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炎症性肠病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0-08-29    39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肌少症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住院率、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肌少症的发生、发展与炎症性肠病在进程上一致,且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炎症性肠病发生肌少症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除疾病的消耗和缺乏运动之外,还可能与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及肠肌轴等相关。合适的运动疗法、营养素补充及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促进患者肌肉质量和功能的恢复,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关键词:
  • 发病机制
  • 干预
  • 炎症性肠病
  • 综述
  • 肌少症
  • 加入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2种易复发的免疫介导慢性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研究显示,中国UC和CD患病率分别高达11.6例/(10万人·年)和1.4例/(10万人·年)[1,2],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肌少症是指进行性、广泛性的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及骨骼肌功能降低综合征。近年来,IBD患者的骨骼肌量减少及其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正日益受到临床关注[3]。本文就IB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流行病学、机制、诊断、干预及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研究


迄今为止,有关IBD患者肌少症发病率的研究并不多,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需要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根据已发表的11项研究,1280例IBD患者中约42.2%发生肌少症[4,5,6,7,8,9,10,11,12,13,14]。其中,CD和UC患者的肌少症发病率分别为59.6%(n=389)[3,5,10,15]和26.8%(n=168)[5,11]。仅1项研究分析了外科手术后IBD患者肌少症的患病情况,其发生率为42%(n=72)[13]。ADAMS[14]研究发现,男性IBD发生肌少症概率为68%,女性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USHING[12]的研究结论(男性IBD发生肌少症概率为81%,女性为48%)相似,提示男性IBD发生肌少症概率更高。此外,年龄对人群肌少症的影响结果也并不一致。ZHANG[4]研究发现,发生肌少症患者中位年龄较低,而PEDERSEN等[7]研究则发现IBD患者中发生肌少症者中位年龄明显增加(56.8岁vs.40.5岁,P<0.0001)。但由于研究的数量及纳入的样本量偏少,关于IBD合并肌少症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尚无定论。


2、肌少症对IBD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BAMBA[13]研究发现,肌少症是CD患者肠切除手术的预测因素,而亚组分析发现,在未行手术的CD患者中,合并肌少症患者生存率低于未合并肌少症患者(P=0.001)。ADAMS[14]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超重患者[体重指数(BMI)≥25kg/m2]中,肌少症与需要手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但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在住院时间上并无差异。CUSH-ING[12]研究结果表明,肌少症患者不仅住院率更高(56.1%vs.28.0%,P=0.02),需要接受结肠切除术的概率也更高(17.5%vs.4.0%)。无独有偶,来自我国江苏南京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合并肌少症的UC患者行结肠切除术的概率更高,且肌少症和低骨骼肌指数(SMI)是患者高Mayo评分的重要预测指标[5]。

PEDERSEN等[7]发现,合并肌少症的IBD患者住院时间更长,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率和术后并发症(如感染、术后败血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率更高。肌少症与Clavien-Dindo评分大于或等于Ⅳ级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5)。与之相似的是,ZHANG[5]研究表明,与未合并肌少症的IBD患者比较,肌少症患者的Clavien-Dindo评分大于或等于Ⅲ级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5.7%vs.2.3%,P=0.027)。多变量分析显示,肌少症和SMI下降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相关(P=0.023)。由此可见,肌少症可显著增加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无论是CD患者还是UC患者,肌少症与较高的住院率、手术风险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不良临床结局有关。


3、IB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机制


IB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营养因素、炎症和肠肌轴假说等与肌少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有关。

3.1营养因素

营养不良是IBD患者发生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IBD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饮食受限及能量摄入不足。肠道病变不仅降低肠上皮转运和吸收功能,还可引起肠腔内慢性失血和蛋白质丢失。这些能量的代谢失衡,均可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促进了肌少症的发生、发展[6]。一项关于氨基酸合成代谢反应的研究证实,支链氨基酸(BCAA)的负氮平衡与肌肉减少和瘦体重(FFM)Z值降低密切相关[16]。DAVIES[17]研究发现,儿童CD患者在餐后0、20min时呈BCAA正氮平衡,但在餐后60min时则转为负氮平衡,而健康对照组在这些时间点始终呈正氮平衡。餐后出现的负氮平衡可能为CD患者肌肉质量下降提供了合理解释,但仍需要研究进一步的机制来验证这一发现。

