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民歌鉴赏教学的深度学习探究

  2023-11-24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不仅值得世代珍惜和永久传承,也理应作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为民歌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理解、把握民歌之美,建立文化自信,习得学习民歌的基本方法并进行迁移和应用,使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

  • 关键词:
  • 文化内涵
  • 民族音乐
  • 民歌鉴赏
  • 深度学习
  • 高中音乐
  • 加入收藏

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民歌部分是学生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但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民歌鉴赏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当今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瞬间万变的社会中,深受西方音乐和当代流行音乐审美取向的影响,对历史悠久的民歌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接受意愿不强烈,不能充分感受到民歌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给音乐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民歌鉴赏学习可采用以实践、体验、理解和迁移为典型特征的深度学习模式。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1]以下是笔者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进行高中民歌音乐鉴赏教学的相关实践与探究。


一、精选教学情境素材——帮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传唱、共同创造的产物,它源自人民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不能切身体验民歌所蕴含的人文背景,是其难以深刻感受民歌之美的原因之一。对此,深度学习的一些理念与方法可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以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在深度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好的情境素材,让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深度关联。[1]

【课例1】《辽阔的草原》(蒙古族民歌)导入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学唱或欣赏过蒙古族民歌,它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呢?

学生回答:旋律悠长、豪放、富有草原气息……

教师:蒙古族民歌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呢?让我们通过下面这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课件播放视频短片(蒙古族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等相关文化)

教师:从刚才的这段视频中,同学们对蒙古族又增进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A: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学生B:蒙古族人民热情豪爽,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许多民歌题材都与马有关。

学生C: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独特的音乐形式,被称为“草原活化石”。

……

教师: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草原上,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骏马好似白云朵,牛羊好似白莲花。牧民们用独特的歌声歌唱着家乡,歌唱着他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下面这首歌:它表达了什么内容?演唱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播放《辽阔的大草原》(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视频。

本节课伊始,笔者采用了视频导入的方式,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和精练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蒙古族民歌产生的地域环境中,让学生产生了想要了解在这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民歌的愿望,营造出良好的民歌学习的氛围。接下来笔者顺水推舟,引出蒙古族民歌《辽阔的大草原》的演唱视频,以音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对蒙古族民歌产生的地域环境和草原音乐文化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顺利进入了本节课的鉴赏学习。

情境的创设不仅适用于导入部分,还可以用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旧知促新知,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素材。好的情境素材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思维过程外显——帮助学生理解民歌之美


在传统的民歌鉴赏教学中,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一个问题提出来鲜有人呼应;为了赶进度,教师常常是只顾自己讲,没有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它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显性化。在高中民歌鉴赏教学过程中,若想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合作探究让思维外显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总目标提出具体的课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其思维外显,并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汉族民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听赏、学唱、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后,教师可提出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汉族民歌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学生通过之前的旋律、节奏、结构、声腔、歌词等方面的听赏、分析,对汉族民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大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汉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腔美、结构美、旋律美、文化美,对汉族民歌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通过质疑辩论让思维外显

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不同的见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宜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互相评判。质疑辩论的过程也是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度思考,同时也能在过程中矫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教学中,学生第一遍聆听作品时,教师出示了歌谱,但未告知歌名,要求学生听完以后判断这首民歌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山歌还是小调。这时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部分学生认为其属于小调,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其应该是山歌。于是教师分别请学生代表陈述理由。判断为山歌的学生觉得,这首歌曲曲调高亢,且句末有长音,显得悠长开阔,符合山歌的特点;而判断为小调的学生则认为歌曲结构工整,旋律婉转细腻,应该属于小调。教师并没有马上对两种观点做出评判,而是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特点、曲式结构、表现内容。在反复聆听和探讨中,学生达成了共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歌曲。

