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文化自信视阈下“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理路

  2021-06-22    9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在抗击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精神",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击疫情的重要讲话,梳理抗疫精神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阐述"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价值、创新价值、强化价值。探讨文化自信视阈中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这对后疫情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引意义。

  • 关键词:
  • 实践教育
  • 抗疫精神
  • 英语教学
  • 高校思政育人
  • 高校英语
  • 加入收藏

2020年伊始,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力度特别大、流行速度特别快、传染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力特别深、防范难度系数最大”[1]的急性突发事件,中华儿女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以不惧惊涛骇浪的巨大勇气、不屈不挠的坚定毅力、不畏困苦的精神面貌展开艰苦卓绝的抗疫战争,并造就和铸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抗疫精神”。习近平主席这样点评:“伟大的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2]

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学对象覆盖面最广、时间最长、跨度最大,教学内容多来自西方,学生极其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潮的影响,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缺乏自信的现象,把爱国主义新形态的“抗疫精神”融入英语教学中去,作为当下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以深邃的内容育人、以优秀的精神启人、以时代风貌感人,培育有文化情怀、立文化自信、行文化实践的爱国青年,用时代性极强的“抗疫精神”教育资源助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营造和谐、和平、和睦的外部环境,这不仅对于在后疫情时代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发挥重要作用,对后疫情时代的英语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也有一定助力。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文化问题


陈先达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3]

文化自信本质上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自身文化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充分肯定、赞赏和信仰。从时间上考察,文化自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从过去这一时间轴看,文化自信是不忘本来,对本民族典故、历史和文化了如指掌;从现在这个时间段考察,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内涵意蕴持赞赏的态度;从未来的发展角度考察,文化自信是充满信心的面向未来,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发扬自身文化。文化自信上的空间表现是坚守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认同自身的核心价值,并具有文化外交传播能力和具备国际话语权等。国际话语权是强国在文化上的重要体现,话语的背后支撑正是文化和思想。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及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文化自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文化自信加深、巩固和夯实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尊敬、推崇和膜拜;第二,文化自信促使人具有传承的勇气和发展的担当;第三,文化自信极大的加强主体对文化发展的信心;第四,文化自信能为文化自觉提供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样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然而,在高校英语英语课程上,有着严重的“中华文化失语症”情势。

(一)教师的文化传输的主观认知态度有待提升

高校英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培育学生的本民族文化意识、文化态度、文化情感,忽视了学生个体人格的内在秩序和人格境界需要“抗疫精神”等中国优秀文化的激励、引领、带动,更毋庸说深入挖掘课本的文化元素、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文化自信意识的植入。教师没有和中文、思政学科等教师交流沟通,没有建立文化传播共同体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以文化人”的大学英语课程功能无法实现。

(二)教师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底蕴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兴趣盎然,在备课时为中国文化的输入做准备,但由于每个教师对于中国文化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不同,所以教育方式和结果迥然相异。很多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所知甚少,用外语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能力严重不足,无法通过展现、诠释、解析博大深邃的本民族文化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塑型文化自信。

(三)缺乏用当下的、系统性的优秀中国文化精神的融入

英语教学中仍然以英语单词、短语、语法语篇为主,作业仍然以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技能和扩充西方文化体验为主旨,即使有中国文化的介绍,也只是泛泛的零散化、碎片化介绍,缺乏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准确覆盖的整体性、系统性的中国文化体系,更不用说是用与时俱进的事件育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激情。

(四)文化自信的表现力不足

英语课文内容基本全是来自西方内容,因此教师易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往往不能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辩证视角审视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文化自信严重缺乏的教师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文化认知的构建,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从网络上、工具书、影视中搜寻专业知识和背景文化介绍,若自信意识表现不足,先入为主的他者文化大大腐蚀和削弱我国文化的表现力,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可能遭到冲击,由此丢失我们的民族之魂,丧失我们的民族之根。

