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分析陈士铎治疗儿科疾病用药规律

  2020-10-17    34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陈士铎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用药特色以及规律。方法从《陈士铎医学全书》中手工检索并且阅读关于儿科的医案,通过全文阅读提取方药信息,用MicrosoftExcel建立“陈士铎儿科用药数据库”,同时整理归纳数据,应用Excel2013频数分析、以及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归纳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IBMSPSSStatistics19系统聚类分析;应用IBMSPSSModeler18.0药物间网络化关联展示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29个方剂,总计82味药,用药频率为281次,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8味,人参、当归、白术、荆芥、茯苓、甘草、陈皮、麦冬,累计使用110频次,贡献百分比为39.15%,分析发现其中补气药、健脾药使用频率较高;四气以寒33频次(40.24%)、温29频次(35.37%)、平为主13频次(15.85%);五味以甘40频次(30.77)、辛38频次(29.23%)、苦30频次(23.08%)为主;归经药物主要入脾(胃)52频次(30.23%)、肺(大肠)38频次(22.09%)。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陈氏多用健脾益气之药,多围绕四君子汤加减变化,同时消补兼施、消散并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陈氏儿科疾病用药以四君子配伍消导之法最为明显。结论陈氏治疗儿科疾病,注重小儿易虚之体,用药多以脾胃入手;药物组方精当,补中有散,补泻兼施,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用药,强调治法与选药。

  • 关键词:
  • 中医儿科
  • 健脾
  • 儿科
  • 关联规则
  • 数据挖掘
  • 用药特色
  • 益气
  • 系统聚类
  • 陈士铎
  • 加入收藏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陈氏现存著作有九部[1]。陈氏广探医理,集理法方药于一体,著《外经微言》以明医理,著《石室秘录》以述治法,著《辨证玉函》《辨证奇闻》《辨证录》以组方剂,著《本草新编》以知药性,著《洞天奥旨》以补外科大意;因此陈氏的思想承接《内经》《伤寒杂病论》,又将其先贤思想归纳整理,同时求源创新。陈氏兼通内外妇儿与外科,多发前人所未识,屡出新奇之法,临床疑难每多获验。收集整理陈氏著作关于儿科的医案,旨在探讨陈氏临床诊治儿科疾病学术特色与处方用药规律,促进其学术传承,阐明其临床用药,以期临床同仁借鉴学习。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医案选自《陈士铎医学全书》[2]的有关儿科治验的记载,根据《中医儿科学》[3]判定是否符合儿科疾病标准,共筛选出29个方剂,82味药。

1.2数据整理

(1)药物的分类和命名采用《中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统一处理,有利于统计和现代阅读;如白蔻统一为白蔻仁,牛子统一为牛蒡子等。(2)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部位亦分别录入,如天花粉、栝楼根分开录入。

1.3统计分析

将符合儿科的药物按标准录入MicrosoftExcel,建立“儿科用药数据库”,所有数据均双人负责审核,确保数据无缺失、添加;Excel频数分析,应用SPSS22.0系统聚类分析,SPSSModeler14.1药物关联分析,挖掘药物的配伍规律。


2、结果


2.1药物频数

本次纳入29个方剂,82味药,用药频率为281次,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8味,累计使用110频次,贡献百分比为39.15%,其中补气药、健脾药使用频率较高。见表1。

表1陈士铎治疗儿科疾病前10味核心药

2.2气味、归经

对82味药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频数分析,可看出四气以寒33频次(40.24%)、温29频次(35.37%)、平为主13频次(15.85%);五味以甘40频次(30.77)、辛38频次(29.23%)/苦30频次(23.08%)为主,其一小儿多不足,其次取辛开苦降之法;归经药物主要入脾(胃)52频次(30.23%)、肺(大肠)38频次(22.09%),体现出了儿科脾胃易损的特色。见图1~图2。

图1药物四气、五味分布图

图2药物归经分布图

2.3药物聚类分析

对陈氏治疗儿科疾病的频次≥5次的18味药系统聚类分析,见图3。分析聚类分析图可知,可将18味常用药分为8类,见表2,可直观地看出陈氏治疗儿科疾病用药的配伍思想。

2.4药物关联规则

本次分析以陈士铎治疗儿科疾病医案中使用频次≥5次以上的18味药作为对象,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建模进一步挖掘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设置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90%,最大前项数为5,共计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3组。23组核心药物二项关联、三项关联、四项关联的统计结果。见表3。药物使用频数≥5关联“网络化展示”。见图4。

图3陈氏治疗儿科药物聚类分析

表2陈氏治疗儿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图4药物间网络化关联展示(频数≥5)


