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76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比组,每组38例中风患者,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4.7%,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76.4%,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加强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中风又被称作脑卒中,属于急性脑部疾病,主要是由患者脑部血管破裂造成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疾病。中风主要分为两种: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且男性的发病几率要高于女性。中风最常见的症状为身体一侧的面部、手臂或是下肢突然感觉无力,患者一侧的手脚出现麻木或是口炎歪斜的症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神志不清、说话或是理解困难的现象[1]。中风发病较为突然,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中风症状需要及时入院接受治疗,本文主要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76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比组,每组38例中风患者。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9-71岁,平均(59.3±2.4)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6例;对比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1-73岁,平均(61.2±1.9)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21例。对两组中风患者的年龄与性别进行差异性对比,P>0.05,可比。
1.2 方法
给对比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方式如下:选择合谷穴、足三里穴、曲池穴、肩髃穴与阳陵泉作为主要穴位,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增加外关穴、环跳穴、解溪穴等;对于口眼歪斜的中风患者增加地仓穴、内庭穴、承泣穴等。针灸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四十分钟,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将针灸毫针消毒后,扎入相应的穴位,每周针灸五次,连续针灸四周[3]。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治疗后,对两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治愈:中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正常,可以正常独立行走;显效:患者借助拄杖可以行走,交流能力正常;有效:在家属搀扶下可以直立行走,运动能力有恢复;无效:入院前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没有变化,生活无法自理。(2)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进行测评,问卷评分越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就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完成检测,P<0.05,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完成检测,P<0.05。
2、结果
2.1 两组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7%,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4.6%,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对比
实施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对比(x±s)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主要是由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引起的,人们在中风后,会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的症状。中风发病较为迅速,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将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中医学认为,引发中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五志过极、心火较大;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过食肥甘醇酒,引动肝风,进而引发中风;劳累过度;气候变化,寒冷的冬季,寒邪入体,影响体内血脉的通行;血淤滞留等。对中风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以有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促进中风患者体内血液的流通,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对曲池穴进行刺激,可以扩张脑部血管,加速脑部血液的供应[4]。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治疗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7%,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6.4%.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实施针灸治疗后,与对比组中风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对中风患者增加针灸治疗,可以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较好,对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莉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9):4251-4252.
[2]穆德娜.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99-100.
[3]孙倩倩,韩军.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面瘫患者的医学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5):103-105.
[4]刘颖.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3):152-153.
彭丹.研究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J].健康大视野,2019,(24):149,147.
分享:
周围性面瘫(PFP)属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多由于外界因素刺激或者病毒感染等所致;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眼睑闭合障碍、口角歪斜以及出现流涎等;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由于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饮食等,给生活、工作带来较严重负面影响[1]。
2025-01-07腰背肌筋膜炎通常是由于腰背部肌肉、筋膜或肌腱等长期劳损而产生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腰背部肌肉僵硬、紧张、酸痛和麻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结节,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疼痛难忍,影响患者的饮食和睡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
2025-01-02患者表现有下肢水肿、疼痛、继发性静脉曲张等,严重情况下可引起肺栓塞或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通常是脏器衰竭、大型手术后生命体征较为不稳定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往往活动受限,需长期卧床制动,代谢缓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亦逐渐减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4]。
2025-01-02当肢端小血管受到外界刺激后,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收缩功能增强,血管过度收缩,则出现雷诺现象。临床研究发现,雷诺患者血液中红细胞聚合指数、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溶解等均比正常人高,在排除影响心率的各种因素后,比较雷诺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的心率变异性,发现雷诺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
2024-12-2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以关节边缘骨质增生为主,累及软骨及软骨下骨质、滑膜、关节囊等关节重要结构的慢性关节炎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研究[1]显示,尽管国际上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残障生存年限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大多数国家的负担正在增加。
2024-12-20目前,针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西医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被动训练、指导治疗等强化本体感觉,减轻肌张力,促进淋巴循环,帮助疾病恢复,但部分患者训练主动性较差,训练效果并不理想[2]。针灸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能够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减轻机体疼痛,改善肌肉痉挛症状[3]。
2024-12-19中风是由脑组织供血异常导致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此疾病的预后不佳,并且会导致肌张力增高。温针灸为中医综合疗法,通过针刺与艾灸结合作用于穴位经络,发挥温通经络、活血益气之功效。本研究分析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运用补阳还五汤联合温针灸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12-13现如今,我国肥胖人口数量已具有较大的基数,且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肥胖人群数量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肥胖或肥胖相关疾病均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肥胖症的科学治疗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024-12-05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胃下垂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3]。本病属中医“痞满”“胃下”“胃缓”等范畴。《灵枢·本脏》载:“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
2024-11-29控制排尿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大脑皮质、脑桥和脊髓,膀胱、尿道受体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等支配,在正常情况下,膀胱的排尿功能受到上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当膀胱尿液达到一定量时,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发送信号,使括约肌松弛,尿液排出。
2024-11-28人气:12677
人气:12655
人气:10627
人气:10585
人气:103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3464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861X
国内刊号:31-1788/R
邮发代号:4-61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