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的青年学生,受物质至上主义、个人拜金主义、消费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个体的精神被束缚、思想被奴役、自觉意识被削弱,对自身精神的提升和生命意义拓展的追求不断式微。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感染性的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可以夯实他们的精神底蕴,增加学生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力,充实个体的文化生命力量,提升个人成长的人文价值,以开启更高的精神境界。

(五)单一片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英语考核机制以提高英语成绩为主要目标,没有把中国文化纳入考核机制,评价标准存在注重外国外文化而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评价的现象,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对“抗疫战争”等相关英文表达一头雾水,对中国文化实践的评价几乎没有,这使得学生关注于如何应付英语考试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点滴积累,长此以往,不免缺乏文化自觉意志、中西文化比较之意识、中外文化思辨之精神。

(六)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不够

演讲大赛、翻译比赛、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而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平台,重英语知识实践而轻中国文化实践、重理论知识灌输而轻文化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本民族文化情感的激发远远不够。

与时俱进的“抗疫精神”蕴含丰富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价值理念,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课程中去,激发学生用英文讲好抗疫故事、传播抗疫精神,能有效地抵御西方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和腐化,又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思、之情、之意、之行,以响应时代的召唤,还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以便进一步振兴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推动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抗疫精神”内涵的阐述


正确分析和阐述“抗疫精神”的内涵,是实现“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

(一)对生命至上的推崇

面对新冠肺炎对人民个体生命健康的强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视人民生命和人的价值尊严为价值导向,不惜一切代价为患病人民积极救治,极大尊重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这与西方某些国家重资本、轻生命逻辑下的低治愈率、高死亡率形成鲜明对比。其次,生命至上体现中华民族厚德仁爱的优秀文化传统。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搏斗、全国上下一盘棋,医仁心、兵仁义、官仁爱、党员仁德,数亿万中华儿女识大体、体大势、顾大局,与湖北人民共同在艰苦卓绝的全面抗疫阻击战中奋勇前行,其背后体现出敬畏生命作为中国人民集体无意识早已化入民族基因和谱系中去。

中国人民一直是对生命的敬仰敬重、把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作为道德指引和行动指南。再次,生命至上还体现对其他物种生命的平等、尊重、善待,折射出人民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反思。党中央从国家安全、人民安全角度上考虑,完善保护动物和生物的法制制度,颁布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拯救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成了人民的最新共识,加深并拓展了人们对“存在”理解的深度、厚度和广度。

(二)举国同心的义举

第一,呵护家园、守护河山的家国情怀。这是实现举国同心的精神亮色。党中央领导亲自飞往疫情灾区探望慰问,一次次高屋建瓴的预测、一个个审时度势的决策、一句句发人肺腑的指示、一声声诚挚真切的问候,处处体现大国领导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责任和担当,为力度空前的防疫征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湖北群众自觉驻守家乡,和同胞患难与共,全国人民自愿联防联控,同甘共苦;海外国人自发的无私捐助大量物资,和祖国河山休戚与共,这种家国情怀既是出自与祖国热土的深沉热爱,又是家国与共的历史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众志成城、支援互助的团结精神。这是实现举国同心的精神支柱,中华儿女守护相助、生死与共、血肉相融的文化传统汇聚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抗疫合力。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卓越性。首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精力攻克难关,这是举国同心形成抗疫伟力的重大支撑和制度保障,与西方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盘散沙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速度、“连花清瘟胶囊”海外畅销火爆程度、疫苗开发的世界领先速度、我国在抗疫中投放的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的优越性,处处显示中国优秀文化的深重内蕴与时代活力。