3、讨论


麻、痘、惊、疳是小儿四大危证,《五十二病方》已经记载了关于惊风的临床表现,东汉《南史》有斑疹伤寒的记载,《针灸甲乙经》有“小儿疳气”的简单记述,《肘后方》有“白浆”的记载,直到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对儿科疾病有了全面的记载和认识,特别是儿科四大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较为全备[4]。小儿病因较为单一,或为外感六淫,或为内伤饮食,其次为先天因素,但总以外感内伤者较多,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受外邪,发病脾肺首当其冲,特别是寒热交替,气候变化剧烈时,小儿每多易感[5]。“饮乳”和“食哺”量不宜多,小儿最易积食,导致脾胃受损,百病皆接踵而至,因此小儿自古便为难养难治,特别是诊疗当中无法实现问诊,很多医家只能望而却步[6]。陈氏提出,惊疳吐泻皆是虚证,补脾胃则四症皆愈。

统计结果分析,陈氏治疗儿科疾病29个方剂,82味药中,次,使用频数≥10次的药物8味,累计使用110频次,人参、当归、白术、荆芥、茯苓、甘草、陈皮、麦冬,可看出陈氏在治疗儿科疾病时注重小儿脾胃,陈氏认为“小儿纯阳,原无损于阴气;伤胃气者伤阳气也,阳伤阴亦伤矣;伤阴者,伤脾气也。”因此陈氏多以六君子汤化裁,补中有消则不至于呆补,补中行气则不至于助火,补中带散,则气血复邪尽出,不生他变。寒33频次(40.24%)、温29频次(35.37%)、平为主13频次(15.85%),小儿易虚易实,脏腑娇嫩,因此陈氏寒温之药无偏颇,总以平淡为主,寒温并用,刚柔相济[7]。在治疗时陈氏强调,“然又不可见为大热,而即用寒凉之药,恐火热太盛,骤得寒凉,而火不肯遽退,热不肯骤解,反至生变者有之。治法宜用寒而佐以化热之品,用凉而辅以散火之味,则不违火热之性,而自得寒凉之益也。”五味以甘40频次(30.77)、辛38频次(29.23%)、苦30频次(23.08%)为主,其一小儿脾胃多不足,脾虚则不能消,胃虚则不能化,脾胃健运则气血生,气旺阴难留,血足阳自复,气足血旺,小儿饮食自增,则无后患;《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一》曰:“甘味生于百谷。”因此甘味既隐喻庄稼,又代之脾胃,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指出:“土生甘,甘生脾。”辛甘发散为阳,因此甘味不仅仅补益中焦之气,亦扶脾胃之阳[8]。其次取辛开苦降之法,脾胃为中轴,轴转才能轮行,小儿脾胃虚弱,易滞易损[9]。饮食过多或不足,寒温不平,燥湿不济均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百病由生[10,11]。因此,调畅脾胃之气是防病之法、治病之重,亦是康复之不二法门,此“百病生于气”之义。小儿若脾胃亏虚不能充养肺气,俾卫外失职,外邪入侵则肺失宣降;子病及母,肺病迁延则累及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再次阻滞气机,因此脾胃气机亦是治疗的关键,辛开苦降之法在于斡旋中焦,辛能开气宣浊,苦能驱热除湿,使气机的畅[12,13]。归经药物主要入脾(胃)52频次(30.23%)、肺(大肠)38频次(22.09%),说明了小儿脾胃虚弱、肺金易受邪侵的特点,故陈氏多固护脾胃,兼以散邪,如陈氏化痘仙丹方所言:“此方之妙,用金银花与荆芥、牛蒡子、银花于参、归、芍之中,则胃气不伤,脾气大旺,气血既润,复不克土,则火毒全解,又安有留余之患。大凡痘疮不补,则火毒不出,而痘疮纯补,则火毒亦不尽出也。今于补中用散,所以未出者能出,既出者尽出”。

根据系统聚类结果分析,人参、白术取四君子汤之意,重在健脾益气;茯苓、神曲、半夏消导去除湿浊之邪;甘草、芍药酸甘化阴以滋养阴液;桔梗、黄芩配伍则桔梗载药上行且引火外出,黄芩清解上焦火毒;元参、生甘草、麦冬滋阴解毒,去浮游之火;天花粉、金银花泻火解毒;当归、荆芥补散同施,痘疮不补,则火毒不出,纯补亦不能外出,故当归补血则不陷于内,痘疹自红润肥满,荆芥一鼓作气俾邪外出;陈皮、黄芪补气行气,气足不怯于内,但有雍遏之虞,故陈皮行气兼以燥湿,如陈氏所言补中带散,则痘疮力足,无内怯之忧;散中实补,则痘疮大泄,少外阻之祸。

