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山分院进行产检的12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微生态及HR-HP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孕妇HR-HPV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HR-HPV感染对孕妇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 感染组49例中16型HPV 30例(61.22%),18型HPV13例(26.53%),31、33、51、52、53、58型各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R-HPV感染与初次性行为年龄、避孕套使用、性伴侣数量、生殖道炎症、吸烟史显著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20岁、合并生殖道炎症、多个性伴侣、吸烟史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避孕套为HR-HPV感染的保护因素。孕妇乳酸杆菌数量、念珠菌感染以及阴道清洁度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HR-HPV感染组自然流产率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0.05)。结论 孕妇HR-HPV感染与过早性行为、性伴侣数量、生殖道炎症、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妊娠期HR-HPV感染可致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并致不良妊娠结局。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一种主要通过性传播、直接接触病毒污染物等方式感染的常见传染病,临床根据致病力、致癌风险等可分为高危型HPV(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与低危型HPV,低危型HPV感染可引起外生殖器疣病变[1-2],而高危型HPV感染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等。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HPV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高危型HPV感染与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128例孕妇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明确孕妇HR-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环境中的影响。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山分院门诊产检的12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9岁,平均(32.53±8.16)岁,妊娠30~39周,平均(35.2±4.1)周。
纳入标准: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均为自然受孕单胎妊娠;临床资料完整,妊娠结局明确;均接受阴道微生态以及HR-HPV检测。
排除标准:全身严重合并症(如并发血液系统、免疫系统、遗传性等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妊娠结局不明确;多胎妊娠;各因素中途退出者。
1.2研究方法
1.2.1 HPV检测方法
调整好孕妇体位,置入窥阴器暴露阴道及宫颈,用一次性无菌棉签轻轻擦去阴道及宫颈周围分泌物,以一次性采样盒在宫颈管中顺时针旋转5周后原地停留10 s,取出一次性采样盒置入保存液中,盖上瓶盖均匀摇动数次待检,碘伏消毒阴道,取出窥阴器;将所取样本应用23种HPV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感染情况。
1.2.2阴道微生态检测
常规截石体位下应用无菌棉签刮取孕妇阴道侧壁上1/3段处的分泌物,置于加盖采样管内待检,并对阴道内是否存在滴虫、线索细胞、真菌孢子感染,以及对阴道内乳杆菌、清洁度等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随访所有孕妇妊娠结局,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R-HPV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孕妇HR-HP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HR-HPV与相关临床参数关系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HR-HPV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28例孕妇HR-HPV感染检测结果
根据HR-HPV检测结果将128例孕妇分为感染组(49例)与未感染组(79例),49例HR-HPV感染孕妇中16亚型30例(61.22%),18亚型13例(26.53%),31、33、51、52、53、58亚型各1例。
2.2 HR-HPV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吸烟史、避孕套使用、生殖道炎症、性伴侣数量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初次性行为年龄≤20岁、吸烟史、合并生殖道炎症、多个性伴侣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避孕套为HR-HPV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1-2。
表1 HR-HPV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表2孕妇HR-HPV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3 HR-HP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孕妇阴道微生态环境检测比较
感染组孕妇阴道乳杆菌,滴虫、念珠菌、线索细胞感染以及阴道清洁度与未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HR-HP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孕妇阴道微生态环境检测比较
2.4 HR-HP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
HR-HPV感染组自然流产率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宫颈癌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得益于早期筛查手段的完善与推广,早期宫颈癌检出率不断升高,宫颈癌患者死亡率得到相对控制。目前临床已明确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合并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病情更为严重、首次确诊时间更接近中晚期[3]。有研究[4]指出,女性HPV感染者可增加其性伴侣发生肛门癌、尖锐湿疣、阴茎癌等疾病发生风险,需引起临床重视。宫颈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宫颈癌的防控不仅需要HPV疫苗的接种,更需要科学、有效、精准的筛查策略;宫颈癌的筛查策略近30年来一直在不断的改变和优化,其在筛查方法、开始时间、时间间隔、结束时间等方面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以细胞学为主体的筛查逐步过渡到以HPV检测为主体的筛查[5]。宫颈HR-HPV感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应做到体、病、证三位一体,及早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的效果[6]。
表4 HR-HP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
