,没有真正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2、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策略


2.1严把录取关

研究生大量扩招后,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比例较前也有增加趋势,因此,部分医学院校在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录取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录取时,医学院校通过一定的考试筛选生源质量,同时加强初试、复试的考核。初次考试时,根据社会需要,强调考核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的理论课程成绩、生产实习完成的情况。对初试合格的考生进行复试时,要结合儿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根据招生单位需求合学生来源专业,进一步完善复试考核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要加上相关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科研基本能力的检测,部分导师还要对考生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进行询问考查,提高复试的标准。对跨专业的考生最好的考核方法是单独命题,同时加上限定条件:非医学门类不允许填报。

2.2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础,科研是推动临床工作进步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科研作为医学发展的助力器,临床医学就很难发展;假如没有医学科学研究为临床工作引路,只根据传统教训,医学教育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医学生毫无创新意识,临床医学将很难得到进步和发展。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儿科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中,做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是培养研究生的重中之重。根据现行的全国医学人才培养办法和准则,各临床医学院校要不仅要着力三基培养,更要注重科研思维、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各种信息处理能力,基本试验操作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首先,目前处于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研究生要熟练掌握中英文文献检索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医学数据库,系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确保学生们能有效,有目的性地查阅中外文献,熟悉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整理有价值的信息,提炼科学问题,发现创新点。其次,研究生在做科研前,要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科学的实验技术培训,让学生们熟悉各项常用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而保证试验过程及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性。最后,要想完美地开展儿科学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要做好临床流行病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3完善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强化对导师的监督与考核

培养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沟通交流是培养研究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步骤之一。研究生毕业后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沟通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医患矛盾,进而导致医疗环境紧张。目前要求,所有老师在教授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引入人文教育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的培养。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是提升研究生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指标,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具体而言,导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及量表,帮助研究生与患儿及家属有效沟通交流,进而取正确处理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在研究的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对导师的监督与考核,抓住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环节如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结题汇报等过程中导师的参与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偏差并加以解决,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研究顺利完成。建议把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职称评聘及绩效挂钩,比如,每年进行一次导师与学生的互评,设立监督岗位,收集导师与学生的反馈信息,监管导师的教学行为及指导效果。建立健全导师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对研究生导师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由科研科、继续教育科、教研室组织,也可以由研究生本人进行问卷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导师也要实行激励政策,在职称晋升中作为加分项目,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停招直至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

总而言之,目前各院校及部分仍在不断探索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共性及个性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卫生行政部门,附属医院和导师们深入探讨才能得到解决。作者相信,通过各方努力与积极协调,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会达到临床技能水平及科研能力兼顾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翟煊,何大维,梁平,等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建设儿科学专硕并轨研究生培养新体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49-51.

[2]刘艳阳,赵栓枝,白俊清,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13-14.

[3]郑雨蒙,李欣,周文轲,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7):63-66.

[4]吴敏,徐婷,马英淳风湿病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6):169-171.

[5]崔黃,李志刚儿科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98-901.

[6]党嘉文.*5+3”培养体系下儿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181-182.

[7]惠丽杰,李连兴.医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问题及相关策略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27-29.

[8]李剑勇,武雷,鲁向辉,等.微信平台在住院医师PBL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5-6.

[9]管仁政,林荣军,胡素娟,等.微信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2)-:30-32.

[10]陈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视界,2019(23).229-230.

[11]阚艳敏,马琳,孙玉伟,等案例教学模式在超声医学研究生临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 5(3):206-207.

[12]刘艳阳,赵栓枝,白俊清,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13-14.

[13]朱小艳,曾蕾,傅蓉,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5(6):604-609.

[14]申艳伟杨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转化医学教育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385-388.

[15]王闻楚黎静谭机永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6(25):147-148.


文章来源:邵庆亮,陈小玉,肖珊珊,侯学敬,许晓红.儿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9):106-10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继续医学教育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

期刊人气:117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天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6763

国内刊号:12-1206/G4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