(三)通过连续追问让思维外显

教师对学习内容、方法、思路、表达等方面的追问可以为学生开启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逻辑分明的问答有利于外显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只知实践的形式,而无对实践的深刻体验。以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的教学为例。

【课例2】劳动号子《澧水船夫号子》

视频欣赏《澧水船夫号子》(高腔部分),在课件的空白处出示问题:

旋律有什么特点?(高亢激越,多反复。)

速度、节奏进行了怎样的变化?(速度渐快,节奏越来越紧凑。)

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一领众合,众人以衬词帮腔合唱。)

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船工们齐心协力与急流险滩作斗争的场景。)

这一串层层递进的追问,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了对音乐的欣赏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并展开积极的思考。学生从视频看到、听到《澧水船夫号子》高腔部分,声音高亢激越,采用了一拍对一拍的短领、短和的演唱形式,随着速度的加快,节奏也越来越紧凑,歌唱声到最后近似呐喊。该曲描绘出了船夫们在山高滩险、湍急流短的情况下,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壮观景象。短小的视频与指向性明确的追问,将《澧水船夫号子》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高腔”和号子的基本演唱方式等知识都囊括其中,为学生在随后的欣赏学习中深度感受和理解船夫号子的文化内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丰富音乐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把握民歌之美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3]“活动和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有“活动”的机会,通过切身体验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在民歌的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增进对民歌的了解,提升艺术表现力。

(一)教师带领下的学生主动活动

深度学习提倡把书本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成为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助力。学生的学习不能是其独自面对静态的文字符号,而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主动探究和实践,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理解、消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使其真正成为提升自我素养的养分。例如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的教学,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飞歌”的概念,而是通过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一步步去自主探究,感受、把握飞歌的特点:

【课例3】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教师示范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片段,提问:歌声有什么特点?

学生:尖、亮、悠长……

教师:刚才我唱的歌曲是一首苗族飞歌,根据老师的演唱你们认为“飞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歌曲?

学生:传得很远的歌曲、唱得响亮的歌曲……

教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假如你是苗寨的村民,你会用怎样的歌声呼唤对面山头的朋友呢?

学生A:用手放在嘴边,模仿呼唤的动作“哎——”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呼唤,对面山头的伙伴能听到吗?

其他学生:他的声音还不够响。

教师:音量再放大一些就够了吗?

学生B:音色要再亮一些。

学生C:音调要再高一些。

……

“飞歌”是苗族人民在隔山呼唤中,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山歌。所以笔者设计了“呼唤”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主动的探索,这一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其通过切身的体验捕捉到了飞歌的属性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给出关于飞歌的文字介绍,学生对其的印象将会非常深刻,相关知识不用死记硬背也能牢牢记住,因为他们已经在活动中体验并真正地理解了。

(二)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其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本保障。这种互动可以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表现活动。例如在欣赏侗族大歌《夏蝉之歌》时,教师可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而后师生合作演唱歌曲片段,让学生感受侗族大歌多声部的织体美和唱腔的自然美;在欣赏江南小调《无锡景》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曲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变体的这一传承特征,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异曲同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理解《无锡景》与《探清水河》的同宗关系。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教师组织下的生生互动

精心引导下的生生互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身份相同,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相近,彼此之间更容易沟通并达成共识。高中学生已有较综合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力,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民歌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实践创造。教师可以在紧扣民歌大单元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构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民歌的地域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民歌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歌离我们遥远吗?我们能为民歌的传承做些什么?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深度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促成思维习惯、探索能力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生成和核心素养的落地。[4]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得到强化和重视。如何杜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浅听浅唱”,甚至“假听假唱”?如何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与思考中真实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及其理念、方法是音乐教师值得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2,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4] 王文娟.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鉴赏“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以“中国民歌”大单元教学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03):9.


文章来源:薛芝菁.民歌鉴赏教学的深度学习探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3,(2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基础教育论坛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期刊人气:151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6023

国内刊号:21-1565/G4

邮发代号:8-268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