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肠内营养支持的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9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37.50%(39/104)。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未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患者相比,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低蛋白血症人数占比、术后禁食时长>48 h人数占比以及机械通气人数占比均上升(P<0.05),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致伤因素、损伤类型、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制剂种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上升(OR=2.565,95%CI:1.422~4.627)、低蛋白血症(OR=2.149,95%CI:1.220~3.786)、术后禁食时长>48 h(OR=2.261,95%CI:1.201~4.259)、机械通气(OR=2.071,95%CI:1.091~3.931)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较高,APACHEⅡ评分上升、低蛋白血症、术后禁食时长超过48 h和机械通气是这类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跌落、暴力等外力冲击引起[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5 000万人遭受颅脑损伤,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相当比例,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2]。重型颅脑损伤不仅会直接造成大脑损伤,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反应,如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免疫抑制和代谢紊乱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3]。肠内营养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营养支持手段之一,肠内营养通过胃肠道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预防肠道细菌移位,降低感染风险,促进脑功能恢复[4]。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并发症,其中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尤为常见且严重[5]。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是指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一种腹泻,且排除了其他潜在的病因。这种腹泻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和抗生素滥用,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6]。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报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超过60%[7]。相关研究还显示,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会造成患者电解质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造成致残、致死等不良结局[8]。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高发病率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干预措施。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减少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肠内营养支持的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Scale,GCS)评分[9]进行评估,GCS均≤8分。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及手术史、既往有胃肠疾病史、严重精神疾病、药物滥用史、酗酒史,吸毒史及GCS>8分者。收集所有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index,BMI)、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致伤因素、损伤类型、有无低蛋白血症、术后禁食时长、有无机械通气、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制剂种类。本研究经河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号2343362199),所有入选对象合法监护人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评估
参考《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10]中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定义: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或之后出现的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80%以上且不成形,排除了其他潜在的腹泻病因,如感染、药物副作用和肠道疾病等。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一、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纳入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39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37.50%(39/104)。
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未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患者相比,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患者其APACHEⅡ评分、低蛋白血症人数占比、术后禁食时长>48 h人数占比以及机械通气人数占比均上升(P<0.05),两组年龄、性别、BMI、GCS评分、致伤因素、损伤类型、肠内营养输注方式、肠内营养制剂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
赋值情况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为因变量(无=0、有=1),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赋值情况见表2。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多因素分析经二分类Logistic逐 步 回 归 分 析 ,结 果 显示:APACHEⅡ评分上升(OR=2.565,95%CI:1.422~4.627);低蛋白血症(OR=2.149,95%CI:1.220~3.786);术后禁食时长>48 h(OR=2.261,95%CI:1.201~4.259);机械通气(OR=2.071,95%CI:1.091~3.931)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赋值
表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多个系统功能障碍,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受损。这类患者由于脑部受损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引发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而且可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11]。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是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乳糖不耐受、高脂或高渗透压的营养液以及过快的输注速度都可能增加腹泻的风险[12]。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和抗生素滥用,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张坤秀等人[13]的一项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达38.93%。另一项研究也报告了相似的结果,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约为34.17%[14]。本研究结果显示,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共计39例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37.50%。与上述文献报道相近,表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些数据进一步强调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重要性和研究必要性。
寻找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并发症,并且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上升、低蛋白血症、术后禁食时长>48 h、机械通气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分别分析其原因:①APACHEⅡ评分是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15]。严重病情的患者通常伴有更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肠道血流减少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16]。此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和镇静剂,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和蠕动功能,从而增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风险[17, 18]。Batassini等人[19]的一项针对接受肠内营养的重症监护病人的研究也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的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②低蛋白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影响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增加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20]。蛋白质是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成分,缺乏蛋白质会导致肠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21, 22]。此外,低蛋白血症还可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进一步加重腹泻症状[23]。③禁食时间过长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损害肠黏膜屏障功能,增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风险[24]。禁食期间,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可能失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从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和腹泻[25]。长时间禁食还可能导致肠道的防御机制削弱,增加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使患者在恢复肠内营养时更容易出现腹泻[26]。④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通常说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卧床,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27]。并且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大量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8]。此外,机械通气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较弱,容易受到感染,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也较高。姚远等人[29]的一项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是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显著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风险越高。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应密切监测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尽管本研究在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研究采用的是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第二,本研究未详细探讨不同肠内营养配方对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的影响。第三,本研究中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排便次数,缺乏更详细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如粪便培养、炎症标志物等,这可能影响对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病因的精确判断。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更全面的检测方法,进一步明确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具体原因和机制。第四,本研究未对患者的长期预后结局进行随访,尤其是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深入探讨这些方面将有助于全面评估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意义和制定更全面的预防措施。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提高结果的外部效度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较高,APACHEⅡ评分上升、低蛋白血症、术后禁食时长超过48 h和机械通气是这类患者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0刘芳,高岚,王晓英,等.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 2022, 57(3): 261-264.
