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职医护院校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现状与路径探析

  2024-01-03    1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志愿服务对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意义重大,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课程化建设缺位、信息平台欠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较混乱等问题。高校可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管理、明晰组织定位等,提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力;通过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个人成长档案、保障活动经费等构建激励保障体系,形成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新局面。

  • 关键词:
  • 医护院校
  • 应急救护
  • 德育水平
  • 志愿服务
  • 课程建设
  • 加入收藏

志愿服务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并服务社会,而志愿服务的“助人”与“育人”双功能,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提升社会文明也具有重要价值[1]。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并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把握志愿服务发展方向。本研究把志愿服务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同时建立符合大学生个人成长特点的成长档案,从而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基本途径,加强课程建设对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高职医护院校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现状


本研究在潍坊某高职医护院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的专业知识、意愿、动机等。通过问卷星发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71份。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方面,调查对象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为95.32%,明显高于社会人士的69.53%,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一定要加以引导。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需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1.1高校开展活动积极,大学生参加热情高涨

在参与志愿服务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32%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志愿服务,89.38%的调查对象参与过志愿服务。当代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特别具有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热情。而大学课程是大学生不断提升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大学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当代“大思政课”背景下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将思政课堂转移到社会生活领域,对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2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激励作用

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精神,明显拓展教育空间。大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志愿服务能力,又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而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原动力上,75.58%的调查对象认为“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是最主要的动力来源,而选择“帮助有需要的人”占78.58%,选择“增加社会见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多结识些朋友”分别占72.40%、66.88%和64.12%。可见,大学生认同志愿服务理念,愿意积极践行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也积极反作用于大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其将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以更美的姿态服务社会,实现了自身全面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积极沟通,于人于己都有重要意义。

1.3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的形成

社会风气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风貌是社会环境的外在表现。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是人通过思维及行为所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而志愿服务是爱心的传递和真情的流露,体现了美与善。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助力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开展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过程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宣传,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同时,守好人民的健康责任田,为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1.4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较多

在影响高职医护院校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的因素上,63.90%的调查对象认为“志愿服务技能缺乏,参与志愿服务进入角色缓慢”,52.02%认为“学习课程较多,无法长期坚持参与”,另外,认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不知道志愿服务的渠道”的占比都超过30%。举例来说,对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心肺复苏术,在问卷调查中,对“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害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吗”这个问题的知晓率仅有64.12%,而对于问题“您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选择“是”的占98.51%,而对“如果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发生了心跳、呼吸停止的情况,您本人及周围的人不会胸外心脏按压,您会如何处理”选择“立即拨打120,掐人中、捶打胸部”的占53.72%。可见在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制约因素中,专业知识缺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志愿者不能简简单单做好事,空有一时的热情,而要主动学习和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2、大学生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2.1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志愿服务管理对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利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是最常用的管理方式。目前高校在志愿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平台的运行管理有待完善。目前志愿服务平台的管理更多的是对志愿者的管理,且管理内容多停留在统计志愿者信息,对志愿服务需求的发布管理有限,甚至没有相关活动的对接。二是特色志愿服务缺乏。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较单一,育人效果欠佳,急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本研究问卷调查中,对“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选择“医生护士的讲解”的调查对象占61.57%,这与大学生来自医护院校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通过此渠道获得相关知识有很大限制。另外,选择“通过电视渠道获得知识”的调查对象占70.06%、选择“通过网络渠道获得知识”的调查对象占65.18%,可见大学生并没有很多专业渠道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应引起重视。

2.2应急救护课程建设缺位

志愿服务强调个体或组织的自发性和自愿原则,是在志愿精神感召下开展的社会公益服务[2]。在高等院校,共青团常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方,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但往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多服务,少研究”的现象[3]。现阶段,许多高校仅在课余时间安排志愿服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设置相关课程,也未给予相应的学时、学分分配。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岗前培训、活动报告、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相关课程教育,而没有专业的课程来讲授志愿服务相关内容。

