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13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者儿宝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捏脊法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两周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在经过四周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70%,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四周治疗后,对比 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加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效果显著,疗效明显,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一使用肥儿宝冲剂的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疳积是对1-5岁的儿童因饮食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脾胃受损而导致消化类病症,主要表现面黄发枯、虚弱赢瘦、精神萎靡、饮食异常、大便失常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消化类病症。现代医学所讲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性贫血、慢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类疾病,都在中医疳积的范畴内[1]。目前西医对这类病症除了使用促进消化的口服药物及补充营养外,并没有其它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口服药物加外用捏脊法能够发挥独特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院对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给予了中医综合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数字分组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33例,男66例,女67例,年龄1-8岁,病程3个月-3年;对照组133例,男63例,女70例,年龄1-11岁,病程3个月-5年;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采纳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疳积诊断标准,伴有明显的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40%,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枯黄,精神不振等[2];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肠胃炎、呼吸道感染、肝炎等引起的厌食、消瘦等,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服用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03172),<5岁者5g/次,2次/d,≥5岁者10g/次,2次/d,以温开水冲服。观察组服用参苓白术散(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4106),<5岁者3g/次,2次/d,≥5岁者6g/次,2次/d[3];并配合捏脊法,患者取俯卧位,首先轻按背部,放松肌肉,从长强至大椎穴开始捏脊,两手食指横压在长强穴,并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捏,推捏过程中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共捏5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手法注意轻柔,按摩前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4]。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精神良好,二便调和,体质接近正常儿童;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食欲及精神明显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体质明显增强;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食欲及精神有所改善,体重稍有增加,体质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食欲、精神、体重、体质均无改善[5]。
1.4 观察指标:采用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内容包括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每项4分,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观察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统计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对照组在经过四周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70%,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x±s)
2.3 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经四周治疗后,对比 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比较(n%)
3、讨论
中医认为,引起小儿疳积的病因较多,主要为喂养不当、营养失衡、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乏源,使得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脏腑、经脉、肌肤、筋骨失于濡养,日久而成此病。因此,本病的治疗重点在脾胃,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根据脾胃损伤的不同特点,标本缓急治疗法略有不同,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疳干以补为主[6]。
本研究中采用服用参苓白术散联合捏脊疗效。参苓白术散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名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平补脾胃之气为君药;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共为臣药;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如舟车载药上行,达上焦以益肺气,为培土生金之法,为使药。全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对脾胃虚弱,湿邪内生之病症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捏脊为中医儿科的经典推拿治疗方法,脊柱为经脉中督脉所在,统摄全身阴阳之气,捏拿脊部可产生调理阴阳的效果;同时,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耽经循行路线,通过提捏相应的脏腑腧穴,可调理脏腑、培补元气,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临床提脊疗法通过刺激背部膀腕经,尤其增加对脾俞、胃俞、肾俞的刺激,能够健脾益气、和胃消积,有效减轻腹胀、腹泻等症状,恢复脾胃功能[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便异常的有效率也较高。充分说明,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疳积方面疗效确切,利用中医特色捏脊疗效及参苓白术散治疗能够益气健脾、和胃导滞,增强脾胃运化之力。
参考文献:
[1]赵崇智,周仙仕.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44-45.
[2]刘中国,闫欣,马宏等.肥儿宝冲剂治疗小儿疳积证的临床试验[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1):64-65.
[3]董丽萍,刘卫云.参苓白术散与捏脊并用治疗小儿疳积30例[J].临床荟萃,2011,26(18):1633-1634.
[4]杨如杏.点刺四缝穴与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疳证疗效的对照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1-35.
[5]阳成丽,邱石源,乔赟.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的研究近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2):172-173.
[6]曾莺,李伟元,邓丽莎.肥儿冲剂治疗小儿疳证120例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76-377.
[7]蔡燕,彭楚湘.针灸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5):1-2.
林筠玉.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01):67-69+83.
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饮食结构变化较大,使得功能性便秘发病率有所升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1]。功能性便秘虽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却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得家庭和社会承受沉重的负担[2]。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产生机制研究尚不明确,治疗上主要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但长期的应用,容易形成依赖,甚至加重便秘的程度[3-4]。
2025-04-2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逐渐升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发现,我国高血压发生率为29.60%。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功能或结构出现异常,进一步出现射血功能障碍或心室充盈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failurewithpreservedejectionfraction,HFpEF)是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
2025-04-14新冠后综合征是指在最初的新冠病毒感染3个月后继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包括疲倦乏力、疼痛、心悸气短、睡眠障碍等,可涉及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并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故又称之为长新冠综合征[1-2]。近年来,有关长新冠综合征的防治及其机制探讨的研究较多[3-7]。
2025-03-19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出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喘息。由于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组织受损,最终可导致患者肺功能减退乃至丧失,晚期阶段又易合并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
2025-03-06该病病因复杂,临床多认为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肠动力减弱有关,故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胃肠动力为主,但同时也存在病情易反复、预后较差等问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gerd可能与血清炎症因子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2]。中医疗法作为一种特色治疗手段,能降低gerd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
2025-03-04随着肺癌早期筛查的逐步推广以及低剂量螺旋CT的深入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增加。部分肺结节可长时间呈现惰性进展,具有发展为侵袭性肺癌的潜在风险[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肺结节的治疗策略主要为临床观察和手术,尚缺乏确切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
2025-02-19研究表明,食管 源性胸痛的发病率约为69.6%[3],GERD引起的胸痛 患病率为30%~60%[4]。该病之胸痛,临床表现类似 于缺血性心脏病[5],在临床上难与心源性胸痛及其 他原因导致的非心源性胸痛[6]相鉴别,极易误诊[7], 耽误病情,故临床诊疗存在困难[8]。
2025-02-05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感染后可能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的非典型性肺炎、致命脑膜炎等[2]。典型表现以寒战、高热、头痛、肌痛、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浸润性病变为主要特征[3]。部分患者或有痰中带血、脉温分离、胸腔积液等特点。
2025-01-28在中国,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痛风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监测数据表明,2018—2019年中国成人HUA患病率为14.0%[3]。该病治疗多以控制饮食、急性期消炎镇痛、缓解期服用减少尿酸生成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为主,不仅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且其药物普遍具有不良作用。
2025-01-25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性便秘属“消渴”“便秘”范畴,耳廓与五脏六腑、九窍、经络等密切相关,《灵枢·口问》曰“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是脉气输注所在,故刺激耳廓特定部位可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相应躯体,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3]。
2025-01-13人气:13087
人气:13009
人气:11680
人气:11189
人气:110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人气:935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717
国内刊号:21-1546/R
邮发代号:8-182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