13张坤秀,吴晓英,卢雨薇,等.基于Lasso回归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21(8): 71-77.
14岳果林.基于机器学习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D].贵阳:贵州医科大学, 2023.15
21胡奕婷,喻蓉艳,张芳,等.精准营养治疗对慢性肝病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21(22): 3388-3392.
27陈蓓蓓,谢琴,徐相勤,等.重症机械通气病人超声监测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变化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24, 31(3): 154-161, 166.
28郭文博,赵长海.腹腔镜下胆囊手术患者围术期抗生素暴露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黏膜免疫平衡的影响[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 29(5): 823-827.
29姚远,李翰嵩,张磊,等.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24, 36(2): 81-84.
基金资助: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LHGJ20230054);
文章来源:高欣,孔祥润,陈云霞,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25,19(02):83-87.
有研究指出[2],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干预,不仅能够增加机体营养吸收,还可以提高患者手术后免疫力,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对于胰腺癌患者开展赋能护理干预,可帮助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进改善预后,赋能理论护理能通过充分利用资源,对患者的自身需求进行识别,并解决与满足患者的需求,以此提高护理质量[3]。
2025-04-24数据[3]显示,30%~65%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脑出血患者存在VAP,是术后第一个月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VAP还可导致急诊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和住院时间延长。而常规标准化术后护理措施的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VAP发生率,但仍旧没完全解决危险因素。
2025-04-16高原环境因基础条件与平原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初入高原人群发生应激反应,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既往研究[2]指出,通过营养干预能有效增强骨骼肌功能,改善蛋白质代谢,改善运动员在高原环境的适应及运动能力。 精准营养干预是精准医学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针对个体化差异制订干预方案的特点,已在辅助临床治疗上取得突出效果。
2025-03-29CKD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进展至终末期并发症多,预后不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延缓CKD发展,减轻社会负担至关重要[3]。营养治疗是CK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4],合理的营养管理能提高CKD整体诊治水平,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病人预后,减少医疗费用支出[5]。
2025-03-26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跌落、暴力等外力冲击引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有5 000万人遭受颅脑损伤,其中重型颅脑损伤占相当比例,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型颅脑损伤不仅会直接造成大脑损伤,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反应,如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免疫抑制和代谢紊乱等。
2025-03-25目前,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采用利巴韦林、阿奇霉素、喹诺酮类等药物治疗,但是存在耐药性增加、药物副作用明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病情的发展,此外,常规治疗手段忽视个体差异与营养状态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促进康复的基础,且良好的营养状态可提升患儿的免疫功能,缩短康复时间[3]。
2025-03-25食管癌作为消化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疾病早期特异性症状缺乏,疾病早期就诊率较低,患者多在明显吞咽不适、障碍时就诊检出,应依据病情诊断情况酌情开展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1]。手术治疗作为食管癌临床主要治疗方案,可在依据患者术前诊断情况设计合理手术方案、切除范围后,实现对疾病进展的有效控制或根治[2]。
2025-03-13重症肺炎(severepneumonia,SP)是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死亡率高,可引起多种肺内外并发症[1-2]。营养不良是SP的并发症之一,SP发生后,蛋白质和能量代谢加快,受疾病影响患者难以及时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易导致营养不良,加重感染病情[3]。
2025-03-05孕期作为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特殊的营养需求以及生理变化。孕期营养状况对孕妇身体健康、胎儿生长发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铁的摄入,孕期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母体血容量增加的需要。然而,孕期铁缺乏是导致孕妇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02-21胃肠手术是治疗各种胃肠疾病常见的方法。然而,术后患者常常遇到胃肠功能恢复缓慢、营养吸收不足和营养不良等问题,可致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住院时间的延长以及康复的受阻。过去,术后的营养支持主要是通过肠外营养(PN)或肠内营养(EN)来提供。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存在一些限制。
2025-02-17人气:16686
人气:16028
人气:15587
人气:15315
人气:1487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期刊人气:1750
主管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2897
国内刊号:61-1384/R
邮发代号:52-266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