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基于泛在学习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理论建构研究

  2020-12-10    16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泛在学习(U-learning)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从外在环境刺激向内在潜能激发转变,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及强化学生语言创新能力上。该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泛在学习环境下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并思考这些因素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受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四类因素影响,其中师生—生生关系因素影响最大。据此,该文提出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推动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全面泛在化,构建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模型,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 关键词:
  • 学习环境
  • 泛在学习
  • 理论建构
  • 英语教学
  • 语言创新能力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e-Learning的教育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e-Learning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从e-Learning开始转向U-learning(UbiquitousLearning,泛在学习)[1]。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获取所需任何信息方式的学习,换句话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学生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中延展了学习发生的空间,延长了学习进行的时间,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虽然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但学生语言创新能力不足,泛在学习环境应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是其缺失之一。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除了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等,还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尤为重中之重。根据丁仁仑等的研究[2],大学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应把通识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方向,既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本文以界定语言创新能力内涵为起点,以泛在学习时代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国内外现有创新能力描述框架与评价机制设计问卷,借助文献、访谈、观察等方法汇集的资料,调查并梳理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现状,并结合高校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环境、材料和评估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改革,深入挖掘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综述


目前泛在学习已经从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延伸到5A,即“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5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学习”,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1]。泛在学习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永久性——除非自己取消学习要求,否则学习者能一直保持在学习状态,其学习过程是无缝的、连续的;可获取性——不管在哪里,只要网速得以保证,学习者都可以直接获取信息;及时性——学习者能够直接获取信息;交互性——学习者直接同步或异步地进行讨论交流,实现学习互动和信息交互;教学行为的场景性——学习者将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融合,以自然有效的方式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这种语言学习的“超现实化”决定了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它“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强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内化,通过学习活动的序列化来支持多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4]。这种模式的应用使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适应的学习成为可能[5]。有鉴于此,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也更容易实现。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能力”是指做事的本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与“创新”相联系,“创新能力”便有了丰富的内涵。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创新能力是实施这种目的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自然界中人类的本质属性和特有标志之一。创新能力的概念由Burns&Stalker提出[6],并由最初的经济和管理学延伸到其他学科。创新能力包括学习和想象能力、批判和分析能力、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和创造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和整合能力等。本文提出的语言创新能力,是指“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的能力,其核心是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能力(与语言有关的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也包括非智力因素(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和性格)、语言创新实践能力这三个主要因素(个人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理想与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等)”[7]。

21世纪以来,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宏观层面及外源框架的研究和讨论日渐丰富。根据李宁等研究[8],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的管理机制和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其中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技术以及基地建设等软、硬件环境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的微观研究较少,而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泛在学习环境下外语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不足。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研,从要素分布、路径关系、作用机理等层面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特征与现状,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有所助益。


三、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结构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在构建大学生语言学习创新能力的结构维度与测评指标体系时主要采用的依据是创新能力倾向测验量表,即GeneralInnovationSkillsAptitudeTest(GISAT)。该量表在加拿大用于对公司员工当前和未来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主要包含创新思维、风险控制、关系建立、贯彻实施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行为与贡献、管理与支持其他人两方面”[9],如表1所示。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和较广的应用范围。王欣苗等已将该量表引入国内教育界,不仅用该量表对医科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也对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四因素模型(创新思维、风险控制、关系建立、贯彻实施)适于对我国高校不同专业学习者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本研究也引入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如余华东。在面向国内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研究中,他指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且从构成要素上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多,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生的想象力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普遍缺乏;有不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不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普遍有待提高”[7]。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与国外创新能力结构维度进行交叉融合,并结合语言教育的特征,构建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

表1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调查指标与题项示例

图1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结构示意图


四、测评工具探索与验证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照王欣苗等[9]和余华东[7]的研究结果,对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检验外语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基于本研究中概括生成的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结构示意图(见图1)编制了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情况的调查问卷,共计60个题项。这些题项就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思维、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等四个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的行为与贡献、管理与支持等若干二级指标展开调查,每项条目均采用Likert量表5级评分法度量,按符合程度由低到高打分,“最不符合”为1分,“最符合”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语言创新能力倾向越明显。

(二)研究过程

为了确保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研究者通过运用SPSS软件求出Cronbach'Alpha系数对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倾向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分析。一般认为可接受的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不应低于0.70[13],本问卷整体的Alpha值达到0.903,四个维度——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的Alpha值分别是0.897、0.880、0.916、0.905,问卷内部一致性好。

