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概念理解下高中地理教材深度开发的实践策略

  2021-12-09    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针对2019版高中各门课程新教材的学科育人导向,开展概念理解下的高中地理教材深度开发实践研究,尝试联结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给出以跨科联系比较教材的概念定义、以学科感悟体验教材的概念分析和以知识建构挖掘教材的概念体系的深度学习模块化开发策略,并以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海水的盐度"四版本新教材比较视角具体阐释。

  • 关键词:
  • 学习模块化
  • 情境教学
  • 教材深度开发
  • 概念理解
  • 高中地理
  • 加入收藏

学科核心概念和概念理解重新成为研究热点[1],概念理解关联深度学习,侧重情境的真实深入、知识的批判熔炼、学科的关联整合和问题的迁移解决[2]。基于概念理解的深度学习,是将概念由死记硬背的知识变为强有力知识,实现联结必备学科知识、关键思维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提出以跨科联系比较教材概念定义、以学科感悟识别教材的概念分析和以知识建构阐释教材的概念体系的概念理解下的高中地理教材深度开发实践研究,达成概念的有效理解。为增强实践性和应用性,以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四版本新教材“海水的盐度”为例具体阐释。


一、以跨科联系比较教材的概念定义


通过跨科联系深度识别概念,关注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目的是实现“有意义”知道概念,通常可作为概念模块化深度学习的第一模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海水的盐度”这一概念的内容学习要求包含“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盐度是海水的重要性质,以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等学科跨科联系视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识别地理概念。

(一) 立足地理教材确认地理概念

地理学科识别地理概念,通常首先是参照地理教材对地理概念的定义。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四版本新教材对海水性质的阐述大致相同。不同版本对其定义:人教版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以及“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中图版为“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以及“1000克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克数,通常用千分数表示”;湘教版为“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以及“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鲁教版为“单位质量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四版本均明确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总体而言,识别海水的盐度概念的关键是“比值”,可联系初中地理概念“比例尺”,以减少学生对海水盐度单位的误解。

(二) 联系其他学科再认地理概念

四版本教材都将海水的盐度与温度、密度作为高中阶段关注的海水的重要性质,阐述顺序略有差异,中图版先阐述海水的温度,后阐述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学生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对温度和密度的定义和单位都很熟悉。在识别海水的盐度的概念时,可以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通过比较三者的单位区分盐度与温度、密度的定义,明确盐度若有“单位”常用“‰”表达,也可“%”表达,而温度和密度单位则常用“℃”和“g/cm3”。学生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对溶液的浓度很熟悉,也可以略微类比,以帮助学生通过回顾溶质、溶剂、混合物、纯净物等概念来实现海水和海水的盐度更加清晰的识别。生物学科常见或生活常用的浓度一般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生理盐水,也可为海水的盐度学习作良好比照。而联系综合实践学科,准备不同海域的海水(也可以人工按主要成分和含量配制),让学生代表亲自“浅尝”取自“波罗的海”“长江口”“远洋”“红海”表层的四杯“海水”,据“味觉”来识别品尝的是否是海水,为后续学科感悟深度加工概念模块的学习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需要任选若干其他学科以帮助学生在科际联系中识别地理概念。


二、以学科感悟体验教材的概念分析


立足学科发展核心素养,共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已经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修订的直接要求。学科核心概念、学科大概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以学科核心素养来推动学科教学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已成为业界共识。地理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紧密关联,又各有侧重。比较四版本教材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大素养的阐述,确定四版本都应完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参照高一学生学情及课程质量评价要求,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在第二层级。依据课标的目标要求,确定地理概念理解需对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素养给出足够关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则是人地协调观素养形成的必经之路。

(一) 在区域认知中体验地理概念

四版本教材都关注在区域中考查海水盐度的分布。人教版将海域分为大洋和近岸,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近岸有河流注入海域较低,又以相对封闭海域受河流和气候影响显著,以“活动”栏目介绍红海和波罗的海差异;中图版将海域盐度按纬度和海区分析,纬度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各海区以红海最高,波罗的海最低,以“阅读”栏目介绍海水盐度的垂直变化;湘教版给出盐度随海区所处位置而变化,赤道附近稍低,副热带海区较高,高纬度海区偏低,暖流流经海区偏高,寒流流经海区偏低,大陆沿海地区因河流等淡水汇入偏低,以“活动”栏目介绍红海、波罗的海,以及夏季长江口,还以“正文”介绍海水盐度垂直向的分层;鲁教版介绍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较高,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相对稳定,某局部海区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四版本均提供“8月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部分版本提供海水盐度的垂直向分层,而课标区域认知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为“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海水的盐度涉及的区域认知素养,包括归纳世界大洋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极和赤道递减、近岸地区的海水盐度通常比外海小、海水盐度的垂直变化在不同纬度带的海域呈现不同特点(一般是0~1km随深度增加先变化小再变化较大,1km以下相对稳定且不同纬度差别不大;低、中纬度海区0~1km海水盐度随深度先变化小再减小,高纬度海区则先变化小再增大)等空间分布特征。