根据关联规则分析,二项关联显示药物有两类配伍关系,即黄芪—当归,人参—当归,意在气血同补,有当归补血汤之意,温补劳损,调畅气机[14]。茯苓、白术、人参—神曲,消补兼施,《本草新编》云:“神曲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胃二经;下气调中,止泻,开胃,化水谷,消宿食……治小儿胸腹坚满。”不论是虚证的脾气不足、脾失健运,还是实证的胃气有余、胃失和降,嚼服神曲均可促进消化吸收、脾升胃降、气机通畅,疗效倍增[15]。神曲与补益之药同用,行而不损。在三项关联中有气血同补之法,如人参—黄芪—当归,黄芪配伍当归有当归补血汤之意,与当归相配补气血而固脱定元[16,17]。有消补并用之法,如人参—茯苓—神曲人参补气,茯苓健脾,神曲消导,补中有泻,斡旋中焦[18]。有补散合用之法,如荆芥—元参—人参,荆芥辛温,玄参苦寒,对于阴虚火旺之人,解表之法中必要滋养,一散以润,加人参气阴双补,标本同治,机圆法活[19]。有补气行气之法,如人参—陈皮—白术,人参配伍白术补气健脾,加陈皮则补中有行[20]。四项关联中四君子配伍消导之法最为明显,说明陈氏重视小儿脾胃虚弱,但也注重消导之法的重要性,补而不腻,消而不损。

对于陈氏治疗儿科疾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发现,陈氏注重小儿易虚之体,常常不足,因此治疗上总以脾胃入手,健脾、运脾[21]。陈氏反对儿科用药过于苦寒或攻伐,如小儿生疳,上下牙床尽肿,口角凉涎,咳嗽不已,咽喉肿痛,人以为疳症脾热也,谁知是胃火之上升乎。夫既是胃火,宜用泄火之药,泻火而不效者,以火过于盛,将阳变为阴矣。故用降火之药以泻火而火不降,转至困惫者,正《内经》所谓壮火食气也。盖少火宜泻,而壮火宜补。不补胃以治火,反泻火以损胃,安得而不加困惫哉,治之法,补其胃气之虚,少加息火之味,则疳症不治而自愈矣。陈氏在之法上注重五行配伍关系,如平疳汤的补土则火藏于下之法,活儿丹的抑木扶土(平肝健脾)之法,消斑化疹汤的补水制火法。陈氏无论在之法上还是用药上,以法行于先为引导,其次用药精当,如全痘汤用人参不用黄芪,以黄芪过补气,不若参既补气,不增闷尤妙;分水消疹散治水,但用桔梗、荆芥提气使水下行更速,但不用升麻,以升麻提气,必使疹毒由皮毛出,反牵利水之肘。


参考文献:

[1]徐鑫,姜楠,潘赐明,等.陈士铎治疗中风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探析[J].四川中医,2020,38(2):29-31.

[2]陈士铎.陈士铎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郑庆海.中医儿科历史文献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5]刘畅,阎兆君.谈己亥年五运六气与儿科疾病发病规律[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3):12-13.

[6]王伟.浅议万全调理小儿脾胃三法[J].天津中医药,2014,31(4):222-223.

[7]李娟,李义松.陈士铎论治鼻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2):12-13.

[8]胡泽雨,蒋紫嫣,王颖.《黄帝内经》“甘味”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6):398-399.

[9]殷勤.半夏泻心汤在儿科应用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39.

[10]潘赐明,董昌武,张帆,等.血虚发热学术源流探讨[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95-97.

[11]王飞月,姜树民.姜树民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4):654-657.

[12]黄琰.从气机升降谈推化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9,39(11):1638-1642.

[13]靳丹.罗世杰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初探[J].现代中医药,2018,38(2):17-18.

[14]姜楠,潘赐明,赵黎.李氏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再议[J].现代中医药,2019,39(4):5-6.

[15]秦谊,郭霞珍.单行方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9,25(13):2679-2682.

[16]左毅,李妍怡.当归的配伍与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7(8):148-149.

[17]潘赐明,张帆,潘瞾玉,等.李东垣用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探析[J].现代中医药,2016,36(3):63-65.

[18]何振生,李丽君,贾晶晶.《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角药”的配伍应用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289-1291.

[19]倪元芳,陈文渊.《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的启示[J].福建中医药,1995,26(5):27.

[20]张进进,邸莎,吉红玉,等.人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12):1587-1589.

[21]丁彩霞,盛蕾,“运脾法”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025-1026.


林荣垦,王孟清,朱晔.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士铎治疗儿科疾病用药规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10):25-28.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368);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901-02000020020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医儿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26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甘肃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297

国内刊号:62-1176/R

邮发代号:54-164

创刊时间:200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