研究者于2019年1月至5月期间在山西、甘肃、上海、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市)的9所高校内进行问卷发放,共有625名非外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这些学校中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2所,省属重点院校2所,省属一般院校5所。调查问卷在部分院校由研究者亲自发放,在部分院校由研究者委托该校教师发放。委托他人发放问卷时,研究者会以书面的方式向被委托教师发送问卷作答说明,向问卷调查参与者说明本问卷的调查目标、内容设计、核心概念以及作答时应注意的事项等。问卷皆在课堂上发放、作答和回收。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25份,回收607份,有效问卷592份,有效率为94.7%。研究者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在重新编码后录入SPSS系统,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SPSS19.0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因子分析为主要数据分析手段来探索和描述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研究者对问卷做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的KMO检测值为0.910,Bartlett球形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使差异最大化、提取的因子相互独立、并有助于结果的解释,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在兼顾实验操作和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基础上,本研究基于以下三项原则,对因子进行任意提取。这三项原则是:(1)Eigenvalue(提取因子的特征值)≥2,且包含3个以上题项;(2)FactorLoading(每个题项的因子负荷)≥0.3;(3)如果同一题项在两个或多个因子上的负荷都超过0.3,则通过对比分析,根据解释的合理性来决定其归类。根据以上原则,共提取到4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为47.1%,具体如表2所示。

表2前4个因子的负荷情况(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对旋转后成分矩阵中各因子对应题项的归纳,结合问卷设计时参照的前人研究成果和先导研究结果,研究者分别对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各因子进行分析并命名。根据上述因子划分原则,研究者发现:经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再进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迭代和收敛后得到的4个成份可以划分为4个因子,即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每个维度又分为行为与贡献、管理与支持其他人两方面。


五、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经由SPSS统计软件因子分析所得结果可以看出,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是影响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对问卷数据做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在回答与四个主要因子相关问题时所得分数的均值只有3.291分,与最大值5分的比较起来并不高,而标准差为1.055(大于1),说明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所得实际值与期望值差距较大,即数据的离散程度大。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不理想。同时,上述四个因素对语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均值为3.599,而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均值为3.018,如表3所示。

表3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各因子水平比较

(二)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现状对课程设计的启发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价值在于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和优化教学评估形式等,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当前,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即在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能够使好学生在课堂教学“吃不饱”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提高,也可使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资料,总体上为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提供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匮乏、自主学习能力差和思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鉴于此,本研究参照Nation&Macalister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14],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时,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实用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并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这样,课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得以体现,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发展。本研究拟定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估的选择上围绕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发展的四个因素,并关注原则、需求和环境,以评估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泛在学习环境下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泛在学习环境下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模型

1.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将创新思维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基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学习创新思维,以直觉、灵感和想象为抓手,使学生有机会在翻译、仿写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这些活动要由简及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自我调节中逐渐形成思维能力并养成习惯。大学英语课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接受与传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融入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元素,通过演讲、辩论等课堂内外的活动衔接教材内容的讲授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强化学习风险控制

培养学生进行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学会学习风险控制,包括:采用合适的方法组织学习、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和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等。学习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就是管理学习目标。研究证明,管理学习目标越积极,就能运用越多的诊断信息自觉调整学习,学习成绩就会越好[15]。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普遍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学习目标的指定、调整的机会,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师生共同控制教学、学习目标达成过程中的风险,实现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互联网进入大学英语教学并逐渐常态化,“教师与学生的壁垒被打破,涌现出新型的师生关系”[16]。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整合,计算机网络资源与教材均具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功能,师生以及生生如何在合理使用信息化资源方面进行“加强版”互动与合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师生—生生关系面临重构。新型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或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会因多重因素而出现不同,比如在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人际交互等,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施课程设计模型

语言课程的贯彻实施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课程计划、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不断规避学习风险、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不断反思立体化教材和互联网资源的广泛应用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并依托“立体化教材+互联网资源”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模型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外语课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17][18]。教师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时要以相关语言课程设计模型为观照,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本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规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评价的运用等方面紧密围绕这一基本目标,确保学生有机会在教学设计中发挥作用,师生密切合作完成教学设计并贯彻实施,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六、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泛在学习环境下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语言学习创新思维、语言学习风险控制、师生—生生关系建立和语言课程贯彻实施,其中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师生—生生关系建立,且它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发展。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也为泛在学习环境下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带来一定启示。一方面,要将创新思维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深入性、持久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重构师生—生生关系,给予师生学习资源和制度支持来激励双方共同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贯彻实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港,赵蓉.泛在学习环境下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3,(6):67-70.

[2]丁仁仑,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3,(2):17-23.

[4]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5]亢春艳.终身学习环境下的U-learning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83-86.

[7]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6-121.

[8]李宁,王宁.合作学习视域下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J].江苏高教,2020,(1):94-101.

[9]王欣苗,彭晓霞等.创新能力倾向测验量表汉化版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4):20-22.

[13]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5]李雪莲.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及学习目标的自我管理研究[J].现代外语,2016,(3):399-403.

[16]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3-8.

[17]杨港.“立体化教材+互联网资源”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1):23-29.

[18]杨港.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郭增卫,杨港.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19-123+135.

基金: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202034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资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建设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2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外语电化教学

期刊名称:外语电化教学

期刊人气:69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1-5795

国内刊号:31-1036/G4

邮发代号:4-37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