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减轻病理性瘢痕症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2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烧伤相关情况、病理性瘢痕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之后依据患者出现的疼痛、瘙痒症状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各自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获取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 瘙痒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性别、吸烟史、瘢痕部位、饮食习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瘙痒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高龄、高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疼痛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瘙痒、疼痛为烧伤后病理性瘢痕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认为其发生与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高龄、高体质量指数关系密切,临床应重点关注高风险群体,予以对应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痛苦。
烧伤为常见创伤性损伤,多由火焰、热液、高温固体等接触皮肤所致,可引起皮肤及黏膜组织严重损害,严重者甚至可累及骨、关节、内脏[1,2]。随着水刀精准清创、自异体皮肤移植等技术的愈发完善,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对于烧伤的救治已取得良好成效。但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亦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不仅可导致患者对外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焦虑心理,还可引起瘙痒、疼痛等相关症状,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3,4]。目前,临床对于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瘙痒、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对此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对减轻病理性瘢痕造成的负担至关重要[5]。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改善烧伤后病理性瘢痕患者生活质量提供重要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2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为烧伤患者;精神状态正常;病理性瘢痕均为增生性瘢痕;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手术或创伤等引起的瘢痕;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瘢痕疙瘩等其他类型瘢痕。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等;收集烧伤相关情况,包括具体致伤因素、烧伤面积等;并收集病理性瘢痕发生患者的增生部位、瘢痕厚度等相关信息。之后依据患者出现的疼痛、瘙痒症状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各自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最终获取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
1.3 观察指标
分析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性瘢痕情况
692例患者烧伤患者,573例发生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发生率为82.80%(573/692)。573例病理性瘢痕患者中335例患者瘙痒症状需药物干预,238例无需药物干预;573例病理性瘢痕患者中371例患者疼痛症状需药物干预,202例无需药物干预。
2.2 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瘙痒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性别、吸烟史、瘢痕部位、饮食习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症状:需药物干预和无需药物干预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瘙痒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高龄、高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疼痛症状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见表2。
3、讨论
病理性瘢痕是烧伤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认为烧伤后,机体深层真皮成纤维细胞会大量增殖,促使胶原蛋白及炎性因子过度释放,从而减少胶原酶合成,且胶原蛋白及炎性因子会对成纤维细胞造成刺激,促使细胞外基质、蛋白多糖大量合成,并形成迁移支架,加速纤维细胞转移至伤口[6,7]。而一旦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产生与降解紊乱,则会导致胶原蛋白交联紧密,影响瘢痕的柔韧性及厚度,导致病理性瘢痕产生[8]。病理性瘢痕形成后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对患者伤口愈合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瘙痒症状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相较于男性,女性瘙痒症状发生率更高,考虑原因与机体情绪调节能力和自身激素分泌影响相关,女性往往自觉压力大,可干扰脑部神经肽介质代谢,导致内分泌器官大量释放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神经介质,增加瘙痒程度[9]。(2)吸烟也是重要应因素,临床认为吸烟会加剧局部炎症反应,增加相关炎性因子表达,导致瘙痒症状加重。(3)头面部富含丰富的血管及神经组织,敏感性更高,故易引起瘙痒症状[10]。(4)饮食也是高危因素,当辛辣物质摄入过多时,可加重炎症反应,促使脊髓介导的瘙痒感加剧。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疼痛症状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为:(1)老年群体机体耐受性差,体内多脏器功能减退,使得疼痛阈值大幅降低,远不如年轻群体,且老年群体P物质及β-内啡肽基线水平较高,可能增加外周神经活动,导致疼痛感更为强烈。(2)体质量指数高则提示患者肥胖,而肥胖患者伤口收缩能力欠佳,体内胶原蛋白分泌不如正常群体,可引起组织学异常变化,增加炎症风险,从而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更易出现病理性瘢痕疼痛。
综上所述,瘙痒、疼痛为烧伤后病理性瘢痕常见症状,女性、有吸烟史、头面部瘢痕、辛辣饮食为瘙痒高危因素,高龄、高体质量指数为疼痛高危因素,临床对此应高度重视,重点监测高风险群体,及时予以对症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陈丹,艾云智,谭功军,等.梅花针刺联合辣椒素、积雪苷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的效果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8,58(9):76-78.