(三)舍生忘死的气概

首先,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钟南山、李兰娟、90后、00后等在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肩负强大使命和责任,他们于逆境中奋起,在逆流中前行,彰显可敬可佩的英雄气节。其次,不畏牺牲、甘愿付出的奉献精神。众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不畏牺牲、连续抗战,他们甘愿奉献全部力量,也要护祖国山河手足无恙。他们真诚奉献、顽强拼搏、救人于危难之际的崇高行为是对唯利是图思想和庸俗实用主义的有力反击,这对疫情期间视财富利禄为人生最大价值、视吃喝享乐为人生最大宗旨、视官位头衔为生存之基的不法分子以很深的启发,而抗疫斗士这种坦诚冲澹、奋进前行、斗志激荡的人格深深滋润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君子文化,这种精神对我国当下人们的精神谱系的构建有很深的启示。

第三,坚定不屈、抗战到底的民族品质。这包括面对疫情的不惧辛苦、英勇奋战、百折不挠;也包括坚强乐观的积极抵抗姿态,从腿上打着一块钢板、三块钢钉还顽强不屈、坚定不移地坚持每户摸排的“钢筋铁人”王琼到用私家车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爱心车队司机;从过度劳累趴着地上联络的书记黄恒到彻夜不眠的免费为医师和病人做三餐的厨师师傅;从不辞辛苦的党员干部到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都顾全大局、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辛劳和抗争、奋斗和奉献汇聚成火炬般的炽热的中国力量,点燃了战疫的胜利之火,同时点亮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魅力之灯。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

第一,竭尽全力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政府带领人民独立自主,依靠国内科研技术团队开发疫苗,取得的中国速度令世界叹为观止,这是对世界抗疫工作的独特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国的道义善举,积极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就是力量,分享就是负责。当面对疫情这个共同的险恶敌人,中国没有固步自封,反而以休戚与共的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主动和世界其他国家分享抗疫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慷慨大度地向其他国家输入良医、捐助物资,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情怀回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爱心善行,让国际人民体悟中国的乐善好施、仁爱温暖、友善和睦、顾全大局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

中华儿女情深意长、中华城市傲然屹立、中华民族坚不可摧、中华士气势不可挡、中华精神自强不息,从而深刻证明———中华民族自古多磨难,但从没被打倒压垮,反而在抗击挫折中愈发巍然耸立、在共克时艰中愈发汇智凝聚、在波澜迭起中愈发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正义力、融合力和正义力。第三,面对西方某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把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蓄意黑化我国抗疫结晶的丑恶行径,中国有理、有利、有节给与有力反驳,又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的团结合作,助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三、“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内蕴


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体现的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价值内蕴,既能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又对高校英语课程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夯实价值和创新价值。

(一)新样态的“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第一,“抗疫精神”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提供现实价值向度。其一,“抗疫精神”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现实逻辑途径。首先,在英语课程思政中,“抗疫精神”激发学生心中的真诚炽热的家国情怀,促使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取舍中做出正确抉择;其次,通过抗疫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彰显优越性,把现实逻辑理路与课文逻辑文路相结合,厚植文化自信意识,既消思政教育的理论化强而难以形象化阐释的难点,“抗疫精神”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下政策输入与大学英语传授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坚定文化自信,为后疫情时代的建设英语思政课程服务。

第二,“抗疫精神”打通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和大学生生活的时空壁垒。当前高校英语课程侧重于以词汇、短语、句子、语篇结构形式展开,重点讲述西方语言和文化,即使有思政融入,也大多是从理论上进行碎片化的灌输,这和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追剧看电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慵懒闲散的生活存在一定的时空差距,无法和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文化自信意识无从谈起。“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课程就要凸显并强调青年群体承担的重要角色以及应该发挥的重要力量,讲述青年群体听党指挥、奋斗冲锋的爱国义举,这种鲜活的感人肺腑的现实故事能被大学生所深深认同,从而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拓宽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国际视野教育范围。首先,中国坚守独立自主、顽强奋斗的价值立场,以本国医疗团队取得疫苗开发和研制的独领时代鳌头的成就,展示大国自信的风采。其次,“抗疫精神”体现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的深切关怀。独立研发的价值姿态、自信自尊的价值气度、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共同拓宽了高校英语思政课程的国际视野。

