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2024-10-31    3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在金华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20例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测患儿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符合率,确诊、误诊、漏诊例数,准确率和超声诊断检查结果。分析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结果 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72.50%;高频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86.2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9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33,P<0.05)。与经腹超声小肠(50.00%)、回结肠(75.00%)及回盲肠符合率(77.50%)水平相比,高频超声小肠(66.67%)、回结肠(85.71%)及回盲肠符合率(85.7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38、13.406及9.854,均P<0.0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肠(91.67%)、回结肠(96.43%)及回盲肠符合率(100.0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7、4.645及8.013,均P<0.05);与高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符合率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1、5.671及7.891,均P<0.05)。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85.00%;高频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92.2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9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3,P<0.05)。与经腹超声确诊例数(68例)、准确率(85.00%)水平相比,高频超声确诊例数(74例)、准确率(92.25%)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χ2=9.137,P<0.0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确诊例数(77例)、准确率(96.25%)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χ2=5.959,P<0.05);与高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确诊例数、准确率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3,P<0.05)。与金标准相比,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腹超声检出15例、高频超声检出17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出19例,小儿肠套叠经腹超声检出68例、高频超声检出74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出77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测率均高于单独检测。经腹超声AUC值为0.725,高频超声AUC值为0.888,联合诊断AUC值为0.956。与经腹超声、高频超声相比,联合诊断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较高(P<0.05)。结论 给予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所得出的符合率、准确率及诊断检查结果均较高,表明其对小儿肠套叠患儿病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关键词:
  • 准确率
  • 小儿肠套叠
  • 符合率
  • 经腹超声
  • 高频超声
  • 加入收藏

肠套叠是临床常见儿科疾病[1],好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群体,其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尚未明确[2],目前多认为与饮食、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脱水、休克等,严重者还有造成肠穿孔的危险,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安全[3]。患儿常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血便等[4],由于该病与多种病症相似,易造成漏诊、误诊情况。因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治疗肠套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声技术不断发展,具有使用简便,无创伤等特点,受到大力推广,其临床使用已越来越广泛[5]。经腹超声是指使用低频率探头进行腹部扫描[6],确定肠管位置、形态及大小等,可详细观察其外观情况,但影像不清晰,容易造成误诊。高频超声能够克服经腹超声所存在的问题[7-8],探头频率更高,影像更清晰,可观察到肠管壁的蠕动,腹部包块形态、边界位置等,减少误诊,但无法完全避免误诊概率,二者结合可能会增加该病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在金华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究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在金华市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的20例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平均年龄(2.16±0.61)岁,平均体质量(24.87±5.74)kg,平均病程(12.41±4.36)h,症状:呕吐27例、腹泻14例、哭闹不止39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0.67)岁,平均体质量(24.73±5.49)kg,平均病程(12.34±4.48)h,症状:呕吐5例、腹泻4例、哭闹不止11例。两组平均年龄、平均体质量、平均病程及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依照发病部位不同,观察组患者分为小肠12例,回结肠28例,回盲肠40例。本研究在执行期间均告知患儿家属,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金华市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标准[9];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③临床基本资料完整齐全;④发病时间≤24 h;⑤存在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果酱样便血及腹部包块等症状;无其他肠胃疾病;⑥患儿可配合本研究检查;⑦患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肠坏死、肠穿孔或患有其他肠胃疾病者;②合并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严重应激反应者;⑤患儿家属不同意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经腹超声: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飞利浦Q5;生产厂家: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注册号:国械注进20152062182]检测,将超声探头频率设为3.5~5 Hz,检查时,家长在旁辅助,将患儿保持在仰卧位,探头在患儿腹部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结合纵、横及斜切面进行全腹扫查,观察有无异常包块、肠管扩张及肠管蠕动情况和有无腹腔游离性积液,尤其是回盲部、压痛点等部位要进行多次扫查,避免漏诊。以肠道包块横断扫描见高低回声交替的“同心圆”或中央高回声、周围低回声的“靶环状”图像,纵段扫描见高低回声相间的“套筒状”图像诊断为肠套叠。

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经腹超声的基础上,更换高频超声探头仪将超声探头频率设为7.5~9 Hz,再次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当经腹超声扫查出具有“同心圆”“靶环状”“套筒状”包块后,用高频探头对包块进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查,包括包块最大直径、内/外圆直径等,记录包块在腹部所处的位置、包块边界、包块内部血流信号及包块内部回声情况等,并仔细观察腹腔淋巴结、包块内及周围淋巴结是否存在肿大的情况;然后对包块邻近肠管进行观察,查看是否存在肠管扩张、肠内充气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等;同时观察包块的血流信号,若包块血流信号丰富,则肠套叠时间较短,若血流信号呈星点状或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则提示该肠管包块处已缺血坏死。另外,使用高频超声对患儿其他腹部区域进行扫查,避免漏诊。最后,改变患儿体位为侧卧位,再次使用高频超声观察包块情况。

1.2.2指标检测

通过生理盐水灌肠检查或手术确诊后,分析经腹超声、高频超声及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相应检查结果,对其小儿肠套叠的符合率、准确率及不同疾病类型的诊断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数据,数据越高表明效果越好。对比经腹超声、高频超声与联合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可得出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置信区间、灵敏度及特异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小儿肠套叠患儿超声符合率对比

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72.50%;高频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86.2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总符合率为97.75%。与经腹超声相比,高频超声小肠、回结肠及回盲肠符合率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38、13.406及9.854,均P<0.0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符合率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7、4.645及8.013,均P<0.05);与高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符合率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1、5.671及7.891,均P<0.05)。小儿肠套叠患儿超声符合率对比见表1。

