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实践教学体系中劳动科学的重要性

  2020-01-07    25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当今劳动科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就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对于劳动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群,实践课程、实践基地、实践教师、实践教材这四个要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而且实践教学体系于劳动科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身是相互融合的。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劳动科学
  • 实践教学
  • 教学体系
  • 加入收藏

目前我国劳动科学领域的各专业已建立了学历层次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尤其近年来,在博士、硕士层次人才培养及研究成果上取得明显进步。目前完全以应用型教学为主的学校基本只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极少数民办本科应用型院校,这无疑与用人单位在该领域的用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劳动科学在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需要,高校毕业生除了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外,在走出校门前还应接受必要的实践训练。


一、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以CNKI收录的成果为例,在以关键词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检索时,大约有相关研究成果55000余条,而以“劳动科学实践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只有不足20条成果,且其研究基本局限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或人力资源管理等某些专业上,没有对劳动科学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有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类,研究方式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综合性研究和结合具体专业的研究。综合性研究如韦佳、倪杰、吴远征(2015)研究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及评价几个方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完善的建议。张晋(2008)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全面研究了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提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具有情境性、全程性、完整性、开放性和工学结合等特征”,梳理了高职实践教学思想史并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驱动、主导和支持三个子系统。在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面成果更多,如徐洪智(2013)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焦冬莉(2013)结合通信专业、李丽娟(2015)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等,在各自学校的专业建设中积累了经验。

在有限的关于劳动科学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中,陈建梅(2009)重点研究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其课程分为基本实践课程、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和综合性实践课程。曾飘(2017)重点研究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陈怡竹(2013)重点研究了劳动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李琦(2010)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缺乏对劳动科学领域所有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研究和体系设计,更缺乏能够通过实际教学运行总结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二、劳动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群分析


劳动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群大致分为两大类岗位:一类是研究性岗位,另一类是实践性岗位。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后者,而实践性岗位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组织内部围绕劳动关系运行与管理的岗位,在实践中更多地体现为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代表的工作业务;第二类是组织外部机构为组织内劳动关系运行提供服务、支持、保障、监管等工作的业务。

(一)组织内部岗位及特点分析

劳动科学人才培养针对组织内部的岗位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系列岗位设置,如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福利、社保、员工关系等传统的岗位设置,也有以三支柱体系为代表的综合性岗位设置。此类岗位的主要特点是服务于组织的核心业务,提供关于组织人力资源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管理性、策划性和支撑性兼而有之。

(二)组织外部机构岗位及特点分析

劳动科学人才培养针对的组织外部机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部门,如社保经办机构、人才中心、职介中心、劳动人事仲裁机构等;另一类是非公组织,以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业中大量的营利性组织为典型代表。这两类机构岗位的共同特点主要是需要任职者懂政策、熟流程、善沟通,而公共部门比之营利性组织更强调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内外岗位的关系分析

目前劳动科学领域在应用型院校最主要的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基本能够对应以上组织内外的两大类工作岗位,这三个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交叉,具有良好的专业共享性。同时,组织内外工作岗位的业务内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例如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到属于公共部门的社保中心办理员工社会保险事务,要到公共的人才中心、职介中心或非公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办理用工搜寻、事务代理等业务,当发生劳动争议时,组织还需要劳动人事仲裁及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或仲裁。在实践教学设计时,这种互动性为校内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训练主线与专业氛围,极大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与真实性。


三、劳动科学实践教学的体系架构


基于以上目标岗位的特点,劳动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应具备四个要素。

(一)实践基地是基础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性最前端的体现,是开展一切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其所具备的各项软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依托,所以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组成部分,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采用和真实的行业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的方式进行,具有良好的业务真实性,但不可能全面进行系统性、分解性和服从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而校内实践基地则完全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对劳动科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最后的顶岗实习,对于应用型的学校更应建立全面的、系统性、仿真的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课程是载体

实践基地的运用是体现在一系列具有实践内容的课程上,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定还要以课程为载体。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不同于传统理论课程,必须基于工作逻辑进行设计,要对目标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提炼归纳,基于岗位能力界定学习领域,重新梳理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建立适合实践内容的课程考核模式。

(三)实践教材是主线

实践课程需要实践教材支撑,实践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求编写者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求编写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实际工作流程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把实践课程中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加以串联组合,形成实践教材。实践教材既是落实实践课程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稳定化,必要时除了实践教材外,还应开发学生实践手册、教师指导手册等辅助教材,形成实践教材体系,将全部实践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起到主线作用。

(四)实践教师是灵魂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四要素中,前面三个要素是静态的、被动的,全部实践教学体系的灵魂其实还是教师,尤其是兼具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实践基地的使用、实践课程的开发与执行、实践教材的编写与教授均离不开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即使前三者都具备,而教师缺乏经验,仍然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实践教师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事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除了接受系统化的学历教育培养外,还应在入职初期,到对应的专业实践领域进行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在以后的教学周期中,每年也不应少于一个月的行业企业一线实践,保持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不断更新应用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到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服务类的企业及公共部门中的人才中心、职介中心等部门实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可以到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社保中心、街道社保所等经办机构实习,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可以到政府调解仲裁部门实习。