完成以下必做任务促成在区域认知中体验地理概念。

1. 阅读“世界海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1)归纳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外海部分)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特征;(2)绘制沿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的西缘或东缘(30°W),从南极圈至北极圈的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分布图;(3)描述从北太平洋西海岸至北太平洋大洋中心的表层海水盐度随据海岸远近的分布特征。

2. 阅读“海水平均盐度的垂直变化”图,描述海水的盐度在不同纬度带海域呈现特点。

(二) 在综合思维中体验地理概念

四版本教材都关注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中考查海水盐度的分布差异的影响因子。人教版指出外海和近岸海域海水盐度影响的主要因子不同,在外海海水盐度与海水温度、蒸发量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近岸地区海水盐度受入海径流影响,相对封闭海域受河流和气候影响特别明显;中图版给出海水的盐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降水少、蒸发强的海域海水盐度偏高,降水多或有大量径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偏低,还在“案例研讨”栏目对海水中的盐类物质来源作了开放性阐述;湘教版指出盐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反复结冰融冰、寒暖流对盐度影响也很明显,在大陆沿海地区,河流等淡水影响盐度,还与河流的汛期以及海洋的潮汐有关;鲁教版介绍表层海水盐度主要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也会对海水盐度产生影响。

四版本均指出“蒸发量和降水量”以及“陆地径流”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部分版本提供融冰和结冰、洋流的影响,而课标综合思维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为“能够简单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海水的盐度涉及的综合思维素养,需要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视角,并关联海水盐度的定义,得出海水盐度主要与特定海域的“水”的增减或不同盐度的“海水”的交换相关,而“水”的增减或“海水”的交换与气候、径流、海区封闭程度、洋流等有关,具体阐释影响因子,需要按海区空间尺度并结合时间尺度分类讨论,分析世界大洋盐度与海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气候)密切关联,高纬度海区与结冰融冰相关,近岸海区与入海径流相关,近岸相对封闭的海区与径流、气候相关,近岸河口海区与径流变化(枯水期、汛期)、海水运动(潮汐)相关,洋流流经海区与洋流的寒暖性质相关等。

完成以下必做任务促成在综合思维中体验地理概念。

1. 已知远离大陆的副热带(靠近热带的温带地区)海区降水少,副极地(靠近寒带的温带地区)海区降水较多,结合海水盐度的定义,思考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分布特征的成因。

2. 结合亚洲东部沿海河流分布,思考亚洲东岸海区盐度随据海岸远近分布特征的成因。

3. 阅读“长江口盐度分布(夏季)”图,描述长江在洪水期小潮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盐度等值线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推测冬季该盐度等值线分布可能出现的变化。

(三) 在地理实践中体验地理概念

四版本教材对地理实践力要求的考查、实验和调查的直接关注在海水盐度部分有较大差异。鲁教版给出了海水性质的简单实验,包括用pH试纸测量其酸碱度,用舌头小心尝尝海水的味道;湘教版给出科学家建立由3000多个受卫星跟踪的自动探测浮标组成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广泛收集世界海洋海水盐度信息。教师将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宜加工,作为地理实践力的信息获取或问题发现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

课标地理实践力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为“能够使用地理工具深入观察自然要素或自然现象,作简要解释”。可以将“红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和“世界海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作为“地理工具”,完成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包括解释红海、波罗的海的盐度与二者的纬度位置、陆地径流和海区形状的关联,亚马孙河河口盐度分布特征与陆地径流、洋流的关联等。

完成以下必做任务促成在地理实践中体验地理概念。

1. 阅读“红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列表解释两海域成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海域的成因。

2. 阅读“世界海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描述亚马孙河河口附近海域盐度等值线分布特点,并简要解释其成因。

