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胆道四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病人中发生压力性损伤者14例,占16.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年龄、体质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术中低体温、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制动时间、术后出血、术后感染、胃排空障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 kg/m2、白蛋白低水平、术中低体温、术后制动时间≥24 h、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其影响因素多,应对可控的高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目前治疗胰头癌、壶腹部周围癌、部分胰腺良性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1]。因其手术范围广,涉及脏器多,手术复杂,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50%[2]。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局部损伤,手术病人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3‐4]。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8.1%~54.8%[5]。压力性损伤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严重的护理并发症,它是国内外评价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护理人员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掌握不足是其预防的主要障碍[4]。本研究旨在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胆道四科2019年6月—2021年6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6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2)术前凝血功能正常;3)术前未发生压力性损伤;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术前已伴有压力性损伤;3)合并糖尿病、皮肤病、传染性疾病;4)合并全身慢性感染性疾病。
1.2压力性损伤判定标准及分组
依据《美国国家压力性损伤顾问小组压力性损伤防护与治疗指南》[6](NationalPressureUlcerPanel,NPUAP2016),压力性损伤分为1期、2期、3期、4期、不可分期、深部组织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常规于术后即刻、术后每日床边检查病人皮肤情况,将发生2期压力性损伤及以上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病人及发生1期压力性损伤及时采取措施好转病人纳入未发生组,发生2期及以上病人由护理部专人进行鉴定。
1.3收集病人相关资料
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既往压力性损伤史;2)疾病相关资料: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体温、术中出血量、白蛋白水平、制动时间、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自变量纳入标准为单因素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本研究86例病人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病人14例,占16.3%;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70岁9例,≥70岁5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者72例,占83.7%。
2.2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病人年龄、体质指数(BMI)、白蛋白水平、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低体温、术后制动时间、术后出血、术后感染、胃排空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2.3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以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为因变量(未发生=0,发生=1),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kg/m2、白蛋白低水平、术中低体温、术后制动时间≥24h、术后出血、术后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分析
压力性损伤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多见,其发生不仅增加病人痛苦和医疗费用,皮肤局部感染,还易造成全身感染及肝功能的改变,长期被动卧位不利于肝胆术后引流液的引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7]。本研究86例病人中有14例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6.3%,说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压力性损伤发生较高,需引起临床重视。为此,积极探索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3.2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P<0.05)。具体原因:1)BMI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指标,能反映一个人的体脂肪量[8]。低BMI(18.5kg/m2)病人脂肪组织少,表皮无较多的皮下组织保护,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9‐10]。2)白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蛋白质,其水平反映了营养状态和肝功能,低白蛋白水平通常表明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11]。低白蛋白水平、出血会使组织灌注不足,发生缺氧与缺血,降低皮肤抵抗力[12‐13],此外白蛋白水平低导致组织水肿,皮肤因为水肿而表面薄弱,更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14]。3)术中低体温可能由于麻醉、输液和手术环境等因素引起。低体温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导致机体外周血流灌注减少,受压部位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15]。4)术后长时间制动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局部压力,导致皮肤和软组织缺血,从而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取半卧位,骶尾部长期受压,术后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病人制动护理,术后伤口疼痛,导致病人卧床时间延长,病人活动与感觉能力受阻,对疼痛、长期受压反应迟钝,极易诱发压力性损伤[16]。5)术后出血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和组织缺氧,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出血会使组织愈合能力下降,增加组织损伤的风险,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术后感染的发生会导致病人被动卧床及机体代谢紊乱,同时病人出现高热,大量汗液浸渍,通风不良,加之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在潮湿多菌的环境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会增加[17‐18]。
4、护理对策
4.1术前加强评估
护理人员参加科室术前讨论,提出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的程度,完善术前健康宣教,并采取预处理。利用Braden评分量表对病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与分析,依据压力性损伤评估结果进行分级护理,对高风险病人可依据压力性损伤预防指南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中白蛋白水平低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可以针对此类病人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静脉补充营养物质,适当补充白蛋白。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复杂,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多,单靠Braden评分量表无法有效评估病人压力性损伤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应探索更有效的压力性损伤评估工具。
4.2术中积极预防及处置
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低体温是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单因素结果显示术中低体温,手术持续时间长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加强术中保温,术中监测病人体温,使用保温毯等维持病人体温,冲洗液加温至36~38℃,控制手术室湿度40%~60%,温度22~25℃。在手术允许的情况下摆放体位前在每个受压部位采用敷泡型压力性损伤贴或水胶体敷料,以缓冲受压部位的压力。也可采用液体敷料皮肤护理液涂抹皮肤以改善受压部位皮肤的血液循环,保持受压部位干燥,消毒皮肤时不宜使用过多的消毒液,并加强对留置导管病人的观察,以防止液体浸湿床单。与病房交接时提供评估结果和术中记录。
4.3术后早期下床及积极的营养支持
术后护理应根据病人术中情况,在Braden评分基础上相应提高风险等级并给予正确的护理措施。应密切观察病人局部皮肤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发现皮肤压红高度警示可能发生1期压力性损伤,应立即给予局部减压,赛肤润皮肤营养剂涂抹,以免压红处进一步发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呼吸浅快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局部皮肤缺血缺氧受潮抵抗力下降,也能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早处理、早治疗,减少全身状况下降的风险。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白蛋白水平低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针对此类病人可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方式加强营养;术后出血制动病人,可采用功能性敷料保护骶尾部及骨隆突处;术后并发出血、感染、吻合口瘘也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术后病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感染、吻合口瘘出现高热病人,定时清洁皮肤,及时更换床单、衣裤,维持皮肤干燥;应用加速康复理念,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机体恢复,加强宣教,提高病人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提高病人对实施预防性措施的依从性。采取三级监控[12],监控小组督促相关护理措施执行情况,并定期与各级监控小组讨论,探讨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及如何改进,总结经验,全方位监控[19‐20]。
5、小结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讨论,促进护理人员掌握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可控高风险因素,提出护理干预对策,临床可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纳入病例数较少,所选样本代表性不够,导致研究存在一定偏倚,在日后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提升研究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祥,王城,武步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0,27(5):641‐645.
