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胎膜早破对超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

  2021-01-18    9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胎膜早破(PROM)对超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为超早产儿管理、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9年单胎超早产儿179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存在PROM分为PROM组(69例)和非PROM组(110例),对孕母情况及患儿早期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ROM组早发型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高于非PROM组(P<0.05),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及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低于非PRO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绒毛膜羊膜炎是早发型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11.062、9.437,P<0.05),PROM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63,P<0.05)。结论PROM增加了超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未增加其他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有超早产风险的PROM孕妇,建议积极保胎、预防绒毛膜羊膜炎以延长孕周、降低感染发生率,从而改善超早产儿结局。

  • 关键词:
  • 胎膜早破
  • 败血症
  • 超早产儿
  • 超早产儿管理
  • 预后
  • 加入收藏

超早产儿(EPI)是指出生胎龄<28周的早产儿,其发生率约占早产儿的5%[1]。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及医疗技术的进步,EPI的住院率及抢救成功率逐年增加,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治难点[2]。胎膜早破(PROM)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早产原因的35.4%[1]。PROM的EPI院内病死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是否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EPI,目前国际上仍有争议,有研究认为PROM增加了EPI的院内病死率及发生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等的风险,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3,4],而国内相关研究则集中于出生胎龄较大的早产儿[5],关于PROM对EPI的预后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比PROM的EPI与非PROM的EPI的主要及次要结局指标,以探讨PROM是否增加EPI的早期不良预后发生率,进一步提高EPI管理水平,帮助产前咨询及临床决策。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7~2019年179例单胎EPI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017~2019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EPI。排除标准:(1)双胎或多胎(因难以分辨哪一胎发生了PROM);(2)因社会因素放弃治疗;(3)合并严重先天缺陷者,如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膈疝、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根据出生前是否存在PROM,将EPI分为PROM组和非PROM组。

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深妇幼伦审[2017]71号),并获得豁免知情同意。

1.2资料收集

收集并记录以下资料(1)母亲生育年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否PROM、绒毛膜羊膜炎、产前干预(糖皮质激素、预防性抗生素、硫酸镁)等。(2)新生儿出生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是否试管婴儿、1min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院内死亡、新生儿疾病[如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BPD、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PVL、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significantpatentductusarteriosus,hsPDA)]等。

1.3相关疾病定义或诊断标准

(1)PROM:指胎膜在临产前发生自发性破裂[6]。(2)妊娠合并糖尿病:孕母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7]。(3)绒毛膜羊膜炎:孕母诊断为临床绒毛膜羊膜炎[6]或/和胎盘胎膜病理诊断为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8]。(4)预防性抗生素:孕母在分娩前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且首剂抗生素距分娩时间≥4h。(5)糖皮质激素:指孕母分娩前接受足疗程地塞米松,即地塞米松6mg肌内注射,每12h重复1次,共4次。(6)院内死亡:指住院期间抢救无效死亡或放弃治疗时经临床评估一旦放弃抢救短期内死亡者。(7)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参照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9],本研究中败血症包括临床诊断及确诊的败血症;重症ROP指3期及以上、需治疗的ROP;NEC指Bell分期Ⅱ期及以上的NEC。

1.4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院内死亡、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NEC;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重度BPD、Ⅲ~Ⅳ级IVH/PVL、重症ROP、hsPDA、1minApgar≤3分、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发型败血症、NEC、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hsPDA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EPI一般情况比较

179例单胎EPI中,PROM组69例(38.5%),非PROM组110例(61.5%)。PROM组孕母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PROM组出生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母高龄(≥35岁)、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产前使用硫酸镁比例,试管婴儿、性别、剖宫产比例,以及出生胎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EPI一般情况的比较

2.2两组EPI早期预后的比较

179例EPI中,院内死亡7例(3.9%),早发型败血症37例(20.7%),晚发型败血症20例(11.2%),重度BPD18例(10.1%),Ⅲ~Ⅳ级IVH/PVL16例(8.9%),重症ROP25例(14.0%),NEC6例(3.4%)。早发型败血症中血培养阳性者13例,阳性率为35%,共培养出病原菌14株(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咽峡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各2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及苏黎世放线菌各1株),晚发型败血症中血培养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40%,共培养出病原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粪肠球菌2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各1株)。PROM组主要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非PROM组(P<0.05),其中早发型败血症、NEC的发生率高于非PROM组(P<0.05),而院内病死率及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与非PRO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次要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非PROM组,其中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hsPDA的发生率低于非PROM组(P<0.05),而重度BPD、Ⅲ~Ⅳ级IVH/PVL、重症ROP、1minApgar评分≤3分与非PRO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EPI早期预后的比较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将早发型败血症、NEC、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hsPDA作为因变量,将PROM、绒毛膜羊膜炎、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前预防性抗生素、产前糖皮质激素、性别、标准化出生胎龄(连续变量)和标准化出生体重(连续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渐向前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绒毛膜羊膜炎是早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62,95%CI:4.839~25.285);绒毛膜羊膜炎和出生体重大是NEC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9.437、3.525,分别95%CI:1.391~64.046、1.323~9.394);PROM和出生胎龄大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别OR=0.363、0.342,分别95%CI:0.139~0.948、0.164~0.714);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出生体重大是hsPDA的独立保护因素(分别OR=0.485、0.579,95%CI:0.243~0.968、0.411~0.816)。见表3~6。