3.2炎症

IBD患者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其特征是促炎信号通路的激活、细胞因子的异常产生和急性期反应物的合成增加等[18,19]。促炎信号通路,尤其是IGF-1-Akt通路对促进细胞因子如核因子-κβ(NF-κ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具有重要作用[20,21]。急性期蛋白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和IL-6等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F-κβ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直接参与肌肉消耗、干扰肌生成[20]。IBD患者在慢性炎症状态下,肌肉生长抑制素显著激活,通过上调转录因子Smad2/3和抑制Akt信号通路,合成萎缩素第一型基因和泛素连接酶MuRF1,从而诱导肌肉中的蛋白降解,加速肌少症的发生[21]。此外,还有研究发现IBD相关的肠道黏膜炎症可导致肌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发生改变,引起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少和分解代谢增加,从而导致患者肌肉量减少[8]。

3.3肠肌轴假说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能影响骨骼肌的合成代谢和功能,而运动可能是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剂,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关[22]。故有人提出了肠肌轴假说,认为肠肌轴可能调节肌肉蛋白沉积和肌肉功能[23]。肠道菌群失调在IBD患者中常见。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会降低饮食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生物利用度。如色氨酸主要参与调节炎症和促进肌肉蛋白合成,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可促使骨骼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瘦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蛋白合成代谢水平下降[24,25]。此外,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具有多种有益的代谢活动,如调节全身炎症、改善胰岛素敏感度和减少肠道通透性等,最终通过调节全身蛋白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平衡来影响骨骼肌蛋白的沉积[23]。MORGAN[26]研究发现,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SCFA水平随之下降,导致骨骼肌分解代谢增加和肌肉质量降低。肠道微生物群和骨骼肌病理生理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相关机制。


4、肌少症的诊断


目前已发表的研究中,肌少症的诊断主要采用第三腰椎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T)和生物电阻抗法(BIA)[10]。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制定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包含以下3项:(1)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SMI,男性小于7.0kg/m2,女性小于5.7kg/m2;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DXA)测量四肢骨骼肌指数(ASMI),男性ASMI小于或等于7.23kg/m2,女性ASMI小于或等于5.67kg/m2;比较CT扫描图像第三腰椎层面骨骼肌面积总和除以身高的平方值,男性小于或等于52.4cm2/m2,女性小于或等于38.5cm2/m2)。(2)握力,男性小于26kg,女性小于18kg。(3)日常步态速度小于0.8m/s。满足第一项和后两项的其中一项即被诊断为肌少症[27]。


5、IB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干预


目前针对IBD患者的肌少症干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已知的肌少症干预策略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前者包括运动治疗和营养治疗。

5.1运动疗法

肌少症与IBD患者活动水平下降有关。我国一项纳入4000例的队列研究证明,适当运动对预防肌肉减少有益[28]。运动治疗最常用的是抗阻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IGF-1和肌源性调节因子表达,从而改善肌肉质量。户外锻炼亦对改善肌肉强度和功能有效,同时还可避免维生素D的缺乏。HO-LIK[29]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可降低IBD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和住院率。此外,AL-JAOUNI[30]研究发现,运动可能是超重/肥胖CD患者的有效干预措施。因此,对于大部分IBD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的运动疗法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5.2营养治疗

营养不仅与IBD发病和复发有关,也在肌少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1]。蛋白质的补充尤为重要,有助于改善肌肉萎缩、肌力降低。现阶段改善肌少症的营养方案包括补充特殊氨基酸(如亮氨酸)、α-亚油酸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等,但目前缺乏在IBD中的应用研究[32,33,34]。还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和鱼油可改善IBD合并肌少症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和营养状况[35]。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合并肌少症的IBD患者,术前接受肠内营养者比未接受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6.5%vs.28.6%,P=0.045),提高术前的血清清蛋白水平亦可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因此,合理的营养管理对改善IBD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5.3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IBD合并肌少症的药物研究尚不多见,但积极缓解IBD的病情有利于改善肌少症。例如,英夫利昔单抗可通过降低患者的促炎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患者肠道炎性反应和改善肌少症。SUBRAMANIAM[21]对19例CD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25周后,右侧小腿肌肉体积从1505cm3增加到1569cm3(P=0.010),右侧小腿肌力从184.8Nm增加至213Nm(P=0.002)。目前,治疗肌少症的药物还包括睾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但尚缺乏其在IBD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6、小结


综上所述,IBD与肌少症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尽管IBD合并肌少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研究可能包括优化基于运动的治疗,或是探索以营养、生活方式因素和药物为重点的其他策略,从而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身体功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黄姗姗,吴江.炎症性肠病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0(16):2486-248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胃肠病学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期刊人气:114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7125

国内刊号:31-1797/R

邮发代号:4-624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