(二)“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具有巩固夯实价值

第一,“抗疫精神”拓展英语思政教育的启发和引领路径。英语课程思政的重心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加深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意识,“抗疫精神”中包蕴多种文化自信的引导和培育途径:一是个体自然情感途径,疫情中人民守望家乡、呵护故土、家国与共的情结,青年勇于担当、探索奋斗的激情产生的累累硕果直接激起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情感共鸣;二是社会情感途径,全国众志成城攻克难关的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感情共鸣;三是国家政治情感途径,在实践对比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卓越性,尤其是独立自主、担当共享的大国风范,夯实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大国风采、优越制度的理性认同,巩固和夯实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意识。

第二,“抗疫精神”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具体鲜活的范式。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求真务实思维、整体系统思维、明辨是非思维、创新创生思维。[5]而“抗疫精神”蕴含丰富的思维构建新方式和具体范例。比如,“抗疫精神”中蕴含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逻辑思维;我国既坚持硬核驳斥西方对我国防疫布控的妖魔化污蔑,又在整体利益高度上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局部利益为直接指向,又能以有容乃大的包容之心加强国际抗疫组织合作以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凝练“抗疫精神”中的哲学逻辑思维范式并运用到英语思政教学上,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

第三,“抗疫精神”提升了批判西方不良思想的精确度。西方大量思潮的涌入,精致的利己主义、消费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会消解青少年正确的三观。通过“抗疫精神”这个治愈西方错误的意识的良药,能够有效地提升批判西方恶劣思想的精确性。首先,正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凭借社会主义革命经验总结、丰硕的物质财富积累和丰裕的精神财富积累,基于对抗疫斗争过程的唯物史观的精细分析后才诞生的“抗疫精神”,所以它是中国人民在抗疫实践斗争中的精神风貌的凝练表达。

把卓越的“抗疫精神”用于对西方拙劣思想的批判,能直击唯心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荒谬本质。其次,“抗疫精神”之所以激荡人心,因为它是集体主义创生创新的实践产物,疫情中无数医护人员、警务人员、各行各业中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舍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主义就是这种集体主义的确凿明证,用肩负责任、甘愿奉献的伟大实践涤荡西方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错误意志。

(三)“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思政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价值

第一,“抗疫精神”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创新创生启示。一是规范大学生实践的行为动机。如果“抗疫精神”是比作践行爱国主义的思政课程的一曲气势激昂、意境深邃的华美乐章,那么基调则是始终以人民为坚定立场。正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才使政府集聚和团结亿万人心,才有众志成城、齐力协力的感人行为,“抗疫精神”的人民立场为大学生英语思政课程指明了正确的实践动机,这样大学生的思政实践不会偏离轨道和方向,才能摆脱西方的不顾他人、只为自己、谋取私利、自私自利的不义之举,才有文化自信;只有持守人民立场,大学生才能把英语思政内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是规范大学生英语课思政内容的践行方式。“抗疫精神”中内蕴的法治理念、爱国主义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语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抵制西方良莠不齐的不正意识,又引导学生在法理允许的前提下推动爱国践行的合法化和尊重人民权利的合道德化。

第二,“抗疫精神”对英语思政实践的教育有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抗疫斗争中,青年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抗疫实践形式和内容:一部分青年积极主动、艰苦奋斗、在抗疫第一前线挥洒自己的热忱、激情和热血;大部分的青年安居在家、看书学习,博学慎思、明辨笃行。青年群体的“动”与“静”的内容和方式启示英语课程思政引导教育要关注思政内容的全面性,既要鼓励能力高强的大学生积极把青春汗水投入到人民需要之地,又要提醒大学生不能任性草率的躁动、暴动、盲动,而注重自身的内省、反思和静修。