四、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一)建设原则

实践基地应本着“五个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

1. 业务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实践基地的各实训室在场景建设时要通过考察行业企业的真实业务进行场景迁移,以达到仿真的实践效果。但为了便于教学,还要考虑教学化的改造与创新,如要有全套的教学设备,要具备整班实训工位练习的功能,业务系统要有教学控制点,以便随时进行操作练习和讲解示范的切换。

2. 独立性与交互式相结合。对于劳动科学业务领域的各个业务模块要有对应的实训室实现相对独立的完整功能实训和模块化教学,同时又要考虑实现跨模块和跨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能够进行不同实训室、不同实践业务、不同实践学习对象之间的交互式学习。这一原则对提高学生专业实际业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3. 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就是组织内职业化的推动和监督部门,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从环境、设备甚至工作流程、宣传版面等细节处都要考虑职业化要求,在考察真实业务场所的专业工作内容时统筹借鉴其职业化内容,寓专业化教学于职业化形式之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4. 现场体验与远程操作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要结合目前线上线下混动式教学发展的趋势,不仅要考虑现场硬件的配置与布置,以及专业软件的真实性,还要考虑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远程操作和线下操作模式,除了能够满足现场场景性的实训外,还要满足网上远程实训项目,以扩大实训范围和提高实训便捷性,如除了要有现场面试场所,同时还应有远程面试与评价系统。

5. 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在“组织内外业务互动式”实训室布局中,除了要考虑现有专业设置及背靠行业的现有业务的系统性外,还要考虑未来专业的扩展及实际业务的动态发展变化,让实训基地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以容纳新增的实训项目和原有功能的升级改造。

(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个案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北京市某高职学院建设了“双线互动式三位一体实训平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双线”即指贯穿实训基地的内外两条主线,内涵有三个方面:(1)内线: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为主的职业化训练主线;(2)外线:企业外部劳动保障业务为主的公共管理专业化训练主线;(3)强调两条线的互动式实习实训(如企业与社保中心业务的互动,企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业务互动,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协调与外部劳动关系协调处理的互动)。“三位一体”是指这一实训基地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全业务培训平台、财经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校企联合职前实习实训平台三个平台的统一体。

1. 实训基地具体建设内容。全部实训室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为主的职业化训练实训室,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如薪酬、绩效、测评、招聘、员工关系协调等模块)、行政办公、管理沟通、招聘与测评、心理沙盘、多功能行为观察等实训室和实训项目;企业外部劳动保障业务为主的公共管理专业化训练实训室,包括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劳动保障政策咨询(12333热线)、社区公共服务等实训室和实训项目。

2. 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该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贯彻了校企合作的原则,主要有:(1)与依托行业相结合,即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其下属的社保中心、人才中心、职介中心、各区县经办机构、社保所等部门密切结合,以获得真实的实训场景、实训资料、实训系统与数据;(2)与广大企业相结合,尤其是与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大量蓬勃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密切合作,以获得真实的实训业务内容;(3)与专业的实训装备企业相结合,因为来源于行业企业内的真实业务系统会面临教学化的改造任务,并产生真实实训装备的定制要求,这些个性化的采购需求,需要装备企业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才能满足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要求。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要融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即应体现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点。

(一)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培养重点调研和常规调研基础上,针对目标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各专业建立专业理事会并明确正常的工作机制,在专业理事会指导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实践等多项工作。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有力的组织平台保障机制,通过双向互动的合作机制,构建共享资源的流动机制,并引入多元的评价监督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理念。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基于劳动科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目标岗位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基于整个行业企业专业工作全业务流程的项目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两大素养平台课程基础上发展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和专业群共享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技能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得出各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含所对应的职业技术能力)。在典型工作任务明确的基础上,确立各专业所应设立的专业技能课程。每一门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应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任务),每个学习项目(任务)的设计做到理实一体化。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专业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辅助角色,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出发,借鉴学习领域“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教学实施步骤,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制作教学用的学生工作手册或将学生的实训任务书面化、系统化,组建项目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考核环节,可以采用笔试、口试、作品成果展示、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调研报告、演讲、辩论、答辩、竞赛、课题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依据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多维度的成绩评定方法,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并行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怡竹.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劳动法学教学改革[J].2013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EducationManagement(EEM2013),2013.11.

[2]曾飘.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6.

[3]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4]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

[5]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6]李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思考[C].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2010.12.


 李琦.劳动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9,13(1):57-6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劳动

期刊名称:中国劳动

期刊人气:55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主办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中国劳动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7-8746

国内刊号:11-3892/F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