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T细胞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情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在朝阳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按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标准,分为轻症组(464例)和重症组(36例)。根据患儿的最终治疗结局,分为痊愈患儿189例,好转患儿215例,无效患儿9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不同预后、不同病情分度的观察组患儿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研究预后、病情分度与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分别为(57.25±2.27)%、(35.34±2.51)%、(27.06±2.57)%、(1.27±0.68)、(27.87±2.01)%,对照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分别为(76.47±2.87)%、(48.92±1.57)%、(37.06±1.92)%、(1.07±0.74)、(30.45±1.76)%,观察组CD3+、CD4+、CD8+及CD1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痊愈组、有效组、无效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患儿的CD3+、CD4+、CD8+和CD19+水平均显著低于轻症组,CD4+/CD8+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CD4+、CD8+和CD19+水平与预后以及病情分度均呈正相关,CD4+/CD8+与预后以及病情分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T细胞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情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较强,可作为患儿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
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医院外的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感染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及胸痛等[1]。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临床研究[3]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除了微生物感染以外,机体自身的炎症细胞因子以及T细胞水平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同时机体感染病原菌后免疫功能失调,炎性反应进一步加剧,也是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情诊断主要依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评分)作为诊断依据,但是在对患儿的病情判定中存在主观性,导致临床推广存在一定局限[4]。因此,及时有效地对患儿的病情诊断依据进行量化,对于提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率具有积极意义[5]。本研究主要通过对T细胞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在朝阳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5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儿266例,女性患儿234例;年龄3~12岁,体质量13.69~28.99 kg, 身高98.59~135.69 cm。按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标准,分为轻症组(464例)和重症组(36例)。根据患儿的最终治疗结局,分为痊愈患儿189例,好转患儿215例,无效患儿9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论证并通过。观察组患儿入选标准:①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6];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③无免疫系统疾病;④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本研究方案。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导致的肺炎;②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③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④有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均进行肘静脉采血5 ml,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研究对象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进行检测。
1.2.2 观察指标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细胞水平:分别对观察组与对照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进行比较。②不同预后的观察组患儿T细胞水平:分别对痊愈组、有效组、无效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进行比较。③不同严重程度的观察组患儿T细胞水平:分别对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8.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预后、病情分度与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T细胞水平比较
观察组CD3+、CD4+、CD8+及CD1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细胞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T细胞水平比较
2.2 不同预后患儿的T细胞水平比较
痊愈组、有效组、无效组CD3+、CD4+、CD8+、CD4+/CD8+及CD1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T细胞水平比较
重症组患儿的CD3+、CD4+、CD8+和CD19+水平均显著低于轻症组,CD4+/CD8+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T细胞水平比较见表4。
2.4 相关性分析
CD3+、CD4+、CD8+和CD19+水平与预后以及病情分度均呈正相关,CD4+/CD8+与预后以及病情分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见表5。
表3 不同预后患儿的T细胞水平比较
表4 不同严重程度患儿的T细胞水平比较
表5 相关性分析
3、讨 论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7]。在疾病早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易被家长忽视[8],部分患儿确诊后,随着疾病进展,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9]。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同时蛋白质合成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也是导致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10]。
辅助T细胞是机体特异性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细胞,通过对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进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控。既往研究[11]显示:机体T细胞水平失衡可引发多种疾病。机体CD3+细胞以及CD4+细胞水平显著降低,提示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疾病进展中,FAS以及FASL基因调节紊乱,机体免疫细胞的凋亡调控也出现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不全[12]。在急性感染阶段,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CD4+水平显著下降[13],导致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分泌能力不足[14],同时由于多种炎性反应的消耗,机体CD8+以及自然杀伤性细胞的水平呈现代偿性升高,进一步造成机体淋巴因子功能降低,也是机体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15]。同时,CD4+水平降低导致机体对多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同时在感染性肺组织中,CD4+水平降低能够有效提升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同时增强B细胞的活性,有助于提升CD8+细胞的监控及杀伤能力[16]。CD19+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病情进展中,主要通过对机体B淋巴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剧机体免疫反应。在不同预后以及不同病情分度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CD3+、CD4+、CD8+及CD19+T细胞水平与预后以及不同病情分度呈现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机体的CD3+、CD4+、CD8+及CD19+水平进行监测,可以预测患儿病情[17]。冯雪等[18]研究指出:不同病原菌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与CD3+、CD4+、CD8+和CD19+水平显著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T细胞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较强,可作为患儿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纳入样本量不足,同时临床病情分度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在临床推广中存在一定偏倚,有待以后的大样本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林丽.社区获得性肺炎婴幼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18):2271-2273,2291.