四、“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理路


“抗疫精神”对英语思政教学具有丰富深邃的价值内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极有必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实现这一融入必须要构建切实全面有效的融入理路。

(一)积极提升教师的“抗疫精神”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桂诗春曾指出,在全球化语言环境中,对外商品化发展的倾向构成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威胁等问题,应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6]所以,在以西学东渐为主体的19世纪到东学西进的21世纪的转型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主人翁身份加强自身的中国文化的理论修养,重视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深刻认识到优秀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根与魂,是创造中国现代文明的宝贵财富。

具体而言,第一,英语教师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抗疫讲话、《习近平治国理政》《习近平语录》等国家政要讲话和文件;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中庸》等经典国学书籍,梳理“抗疫精神”中体现的国学智慧;收集大量鲜活、饱满、丰富的抗疫英雄楷模的事迹和素材,深刻认识到抗疫精神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第二,英语教师要厚植爱国情结,成为“抗疫精神”颂歌的研究者、咏唱者、传播者。“不断提升自己文化的感知力,并深刻认识到本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能主动担当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第三,教师要有“抗疫精神”中科学思辨精神,批判西方媒体刻意摸黑中国抗疫的言论和指责;第四,根据班克斯的“多文化素养观”观点,教师要反对盲目排外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把握好国际视野与民族关系的立场,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理性智慧和智力成果。最后,教师要将专业知识与“抗疫精神”教育相结合,将英语学习自信和中华文化自信相结合,要以深厚扎实的“抗疫精神”理论知识、优秀的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思辨睿智的“抗疫精神”的思考、富有魅力的文化人格感染、鼓舞和激励学生,激发其文化自信意识。

(二)适合、适度、适量创新设计“抗疫精神”教学内容,有效激发自信意识

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知识中要传授内容,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培养要求,紧扣学生的思想特点,紧贴学生的思想动态,输入“抗疫精神”的具体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改革、设计、拓展、补充,使得教学内容显示“抗疫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对“抗疫精神”的传授和传播遵循适合、适度、适当的原则,“适合”是根本不同的专业特征、学生的思维特征、心理认知、深入植入不同侧面的“抗疫精神”:对于文学、历史类专业类主要根据包容并蓄和厚重内敛的人文社会科学品质,可以植入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休戚与共等底蕴深厚的抗疫内容;对于哲学专业,可以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植入“抗疫精神”中党的光荣领导指挥、人民群策群力与社会主义力量三者统一的现实逻辑与我国积极推动国际抗疫的国际嘉行,拓宽人文主义培育与国际视野培养的深度、厚度与力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具有睿智理性的特质,以服务、治理、管理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可以围绕“抗疫精神”中经世致用、奉献服务社会的文化价值塑造和理性培育内容予以开展;力学、工学类专业以科技强国、探索创新为主要任务,可以植入“抗疫战争”中科技人员勤奋钻研、追求真理、奉献求索的内容;

对法学院学生,详细分析“抗疫精神”中的法治精神和法理知识;医学专业以救死扶伤、妙手仁心为旨归,可以多植入抗疫医生们的精益求精的医术业务、提升医德品质的内容;艺术类专业展示抗疫战争中出现的大量音乐、美术等作品,鼓舞学生围绕“抗疫精神”创作艺术作品,以真善美育人,弘扬艺术正能量;“适度”指的是找准“抗疫精神”的提炼内容和升华内容,有效的把握教育内容的内涵和外延;“适量”是指有目标的在单词、短语、语篇、翻译、听力等适量渗透,避免无中生有、生拉硬扯、夸大其词的任意插入。

