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学语文教学融入戏曲的具体路径

  2021-05-13    5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核心编写理念,而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能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中学语文
  • 戏曲
  • 教育价值
  • 艺术教学
  • 语文教学
  • 课程改革
  • 加入收藏

教育为国之大计,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国家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跨入新阶段,面临新问题,遇到新瓶颈,这就需要教育研究者们以世界视野、开阔眼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预测教育发展走向,及时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使教育有效发挥其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后,全球进入了不同于20世纪的飞跃型发展时期———尤其是中国。

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快餐式的信息大量涌入人们的视线中。多媒体发展迅猛,APP程序软件层出不穷……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在如此繁杂多变的环境中,学校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赶上新时代的步伐,顺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避免产生价值观迷茫,是当下教育教学研究者们应当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国传统戏剧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矛盾集中、形式多元,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点。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在育人、化人方面更是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戏曲艺术特点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曾提出戏曲的两种意义:一种是文学概念,多指戏剧剧本;一种是艺术概念,指的是中国传统戏剧———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其艺术概念,即中国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1](90)。

戏曲的历史发展比较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宗教活动时期;种类也比较丰富,包括豫剧、京剧、昆剧等。戏曲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相融合,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综合性和集中性。古代文学艺术论中反复强调艺术的总体性,中国传统戏曲在瓦舍勾栏众多伎艺杂演中得到交流和融合,也逐渐强化了其艺术的综合性。成熟后的戏曲已能完美地将歌唱、舞蹈、诗文、念白、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等紧密地、巧妙地综合在一起。而矛盾冲突激烈的课文,在内容与结构上也可较好体现出戏曲综合性与集中性的特点。两者具有较高的同一性,增加了在教学中进行融合的可能性,例如取材于《水浒传》的昆曲《活捉》。

其次,写意性和实践性。所谓的写意性指的是戏曲在表演过程中有较强的社会生活主观性。中国戏曲在表演时,几乎没有具体景物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戏曲演员需要用自己的虚拟化、形象化的动作刺激观众的想象,引起情感共鸣。写意性主要体现在戏曲在表演过程中场景变换的主观模拟和情节发展时间上的主观虚拟化。比如几步路就代表跋涉几千里,几秒钟就代表很长时间[1](93)。

虽说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远远高于普通生活中客观事物所代表的具象意义,具有了更多的象征性,但其终究是来源于民间的社会生活,其写意性和实践性是不能脱离表演实践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优秀作品,是作者在实践生活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学生理解其作品也会有较强的生活主观性。戏曲与中学语文教学互相融合,使得写意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为鲜明。例如沈璟所作《义侠记》,讲述《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该故事中“武松打虎”的情节十分精彩,有很多虚拟、形象的武打动作。

再次,程序性和灵活性。中国传统戏曲来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表演程序。例如骑马、上楼、关门、开窗,都有一套规范的动作符号[1](93)。当然这套程序是艺人们对戏曲表演的经验总结与升华,其间也留有大量个性化创造的空间。艺人的表演可以根据剧中情境的独特需要,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进行独创性的表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中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戏曲与教学虽各成一派,但融合在一起却可以产生奇妙的反应。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叙事博采众长,传唱度高,《骆驼祥子》中的“洋车舞”“醉舞”等精彩有趣。

最后,剧场性和丰富性。和其他表演形式不同的是,戏曲表演具有很强的“剧场性”。即戏曲表演一般都是当场表演,电影拍摄或许会有NG,但是戏曲演员一旦上台开始演出后,就只能一次过,没有重来的机会。戏曲演员要用自己在场上的表演达到直接感染观众的目的,那表演的形式便要丰富多变,使其从内“动人”,从外“乐人”[1](95)。


二、戏曲的独特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第四学段)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并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戏剧表演等等”。培养并提高学生能力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感染力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

戏曲通过融合歌唱、诗文,将文学、音乐、杂技、表演融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唱念做打将现场气氛调动到极致,情景渲染感染力强。教师可利用戏曲的渲染力、感染力,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避免生硬的说教与空谈。同时也可利用戏曲,将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情绪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将每一位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减少语文课堂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隔靴挠痒。

剧场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使戏曲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超强感染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还是文言文阅读教学,都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及对作者和文中人物情感的个性解读与自我感受。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融入戏曲相关元素,或利用戏曲演唱的直观方式进行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有效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并有效提高学生对人物复杂情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二)整体性强,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宏观阅读思维

戏曲“融万千宠爱于一身”,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集中性。在戏曲的创作与表演中,为使舞台效果达到最好,必然是需要统筹安排,以宏观思维将其融为一个艺术整体。舞台中的唱腔与动作,表情与伴奏,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而不是孤立的元素的堆砌。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已趋近成年人,除智力的培养外,更应注重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戏曲能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和谐共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借鉴与学习的技巧。这种宏观整体思维,协调共生能力,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设计中若能关注到这一点,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宏观阅读思维的训练,必然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育才效果。

(三)教育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戏曲在勾栏瓦舍中萌生壮大,唱的是生活百姓之事,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素材来源广泛,大到人间正道,小到儿女情长,被广为传唱的作品数不胜数。若能充分利用其故事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既有利于普及传统戏曲知识,扩大戏曲受众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81)。例如豫剧《花木兰》中塑造的巾帼英雄花木兰,通过她保家卫国、机智应敌的故事,便可使学生深刻理解为国为家无小事,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操。再比如现代戏《奇袭白虎团》,通过描写抗美援朝时期力挫敌人的王牌军“白虎团”的英雄事迹,有利于学生铭记历史,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三、中学语文教学融入戏曲的策略原则