[2]王婷婷,周建,陈红芳,等.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淋巴细胞亚群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4):479-481,485.
[3]张志辉,伍湛,张洁容,等.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状况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1,35(4):389-394.
[4]周明,姬文卿,刘妍,等.急诊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多中心比较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5):576-581.
[5]郭国华,宋彬,朱传奇,等.疏风解毒胶囊联合头孢唑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437-6440.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7]李鋆璐,邢夏,刘洋,等.存在免疫抑制的SCAP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J].山东医药,2022,62(6):16-20.
[8]林金思,杨淑欢,冯志锋,等.中山市2018年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G基因分子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9):3595-3599.
[18]冯雪,田庆玲,张双,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析及对患儿T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3):354-359.
基金资助: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80551155);
文章来源:李宗泽,李静,全守东等.T细胞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情分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01):41-44.
分享:
有研究[2]提出,环境菌落总数作为评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维护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对检测环境菌落总数存在诸多局限性,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而且耗时较长,不利于快速响应和处理潜在的卫生问题[3]。
2025-01-10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医院外的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感染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及胸痛等[1]。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临床研究[3]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除了微生物感染以外,机体自身的炎症细胞因子以及T细胞水平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同时机体感染病原菌后免疫功能失调,炎性反应进一步加剧,也是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2023-12-28目的 研究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在不同病情程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在新郑市中医院就诊的ASD儿童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每组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病情程度分为Ⅰ、Ⅱ、Ⅲ级,试验组采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
2023-07-04腺病毒感染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全年均可见,中国北方地区腺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为冬季,南方地区则为春季和夏季[3]。腺病毒感染潜伏期为2~21 d, 平均 3~8 d。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黏膜接触、粪-口途径等方式传播。
2021-11-26提供药学服务不仅是药师的职责,更是药师核心价值的体现。目前,有调查显示,药师的儿科药学服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患儿家属对药师的认可度不高有关,因此需拟定儿科药学服务方案,明确团队中药师的职责和目标,促进儿科药学服务全覆盖,以期为患儿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2021-11-26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生理储备,纠正营养不良,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研究显示,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病死率明显升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5-2017年儿外科围手术期使用全肠外营养(TPN)的处方,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021-11-26支气管扩张症是因为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破坏而导致的局部或广泛的支气管不可恢复的异常扩张,病因较多,包括感染、免疫缺陷、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既往研究认为儿童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率已逐渐下降,但随着高分辨率CT(HRCT)、纤毛活检、基因检测等新的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率不断提高,且临床更加重视病因的诊断。
2021-11-26MG是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系统疾病,目前发现的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与MG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通过对MG患者血清抗体的研究,丰富了对MG疾病的了解,为多种亚型的MG疾病提供精确有效的诊断。针对MG不同亚型如何精准治疗,对不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儿童MG不同亚型的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2020-11-30牛奶蛋白过敏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好发于1岁以下的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患儿不仅出现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及全身不适,严重影响生长发育[1,2]。文献[3,4]报道,CMPA的发生可能与辅食品种、喂养方式及家族史等有关。本研究探讨婴儿发生CMPA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2020-11-07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全国每年预计新出生人口超过1750万,新生儿的增多必将加大儿科工作量。儿科病种复杂,患者年龄小,病情变化快,配合性差,护理工作量大,有时还要面对家属误解,因此,儿科护士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儿科护士的压力较内科、外科、急诊科护士大。
2020-10-10人气:16096
人气:14108
人气:10836
人气:9343
人气:727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138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3606
国内刊号:31-1377/R
邮发代号:4-42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