由于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其HPV感染风险相对非妊娠女性更高。HPV可在母婴间进行垂直传播,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积极防控妊娠期HPV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9]。本研究显示,49例HR-HPV感染孕妇中16亚型感染者30例(61.22%),18亚型13例(26.53%),31、33、51、52、53、58亚型各1例,由此可知HPV16亚型感染率最高,其次为HPV18亚型,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10-14]结果一致。而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正确避孕方式以及科学健康正常性行为有助于降低HR-HPV感染风险,而生殖道炎症促使宫颈柱状上皮细胞更易黏附病毒颗粒,增加HR-HPV感染风险。因此,安全套避孕,避免多性伴侣,积极防治生殖道炎症是降低HR-HPV感染的重要措施。正常阴道菌群中的优势菌为乳杆菌,既有占位效应[15];阴道微生态环境结果提示HR-HPV感染组孕妇乳酸杆菌数量、念珠菌感染以及阴道清洁度与未感染组孕妇更高。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女性生殖道健康的有力保证,正常生理状态下乳酸杆菌作为阴道菌群中的优势菌,具有清除致病菌、抑制病原菌侵袭、维持阴道微生态稳定的作用,而一旦感染HPV后,阴道内菌群失调,厌氧菌数目明显升高,导致阴道内p H明显升高,为HPV感染提供了适宜的微环境[16-21]。
另外,HR-HPV感染组自然流产率及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这提示HR-HPV感染可能引起机体免疫与激素水平异常变化,并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孕妇HR-HPV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与初次性行为年龄、吸烟、性伴侣数量、生殖道炎症等,并且妊娠期HR-HPV感染后孕妇致阴道微生态环境会产生变化,极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因此,妊娠期HR-HPV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5]冯同富.宫颈癌筛查策略的变迁及思考[J].实用医学杂志,2022,38(15):1865-1871.
[6]周方芳桂涛,黄美华,等.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中医证型、体质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22, 38(2):234-238.
基金资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23A1515012214);
文章来源:李雅玲,牛刚,王伟.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及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15):2138-2141.
宫颈癌发病隐匿且转移晚、进展缓慢,确诊时大部分患者病情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1-2]。宫颈癌具有易转移性和高侵袭性,故加强宫颈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调控蛋白表达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3]。
2025-02-20调强放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调强放疗可使高剂量分布区与靶区的三维形状适合度较常规放疗大有提高,进一步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范围。随着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放疗越来越注重精准化和个体化,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放疗副反应[1-3]。
2025-02-20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加速康复速度[2-3]。
2025-02-18放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通常与手术和化疗联合使用。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宫颈癌病灶,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阻止其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2]。放疗可以通过外部放射治疗或内部放射治疗的方式进行。外部放射治疗是将放射线从机器外部照射到患者体内,以破坏癌细胞。
2025-02-17宫颈癌又称为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作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治愈率高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导致患者确诊时大多已进展到中晚期或已发生转移,因此,其临床总体治愈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死亡率很高。研究证明微小RNA与癌症的发生及进展关系密切,微小RNA-585-5p(miR-585-5p)在预测癌症患者不良预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2025-01-27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在病毒感染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宫颈部正常细胞变为异常细胞。持续性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为主要发病因素,该病变若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疾病发展为宫颈癌[1]。宫颈癌前病变常用治疗术式为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其主要利用高频电波生成的瞬时高热切割病灶组织,不仅可去除患者病灶组织,还可保留其子宫颈功能与结构。
2025-01-24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尽管早期发现可改善预后,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四位。癌症的确诊及治疗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的同时,也会对主要照顾者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主要照顾者要履行照护责任,平衡家庭及工作琐事,原有生活节奏被打破,同时面临至亲罹患癌症,极易产生预期性悲伤。
2025-01-06宫颈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1],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2]。宫颈癌根治术是不保留生育功能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手术范围包括开腹及微创腹腔镜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切除术(保留卵巢)+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伴或不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3]。
2025-01-02细胞分化抑 制因子 - 1 ( Inhibitor of intra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 1,ID - 1) 与多种恶性肿瘤的细胞分化存在联系,可 使肿瘤细胞凋亡进程阻滞,进而推动了恶性肿瘤的 发展[5]。脯 氨 酰 顺 反 异 构 酶 1 ( Prolylcis - trans isomerase1,Pin1) 可破坏肿瘤抑制基因、癌基因间的 平衡,进而推动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6]。
2024-12-26化疗是人体恶性肿瘤治疗环节中的特殊一环。随着当今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化疗模式也由常规的在院治疗,转变为高效的日间化疗模式。日间化疗不仅能够使患者更早回归到熟悉的家庭生活,享受家的温暖,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信心,对有效利 用 医 疗 资 源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2024-12-23人气:18387
人气:15349
人气:14908
人气:14222
人气:129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10838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5725
国内刊号: 44-1193/R
邮发代号:46-44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