2.3志愿服务活动供需失衡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问题,包括志愿服务平台登录的志愿者人数较多,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志愿活动供给;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有专业技能,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专业知识及社会阅历方面均较缺乏,对应急救护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更是如此;高校更加注重大型志愿服务活动,而普通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难以为继。

2.4保障措施与激励措施欠完善

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场地大多选择在校内,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拨款甚至带队教师资金补贴。许多高校志愿服务仍以“公章证明”的方式来评估认证,只注重志愿服务的结果,忽视对志愿者体系化、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多数高校尚未使志愿者培训常规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的非常少,经常在活动开展前才对大学生进行简单培训,这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知识与能力不能满足服务要求。


3、大学生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的开展路径


3.1积极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管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化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生活的综合管理已成为趋势。对于志愿服务来说,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加强志愿服务的人员管理、秩序管理、资金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资源的综合管理,从而为社会提供高效的志愿服务。2023年,我院以“志愿山东”平台为依托,组建志愿服务队,并由志愿服务管理者依据志愿活动岗位,分时段、分批次、分项目发送志愿活动,相关师生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能力水平线上报名,并且实行现场签到、现场管理,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志愿服务平台,有效管理志愿活动。

3.2重视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建设

本项目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针对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因素,构建“组织—课程—技术—人才”4个层次的志愿服务与应急救护联动参与模型,形成组织赋能、课程赋能、技术赋能和人才赋能的优化策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拥有更规范的组织、更完善的课程、更专业的培训。针对应急救护志愿服务,以临床医学概论思政课程建设为例,实施“两导师、三课堂、四体系”的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并积极推动相关志愿服务的开展。该课程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急症救护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进行社区健康及急救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双导师,第一课堂积极融入案例,重视疾病与救治的论述;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教学实践;开展第三课堂,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进入企业进行健康与急救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健康为本、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渗透“爱岗敬业、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践行“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同时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为社区的广大居民进行健康与急救知识宣传,以提升全民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实施项目化运作,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加快高校志愿组织社会化进程,进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开展面向全体授课教师的志愿服务教学培训。

3.3优化供给需求,使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平衡供需关系是高校志愿服务平稳发展的关键。志愿服务出现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包括人员数量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通过平衡供需,促使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的信息明确统一,使志愿者知道有哪些志愿服务可以参与、能够参与,以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建设校企志愿服务基地,联合高校周边街道及社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合作基地,充分挖掘志愿服务资源。我院与周边社区积极联合,经过长期学习及严格培训后,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时进社区宣传急救知识,将“生命教育,‘救’在身边”的思想渗透到社区每个人的心中。为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质量,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志愿服务实践相融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志愿者培训,使志愿服务培训常态化。教学和培训工作应立足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强化志愿服务意识。成立高校联盟,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协同运行机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之间还可实现优势互补,以进一步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

3.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志愿热情

政策方面,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时,要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根据《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依据。从学生个人激励方面,可构建大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评价机制,让大学生及院校共同记录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不断发现大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相应的精神及物质鼓励。精神鼓励对于大学生的进步意义重大,可以通过举办表彰大会、院方公众号宣传、颁发奖状或证书等方式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这对其他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吸引。将志愿服务表现纳入班级评优、入党考核、就业推荐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激励方式。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奠定基础。从资金保障方面,高校可从政府层面或者社会组织争取资金支持,培育志愿服务项目;或者向广大校友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投入志愿服务。另外,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还要做好资金的节流,实现资金的最大效用[4]。


参考文献:

[1]谭建光.论青年志愿服务的“双功能”:助人与育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2):80-87.

[2]佘双好.志愿服务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王鹏,于林民,马邵文.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8):38-40.

[4]陈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以苏州S大学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2(24):64-66.


基金资助:2022年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基于应急救护课程建设的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022RKX117);


文章来源:谢丽,陈立珍.高职医护院校大学生参与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现状与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02):57-5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人气:113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6715

国内刊号:11-5187/G

邮发代号:80-44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