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比较组和试验组并予以不同护理,比较两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结果 试验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均优于比较组,组间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有效率,改善不良情绪。
脑梗塞为脑局部组织坏死、脑供血功能障碍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预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半身不遂、智力异常等,给社会、家庭带来较重负担,多数患者有明显的消极心理及负面情绪[1]。本文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4例,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比较组,每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73±6.13)岁,病程0.6~2.9年、平均(1.18±0.25)年;比较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6~80岁、平均(62.89±6.08)岁,病程0.6~3.1年、平均(1.23±0.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比较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告知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等。试验组予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和优质护理。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1)床上训练。护理人员指导可自由活动患者进行肢体屈伸、抬腿、翻身等锻炼;对于不可自由活动患者实施按摩30 min/次、1次/d,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逐渐增加至3次/d。(2)床下训练及室外活动。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利用轮椅行走,逐渐向正常步行过渡;利用拄拐、搀扶方式帮助患者完成平衡训练,待肢体协调性恢复良好时,鼓励患者进行室外行走训练。(3)日常生活训练。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厕、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训练;出院前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居家康复训练方案。优质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了解其心理状况,鼓励患者倾诉需求与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交流中要根据患者实际听力、语言表达等情况适当调整语速及音量;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予以情感支持,理解患者心情;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树立其治疗信心。(2)生活护理。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作息时间,确保病房安静、舒适;根据患者病情和体位差异调整枕头位置,确保肢体功能体位良好,减少肢体发生畸形挛缩;嘱家属为患者准备易消化、清淡食物,控制患者的进食速度和进食量,避免发生呛咳。(3)安全护理。在床头悬挂安全警示牌、设置病床防护栏、保持地面干燥,防止不良事件发生。(4)药物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服用方式、药量、不良反应等,用药后给予密切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参考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得分越高则恢复越好。(2)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况,得分与情绪状况成反比。(3)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分值降低幅度评价患者的护理有效性。NIHSS分值降低>50%为显著、降低30%~50%为好转、降低<30%为无效。护理有效率=(显著+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肢体活动功能、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试验组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3.27±1.89)、(12.37±2.15)、(45.46±1.25)分,比较组分别为(23.45±1.63)、(12.18±2.09)、(45.39±1.29)分;护理后,试验组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5.78±6.84)、(23.64±6.58)、(62.34±9.86)分,比较组分别为(41.62±5.39)、(19.37±3.54)、(56.38±7.29)分。护理前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护理后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6、3.704、3.150,均P<0.05)。
2.2 两组的生活质量、情绪状况比较
试验组的SF-36、SAS、SDS评分分别为(66.74±4.87)、(37.29±4.93)、(38.59±5.08)分,比较组分别为(63.39±2.15)、(43.58±9.63)、(44.57±9.24)分。试验组的SF-36评分高于比较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8、3.768、3.675,均P<0.05)。
2.3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23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护理有效率为95.24%;比较组:显著16例、好转15例、无效11例,护理有效率为73.81%。试验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2,P<0.05)。
3、讨论
脑梗塞与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能够诱发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致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多数患者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2]。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是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身体状态,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通过床上训练、床下训练、室外活动,加快患者行走能力的康复;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优质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其以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为中心,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等优势。在脑梗塞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后,其心理、生活、安全、药物方面均得到优质照护,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安全性。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文结果证实,试验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均优于比较组。由此可见,对脑梗塞患者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与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有效性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1):160.
[2]陈爱萍.脑梗塞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措施对自理能力与预后的改善作用[J].系统医学,2020,5(24):142-145.
[3]郭杰.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22):188-189.
文章来源:王军,于克玲.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3):342-343.
分享: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类前庭外周性眩晕,是指患者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发生改变时出现的短暂性(通常持续少于1分钟)眩晕及特征性眼震,并在体位改变时反复出现[1,2]。
2025-04-02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多数患者往往因对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的匮乏,在治疗阶段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这对治疗成效及后续康复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常规护理因内容相对局限,难以全面覆盖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护理需求,导致护理成效不尽如人意。近
2025-04-01研究显示[1],该类患者治疗中,传统护理方法虽然提供了基本的护理措施,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感,继而无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还需寻找其他干预方式[2]。个体化分阶段护理能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个体需求开展护理,其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
2025-03-31骨质疏松属于造成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在患病后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的风险性比较高,致残率高达50%,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股骨转子间骨折大多是低能量、非暴力作用后的骨折,多发于老年骨质疏松以及既往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导致患者的机体功能、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增加了致残率以及病死率[1]。
2025-03-31乳腺癌术后的康复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2]。然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往往侧重于术后的物理恢复,忽视了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的需要,导致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知识缺乏、情绪问题及社会孤立等问题[3]。近年来,循证护理作为一种以证据为基础、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5-03-19老年人多存在基础性疾病,并伴有骨质疏松,且机体活动能力、反应灵敏度降低,极易跌倒,引发髋部骨折。现阶段,临床上主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式主要包括关节置换术、复位内固定术,尽管能够改善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术后存在多种并发症的风险,疼痛即为其中常见的一种[2]。
2025-03-19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具有高死亡率和高残疾率的特点,中国的老年髋部骨折数量不断增长[1]。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差,基础疾病多,大多伴有骨质疏松、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骨折后可能加重或并发原有基础疾病[2-3]。因此,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值得深入研究。
2025-03-17研究表明[3],在实施机械通气之后,患者将长期制动以及卧床,难以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这将在极大程度上诱发并加重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症状,诸如肌肉萎缩、谵妄以及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以及预后,并对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困扰。同时,还会造成病情的迁延进展,而一旦患者病情迁延,不仅要延长治疗时间,导致经济压力加大,同时还会加大患者的生命安全风险。
2025-03-13重度吸入性损伤更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伴有肺部感染、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以及气管狭窄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达80%[2-3]。阶段式气道护理是根据吸入性损伤病理生理改变过程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分阶段气道护理方案,其贯穿于救治、康复的整个过程,是保障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护理质量的关键。
2025-03-12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椎外科疾病,是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等在发生不同程度退行病变后,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的状态。微创手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其能有效切除压迫脊神经周围组织的突出物,从根本上缓解腰椎不适症状。
2025-03-10人气:22311
人气:19988
人气:18474
人气:16541
人气:16297
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0.702
影响因子:4.36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