戏曲能流传至今,自然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语文教师将戏曲相关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时,应在符合语文教学发展规律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择优选取教学内容。

(一)降低难度,重在培养学习兴趣

戏曲专业性强,对于中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戏曲相关元素,最终目的并不是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表演方式或演唱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道德的熏陶,艺术的灌溉,不断积淀优秀文化[3](57)。教学设计中加入戏曲,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爱上语文,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戏曲应降低难度,体验为主,掌握为辅,重点关注学生兴趣。

(二)择优选取,重在引导学生态度

戏曲剧种繁多有趣,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既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又有地方戏异彩纷呈[4](116)。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下苦功夫,以吃透教材为基准,选择最适合的戏曲内容融入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智力虽已可以理解戏曲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但语文课堂毕竟是有限的空间,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搬到课堂中来。语文教师应围绕德育目标,突出课堂德育、典型树德,有机融合多面素材与资源,重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趣味、科学于一体的素质语文课堂。

(三)目标集中,重在塑造爱国情思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戏曲经由百年发展后特征愈益鲜明,与西方的传统戏剧迥然有别。这本应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但是中国历史上却出现过鄙夷中国传统戏剧的思潮[5](12)。虽说传统戏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时代的发展并不是要割裂历史与当下,而应是为了文化继承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戏曲,尤其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更强调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四、中学语文教学融入戏曲的具体路径


第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排演课本剧。课本剧以课文为基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的难度,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挖掘课本中的戏曲元素,融合本堂课教学内容,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课本内容进行相应地表演和展示,借此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研读能力和故事逻辑推理能力。例如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智取生辰纲》一文,便可鼓励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理解课文中的矛盾冲突。该文章篇幅较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课本剧的形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雨的四季》一文,主要描写一年四季雨的美丽风采。该文章简单易懂,抒情性强,也可利用课本剧,使学生体会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其设计思路可参考如下:1.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调控为辅,学生自由组合为主,班级内划分5人小组,其中4人为四季扮演者,剩余1人为助理。小组自主设计台词、曲调、动作、道具、妆容等内容,表演时间10分钟。教师可适当辅导,但不应过多干涉。2.课中小组汇演。各小组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建议表演舞台设置为讲台,但实际操作视班级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应宣布会场纪律,提醒文明观影,提高学生纪律意识,同时准备好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3.教师总结升华。各小组表演结束后,教师必须进行总结升华,表演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代替讲课。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表演,讲解课文的艺术手法、思路结构等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或进行情感的升华,使学生理解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课后作业提升。设置开放性作业,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例如让学生点评各小组表演,并说明理由。

这样的设计思路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加探讨课文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语文知识;通过设计妆容、道具、表演台词等,也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符合语文教学实际,课本剧的排演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采用该方式。例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和感悟,基调低沉,语言平淡朴实,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赞美及懊悔之情。该文更适合学生细心感悟,结合生活中父母爱护自己的点滴,去体会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的思考这一复杂的情感。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情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课文进行适当改编或续写。戏曲艺术融百家之所长,为达到良好的舞台效果,剧本必然是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矛盾冲突如何设计,如何安排巧合,人物语言如何组织,故事逻辑结构如何编辑等等[6](99)。

通过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增强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值得注意的是,戏曲剧本有一定的模式和规范,专业性较强,而语文教学中的剧本创作,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写作技能,并不是为了培养戏曲人才,所以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鼓励赞扬为主,指导评点为辅,避免刻板地对其外在形式提出批评。

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孤独之旅》,选文中描述了杜小康被迫离家去远方放鸭的故事。在选文中提到背井离乡是因为家道中落,最后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结束。教师可安排学生续写之后的故事:鸭子下蛋了,意味着杜小康可以回家了,那回家后的杜小康会怎样呢?续写合理的故事建立在对课文准确的理解之上,同时也应有合理的逻辑结构,这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关于成长的意义及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合理联想和想象创造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创作积极性,教师可丰富奖励手段,例如盲盒奖励、红包奖励等。

第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情感态度。传统戏曲在发展中曾被误解,究其原因,是对包含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戏曲集歌唱、舞蹈、音乐、武打于一体,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激烈,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是十分有益的爱国德育资源。

由于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客观事物发展会有自我理解和观点,再加上普遍处于叛逆期,若干涩强硬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或德育时就更需讲究技巧性和渗透性。语文教师可适当截取优秀戏曲片段,重点围绕爱国主义,春雨润万物般培养其家国情怀。例如执教秋瑾《满江红》一文时,可发动学生录制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适当增加一些语言、动作等,并以戏曲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词中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表演的形式与手段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多角度剖析文章的能力,养成多样化解读文本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词人复杂情感的理解,并且丰富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同时搜索岳飞《满江红》相关的戏曲片段,截取下来,课堂上播放学生录制片段与网络视频片段,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对比中理解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与意义。


五、结语


语文课程在社会改革发展中不断前进,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遇到新问题。面对复杂的语文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应密切关注前沿理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寻求最优化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理应被重视。教师应充分挖掘戏曲在新时代中的教育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融入戏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借由优秀戏曲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叶长海.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J].戏剧艺术,1998(04).

[2]王婷.教育戏剧——德育育人新范式[J].中国戏剧,2020(11).

[3]肖慧.教育戏剧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0).

[4]乔旭娟.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戏剧[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5]王婉婉.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戏剧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戏剧文学,2016(11).

[6]张婧.戏剧教育法中的“想象”逻辑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1(01).


刘欢.戏曲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3):41-4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学语文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期刊人气:81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19X

国内刊号:42-1021/G4

邮发代号:38-833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