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分为比较组和试验组并予以不同护理,比较两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结果 试验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均优于比较组,组间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有效率,改善不良情绪。
脑梗塞为脑局部组织坏死、脑供血功能障碍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预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半身不遂、智力异常等,给社会、家庭带来较重负担,多数患者有明显的消极心理及负面情绪[1]。本文探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4例,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比较组,每组各42例。试验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73±6.13)岁,病程0.6~2.9年、平均(1.18±0.25)年;比较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6~80岁、平均(62.89±6.08)岁,病程0.6~3.1年、平均(1.23±0.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比较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告知注意事项、用药护理等。试验组予以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和优质护理。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1)床上训练。护理人员指导可自由活动患者进行肢体屈伸、抬腿、翻身等锻炼;对于不可自由活动患者实施按摩30 min/次、1次/d,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逐渐增加至3次/d。(2)床下训练及室外活动。护理人员辅助患者利用轮椅行走,逐渐向正常步行过渡;利用拄拐、搀扶方式帮助患者完成平衡训练,待肢体协调性恢复良好时,鼓励患者进行室外行走训练。(3)日常生活训练。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厕、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训练;出院前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居家康复训练方案。优质护理:(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了解其心理状况,鼓励患者倾诉需求与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交流中要根据患者实际听力、语言表达等情况适当调整语速及音量;嘱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予以情感支持,理解患者心情;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树立其治疗信心。(2)生活护理。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作息时间,确保病房安静、舒适;根据患者病情和体位差异调整枕头位置,确保肢体功能体位良好,减少肢体发生畸形挛缩;嘱家属为患者准备易消化、清淡食物,控制患者的进食速度和进食量,避免发生呛咳。(3)安全护理。在床头悬挂安全警示牌、设置病床防护栏、保持地面干燥,防止不良事件发生。(4)药物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服用方式、药量、不良反应等,用药后给予密切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参考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得分越高则恢复越好。(2)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况,得分与情绪状况成反比。(3)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分值降低幅度评价患者的护理有效性。NIHSS分值降低>50%为显著、降低30%~50%为好转、降低<30%为无效。护理有效率=(显著+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肢体活动功能、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试验组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3.27±1.89)、(12.37±2.15)、(45.46±1.25)分,比较组分别为(23.45±1.63)、(12.18±2.09)、(45.39±1.29)分;护理后,试验组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5.78±6.84)、(23.64±6.58)、(62.34±9.86)分,比较组分别为(41.62±5.39)、(19.37±3.54)、(56.38±7.29)分。护理前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护理后的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6、3.704、3.150,均P<0.05)。
2.2 两组的生活质量、情绪状况比较
试验组的SF-36、SAS、SDS评分分别为(66.74±4.87)、(37.29±4.93)、(38.59±5.08)分,比较组分别为(63.39±2.15)、(43.58±9.63)、(44.57±9.24)分。试验组的SF-36评分高于比较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8、3.768、3.675,均P<0.05)。
2.3 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23例、好转17例、无效2例,护理有效率为95.24%;比较组:显著16例、好转15例、无效11例,护理有效率为73.81%。试验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比较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2,P<0.05)。
3、讨论
脑梗塞与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能够诱发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致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多数患者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2]。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是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身体状态,指导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通过床上训练、床下训练、室外活动,加快患者行走能力的康复;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优质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其以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为中心,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等优势。在脑梗塞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后,其心理、生活、安全、药物方面均得到优质照护,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安全性。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显著。
本文结果证实,试验组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绪状况及护理有效性均优于比较组。由此可见,对脑梗塞患者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与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有效性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1):160.
[2]陈爱萍.脑梗塞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措施对自理能力与预后的改善作用[J].系统医学,2020,5(24):142-145.
[3]郭杰.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20,10(22):188-189.
文章来源:王军,于克玲.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3):342-343.
分享: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四肢小关节肿痛是其早期典型症状,关节功能损害是其主要症状,可伴全身多系统损害,向晚期进展后会有关节畸形、僵硬出现,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有关节功能障碍发生[1-2]。康复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手段,旨在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5-06-18髂胫束(IliotibialBand,ITB)是全身最厚的筋膜,起自髂嵴,止于胫骨外侧髁,由于ITB下端附着区域广泛、面积较大,ITB的固定和抗拉伸功能对于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避免膝关节在运动中的损伤,尤其是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或承受较大冲击力时。
2025-06-17射频消融术因其微创技术和彻底治愈的可能性,已成为房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就临床实际而言,手术后的早期患者有30%-40%的复发率,且患者经常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调、心肌的水肿等病理变化而面临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临床需要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的同时配合有效护理[1]。
2025-06-10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改善消化道出血症状为主,叮嘱其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呕血时造成窒息。而常规的护理措施不够细致,再加上护理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导致患者心理韧性较差,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均相对较低。
2025-06-06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也将其称为风心病,疾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心慌气短等心功能代偿症状。瓣膜置换术在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是此种治疗措施具有创伤性,手术过程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并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与心功能恢复[1]。
2025-06-04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康复护理方法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对患者展开相关临床干预,对提高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而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其总体护理效果更为理想[3]。
2025-06-03临床多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但精神分裂症病人合并多项功能障碍,仅通过药物治疗无法恢复相关功能[3]。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心理状态及社会功能,降低再住院率[4]。常规基础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仅遵医嘱指导病人用药,观察病情变化,未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不利于病人各项功能的恢复[5]。
2025-05-30慢性心力衰竭为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因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及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脏功能、结构受损,致使心室的充盈功能降低,导致疾病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明显受损,预后难度大,且病程较长,往往需要反复住院治疗,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降低,需及时给予专业护理。
2025-05-20相关研究显示,针对脑卒中患者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同时改善脑侧支循环,使健侧脑组织、病灶周边组织重组,促进神经重生,从而出现新神经通道,进而有效控制病情,另有研究指出,针对康复护理中加入功能锻炼,可从根本上改善、防止痉挛,提升肢体功能恢复程度[2-3]。
2025-04-25烧伤是一种意外伤害,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会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面积烧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较长的治疗过程,在康复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大财力,其病情也未必会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很多患者迫于经济与家庭压力,会选择在伤口尚未愈合的情况下出院[1]。
2025-04-25人气:22956
人气:20716
人气:18705
人气:17329
人气:17327
我要评论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0.702
影响因子:4.36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