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对脑血管介入手术预后的影响

  2025-04-03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在脑血管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恢复情况、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接受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n=10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患者参与式护理。通过SAS和SDS评估心理状态,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满意度问卷评估护理满意度,使用SF-36量表评估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显著缩短(P<0.00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满意度总满意率为9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为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模式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介入手术
  • 微创
  • 心理状态
  • 患者参与式护理
  • 术后恢复
  • 生活质量
  • 加入收藏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1]。 然而,介入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的康复管理仍对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2]。 尤其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由于患者常存在认知功能损伤或生活能力降低,导致患者配合较差影响治疗效果。 传统护理模式多以护士主导为核心,患者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模式难以充分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恢复效果。近年来,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Patient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l, PPNM)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和推广[3]。 该模式强调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通过与护理人员的协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满意度[4]。 在脑血管介入手术中引入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术前焦虑、优化术后康复,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在脑血管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手术预后及患者综合体验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脑血管介入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年01月至2024年06月在我院介入科接受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研究组100例,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符合相关疾病的脑血管介入治疗适应症;③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④能配合完成随访。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配合的患者;③资料不全或随访中断的患者。其中,研究组100例,男女比例为62:38,年龄35 ~79岁,平均年龄(62.5±9.8)岁,对照组50例,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3.2±10.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①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②术中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协助术中体位调整;③术后护理:常规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感染,告知患者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及饮食要求;④随访指导: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提醒患者按时复诊。 研究组(患者参与式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阶段:健康教育个体化: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内容,确保患者对手术流程、可能风险及术后康复措施有充分的了解。 情绪管理:护士引导患者表达焦虑、恐惧情绪,通过鼓励、放松训练及心理干预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参与决策:与患者共同商讨术后康复目标及护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接受并认可。 ②术中阶段:互动交流:术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告知手术进展情况,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主动参与:指导患者进行术中配合,例如呼吸调整、适应体位变化等。 ③术后阶段:康复指导:由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包括体位管理、饮食安排、运动康复等内容;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护理方案。 健康教育跟进:通过小组教育或个体随访,进一步强化术后健康管理知识,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能。

1.3观察指标

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况;术后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内容包括术前教育、术中沟通、术后指导等方面。 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计算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 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评分的比较,评估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术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1个月研究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表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脑血管介入治疗作为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微创治疗手段,其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高度依赖于护理质量的保障[5]。 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过程中通常需要患者配合,稳定心理状态,这些均对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质量的护理可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顺利完成率[6]。 患者的主动配合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尤为关键,尤其是在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阶段,患者对医护建议的接受程度、执行力及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恢复质量。 因此,优化护理模式,加强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够在整体上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术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两种护理模式在术前宣教和心理干预方面的差异有关。 常规护理模式中,护士对患者的宣教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术中注意事项和术后恢复指导为主,忽视了患者对手术风险的认知和治疗过程的心理感受,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 术前未能有效缓解情绪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患者对手术的排斥和术后恢复中的依从性不足。 相比之下,患者参与式护理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关注患者的疾病诊治,还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 例如,通过健康教育和情绪管理,护士能帮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减少对未知的恐惧;通过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和主动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能增强患者的掌控感和对治疗的信任。 此外,研究组在术前阶段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和适当的鼓励,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术后的顺利恢复奠定了基础[7]。

研究组在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患者参与式护理能够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这一差异主要与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术后管理的深度和有效性有关。 首先,研究组患者在术前已通过充分的宣教和心理干预建立了对护理团队的信任,并在术中和术后阶段更加积极配合护理要求。 例如,术后体位管理、下床活动的时间安排以及伤口保护等关键环节的执行力显著提高。 这种积极的配合减少了术后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和压疮[8]。 其次,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强调术后康复计划的个体化和动态调整。 护士根据患者的术后状态,随时评估并优化康复计划,使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到最佳状态。 相比之下,常规护理多以固定流程为主,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可能导致康复计划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从而延长住院时间或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这种多方协同的护理模式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康复效率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势。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主要与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服务理念和实施过程密切相关。 在常规护理模式中,患者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护士以完成常规护理流程为主,缺乏与患者的深入沟通。 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未能感受到足够的关注,尤其在面对术后问题时,常因缺乏针对性指导而产生不满情绪。 此外,常规护理模式中,对术前教育和术后随访的投入相对有限,患者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满意度自然较低。 而在患者参与式护理中,护士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以及生活质量,建立了更加全面的护理体系[9]。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被赋予了更多的知情权和决策权,使其对护理团队的信任感和参与感显著增强。 同时,护理模式强调个体化和人性化服务,无论是术前教育的深入性、术中沟通的及时性,还是术后随访的持续性,都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 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在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一差异主要与护理模式对患者身体康复、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的综合影响有关。 首先,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通过强化术前心理干预和术后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手术后的生活状态[10,1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鼓励与支持,不仅促进了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复,还增强了患者对日常生活的信心和适应能力。这种早期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为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其次,该模式强调社会功能的恢复。 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护理团队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患者逐步重返正常社交活动,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社会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相比之下,常规护理因对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关注不足,难以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研究组患者因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康复效率以及较短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这种多重获益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满意度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究其原因,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加强医患互动、优化护理流程等多维度措施,全面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未来,应进一步推广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加强护理团队的培训,提升护士的沟通能力和心理干预技能;二是发展信息化手段,通过数字化平台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和个性化程度;三是鼓励多学科合作,在护理过程中引入心理学、营养学等专业支持,以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 只有不断优化护理模式,才能最大化地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军,王大明.聚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 2021, 59(3):192-195.

[5]程荣.介入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 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21(15):2759-2760.

[6]薛嵛丹,屈莫.延续性护理措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与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021(003):525-527.

[7]杨宏伟,刘威,袁媛,等.患者参与式护理小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08):1013-1013.

[8]张丹妮,吴晓蓉,奚慧琴,等.患者参与式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院过渡期照护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J].上海护理,2024(10):245-249.

[9]陈琳,温冉,王可可,等.病人参与式护理在骨折病人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J].护理研究,2023,37(20):3771-3775.

[10]董琪,李金花,丁清清.患者参与式饮食干预对老年肺癌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和疲乏的改善效果[ J].河北医药, 2021, 43(17):2598-2601.

[11魏喜喜.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血糖控制水平的影响[ J].山西医药杂志, 2021, 50(10):1728-1729.


文章来源:方艳艳,高昌敏,董洁.患者参与式护理模式对脑血管介入手术预后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36(04):490-49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医学研究与教育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与教育

期刊人气:289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大学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490X

国内刊号:13-1393/R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