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76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比组,每组38例中风患者,给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4.7%,对比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为76.4%,P<0.05;与对比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加强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
中风又被称作脑卒中,属于急性脑部疾病,主要是由患者脑部血管破裂造成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疾病。中风主要分为两种: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脑卒中多发于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且男性的发病几率要高于女性。中风最常见的症状为身体一侧的面部、手臂或是下肢突然感觉无力,患者一侧的手脚出现麻木或是口炎歪斜的症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神志不清、说话或是理解困难的现象[1]。中风发病较为突然,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中风症状需要及时入院接受治疗,本文主要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76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比组,每组38例中风患者。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9-71岁,平均(59.3±2.4)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6例;对比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1-73岁,平均(61.2±1.9)岁,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21例。对两组中风患者的年龄与性别进行差异性对比,P>0.05,可比。
1.2 方法
给对比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方式如下:选择合谷穴、足三里穴、曲池穴、肩髃穴与阳陵泉作为主要穴位,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增加外关穴、环跳穴、解溪穴等;对于口眼歪斜的中风患者增加地仓穴、内庭穴、承泣穴等。针灸治疗每天一次,每次四十分钟,根据中风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将针灸毫针消毒后,扎入相应的穴位,每周针灸五次,连续针灸四周[3]。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治疗后,对两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治愈:中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正常,可以正常独立行走;显效:患者借助拄杖可以行走,交流能力正常;有效:在家属搀扶下可以直立行走,运动能力有恢复;无效:入院前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没有变化,生活无法自理。(2)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进行测评,问卷评分越高,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就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完成检测,P<0.05,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完成检测,P<0.05。
2、结果
2.1 两组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7%,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4.6%,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中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对比
实施针灸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对比(x±s)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主要是由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引起的,人们在中风后,会出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的症状。中风发病较为迅速,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将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中医学认为,引发中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五志过极、心火较大;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过食肥甘醇酒,引动肝风,进而引发中风;劳累过度;气候变化,寒冷的冬季,寒邪入体,影响体内血脉的通行;血淤滞留等。对中风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以有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可以促进中风患者体内血液的流通,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对曲池穴进行刺激,可以扩张脑部血管,加速脑部血液的供应[4]。
本次研究结果证明,治疗组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4.7%,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6.4%.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实施针灸治疗后,与对比组中风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对中风患者增加针灸治疗,可以提高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较好,对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莉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9):4251-4252.
[2]穆德娜.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99-100.
[3]孙倩倩,韩军.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面瘫患者的医学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5):103-105.
[4]刘颖.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3):152-153.
彭丹.研究中医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效果[J].健康大视野,2019,(24):149,147.
分享: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以6个月以上反复疲劳为主要表现,伴记忆力下降、头痛、肌肉酸痛、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诸多症状的症候群[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毒感染、内分泌紊乱、免疫异常、氧化应激等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异常可能是本病发生的关键环节[2,3]。调查显示,我国人群CFS的患病率为12.54%,远高于西方国家[4]。
2022-06-02中医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其中灸法对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具有良好疗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提示,灸法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灸法联合针法更为常见,而灸法治疗中以督灸为主,但缺乏统一疗效评判标准,且所用督灸粉各不相同,是否可规范督灸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值得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2022-05-26目前,临床上对于面神经麻痹主要采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炎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虽然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治疗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1]。近几年,中医外治方法在面神经麻痹治疗中逐渐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针刺、推拿、电针等手段痛苦小、易于被患者接受,而且短期内症状改善效果好,面瘫后遗症发生率较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2,3]。
2022-05-25目前,AA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激酶(JAK)抑制剂等,这些治疗方法疗效有限,且具备一定能的不良作用[4]。祖国传统医学已广泛应用于治疗AA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中医认为,引起AA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不足,通过艾灸治疗AA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且不良作用小[5]。课题组运用艾灸联合梅花针治疗AA取得一定的效果,观察艾灸联合梅花针治疗AA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2022-05-25周围性面瘫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核或是核下周围神经,该病症具有起病急,单侧发病的特点,常发生在20 ~ 40岁青壮年中,临床表现为额纹消失或是变浅,眼睑闭合不全以及口角下垂等症状,治疗过程中应该将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为原则,基于此,本研究就针对周围性面瘫采取分期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2022-05-1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环境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群体为本病多发群体,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该病的治疗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以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提升关节功能、减少残疾发生率为主要目的,常用西医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2022-05-14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小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的急性损伤所致,临床表现为腰部急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多因姿势不良,运动时无充分热身,负重发力点不当,以及意外跌扑外伤等原因导致。目前急性腰扭伤多以手法,针灸,理疗,内服及外用止痛、活血或肌肉松弛类药物治疗为主。
2022-05-10耳鸣是患者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嘶鸣等异常声响,伴或不伴有头晕、听力下降等其他症状,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该疾病多以药物、声频共振等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认为,耳鸣属于“蝉鸣”“苦鸣”范畴,《内经》中从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论述耳鸣的病因病机,肝肾亏虚,精气不能上濡于耳。
2022-05-06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下肢痉挛性瘫痪可导致患者的运动模式异常,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可对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预后。既往,临床对于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西药治疗为主,能够缓解下肢痉挛的同时培养患者肌肉及关节的正常运动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1]。
2022-03-10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医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微创手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已经渐渐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方式[1,2,3]。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虽然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弊端,如术后卧床治疗、疼痛感刺激、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等。
2022-02-10人气:7840
人气:7546
人气:7471
人气:7446
人气:694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2587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861X
国内刊号:31-1788/R
邮发代号:4-61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