比如在为计算机学院学生讲授《全新版综合教程2》第5单元《航天先驱》这一单元,课文讲述的是中国万户、达芬奇等航天先驱者的故事。文章运用的词汇如socialresponsibility,dedication等,彰显航天先驱的敬业奉献,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文化进行词汇扩展学习,以responsibility举例,教师可以举例,Acountrywillbefullofhopeandhaveagreattomorrowonlywhenitsyoungergenerationshaveastrongsenseofresponsibility.(青年承担责任,国家才有希望)TheheroessuchasLiLanjuan,ZhongNanshanandsoonhaveastrongsenseofresponsibilityinthefightingagainstthecoronavirus.(钟南山、李兰娟等英雄肩负抗疫的责任)attach:Wemustattachimportancetothedevotionanddedicationofheroes’inthecombatingwiththecoronavirus.(我们必须强调英雄的敬业奉献和全心服务在抗疫战争的重要性)学生不仅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更加深对抗疫英雄的敬佩,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以文化人的功能润物无声得以实现。

在文化主题扩展上,教师从古代万户造飞机的先驱行动延伸到现代的航天梦,教师把当代中国和近代中国进行鲜明对比,近代中国衰败贫弱,备受屈辱,航天事业无从发展,而当代中国在新型火箭首飞、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等巨大成就推动大学生把对中国航天文化的情感认同升华为理性信念,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强化他们主动担负起建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通过短视频、图片见证“见证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从无到有的中国速度”、华为制胜等中国各领域出现的先驱成果,表明中国科技经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结合疫情出现的机器人送餐车、无人机远程红外检测体温、无人机远程大范围覆盖消毒、3D打印病房、5G红外测量体温等“抗疫斗争”出现的先驱成果,表明中国科技经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阐述中国在疫情中表现的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接着深挖中国“抗疫斗争”中出现大量科技、中国成为抗疫先驱的深层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让学生感知并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在确保抗疫成功方面具有优越性;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学生意识到爱国、敬业、富强对抗疫胜利的指导意义;第三,创新创造的历史氛围: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等,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创新创造、奋斗求索的创新氛围;第四:中国梦的驱动。最后教师可以把“抗疫精神”与中国梦相结合,消除他们后疫情时代的内心迷茫和斗争恐慌,并将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最后激发学生讨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些什么?鼓励学生汲取“抗疫精神”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品格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品质,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匠心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抗疫精神”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抗疫斗争的观点和看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动态、成长规律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比如根据大学生有英雄偶像情结的心理特征,课堂可以播放年轻有为的青年抗疫英雄的短视频、宣传青年崇拜的偶像在抗疫斗争中的事迹。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去讨论、交流、自主探索学习和发现,及时纠正学生的“疫情精神”理解错误以巩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送慕课、微课等多模态教学手段,推送与抗疫有关的精品资源。凸显英语语言知识、中国文化内涵与智慧力量的传递,强化文化移情和共情效果。

第三,利用现代化的智慧教室打造“抗疫精神”传播和实践场所。比如,在智慧教室中进行经典咏流传之英译抗疫诗歌、散文的朗读活动,凸显英语语言知识、中国文化内涵与智慧力量的传递,强化文化移情和共情效果。第四,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微信、扣扣、公众号、短视频、播客、VR技术等推送“抗疫精神”有关学习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进行有温度、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文化育人,提升文化育人的高度、深度和分量,突出爱国情感、“抗疫精神”力量的传递与英语语言学习的协同并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灵活的采用并及时更新教学形式和手段,提升“抗疫精神”的持久力和精细度,激发“抗疫精神”对学生的感召力、感染力、创生力。

(四)丰富的有关“抗疫精神”课外实践活动

知行合一。围绕“抗疫精神”,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实践活动,大学一年级学生可以用英语制作“抗疫精神”海报、宣传画、对《抉择》《和你在一起》《武汉、加油》等抗疫宣传片进行英文趣配音;在大学二年级开展以化“抗疫精神”主题的英文演讲比赛、用英文朗读“抗疫”经典散文、诗歌的朗读者活动、情景剧比赛活动;大学三、四年级举办有关“抗疫精神”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的英文征文活动。展开与疫情精神有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通过采访访问、交流讨论、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抗疫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使命精神。有条件的可以请当地参加过抗疫的亲历者做报告或者做讲座,分享他们的战疫斗争中的心路历程、实践情境,要求学生用英语写感想,理论和实践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化移情和共情效果,推动“抗疫精神”的思想感化、价值引导、能量传递的功能。