[2]黄强,杨骥,林先盛,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91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8,24(2):126‐127.
[3]蒋琪霞,瞿小龙,郭秀君,等.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25‐28.
[4]魏彦姝,陈杰,路潜,等.术中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4‐66.
[5]朱桂霞,邹宝红,董争,等.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护士压疮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2):103‐104.
[6]褚万立,郝岱峰.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2016年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和分期解读[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13(1):
[8]陈晓唯,向承红.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83‐1184.
[9]王新格.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7):169‐170.
[10]梁春梅,陈凯,潘俊敏,等.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27(12):913‐916.
[11]蒋毅,纪蓉,刘玉玉,等.改良WCUMS评分预测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2):1357‐1359.
[12]魏亚丽,李松梅.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22‐24.
[13]毛香英,察美娥.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老年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35‐236.
[14]张琼.优质护理管理在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7):145‐146.
[15]王晓慧,宫晓艳,陈婷,等.复发性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及生物学标志物预测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3,4(9):805‐808.
[16]李萌萌,魏花萍,靳修,等.危重症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3,9(15):2734‐2738.
[17]王震,王欣琦,张伟英.患儿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23,9(14):2488‐2493.
[18]金庸,姚静,李柏谖.手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甘肃医药,2023,42(6):565‐567.
[19]冯哲,王洋,兰端云,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压力性损伤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08‐1710.
[20]曾伟芬,张菊梅,张锦春.中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1):24‐27.
基金资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1HL006;
文章来源:张婷婷,沈丽.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术后发生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25,23(05):910-913.
分享:
在治疗四肢骨折时,由于手术导致的局部肌肉血管损伤及长时间卧床,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压疮等,若临床护理不当,则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而影响预后。手术全期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其主张将护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多维度分析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2025-04-24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缝针使用数量及频率也逐渐增加,一些精细操作需使用持针器前端夹针,容易发生针刺伤、跳针、缝针丢失等不良事件,因此手术室缝针管理尤为重要[1-3]。传统的缝针固定效果差,且将缝针别在纱布或绿色手术巾上,缝针容易没入纱布网眼中,不易清点,一旦丢失,寻找困难,难以达到现代外科高效的缝针管理要求。
2025-04-22先天性气管狭窄(congenitaltrachealstenosis,CT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气管软骨环或纤维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的一种致命的气道梗阻性疾病。婴幼儿期即可发病,常表现为反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50%~80%[1]。先天性气管狭窄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
2025-04-21肛周脓肿是指肛门周围组织发生感染并形成脓液集聚的疾病,通常由肛门周围的腺体感染引起,会造成局部疼痛、红肿及排便困难等症状。关于肛周脓肿的治疗,临床上可采用抗生素、中药及手术等进行治疗,其中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但术后创口需要一段时间方可愈合,此时患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护理以促进创面愈合并预防感染。
2025-04-19垂体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位置一般在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1-2]。由于该病发展速度快,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3-4]。因此,对垂体瘤术后患者,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并发症管理。
2025-04-15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该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案,可纠正心肌供氧状态,进而控制疾病发展、保证患者安全。但针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加之患者生理机能有所衰退,术后康复时间较长,这就凸显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1]。
2025-04-09膀 胱 癌 发 病 率 位 居 恶 性 肿 瘤 第 9 位,在 男 性 恶 性肿瘤中居第 7位(9.5/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 10位以后(2.4/10 万);膀胱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 13 位,男 性 死 亡 率 为 3.2/10 万 ,女 性 死 亡 率 为 0.9/10 万。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2025-04-07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病导致胸膜腔内堆积病理性液体,发病后患者表现出发热、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影响,临床较为重视,需积极给予患者治疗和护理[1-2]。目前,临床多通过胸腔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可较好消除患者胸腔积液,改善患者病情[3]。
2025-04-07手术治疗能快速切除病变、修复损伤或移植器官,但也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压力大,可能诱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传统护理虽能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应激水平,但其心理干预不足,缺乏针对性。
2025-04-02目前治疗主要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已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因手术较为复杂,多数时需开展体外循环,患者术中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脑缺血,还会因其他原因而诱发代谢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等,且术后受药物、疼痛、不良心理、睡眠中断等的影响易引发谵妄[2]。
2025-04-01人气:18560
人气:16686
人气:16026
人气:15314
人气:1486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
期刊人气:2343
主管单位:南昌大学
主办单位:南昌大学医学院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8194
国内刊号:36-1242/R
邮发代号:44-119
创刊时间:200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