[2]李梅,郭艳谱,范伟,等.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在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21,23(3):370-374.
[3]黄涛,何升东,李先慧,等.326例烧伤患者瘢痕瘙痒情况的总结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7);749-751.
[4]徐祯苏玉娟,范钰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阶段性跟踪教育对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抑郁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的影响[J].广东医学,2020,41(8):839-843.
[5]张秀妮,胡爱玲.颜面部烧伤疤痕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11):42-45.
[6]黄振陈烨,王朋等.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自体脂肪注射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效果的前瞻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20,37(1).49-56.
[7]徐承新,张诚,陈亮.创面切削痂植皮手术对深度烧伤创面病人瘢痕外观及愈合时间的影响[J].临床外科杂志,2018,26(7):550-552.
[8]于天培,姜春茹.超声波加疤痕止痒软化膏治疗对烧伤瘢痕瘙痒患者康复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10):2642-2647.
[9]陈艳萍,许小莉,李新霞.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增生性瘢痕形成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3):4469-4471.
[10]刘丁井,黄书润,欧阳容兰.削痂植皮术对深度烧伤患者瘢痕外观和愈合时间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2):73-76.
文章来源:李东琪.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05):100-102.
分享:
烧伤为常见创伤性损伤,多由火焰、热液、高温固体等接触皮肤所致,可引起皮肤及黏膜组织严重损害,严重者甚至可累及骨、关节、内脏[1,2]。随着水刀精准清创、自异体皮肤移植等技术的愈发完善,临床护理水平的提升,对于烧伤的救治已取得良好成效。但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亦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不仅可导致患者对外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焦虑心理,还可引起瘙痒、疼痛等相关症状。
2022-04-28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合作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以入院方式差异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为自行到院就诊,入院前未采取急救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由急救中心送入医院,入院前采取院前急救。
2022-03-02轻度急性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多样,传统观点表示,其仅存在暂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仍有部分患者可遗留程度不一的永久认知功能障碍或神经缺陷[1]。有研究发现,积极治疗能够抑制继发性损伤[2]。常规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难以准确反映急性期轻度脑外伤患者的微观结构损伤,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
2022-02-07我国目前面临较大的心血管疾病负担,且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均会造成患者出现心搏骤停和心源性休克,临床上治疗心脏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是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本文对体外膜肺氧合的概况、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及在心脏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提供参考。
2022-01-18分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的患者已于急诊留观病区或其他医院治疗过一定时间,大部分患者因为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加上其病情较重,自身免疫力差,治疗过程中往往需长期卧床,并接受比普通患者更多的有创操作,容易出现下呼吸道的感染。
2022-01-11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一种短期辅助和生命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呼吸和(或)循环衰竭的危重症患者的治疗。ECMO的建立与管理需要一群专业性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才能胜任。研究表明年收治超过30例患者的ECMO中心,其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2022-01-11早期肠内营养(EEN)属于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营养支持手段,主要是通过胃肠道为重症患者提供所需的一系列营养物质[1,2]。相关研究报道证实,EEN非但可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蛋白质合成,而且可发挥刺激胃肠道蠕动以及调节肠道微生态等作用,在促进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
2022-01-08我国急诊科每年收治中毒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农药中毒占比较高。相关文献研究显示,调查综合医院急性中毒的52666例患者的Meta分析中,农药中毒患者数量达到22.3%,发病率仅低于药物中毒和酒精中毒[1]。我国自2016年7月1日禁止国内销售和使用百草枯后,草甘膦因其具有广谱、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森林、公路及湖泊水体等区域的除草[2]。
2022-01-08尽管有几十年的研究,对于危重症患者液体反应性的评估仍然是个挑战。危重症休克的一个重要治疗部分是液体复苏。然而液体补液不足或过度补液都会导致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的增加[1]。为确保有效的血流灌注,需确定患者是否具有液体反应性,研究数据表明有50%的危重症患者对液体具有反应性,随输液量的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从而使每博量增加[2]。
2022-01-08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急诊中毒事件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估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每百万人137人和4.6人[2]。一旦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其就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00倍,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组织释放氧气减少,从而导致组织缺氧[3,4]。
2021-12-06人气:12246
人气:11437
人气:9942
人气:9911
人气:96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
期刊人气:4636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1949
国内刊号:23-1201/R
邮发代号:14-75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