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医学院校新生的死亡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20-02-29    6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新生死亡态度,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某医学院校大一学生434名,对研究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新生的死亡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积极的、倾向于自然接受维度,男女生间没有差异;(2)在逃避接受维度法学及管理学学位的新生得分(2.39±0.72)大于医学和理学学位学生得分(2.13±0.69),P<0.05;(3)来自城市和乡镇学生在趋近接受维度得分(2.43±0.64)大于来自农村学生在趋近接受维度得分(2.25±0.59),P<0.05。在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上家庭从未讨论和尽量避免讨论的新生得分(2.62±0.68)和(2.85±0.73)高于讨论时气氛比较不自然和能公开谈论死亡的新生得分(2.48±0.58)和(2.71±0.72),P<0.05;(4)在逃离接受维度心理健康状况好的新生得分(2.10±0.69)明显低于存在心理问题可能的新生得分(2.42±0.7),P<0.01。结论: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态度的调查可以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状况异常学生。医科院校应针对不同学科门类及不同生活环境学生开展有差异化的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关键词:
  • 心理健康状况
  • 新生
  • 死亡态度
  • 研究
  • 加入收藏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及今后的工作中常常要面对死亡,其面对死亡的态度将影响其学习、生活态度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死亡态度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形成及影响居于主导地位[2]。采取多种方式、手段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降低大学生自杀率,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重要课题。因此,了解医学院校新生的死亡态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不同学科门类,从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新生中抽取九个班级进行整群调查。发出问卷469份问卷,收回457份,回收率为97.4%,有效问卷434,有效率为95.0%。其中男生110名,女生324名;医学学位学生170名(39.2%),理学学位学生191名(44%),法学学位学生36名(8.3%),管理学学位学生37名(8.5%)。

1.2 研究工具及评定方法

1.2.1 死亡态度量表

采用唐鲁等人对台湾学者廖芳娟翻译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3]的修订问卷实施调查。该量表共32条,分为5个维度: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避接受。采用5级评分,即likert五点量表,每个条目用“极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分、2分、3分、4分、5分的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倾向于此维度的死亡态度。

1.2.2 大学生人格问卷(UPl)

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者1993年修订。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以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UPI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UPI总分大于20分者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咨询或寻求医疗帮助。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死亡态度各维度评分以(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结果


2.1 不同性别新生死亡态度

该校新生的死亡态度在自然接受维度上得分最高(3.93±0.55),逃离接受维度得分最低(2.17±0.70),居中的依次是死亡逃避(2.77±0.73))、死亡恐惧(2.54±0.62)和趋近接受(2.31±0.62)。不同性别新生的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该研究结果显示,该校新生总体或是不同性别学生生的死亡态度,自然接受维度得分均大于3分,且是所有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一个维度;其他四个负向维度的得分无论是总体还是男、女生均低于3分,说明该校新生死亡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积极的,视死亡为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对死亡能自然接受。这与雷蕾[4]、徐洁[5]、张东伟和陈四光等[6]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5]。男、女生在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其他国内研究结果不一,陈四光等发现女性的死亡恐惧显著高于男性,王世嫘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更倾向于自然接受的死亡态度[6]。而农炳金等人对医学生的研究发现在死亡逃避维度得分男生高于女生[7]。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工具不一致以及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等因素有关,其他研究多是选取不同年级学生,而本研究选择的是新生。

表1  不同性别新生死亡态度比较[(x±s),分]

2.2 不同学位类型新生死亡态度

不同学位类型新生的死亡态度,在逃避接受维度医学与理学学位学生得分(2.13±0.69)低于法学和管理学位学生得分(2.39±0.7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其余4个维度不同学位类型学生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2)。说明法学和管理学学位新生较医学和理学学位的新生更多一些负向态度。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法学和管理学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文科生,而医学和理学学位的新生全部都是理科生,在思维模式方面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调查是在新生阶段的下学期进行,理学和医学学位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与死亡相关的专业教育较法学和管理学学位的学生要更多一些,更能接受和承认死亡的必然。

表2  不同学位类型新生死亡态度比较[(x±s),分]

2.3 不同生活环境新生死亡态度比较

2.3.1 不同居住地新生死亡态度比较

对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学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来自城市、乡镇学生和农村学生死亡态度在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均一致,均为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来自城市、乡镇学生死亡态度在死亡恐惧和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差异的存在可能是由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生活条件要更优越,没有农村学生经历的苦难多,所以对死亡更为恐惧,甚至会消极的把死亡看作通往快乐来生的途径。

表3  不同生源地新生死亡态度的比较[(x±s),分]

2.3.2 家庭讨论死亡问题对新生死亡态度影响的比较

家庭中是否讨论死亡问题对大学生的死亡态度有明显的影响。在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上家庭从未讨论和尽量避免讨论的新生得分要(2.62±0.68)和(2.85±0.73)高于讨论时气氛比较不自然和能公开谈论死亡的新生得分(2.48±0.58)和(2.71±0.72),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4)。说明在能讨论死亡问题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会更少一些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死亡的逃避。

表4  家庭是否讨论死亡问题对新生死亡态度的影响[(x±s),分]

2.4 不同心理状况新生死亡态度

从新生在死亡态度五个维度的得分与反映心理健康差状况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关系来看,UPI得分在20分以下的新生和UPI得分在20分以上的新生在死亡态度的各维度得分高低顺序一致,但在逃离接受维度UPI总分20分以下的新生得分(2.10±0.69)明显低于UPI总分20分以上的新生得分(2.42±0.7),且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5。说明存在心理问题可能的新生较心理状况较好的学生有着更为负向的死亡态度,更容易将死亡做为逃避痛苦的途径。

表5  不同心理状况新生死亡态度的比较[(x±s),分]


3、讨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不同心理状况的医学新生的死亡态度存在差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大学生对待生死的观念还相对模糊,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钰琳[8]、王雪[9]、张慧影[10]的研究认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以更好地照护临终患者和家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死亡教育来培养医学生正确的死亡态度,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死观,但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及不同心理状况的医学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死亡态度受生理心理、文化思想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11],死亡态度也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科学准确地测评死亡态度对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也具有一定意义。高校可利用死亡态度问卷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辅助筛查,通过及时发现存在负向死亡态度的学生来实现对自杀事件的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四光,安献丽.436名大学生死亡态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303-304.

[2]张东伟.高校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7(6):675-677.

[3]廖芳娟.台湾警察之死亡态度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4]雷蕾.大学生死亡态度对其器官捐赠意愿的影响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18,18(3):198-201.

[5]徐洁.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3(3):128-132.

[6]王世嫘.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济宁学院学报,2014,33(5):54-57.

[7]农炳金.广西医学生死亡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10):898-901.

[8]高钰琳.死亡教育干预对医学生死亡态度影响的准实验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2):138-140.

[9]王雪.医学生“死亡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53(3):10492-10496.

[10]张慧影.新疆临床护士死亡态度对其临终照护态度的影响研究[J].全科护理,2018,16(11):1291-1294.

[11]朱海玲.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571.


施丕华,王贵义,徐卫琼,等.医学院校新生死亡态度研究[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58-6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5YZ17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38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6-2932

国内刊号:10-1451/R

邮发代号:82-30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