(四) 在人地协调中体验地理概念

四版本教材都关注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教版在“正文”提到海水晒盐、海水制碱、海水提取镁溴、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水冲厕、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在“自学窗”栏目介绍新加坡的“御咸蓄淡变海湾为水库”项目,以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单元后的“问题探究”开展“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项目研讨;中图版专门设置“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栏目,提到海水制盐、海水淡化,在“作业”中分析海水淡化对区域水资源短缺的作用;湘教版在“阅读栏目”提到海盐及我国东部沿海适合晒盐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正文”给出海水盐度变化对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鲁教版在“正文”介绍利用海水蒸发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并给出我国著名盐场的分布以及“盐城”的得名。

课标人地协调观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为“能够简单分析人文地理事象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晒盐的理想地点探讨及我国部分盐场晒盐条件分析”和“探讨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分析利用海水的人文地理事象与海水本身、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关联的研究载体。

完成以下必做任务促成在人地协调中体验地理概念。

1. 盐是五味之首,摄取适量的盐对人类身体至关重要。阅读长芦汉沽盐场图片及文字介绍,分析影响海盐晒制地点选择的主要自然要素,并说明相应自然因素具备的特征,分析自然条件与晒制海盐之间的关系。

2. 海水可以用来晒盐、提溴、养殖、淡化、灌溉、冲厕和冷却,按对海水盐度利用的主要方向分类。

3. 比较新加坡“御咸蓄淡”和我国环渤海地区“淡化海冰”的背景及可行性。


三、以知识建构挖掘教材的概念体系


孤立的、碎片的知识能解释简单的现象和事实,但若不理顺其逻辑,则难以建立起结构,不利于概念的理解,不足以达成知识的顺畅迁移。以链条化、序列化梳理整合孤立的、碎片化知识,按逻辑链接,按系统重组,利于形成通达有序的知识体系[4],利于学生逻辑和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并实现概念的相对完整的理解。

(一) 比较地理教材隐含的概念体系

比较四版本教材对海水盐度概念的阐述内容及阐述次序,有助于教师发现不同教材隐含的对地理概念体系阐释的异同,达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符合逻辑、体现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目的。人教版阐述海水成分、海水盐度的定义、海域盐度差异及形成原因、大洋表层盐度分布图、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海和波罗的海盐度差异成因探讨、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图、新加坡御咸蓄淡工程、环渤海淡化海冰研究;中图版阐述海水特征和成分、全球海水盐类物质的数量、海水盐度定义、海水盐度高低影响因素、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图、红海和波罗的海盐度比较、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海水盐度的垂直变化、海水制盐和海水淡化;湘教版阐述海水盐度定义、海水味道、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海水的成分、海区盐度差异及成因分析、海水表层盐度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夏季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分布特点及成因、河口河水与海水交换示意图、不同纬度海区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全球海水中盐类物质数量及晒盐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海水盐度变化对产业及生态影响、卫星遥感观测海水盐度的范围分析及观测优势;鲁教版阐述海水成分味道、海水盐度定义、表层海水盐度影响因素、表层海水平均盐度分布图、海水盐类获取及我国部分盐场、海水的酸碱度、海水的味道。

(二) 运用结构图挖掘教材概念体系

四版本教材均给出海水味道的描述、海水盐度定义、海水盐度分布文字陈述及影响因素分析、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地理学科视角归纳主要对应海水的盐度是什么、分布在哪里、有怎么样的特征、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结合链条化和序列化的知识节点整合策略,以概念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绘制海水的盐度知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各节点间的因果联系用单项箭头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概念体系的稳固是相对的,有必然的可调整性,如海水盐度的垂直变化描述、海水表层盐度分布特征的归纳、红海与波罗的海盐度比较、海水晒盐盐场的选择、海水淡化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海水稻的种植探秘等都可引导学生用语言将其建构于概念体系中。运用知识结构图建构出较为稳固的概念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强有力的知识产出,而应用强有力的知识和区域综合、区域关联、人地相互依赖思维相结合的观念的形成,以及由此实现对复杂的地理事象作出基于地理视角的合理判断则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维国,段玉山,张佳琦.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演进特点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04-110.

[2]朱俊,丁奕然.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2021(8):70-74.

[3]张廷凯,牛瑞雪.回归学科研究:课程改革的深化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2):10-15.

[4]刘信,游雪玲.学科知识节点梳理和整合策略探讨:基于逻辑和系统维度的建构[J].地理教学,2020(11):41-43,14.


文章来源:陆才稳,马小雪,孙汉群,蒋溢.概念理解下的高中地理教材深度开发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12):64-6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管理

期刊人气:326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5485

国内刊号:21-1570/G4

邮发代号:8-581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