表1小儿肠套叠患儿超声符合率对比[例(%)]

2.2小儿肠套叠患儿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对比

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85.00%;高频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92.2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小儿肠套叠准确率为96.25%。与经腹超声相比,高频超声确诊例数、准确率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χ2=9.137,P<0.0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确诊例数、准确率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χ2=5.959,P<0.05);与高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确诊例数、准确率水平升高,误诊、漏诊例数水平降低(χ2=4.143,P<0.05)。见表2。

2.3两组超声诊断检查结果对比

与金标准相比,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腹超声检出15例、高频超声检出17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出19例,小儿肠套叠经腹超声检出68例、高频超声检出74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出77例,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测率均高于单独检测。见表3~5。

表2小儿肠套叠患儿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对比[例(%)]

表3经腹超声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例)

2.4 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经腹超声AUC值为0.725,高频超声AUC值为0.888,联合诊断AUC值为0.956。与经腹超声、高频超声相比,联合诊断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较高(P<0.0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见表6,ROC曲线分析见图1。

表4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例)

表5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对比(例)

表6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图1高频超声、经腹超声及联合检测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图


3、讨 论


小儿肠套叠为急腹症[10-12],患儿免疫力较低,一旦受到病毒感染或出现肠痉挛,饮食不佳等情况均可造成某段肠管套入其连接肠腔内,诱发小儿肠套叠。患儿多表现为腹痛、腹部可触包块及果酱样血便等,并出现发热、哭闹不止等情况。且病情发展迅速,需要尽快诊治,否则极易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诊断方式尤为重要。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可有效规避单一超声检查的诸多缺点[13],能够详细观察腹部包块情况。

相关研究[14-15]显示,对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进行检查,可以明确其腹腔内包块的大小、边界及形状等,以此诊断患儿病情,减少漏诊率。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穿透性更强,可有效观察患儿腹部情况,能够对患儿病情进行精准判断,保障获得准确的临床诊断效果。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患儿的病情诊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使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16],可以清晰观察到“套筒征” “同心圆征”的肠管切面情况,通过回声检测肠壁是否增厚等,弥补单一超声检测方法造成的漏诊、误诊情况。小儿肠套叠患儿通过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不仅能够仔细观测出腹部包块的外部情况,对其内部细节、血流状况及小包块的探查效果也更为理想,增加诊断准确率,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及早对症治疗,减少病症给患儿带来的危险。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在检测过程中的灵敏度和诊断一致性,为患儿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儿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进行检查,其小肠、回结肠及回盲肠的超声符合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和高频超声水平,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诊断结果中,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水平明显高于经腹超声与高频超声水平,表明通过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能够准确描述患儿病情,诊断效果更好,可直接诊断鉴别小儿肠套叠患儿与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腔内部区别,其腹部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超过20 mm[17],因此呈肿块状,而非肠套叠由肠管套入其相连肠腔内而形成的腹部肿块。由此说明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更有助于小儿肠套叠的病情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确诊例数、准确率水平升高,误诊、漏诊水平均低于经腹超声与高频超声的单一检查结果。经相关研究[18-20]指出,经腹超声只能观测到腹部包块外在,无法准确检测内部情况,漏诊概率更大,高频超声清晰度更高,影像更清晰,经腹超声与高频超声共同使用可最大限度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对小儿肠套叠的研究过程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原因为样本量较少,因此,研究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需要增加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小儿肠套叠患儿进行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可发现其小肠、回结肠、回盲肠符合率升高,准确率升高,误诊、漏诊率明显降低,诊断检查结果更精确。能够有效提升对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4]朱芹.小儿肠套叠超声表现与水压灌肠复位成败的相关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6):796-798,802.

[5]魏红,王贵波,武娜.腹腔镜下复位治疗对小儿肠套叠T淋巴细胞亚群、NO及MDA水平的影响[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5):736-739,743.

[9]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中国腹腔感染诊治指南(2019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6

[10]张爽,林永利,粱含理,等.小儿肠套叠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1,24(7):561-563.

[11]宋代强,牟婉兰,苏宝利,等.经脐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3):3146-3148.

[12]张春霞,郝春霞,姚康康.血清TNF-α、正五聚蛋白3和降钙素原对小儿肠套叠术后医院感染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J].广东医学,2021,42(7):824-828.

[13]孟秋霞,苏静,许娜.低频联合高频超声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20,49(14):2343-2347.

[14]栾泽东,张晓平,王忠周,等.经腹部高频线阵探头和凸阵探头在妊娠11+0~14+6周胎儿心脏超声成像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1,19(4):378-382.

[15]王佳慧,袁二伟.低频联合高频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果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5):906-909.

[16]闫媛媛,郭丽,娄君鸽,等.影响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疗效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1,37(11):1285-1288.

[17]鄢玲,李伟,田洪鹏,等.清热利湿导滞免煎颗粒对湿热蕴脾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腹部彩色多普勒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3):2579-2582.

[18]荣发家.14岁以下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表现腹部超声检查及空气灌肠复位的疗效对比[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2):3738-3740.

[19]刘石萍,高阳旭,张潇潇,等.胎儿病理性小肠扩张的预测指标探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4):418-419.

[20]席艳,马凌云,赖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1):4128-4130.


文章来源:方利民,戴文娟.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21):4345-434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妇幼保健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

期刊人气:585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4411

国内刊号:22-1127/R

邮发代号:12-94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