表3早发型败血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NEC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hsPDA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PROM增加了早产及感染的风险,但对于EPI,PROM是否增加其病死率仍有争议。Chen等[10]对比PROM早产儿与其他病因早产儿的新生儿期病死率发现,PROM早产儿的病死率高于其他病因早产儿,但对出生胎龄24~27周的EPI,各组病死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ritz等[11]发现,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相比,不管是出生0~6d还是0~364d的时间范围内,PROM的EPI病死率均更高。而Delorme等[12]发现,PROM的EPI院内病死率并不高于其他病因EPI,且发现院内病死率与出生胎龄紧密相关,出生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本研究中,PROM组与非PROM组的出生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OM组的院内病死率与非PROM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9%vs4.5%),与大部分研究[10,12]结论一致,即在出生胎龄一致时,PROM并不增加EPI的院内病死率。

败血症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最低至0.45%,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17%,且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败血症的发病率越高[13,14]。多中心调查发现,我国住院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为5%[15],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败血症发病率达28.9%[16],因此,在EPI的救治中,重视败血症的管理尤为重要。按发病时间不同,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由于两者在高危因素及病原菌上均有差别[17],故本研究在探讨PROM对EPI败血症的影响时,将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分别分析。一方面PROM可能是宫内感染的表现,另一方面PROM使胎膜失去天然屏障作用,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故PROM被认为是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17]。本研究中,早发型败血症包含了血培养阳性及临床诊断的败血症,其发生率高达20.7%,严重威胁EPI早期的生命健康。随着产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的提高,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18]。虽然PROM组产前抗生素的使用率远高于对照组,但PROM组早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仍明显高于对照组(35.4%vs16.7%),与Dannapaneni等[3]、Pinto等[19]研究结论一致。对早发型败血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却发现,PROM并不是早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绒毛膜羊膜炎才是早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fman等[20]通过对比无PROM且无绒毛膜羊膜炎(组1)、有PROM但无绒毛膜羊膜炎(组2)、绒毛膜羊膜炎伴或不伴PROM(组3)3组早产儿发现,组1、组2的早发型败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vs5.5%),而组3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24.6%)高于组1、组2,即当无绒毛膜羊膜炎时,PROM并不增加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其他文献也支持,绒毛膜羊膜炎可增加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PROM后新生儿早期感染率增加只发生在合并有绒毛膜羊膜炎的病例中[4,21]。早发型败血症与产前或产时感染有关,而晚发型败血症则多与后天感染有关,早产、低出生体重、中心静脉置管、脐血管置管及呼吸机治疗、肠外营养等是其高危因素[17]。本研究中,PROM组与对照组相比,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并无升高,提示PROM并不增加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其他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4]。

NEC是EPI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可导致消化道穿孔,增加了院内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神经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出生胎龄小、出生体重低是其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可能为其危险因素,但目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22]。本研究中,PROM组NEC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2%vs0.9%)。对NEC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绒毛膜羊膜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Duci等[23]研究结论也支持这一点,且目前文献认为,PROM伴有更高的NEC发生率只发生于合并宫内感染的病例中[4]。此外,本研究中EPI出生体重大是NEC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论相反[22],可能与该部分患儿相比出生体重更低者开始肠内喂养时间早、增奶速度快及早期院内病死率低有关。

EPI由于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重度BPD、Ⅲ~Ⅳ级IVH/PVL、ROP等发生率均高于较成熟的早产儿,而PROM是否会增加这些并发症的风险成为关注的重点。研究证实,与其他病因的早产儿相比,PROM后早产儿IVH、ROP的发生率并不增加,PVL、BPD的风险稍高,但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4]。本研究发现,PROM组重度BPD、Ⅲ~Ⅳ级IVH/PVL、重症ROP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EPI的常见并发症,肺表面活性物质为其有效替代治疗方法。本研究中对比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PROM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低于对照组(79.7%vs92.7%)。对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OM是其独立保护因素,与既往的研究结论一致[24]。PROM降低了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考虑可能原因:(1)PROM作为一种应激性刺激,促进了胎儿糖皮质激素的产生;(2)PROM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高,而炎症过程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胎肺成熟[25]。此外,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出生胎龄越小,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越高[26]。本研究中,hsPDA的发生率为43.6%,PROM组hsPDA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vs50.0%),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出生体重大是hsPDA的保护性因素,但PROM并不是hsPDA的独立保护因素或危险因素。

综上,PROM组EPI早期主要结局不良发生率高于非PROM组,其中早发型败血症、NEC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院内病死率及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并未增加;PROM组次要结局不良发生率低于非PROM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及hsPD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重度BPD、Ⅲ~Ⅳ级IVH/PVL、重症ROP、1minApgar评分≤3分等发生率并未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绒毛膜羊膜炎是早发型败血症、NEC的独立危险因素,PROM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独立保护因素。因此,对于有超早产风险的PROM孕妇建议积极保胎治疗,尽量延长孕周,并密切评估有无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对于PROM,尤其是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EPI,需关注早发型败血症、NEC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57-75.

[2]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研究协作组.广东省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救治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12):934-942.

[5]吴甜,石晶,鲍珊,等.胎膜早破对孕母感染及早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8):861-865.

[6]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3-8.

[7]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5-78.

[9]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892.

[14]湖南省新生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南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的诊断与抗生素使用建议:湖南省新生儿科专家共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1-6.

[1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5-20.

[16]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协作性质量改进研究协作组.我国25家Ⅲ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结局的横断面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8,21(6):394-400.

[1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4):252-257.

[26]李秋平,封志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管理中的困惑与思考[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3-5.


张素娥,陈雪雨,陈春,邱晓媚,林冰纯,杨传忠.胎膜早破对超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01):25-30.

基金: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SZXJ2017007);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SZSM20161204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249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3606

国内刊号:31-1377/R

邮发代号:4-42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