课外的“抗疫精神”实践活动协调课内和课外关系,打通理论和实践的壁垒、打穿显性教学与隐性课程的隔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体察、传播“抗疫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的实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还能有效地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实现个体对“抗疫精神”理论知识的内化和优秀的行为习惯的外化。

(五)科学设置教学评价机制: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首先,采用形成性评价模式,把学生课堂中的“抗疫精神”问题的发言、回帖、文化测试和评价、学生的互相点评等纳入大学英语的考核结果,有利于学生以主体意识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其次,对于水平不同、理解不同、需求不同的学生,教师本着帮扶扶助、平等呵护的人文价值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悉心引导和耐心辅导。第三,动态性评价,按照循序递进的方式,对学生每个阶段对于“疫情精神”或者中国优秀性文化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给予及时的反馈、鉴定、评价。最后,融合创新考评机制。把围绕“抗疫精神”文化翻译大赛、文化演讲大赛、文化情景剧大赛等系列实践的结果也纳入考核机制。这样,形成性评价模式既能不断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纠正学生的文化思想错误,又有助于教师检查文化教学方案、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持续性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和内容,使教学效果能符合培养目标。


五、文化自觉意识中“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协调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

通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渗透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克服了目前教学中主要以西方文化为主,较少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提升师生对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悟水平、认知能力、理性高度。通过将“抗疫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渗透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克服了目前英语教学中主要以西方文化为主,较少涉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提升师生对本民族文化意识的理性高度、觉悟水平、认知能力。这样学生在后疫情时代也能始终对“抗疫精神”中华优秀精神保持崇敬、继承、发展和创新态度,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自大;

学生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西方外来文化,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学生意识到学生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在对外宣传介绍本国文化的同时,否定西方文化元素,而是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促进两者同向同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在不同文化折射的理性智慧和价值感情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传承知识,协调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促进中西方文化开展双向平等的智性对话。

(二)增强对我国优秀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高校英语文化元素的增加可以让学生深刻感悟“抗疫精神”等中国文化精神深刻内涵,为英语课程增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满足在全球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的新时代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抗疫精神”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创举,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以文化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借助英语这种国际交流工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文化智慧、展示我国文化风貌,有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正义力、感染力,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输出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大学生承担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振兴民族的光荣使命,若缺乏优秀文化的有力引导,对个人、社会发展极为不利,通过“抗疫精神”的润物无声的渗透教育,通过阶段性评估和持续改进,改变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激发学生承继中国文化文明之脉络,寻求立人、塑人、助人之道,探寻扩张文化的深层内涵境界,用丰富性、生动性、鼓舞性文化价值精神夯实他们的精神底蕴,关照、陶冶和提升个体的自然生命并给自己的自然生命赋形,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唤醒、激活和凝聚道德情感和个体文化生命热情,由此在个体身体和生命中升腾出文化自觉的意志驱动力,在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丰富和扩展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和精神境界,使之提振为独特意义的价值存在。


六、结语


中国文化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意识是作为其语言教学的一大旨归,也是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必然选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维度探讨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抗疫精神”文化教学以激发文化自信意识,探讨“抗疫精神”等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能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它潜隐着更加崇高的文化情怀和人文关怀,还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02).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3]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5]宇文利.当代大学色爱国主义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正确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8):55-59.

[6]桂诗春.关于我国外语教学的若干思考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76.

[7]张岱年,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67.


文章来源:杜璇.文化自信视阈中“抗疫精神”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7):148-16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疯狂英语(冲刺版)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冲刺版)

期刊人气:37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6-8507

国内刊号:36-1292/H

邮发代号:45-393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